每一代人,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高考故事。
首先,我得感謝我的父母家人背後默默的支持,不計二次高考結果至今依然支持著我。
每當走在當今大學校園的小道上,在腳步匆匆中時常仍會回憶起那段曾經的歲月:所有的努力只為了一個目標,那就是我的「大學夢」。
為了這個夢想,我把人生一個美好的四年青春都揮灑在了那個在農田上建立的高中校園;為了我的大學夢,我參加了兩次次高考,填了兩次志願……
雖然最終結果不是很讓我滿意,但我至今仍然感激這段經歷,因為是這幾年才讓曾經那個懵懂少年肩負起屬於自己的責任。
自認為自己的智商不是很差,在初中最後一年憑藉努力和勤於思考在中考中脫穎而出,順利進入縣城內最好的高中開始了為高考奮鬥的時光。
當我雙腳邁進高三的門檻時,我猛然發現曾經那麼遙遙無期、讓人充滿期待與懼怕的高考,如泰山壓頂一樣向我迎面撲來。除了慌亂和不自信,我的心裏面對它幾乎是麻木的。
第一次高一調考,望著成績排名表上那個宛如死灰一般的冰冷數字「37」——我的心裡充滿了悲哀和無盡的寒冷,原來一山終有一山高。
我從來相信「勤能補拙,笨鳥先飛」的道理,從那個時候其每天成為了校園的獨行俠,沉浸在自己的學習圈,一步一個腳印,在一次又一次的月末調考中望著那個排名,逐漸奠定越來越強的自信心。
時間一轉眼就來到全班奮戰的高三階段,突然發現這個時候大家的學習方式甚至是作息時間差異較大,我也就慢慢意識到這前兩年與大家的脫節。為了不受這些額外的影響,高三這年向學校申請了校外住宿。正是這個決定,又一次讓我與大家的差距越來越遠。在校外住宿的這一年,下了晚自習每天雖然回去還會複習一個多小時,但是散漫悠閒的方式註定效率不會太高,逐漸有影響到教室內的學習習慣。眼看最後一學期每個月的調考自己排名再次往下掉,心裡愧疚難耐。當高考成績出來那一刻,眼前的分數狠狠地打了自己一巴掌。如果強硬著上只能考慮三本院校,但心與不甘的我填報志願後還是放棄了這次升學。
在經過和家裡商談後,選擇了復讀這條路。
經過一個月的休整後,回到熟悉的校園裡,面對熟悉的環境、熟識的老師和陌生的學弟學妹,除了有些許的異樣外,一切都顯得很平靜。內心裡早已平靜得波瀾不驚,每天安靜地學習,安靜地回寢室,生活安靜得沒有一絲色彩和聲音。
面對落榜如此平靜復讀的坦然,我一開始都有點不相信那個人還是朝氣蓬勃的自己了。細想起來,錯失了一年已經不年輕了。
都說人經歷了復讀,就會變得成熟,人也會成長得很快。而對於我來說,高三毫無懸念的落榜才是我成長與成熟的開始。即使沒有:我的「少壯」年代早已逝去了,我已無法去追悔,只能落得個「老大徒傷悲」的想法,但是許久找不到動力來平息內心的浮躁。
有時候真的很奇怪,有些事情你越是想擺脫就越是擺脫不了,而不經意間卻又能做到。真當曾經的同學離開這所校園後,到了高四,一切都很自然地扭轉過來而變得靜下來,我不再像以前一樣懶散墮落,每天早出晚歸,生活變得很忙碌,卻有條不紊,幾乎每天都能看到自己在一點點地進步。
整天面對堆積如山的複習資料,卻始終沉浸在這書海無法自拔。平時跟著老師的步子走,系統地做統一發放的資料,爭取把每一道題都弄懂,對於不懂的題不厭其煩地問老師,一方面可以解一時之惑,另一方面老師也可以幫助我查漏補缺,特別是那個時候狠狠地把英語給補回來了,這似乎也是一種收穫。
高四就這樣在忙碌中走近尾聲,曾經那個為成績上不去的我已不再。一轉眼又和一群不認識的學弟學妹共同走進熟悉而又陌生的高考考場,內心心跳就如時針一般滴答著。人有一慮,必有遠失。然而,在當天下考完數學後來不及檢查早已忘記是否有填圖試卷類型而苦惱懊悔整完,第二填的考試始終沉浸在惴惴不安之中。
最難的時刻已經走過,最後的高考成績雖然不滿意,但應該能讀個不錯的「二本」,我想這也是一個不錯的結局了,再次填報了志願,進入大學開始了新的學習旅程。
現在來看,雖然學校平臺整體差點,但事願認為,即將畢業的我看到這些年在大學的成績後對曾經二次高考經歷深深緬懷,激勵著勇往直前的我自己。
最後,分享下我個人的高考經歷,希望既勉勵自己又給即將2020屆考研學子一些心得體會。
路在腳下,方向在心中,美景就在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