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唐史歷史學家陳寅恪對宋朝進行了客觀的評價:「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這是相對於文化而言,然而宋朝的經濟、科技也是繁榮的。只可惜宋朝沒有完成統一大業。不是宋朝太弱,而是對手太強。今天為大家概述一下宋朝18位皇帝世系表。
統一中原
五代時期,後周恭帝繼位後,趙匡胤當時的身份為歸德節度使,趙匡胤駐守宋州。960年,趙匡胤在陳橋黃袍加身,趙匡胤登基當皇帝,史稱「北宋」。趙匡胤在位期間,按照趙普的「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策略,先後滅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及南唐割據勢力。完成了全國大部分的統一。
開寶九年(976年)趙匡胤在北伐中突然去世,他的弟弟趙光義即位,趙光義用政治壓力迫使吳越王錢俶和割據漳、泉二州歸降。太平興國四年(979年)五月,趙光義對遼國進行北伐,收復易州和涿州。至道三年(997年)趙光義駕崩,趙恆即位。
步入治世
趙恆即位以後,遼便經常騷擾宋朝。景德元年(1004年),宋遼開始大規模戰爭。在丞相寇凖的支持下,趙恆開始親政,於是籤訂了「檀淵之盟」,後來趙恆又開始信任王欽若,趙恆三次到泰山進行封禪。乾興元年(1022年)趙恆去世,太子趙禎即位,趙禎早期出在劉氏的陰影下。
後期趙禎重用範仲淹、呂夷簡、富弼、包拯推行慶曆新政,國家進入繁榮階段。後來守舊派便開始誣告改革派結黨營私,趙禎非常討厭結黨營私,很多改革派的官員被貶到地方,慶曆新政就這樣結束了。趙禎死後,趙禎的養子趙曙開始即位。趙曙即位的時候,真正掌權的是曹皇后,趙曙當了4年皇帝便去世了。
變法黨爭
趙曙去世以後,他的長子趙頊即位,邊境上遼和西夏虎視眈眈,趙頊便啟用王安石進行朝政改革,後來趙頊罷免王安石相位,趙頊又進行「元豐改制」,熙寧五年(1072年),趙頊對西夏取得了勝利。元豐四年(1081年),趙頊再次徵討西夏,結果慘敗,元豐八年(1085年)趙頊病逝,繼位的是太子趙傭,後改名趙煦。
趙煦即位以後掌權的是太后高氏,高太后重用司馬光,恢復舊法。高氏去世以後,趙煦罷免了範純仁、呂大防等,其用章惇、曾布。在軍事上收取青唐地區發動兩次平夏城之戰,使得西夏臣服。元符三年(1100年),趙煦病逝,他的弟弟趙佶即位。
靖康之恥
趙佶即位以後不理朝政,趙佶重用蔡京,蔡京以恢復新法之名大興黨禁,排斥異已。趙佶這個人好大喜功,重和元年(1118年),趙佶便和金商議攻打遼。然而宋朝卻被遼打的大敗。後金兵掠燕京的人口,並剋扣營、平、灤三州。宣和七年(1125年),金兩路南下攻宋。趙佶嚇得把皇位傳給了兒子趙桓。
趙桓在戰和之間舉棋不定,不得已的情況下啟用李綱保衛東京。取得了勝利,宣和七年(1125年)趙桓登基,聽信讒言罷免了李綱,金兵圍攻汴京,無力抵抗,靖康之變被金人俘虜北去。最後趙佶、趙桓客死異鄉五國城。
金朝在靖康之難當中俘虜了很多宋朝宗室,然而康王趙構確是漏網之魚,靖康二年(1127年),趙構在南京即位,改元建炎,建立南宋,趙構在位期間迫於形勢民心,任用嶽飛、韓世忠等主戰派將領抗擊金軍,後來又重用主和派秦檜、王倫等人,一味求和,處死嶽飛,罷免李綱、韓世忠等主戰派大臣,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禪位於皇太子趙昚。
偏安江南
趙昚即位以後,為嶽飛平反冤獄,隆興元年(1163年)讓李顯忠、邵宏淵出兵北伐,剛開始取得勝利,由於將領之間不和加上輕敵,北伐二十多天便失敗,趙昚只能與金談和。紹熙五年(1194年)趙昚去世,他的兒子趙惇即位。
趙惇繼位之初,有革故鼎新的意思,也能聽取忠言逆耳,也裁剪了一些不肖者,但趙惇「宮闈妒悍,」懼內心理嚴重,導致後期荒廢朝政;又聽信讒言疏離太上皇趙昚,引起南宋政治危機。紹熙五年(1194年)禪位於次子趙擴。
趙擴即位以後,任用趙汝愚、韓侂胄為相,趙、韓兩派鬥爭激烈。慶元元年(1195年)罷免了趙汝愚,韓黨專權。開禧二年(1206年)韓侂胄伐金,未能戰勝金國,被迫籤訂嘉定和議。嘉定十七年(1224年)趙擴去世,由於趙擴的兒子都夭折了,他立沂王的兒子趙竑為太子。
趙竑對史彌遠的專政非常不滿,因此史彌遠廢趙竑太子之位,改立趙昀為皇位繼承人。嘉定十七年(1224年),趙竑去世,趙昀接替即位。紹定六年(1233年)十月,史彌遠去世,趙昀擺脫了史彌遠的陰影,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史稱「端平更化」。
紹定六年(公元1233年),宋軍攻克鄧州,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五月,蔡州被攻克,金哀宗自縊,金朝滅亡。孟珙將金哀宗遺骨帶回臨安,趙竑把金哀宗的遺骨供奉於太廟,以告慰徽、欽二宗在天之靈。
抵禦蒙軍
景定五年(1264年)趙昀病逝,太子趙禥即皇帝位,趙禥即位以後,不理朝政,右丞相賈似道因此擅權,端平二年(1235年),蒙古首次南侵,被擊退。蒙古又兩次南侵,在孟拱、孟瑛等人的指揮下,多次擊敗蒙軍。鹹淳十年(1274年)趙禥去世,長子趙顯繼位。
崖山海戰
趙顯即位以後,宋朝同治已經進入癱瘓,德祐元年(1275年)元軍攻破安慶、池州;威逼建康,賈似道出徵,宋軍大財。十一月,常州、平江淪陷,臨安人心惶惶。德祐二年(1276年),臨安城舉行受降儀式,趙顯被俘,南宋滅亡。
趙顯的弟弟趙昰和趙昺被大臣保護逃出臨安,趙昰在福州即位。文天祥組織軍民反抗元軍侵犯,景炎三年(1278年)趙昰去世,陸秀夫擁護趙昺為帝,改元祥興。在元軍的猛烈攻勢下,趙昺逃往崖山,元軍對崖山發動總攻,宋軍全線潰敗,陸秀夫帶領趙昺及宋皇族八百多人集體跳海自盡,宋朝至於此宣布徹底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