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裡宋朝事」八:宋皇帝如何選駙馬,什麼樣的男子受青睞

2020-12-20 有情不隔

皇帝如何選婿,其實是隨著時代的變遷和執政皇帝性格不同,不斷地變化著的,不過大體上也有一些規律可循。

具體到宋朝也是如此。宋代有文獻記載已婚的公主30人,就駙馬出身而言,擇姻親的3人,重臣子孫為14人;進士為駙馬的5人,進士不等同於狀元;出身將門17位,為數最多。但反而是文臣留給世人的烙印最深。

關於為公主擇婿的標準,宋代名相王安石與宋神宗有過交流。王安石曾受宋神宗之託,為仁宗身後的兩個公主找駙馬。

宋神宗給出了兩條要求。其一,駙馬應是勳戚之後,身世要好。神宗特別強調,駙馬是功勳貴戚的後代,而不是他自己就是當朝功臣,更不能是大權在握的功臣。宋神宗擔心,如果當朝的權臣尚了公主,權力膨脹會影響朝局安全。總之,駙馬既要有高貴的血統,又不能有外戚幹政的危險,這樣最為妥當。

第二,必須有福。何謂有福?宋人的理解與今人不同。在他們看來,有福之人,最重要的一條標準就是兒女眾多,健康長壽。至於錢財,身為駙馬是不必考慮的。問題是如何知道一個尚未婚配的年輕人,將來子女眾多,長命百歲?古代能臣大都精通相術,據說王安石相面在當時就號稱一絕,這或許也是宋神宗委以重任的原因吧。

01宋太祖愛招武將為駙馬

宋朝選婿大體沿襲舊例,但每個皇帝在位時又有不同。宋初,太祖太宗多從武將家中挑選駙馬。拋卻同生死共患難的兄弟情份不論,這些駙馬多半都是政治聯姻。

宋太祖為防兵變,保江山永固,將自己家中所有適齡女性都嫁給了功勳武將之家,包括自己的女兒、妹妹。

歷史上有名的「杯酒釋兵權」,其中最重要的一個鏈條就是婚姻。建隆二年(961)七月,宋太祖趙匡胤請來喝酒的,都是和他一起出生入死的武將。

席間他說了一番意味深長的話:

「人生如白駒之過隙,所為好富貴,不過欲多積金帛,厚自娛樂,使子孫無貧乏爾。汝曹何不釋去兵權,擇好田宅市之,為子孫久遠不可動之業,多置歌兒舞女,日飲酒相歡,以終其天年。」

這話說得十分透亮,是勸誡也是開導。如果大家能夠放棄兵權,多置良田美宅,各自相安,就能夠共享寶貴。

接下來,為讓大將們心安,宋太祖又說出另一番話來:

「我且與爾曹約為婚姻,君臣之間,兩無猜疑,上下相安,不亦善乎?」

趙匡胤試圖通過這樣的聯姻,給那些放棄兵權的大將吃一顆「定心丸」,公主都嫁到你家當人質了,還有什麼不放心的呢!

此招果然奏效。

石守信、高懷德、王審琦、張令鐸等眾將上書稱病,請求朝廷解除他們的兵權。太祖自然是欣然允準,同時也信守承諾。將妹妹嫁於開國大將高懷德;將女兒延慶公主嫁於石守信次子石寶吉,昭慶公主嫁於王審琦之子王承衍。因為只有兩個女兒,又命弟弟趙廷美娶了張令鐸的女兒,算得上最廣泛的聯姻了。

但這種嫁女有點強買強賣的意思,宋太祖嫁於高懷德的妹妹是二婚。這個長公主是宋太祖的同母胞妹,初時嫁米福德,後米福德去世。960年宋太祖即位後,封妹妹為燕國長公主再嫁高懷德,賜府第於興寧坊。

不過,秦漢時代,包括北宋,婦女改嫁極為平常,並不是什麼丟人的事。皇室、大臣改嫁再婚的不乏先例。有的公主甚至三度結婚,如平陽公主先嫁曹參曾孫曹壽,後改嫁汝陰侯夏侯頗。夏侯頗死後,又改嫁長平烈侯衛青

至於將昭慶公主嫁於王承衍則有些與常情相悖。當時,王承衍已婚,與樂氏是原配。為了嫁女,宋太祖硬是將他們拆散。他對王承衍說,你儘管安心地當我的女婿,樂氏可以另嫁,不影響大局。賜宅第於景龍門外,為他們完婚。

所以可以想見,這樣的婚姻會不會有真正的幸福。推而演之,皇帝之女嫁夫為何會有那麼多不幸,也就不難理解了。

延慶公主的駙馬石寶吉「姿貌環碩,頗有武幹」。家中多年積累,財富很多,金銀財寶數不勝數,還擁有邸舍、別墅。不過史書記載,他的脾性不太好,好騎射打頭,對待屬吏倨傲無禮。不知與延慶公主相處得如何,延慶公主是否婚姻幸福。

「杯酒釋兵權」之下的聯姻,雖然有諸多不如意的地方,但確實兌現了趙匡胤的承諾。

據《續資治通鑑》記載,與宋太祖一起開國創業南徵西伐的諸大臣,功如曹彬、潘美、石守信、王審琦、王全斌、慕容延釗這些名將,他們的子孫最後的官職都沒有超過諸司使,惟有王承衍、石保吉因聯姻帝室,最後升為節度使,可謂功德圓滿。(彬之子琮、瑋以功名自奮以至節度使,不過曹家是另一種形式的與皇家聯姻。)

02宋仁宗嫁長女煞費若心

魏晉南北朝乃至隋唐時期,由於門閥當道,婚姻中最看重門第。但到了宋朝,自太宗以後,重文輕武之風日盛,「欲求儒生為主婿」漸成風尚。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大家都已熟知,不過有誰知道,這句反映時代風氣的千古名言,竟出自宋朝第三任皇帝宋真宗所寫的《勸學詩》: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房不用架高梁,書中自有黃金屋;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出門莫恨無隨人,書中車馬多如簇;男兒欲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

詩中所描繪的意境,為後世學者頂禮膜拜,爭相實踐者代有人出,對後世影響深遠。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在為宋一朝體現得淋漓盡致。讀書可以改變命運,讀書可以實現夢想。所以上至達官顯貴,下至寒門子弟,懸梁刺股、發奮讀書的有為青年,處處可見。

真宗的擇婿較為寡淡,甚至她還有兩個女兒未曾婚嫁,名號也都是後世追封。一位是惠國公主,因其早夭,宋真宗在位時沒有被封。宋徽宗即位後,於元符三年(1100年)三月,追封為惠國大長公主。另一位公主名趙志衝,自幼為道士,真宗在位時也沒有被封。明道二年(1033年),宋仁宗即位,封妹妹為衛國長公主,號清虛靈照大師

宋仁宗選駙相當用心,有自己的考量,甚至從駙馬小時就開始培養。

宋仁宗有個難解的心結。因為他在劉太后去世後他才知道自己的身世,為了彌補生前對生母李氏的愧疚,也為了讓生母家族更加顯赫。福康公主九歲時,仁宗就將其許配給了自己的舅表弟李瑋,可算是娃娃親。

那時李瑋才13歲,仁宗在便殿召見他,親自考察他的學問與才識。李瑋侃侃而談,雍雅從容,甚是得體。仁宗很是喜歡,又賜座邀請他一起用餐,李瑋的表現與風度很讓仁宗讚賞,得到仁宗的認可。隨後仁宗令手下,將他引到宮中行拜見之禮。這是便是定下來了。

李瑋不是沒有缺點,史書記載其「貌陋性樸」。不過仁宗並沒在意這一點,起碼並沒有忌諱。也許在仁宗看來,學識和性情更為重要,這與他選駙馬的原則是一致的,那就是要找一個一心一意對公主能好一輩子的駙馬。

畢竟帥哥多風流,性格老實的男人更專一、顧家、不亂來。

而且宋時是靠才華不靠臉蛋吃飯的年代,以文取士,才貌俱佳當然好,無貌有才也是立得住的。才子佳人那是後代人的幻想。

宋時進士發榜的那天,有榜下搶婿之俗,達官貴人、富商豪賈都有參與。看見有人揭榜,不分年齡、不論長相、不看家世,第一時間把進士搶回家做女婿,慢點就沒有了。

有位叫韓南老的宋朝文人,趕考多年,屢次失敗,無人願嫁,年老未娶。沒想到後來終於中了進士,中榜後立刻有人上門提親。對方是一富家小姐,年方二八,風華正茂,一心要嫁進士,因為「榜下捉婿」失敗,所以請媒人上門求親。

韓南老不好直言拒絕,寫了首詩讓媒人轉交富人,詩中寫道:「讀盡文書一百擔,老來方得一青衫。」富人說無妨,又問年紀,韓南老一語驚人:「四十年前三十三」。想想範進中舉的場面,對這樣的事情也許就會更多一分理解。

李瑋或許貌醜但不粗魯,反而很是雅致也不平庸。並不像不明歷史的人說的那樣,是個暴發戶。他謹言慎行,為人低調,很有修養。他的家人也非常守禮節、知分寸。

仁宗對李家約束頗嚴。李氏作為外戚,家風格外低調嚴謹。其兄李璋掌管禁軍,知書又達禮。李瑋平日謝絕賓客,僅同仁宗信賴的親屬往來,凡與外人來往,都按要求向仁宗匯報。

李瑋在藝術上也很有成就,能詩會畫,《竹林鹽燕居圖》流傳至今。他還是當時著名的書畫鑑藏家,收藏最多的是魏晉名貼。大書法家米芾,曾到他家中鑑賞書畫,結果深陷其中,整日不出,忍不住題跋「李氏法書第一」。可見李瑋書畫的質量和數量。蘇軾也曾慕名親往觀摩,看到謝尚、王衍等人的真跡後,大加讚賞。

還有一點非常重要的是,李瑋只比福康公主只大四歲,年齡非常合適。嫁名士年齡相當也很難得。

不論是才學,人品,還是政治考量,似乎李瑋是獨一無二的最佳人選。可是,仁宗思忖了各種可能,唯獨沒有考慮公主的感受。

福康公主無法喜歡上李瑋,最終好端端的一場婚姻演變成一出皇家醜聞。(關於福康公主的這場風波,後文再述)

耐人尋味的是,在李瑋與福康公主鬧出了那麼大的風波之後,繼位的英宗還是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李瑋的養子李嗣徽。「熙寧元年(1068年),李瑋請以兄李璋第十一子墦為嗣。詔以為供備庫副使,賜名嗣徽。熙寧二年(1069年),李嗣徽尚宋英宗舒國公主。」

這在很大程度上表明,在後世人看來,甚至在後世的皇家看來,發生在福康公主身上的風波,罪不在李瑋。宋英宗自小被曹皇后收養在宮中,與福康、李瑋一同長大。他的選擇是否可以說明些什麼呢?

03

仁宗之後,宋朝文風日盛,駙馬多出於文臣之家。駙馬在朝中的政治地位日漸降低,慢慢淡出政治舞臺。

宋英宗「出嫁皇女,訪求儒門」是出了名的,南宋的理宗則「欲以進士第一人尚主」。

所謂儒生,是指遵從儒家學說的讀書人,後來泛指讀書人。宋英宗趙曙在位時間不長,但選駙馬卻有更明確的標準。他多次提到,唐代公主所嫁多為當世名士。德寧公主是其長女,當然應有講究。不過,要在年齡相當的青年中尋到滿意的名士並不那麼容易。

原因很簡單,公主正值妙齡,年紀輕輕就已成名的青年才俊少之又少。公主選婿當然要年齡相當,所以只能從準名士中尋找,尋找有朝一日能夠成為名士的潛力股。

德寧公主的選媚對象最後定在了王師約身上,師約年少肯學,出身名門,其曾祖王承衍還是太祖女兒昭慶公主的駙馬都尉。父子倆又都是進士出身。

為了確保駙馬質量,皇帝趙曙安排了驗貨三部曲。治平三年(1066),英宗先是下詔讓宰相考察師約的文章,師約當場作《大人繼明詩》。經審查通過後,英宗親自審查王師約所作文賦,感到滿意後又召見王師約談話面試。最後才授駙馬都尉稱號,宣布與德寧公主訂婚。

這還不算,趙曙除照例賜給王師約玉帶等物外,又加賜《九經》、筆硯,勉勵他不要荒廢了學業。可見對其期望之深,對名士的推崇之強。

不過可惜的是,儘管英宗煞費苦心,但王師約似乎是承襲了祖上尚武之風,善騎射而不以詩文見長,最終也沒有成為趙曙所期望的名士。

潛力股並未爆發,這事告訴我們,即便是皇家風投,也是有風險的。皇帝尚且如此,普通人就更不要抱怨說自己命不好了。

宋時喜歡名士是再正常不過的一件事了。

宋英宗時,駙馬開始出自中層官吏之家。宋神宗之後,對駙馬的家世不再有太多的要求,駙馬王遇的父親是個八品官員,宋哲宗的駙馬潘正夫,父親不過是九品芝麻官。不過,駙馬家世再怎麼低,也還沒有像陳世美那樣出身寒門的。

相關焦點

  • 清平樂:從天之驕女到被駙馬虐待死,包辦婚姻的犧牲品福康公主
    大宋熙寧三年正月初九,神宗皇帝趙頊的姑姑楚國大長公主(即福康公主趙徽柔)薨,享年32歲。神宗皇帝去福康公主宅祭奠姑姑,回宮後召見自己的愛臣、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王安石,悲痛大哭:駙馬李瑋有負仁宗大恩,居然虐待長公主,長公主缺衣少食,生病了看醫生都被駙馬阻擋,被褥上都是蟣蝨,長公主自己生火取暖,還被炭火燒傷,朕要——貶斥李瑋!
  • 宋朝的門道與意義不止《清平樂》|書單
    在宋史研究者吳鉤看來,在《清平樂》之前,鮮有以宋仁宗為主角的文藝作品出現,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作為一個君主過於「庸常」,與之呈鮮明對比的則是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眾多名臣。「低調」君主與「高調」名臣的局面是如何出現的?官員們如何形成自己的圈子,在社會流動不確定性日益增加的時代維持自己的政治影響力和家族地位?
  • 《清平樂》徽柔喊親媽「姐姐」?詳解宋朝的稱呼與升行制度
    《清平樂》徽柔喊親媽「姐姐」?詳解宋朝的稱呼與升行制度文/無計讀史電視劇《清平樂》中有一個很有意思的鏡頭,就是身為公主的徽柔在和親媽苗昭儀相處時對苗昭儀的稱呼是「姐姐」,對正宮娘娘曹皇后的稱呼是「孃孃」。為何喊親媽為姐姐讓很多人不能理解,其實在宋朝時有很多稱呼都與現在大不一樣 ,並且宋朝還有一個升行制度直接讓很多父子變成了兄弟。
  • 駙馬在外練兵,公主卻懷孕了,皇帝要殺了公主,駙馬卻說:是我的
    而這種情況到了宋朝之後卻變得有些「矯枉過正」了,當年宋朝因為「靖康之恥」導致大量女子被金人侮辱,對於南宋皇室來說也是打臉行為,可是他們不思進取如何奪回祖宗留下的江山,反倒在女子身上做文章,而「三從四德」等封建禮教對婦女的迫害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
  • 公主出嫁,皇帝給他選了最醜的駙馬,誰知多年後竟挽救了一個朝代
    在封建社會時期,一個男人最光榮時候,要麼是金榜題名,要麼是娶公主成為駙馬。在我們的印象中駙馬一般都是長得帥,家裡又有錢有權。但是歷史上狸貓換太子主角,也就是宋仁宗,他為自己女兒選駙馬時候,卻選了一個能力平平,長相醜陋,還有點呆頭呆腦的駙馬。
  • 追《清平樂》,吉林這處古遺址了解一下
    前幾天《清平樂》剛開播就上了一波熱搜,劇中那個大氣典雅,清新脫俗的北宋一下子引起了許多人的關注。才追了幾集,網友們就紛紛表示「真香」了。這部劇絕就在絕在,每一幀布景擺設,每一個人物的形象服飾,都是生動再現了宋朝古風的內秀和雋永。《清平樂》講述的是宋仁宗一朝,仁宗皇帝是宋朝第四位皇帝,是太宗皇帝之孫,《宋史·仁宗本紀》總結,宋仁宗仁愛、勤儉,朝野上下充滿惻隱善心、行忠義仁厚之政。
  • 從《知否》到《清平樂》,我嗅到了一個香氣襲人的宋朝
    時下正在熱播的古裝大劇《清平樂》,是正午陽光影業繼《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之後推出的又一部講述宋朝歷史的電視劇。這兩部電視劇的故事內核和表現主題雖然不同,但在對宋朝的文化和宋朝人生活方式的呈現上卻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 清平樂大火,宋朝中央的官場制度——兩府三司如何運轉的
    反應宋朝生活的電視劇《清平樂》正在火熱播出,宮廷政治鬥爭的戲碼不斷加重,中書門下、樞密、三司等官員陸續登場。要說宋朝中央的官場制度,首先要了解唐朝的制度,因為宋太祖初建國,承襲唐朝後期的官制。唐朝後期財政大權由度支、鹽鐵、戶部三司三長官分掌,發展到宋朝由三司使通管鹽鐵、度支、戶部,號稱計省,掌天下財權。綜上,宋朝的中央體制就是「兩府三司」制度,即中書門下掌政事,樞密院掌軍事,三司掌天下財政。中書門下是宋朝最高國家行政機構,長官稱平章事,副職為參知政事,相當於現代的國務院。
  • 音頻說「宋」 04丨江湄:從《清平樂》談宋人筆記與政治文化
    這樣一個「弱勢」的王朝,如何達到陳寅恪先生所謂「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的境界,當真引人深思。本周「三聯學術通訊」圍繞「宋朝」這一熱門話題,推出四期音頻專輯。仁宗雖然愛女,但並沒有因此報復和降罪駙馬一家,司馬光對此還是持讚賞態度的。這幾件事情要是放在今天,幾乎都可以上熱搜頭條,引爆輿論。而且司馬光的記載有動作,有臺詞,只要加上表情,直接就可以演了。有著生動具體的細節描寫,這就是野史筆記的敘事特點。
  • 清平樂內東門勾當官張茂則,隸屬宋朝特務機構皇城司,為大內密探
    (喜歡我的分享就關注「梨白」吧,文章為梨白原創,)電視劇《清平樂》的熱播終於結束了清宮娘娘們的互撕,帶我們走進了皇帝宋仁宗一生的家國情。趙禎,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仁宗」皇帝,宋朝在他的統治之下政治還算清明,經濟、文化、科技皆是高光時刻。
  • 《清平樂》為何很少有太監的戲份?宋朝太監很守規矩
    從4月7日首播,一直到現在,熱播電視劇《清平樂》已經播放了20多集,佔據整部電視劇的三分之一。細心的觀眾一定留意到,《清平樂》裡很少有太監的戲份。偶有出現,也是一晃而過。在古裝戲裡,太監往往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清平樂》為何很少有太監的戲份?這與宋朝歷史上太監的「低調」密切相關。宋朝時期,太監很守規矩。
  • 《清平樂》中你看到的牛車、長耳朵官帽都是宋朝的文化特色
    《清平樂》的熱播,劇情的跌宕起伏的變化,讓我們對劇情裡的一些宋文化產生了好奇。從人物變化到語言交流方式和生產生活,都出現了一些之前從未遇見過的新畫面。而我們今天就來淺談一下我們對劇情裡那些即熟悉又陌生的宋朝文化。
  • 《清平樂》:詩意浪漫的宋人情趣:男子簪花和女相撲
    關於男子簪花,最早在唐代時就有記載,如杜牧在《九日齊山登高》中寫道:「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只是到了宋朝後,男子簪花的風尚才被推向極致,並成為宋朝人人崇尚的時尚潮流。如《東京夢華錄》裡記載,汴京大街上「遊人如織,子弟多有簪花者。彼女子爭睹圍觀者眾,有甚者,竊羨之,低蛾眉,其狀若狂」。
  • 《清平樂》如果能穿越,請一定去宋朝!
    為什麼說宋朝「生於憂患,長於憂患」?2. 宋朝的文化風氣是什麼樣的?3. 「雅俗兼備」的宋人對生活意境有什麼追求?開篇第一講,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鄧小南從歷史宏觀層面講述宋朝。— 4 —  茶事 | 為什么喝茶會在宋朝成為全民風尚?
  • 看《清平樂》的女子群像:每個女子都是一首《清平樂》
    剛開始趙恆只把她當做助手,在自己腦子不靈光的時候能夠在身後指點迷津,解開國事家事天下事種種困惑,但是偶然一次,他病了,發現劉娥代理皇帝把所有事情處理得井井有條,他對她越加器重起來。所以,在別的妃子吟誦著「寂寞空庭春欲晚」的時候,劉娥卻雌姿英發,高唱道:「最是一年春好處。」
  • 《清平樂》開播:歷史上的任敏趙徽柔,得了瘋癲病,死於33歲
    「清平樂」被改編成小說,以宋仁宗長女福康王妃趙徽柔為主角,講述了她與侍女梁懷吉的情緣故事。在歷史上,由任敏扮演的趙徽柔福康公主,又是一個怎樣的故事?在宋朝歷史上,福康公主真實存在、真實發生,有著非常真實的人生。史書上對女人是殘酷的,沒有記載福康公主的名字,只有宋仁宗的女兒和苗貴妃的母親。
  • 遼宋夏皇帝世系關係網
    遼宋夏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比較重要的階段。這個階段之所以重要,在於這三個國家組成了現代中國的基本版圖。並且與作為中原正統王朝的宋朝關係相當密切,所以我們一併討論。當然,在這期間,還存在著西南的大理國、吐蕃諸部、回鶻幾部。但因為勢力均不強大,或者勢力未統一、或者希望和平發展,與宋朝關係較為和諧。
  • 《清平樂》最大贏家:宋朝最牛皇后,再嫁成國母,離帝位只差半步
    整個假期都在追《清平樂》,對這部劇最大的感觸是服裝道具100分,劇情太過扎心。作為帝後黨,已經不是玻璃渣裡找糖了,而是從中藥渣裡找糖——苦就一個字,我只說一次。皇后曹丹姝,出身名門,容貌姣好,文武雙全(這詞兒形容皇后好像有哪裡不對)卻偏偏一手好牌打得稀爛,把對她有情有義的皇帝給逼得「相敬如冰」。
  • 《清平樂》裡的奇怪稱呼很耐人尋味
    在古裝劇《清平樂》中出現了很多奇怪的稱呼,這一度讓很多觀眾看得雲裡霧裡。比如身為公主的徽柔在和生母苗娘子交談時稱她為「姐姐」,對曹皇后的稱呼是「嬢嬢(娘娘)」。當然,最奇怪的還是徽柔稱自己的婆婆楊氏為「阿嫂」,而楊氏又反稱自己是公主的「家姑」。
  • 《清平樂》|宋代皇帝很無趣?不,他們才是隱藏「王者」
    《清平樂》上映有一段時間了。眼瞅著豆瓣評份從8.2降到7.4。再瞅了眼評論,呵,口碑兩極化,愛恨分明的狠!喜歡的人花式誇:「王凱的宋仁宗也太好看了。這種顏值的皇上,怎麼不讓人愛呢。」「我們需要這樣一部宋朝文化大賞!拍這麼講究太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