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如何選婿,其實是隨著時代的變遷和執政皇帝性格不同,不斷地變化著的,不過大體上也有一些規律可循。
具體到宋朝也是如此。宋代有文獻記載已婚的公主30人,就駙馬出身而言,擇姻親的3人,重臣子孫為14人;進士為駙馬的5人,進士不等同於狀元;出身將門17位,為數最多。但反而是文臣留給世人的烙印最深。
關於為公主擇婿的標準,宋代名相王安石與宋神宗有過交流。王安石曾受宋神宗之託,為仁宗身後的兩個公主找駙馬。
宋神宗給出了兩條要求。其一,駙馬應是勳戚之後,身世要好。神宗特別強調,駙馬是功勳貴戚的後代,而不是他自己就是當朝功臣,更不能是大權在握的功臣。宋神宗擔心,如果當朝的權臣尚了公主,權力膨脹會影響朝局安全。總之,駙馬既要有高貴的血統,又不能有外戚幹政的危險,這樣最為妥當。
第二,必須有福。何謂有福?宋人的理解與今人不同。在他們看來,有福之人,最重要的一條標準就是兒女眾多,健康長壽。至於錢財,身為駙馬是不必考慮的。問題是如何知道一個尚未婚配的年輕人,將來子女眾多,長命百歲?古代能臣大都精通相術,據說王安石相面在當時就號稱一絕,這或許也是宋神宗委以重任的原因吧。
01宋太祖愛招武將為駙馬
宋朝選婿大體沿襲舊例,但每個皇帝在位時又有不同。宋初,太祖太宗多從武將家中挑選駙馬。拋卻同生死共患難的兄弟情份不論,這些駙馬多半都是政治聯姻。
宋太祖為防兵變,保江山永固,將自己家中所有適齡女性都嫁給了功勳武將之家,包括自己的女兒、妹妹。
歷史上有名的「杯酒釋兵權」,其中最重要的一個鏈條就是婚姻。建隆二年(961)七月,宋太祖趙匡胤請來喝酒的,都是和他一起出生入死的武將。
席間他說了一番意味深長的話:
「人生如白駒之過隙,所為好富貴,不過欲多積金帛,厚自娛樂,使子孫無貧乏爾。汝曹何不釋去兵權,擇好田宅市之,為子孫久遠不可動之業,多置歌兒舞女,日飲酒相歡,以終其天年。」
這話說得十分透亮,是勸誡也是開導。如果大家能夠放棄兵權,多置良田美宅,各自相安,就能夠共享寶貴。
接下來,為讓大將們心安,宋太祖又說出另一番話來:
「我且與爾曹約為婚姻,君臣之間,兩無猜疑,上下相安,不亦善乎?」
趙匡胤試圖通過這樣的聯姻,給那些放棄兵權的大將吃一顆「定心丸」,公主都嫁到你家當人質了,還有什麼不放心的呢!
此招果然奏效。
石守信、高懷德、王審琦、張令鐸等眾將上書稱病,請求朝廷解除他們的兵權。太祖自然是欣然允準,同時也信守承諾。將妹妹嫁於開國大將高懷德;將女兒延慶公主嫁於石守信次子石寶吉,昭慶公主嫁於王審琦之子王承衍。因為只有兩個女兒,又命弟弟趙廷美娶了張令鐸的女兒,算得上最廣泛的聯姻了。
但這種嫁女有點強買強賣的意思,宋太祖嫁於高懷德的妹妹是二婚。這個長公主是宋太祖的同母胞妹,初時嫁米福德,後米福德去世。960年宋太祖即位後,封妹妹為燕國長公主再嫁高懷德,賜府第於興寧坊。
不過,秦漢時代,包括北宋,婦女改嫁極為平常,並不是什麼丟人的事。皇室、大臣改嫁再婚的不乏先例。有的公主甚至三度結婚,如平陽公主先嫁曹參曾孫曹壽,後改嫁汝陰侯夏侯頗。夏侯頗死後,又改嫁長平烈侯衛青
至於將昭慶公主嫁於王承衍則有些與常情相悖。當時,王承衍已婚,與樂氏是原配。為了嫁女,宋太祖硬是將他們拆散。他對王承衍說,你儘管安心地當我的女婿,樂氏可以另嫁,不影響大局。賜宅第於景龍門外,為他們完婚。
所以可以想見,這樣的婚姻會不會有真正的幸福。推而演之,皇帝之女嫁夫為何會有那麼多不幸,也就不難理解了。
延慶公主的駙馬石寶吉「姿貌環碩,頗有武幹」。家中多年積累,財富很多,金銀財寶數不勝數,還擁有邸舍、別墅。不過史書記載,他的脾性不太好,好騎射打頭,對待屬吏倨傲無禮。不知與延慶公主相處得如何,延慶公主是否婚姻幸福。
「杯酒釋兵權」之下的聯姻,雖然有諸多不如意的地方,但確實兌現了趙匡胤的承諾。
據《續資治通鑑》記載,與宋太祖一起開國創業南徵西伐的諸大臣,功如曹彬、潘美、石守信、王審琦、王全斌、慕容延釗這些名將,他們的子孫最後的官職都沒有超過諸司使,惟有王承衍、石保吉因聯姻帝室,最後升為節度使,可謂功德圓滿。(彬之子琮、瑋以功名自奮以至節度使,不過曹家是另一種形式的與皇家聯姻。)
02宋仁宗嫁長女煞費若心
魏晉南北朝乃至隋唐時期,由於門閥當道,婚姻中最看重門第。但到了宋朝,自太宗以後,重文輕武之風日盛,「欲求儒生為主婿」漸成風尚。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大家都已熟知,不過有誰知道,這句反映時代風氣的千古名言,竟出自宋朝第三任皇帝宋真宗所寫的《勸學詩》: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房不用架高梁,書中自有黃金屋;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出門莫恨無隨人,書中車馬多如簇;男兒欲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
詩中所描繪的意境,為後世學者頂禮膜拜,爭相實踐者代有人出,對後世影響深遠。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在為宋一朝體現得淋漓盡致。讀書可以改變命運,讀書可以實現夢想。所以上至達官顯貴,下至寒門子弟,懸梁刺股、發奮讀書的有為青年,處處可見。
真宗的擇婿較為寡淡,甚至她還有兩個女兒未曾婚嫁,名號也都是後世追封。一位是惠國公主,因其早夭,宋真宗在位時沒有被封。宋徽宗即位後,於元符三年(1100年)三月,追封為惠國大長公主。另一位公主名趙志衝,自幼為道士,真宗在位時也沒有被封。明道二年(1033年),宋仁宗即位,封妹妹為衛國長公主,號清虛靈照大師。
宋仁宗選駙相當用心,有自己的考量,甚至從駙馬小時就開始培養。
宋仁宗有個難解的心結。因為他在劉太后去世後他才知道自己的身世,為了彌補生前對生母李氏的愧疚,也為了讓生母家族更加顯赫。福康公主九歲時,仁宗就將其許配給了自己的舅表弟李瑋,可算是娃娃親。
那時李瑋才13歲,仁宗在便殿召見他,親自考察他的學問與才識。李瑋侃侃而談,雍雅從容,甚是得體。仁宗很是喜歡,又賜座邀請他一起用餐,李瑋的表現與風度很讓仁宗讚賞,得到仁宗的認可。隨後仁宗令手下,將他引到宮中行拜見之禮。這是便是定下來了。
李瑋不是沒有缺點,史書記載其「貌陋性樸」。不過仁宗並沒在意這一點,起碼並沒有忌諱。也許在仁宗看來,學識和性情更為重要,這與他選駙馬的原則是一致的,那就是要找一個一心一意對公主能好一輩子的駙馬。
畢竟帥哥多風流,性格老實的男人更專一、顧家、不亂來。
而且宋時是靠才華不靠臉蛋吃飯的年代,以文取士,才貌俱佳當然好,無貌有才也是立得住的。才子佳人那是後代人的幻想。
宋時進士發榜的那天,有榜下搶婿之俗,達官貴人、富商豪賈都有參與。看見有人揭榜,不分年齡、不論長相、不看家世,第一時間把進士搶回家做女婿,慢點就沒有了。
有位叫韓南老的宋朝文人,趕考多年,屢次失敗,無人願嫁,年老未娶。沒想到後來終於中了進士,中榜後立刻有人上門提親。對方是一富家小姐,年方二八,風華正茂,一心要嫁進士,因為「榜下捉婿」失敗,所以請媒人上門求親。
韓南老不好直言拒絕,寫了首詩讓媒人轉交富人,詩中寫道:「讀盡文書一百擔,老來方得一青衫。」富人說無妨,又問年紀,韓南老一語驚人:「四十年前三十三」。想想範進中舉的場面,對這樣的事情也許就會更多一分理解。
李瑋或許貌醜但不粗魯,反而很是雅致也不平庸。並不像不明歷史的人說的那樣,是個暴發戶。他謹言慎行,為人低調,很有修養。他的家人也非常守禮節、知分寸。
仁宗對李家約束頗嚴。李氏作為外戚,家風格外低調嚴謹。其兄李璋掌管禁軍,知書又達禮。李瑋平日謝絕賓客,僅同仁宗信賴的親屬往來,凡與外人來往,都按要求向仁宗匯報。
李瑋在藝術上也很有成就,能詩會畫,《竹林鹽燕居圖》流傳至今。他還是當時著名的書畫鑑藏家,收藏最多的是魏晉名貼。大書法家米芾,曾到他家中鑑賞書畫,結果深陷其中,整日不出,忍不住題跋「李氏法書第一」。可見李瑋書畫的質量和數量。蘇軾也曾慕名親往觀摩,看到謝尚、王衍等人的真跡後,大加讚賞。
還有一點非常重要的是,李瑋只比福康公主只大四歲,年齡非常合適。嫁名士年齡相當也很難得。
不論是才學,人品,還是政治考量,似乎李瑋是獨一無二的最佳人選。可是,仁宗思忖了各種可能,唯獨沒有考慮公主的感受。
福康公主無法喜歡上李瑋,最終好端端的一場婚姻演變成一出皇家醜聞。(關於福康公主的這場風波,後文再述)
耐人尋味的是,在李瑋與福康公主鬧出了那麼大的風波之後,繼位的英宗還是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李瑋的養子李嗣徽。「熙寧元年(1068年),李瑋請以兄李璋第十一子墦為嗣。詔以為供備庫副使,賜名嗣徽。熙寧二年(1069年),李嗣徽尚宋英宗舒國公主。」
這在很大程度上表明,在後世人看來,甚至在後世的皇家看來,發生在福康公主身上的風波,罪不在李瑋。宋英宗自小被曹皇后收養在宮中,與福康、李瑋一同長大。他的選擇是否可以說明些什麼呢?
03
仁宗之後,宋朝文風日盛,駙馬多出於文臣之家。駙馬在朝中的政治地位日漸降低,慢慢淡出政治舞臺。
宋英宗「出嫁皇女,訪求儒門」是出了名的,南宋的理宗則「欲以進士第一人尚主」。
所謂儒生,是指遵從儒家學說的讀書人,後來泛指讀書人。宋英宗趙曙在位時間不長,但選駙馬卻有更明確的標準。他多次提到,唐代公主所嫁多為當世名士。德寧公主是其長女,當然應有講究。不過,要在年齡相當的青年中尋到滿意的名士並不那麼容易。
原因很簡單,公主正值妙齡,年紀輕輕就已成名的青年才俊少之又少。公主選婿當然要年齡相當,所以只能從準名士中尋找,尋找有朝一日能夠成為名士的潛力股。
德寧公主的選媚對象最後定在了王師約身上,師約年少肯學,出身名門,其曾祖王承衍還是太祖女兒昭慶公主的駙馬都尉。父子倆又都是進士出身。
為了確保駙馬質量,皇帝趙曙安排了驗貨三部曲。治平三年(1066),英宗先是下詔讓宰相考察師約的文章,師約當場作《大人繼明詩》。經審查通過後,英宗親自審查王師約所作文賦,感到滿意後又召見王師約談話面試。最後才授駙馬都尉稱號,宣布與德寧公主訂婚。
這還不算,趙曙除照例賜給王師約玉帶等物外,又加賜《九經》、筆硯,勉勵他不要荒廢了學業。可見對其期望之深,對名士的推崇之強。
不過可惜的是,儘管英宗煞費苦心,但王師約似乎是承襲了祖上尚武之風,善騎射而不以詩文見長,最終也沒有成為趙曙所期望的名士。
潛力股並未爆發,這事告訴我們,即便是皇家風投,也是有風險的。皇帝尚且如此,普通人就更不要抱怨說自己命不好了。
宋時喜歡名士是再正常不過的一件事了。
宋英宗時,駙馬開始出自中層官吏之家。宋神宗之後,對駙馬的家世不再有太多的要求,駙馬王遇的父親是個八品官員,宋哲宗的駙馬潘正夫,父親不過是九品芝麻官。不過,駙馬家世再怎麼低,也還沒有像陳世美那樣出身寒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