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中你看到的牛車、長耳朵官帽都是宋朝的文化特色

2020-12-22 壹小樹

《清平樂》的熱播,劇情的跌宕起伏的變化,讓我們對劇情裡的一些宋文化產生了好奇。從人物變化到語言交流方式和生產生活,都出現了一些之前從未遇見過的新畫面。而我們今天就來淺談一下我們對劇情裡那些即熟悉又陌生的宋朝文化。

宋仁宗

官家

「官家」二字出自於「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因為皇帝要至公無私,所以才稱為官家,這也是從古至今唯一對黃帝的別稱。對皇上的稱呼宋朝稱呼皇上為官家,而不是直接稱呼皇上,這是什麼原因呢,也是我們大多數人很好奇的。

據傳趙匡胤,黃袍加身以後,身邊的大多數文武都是以前的老部下。直接稱呼皇上也不妥,索性,趙直接讓他們稱自己為官家。從此以後「官家」也就代表皇上了。

在劇情裡群臣百官對皇上得稱呼都是「官家」可見這個詞的運用。其實官家不只是對皇上的稱呼。還有別的寓意。

2.當官的人「官家」還是對在朝做官和地方官吏的稱呼。例如:範仲淹對晏殊的稱呼,不是直呼其名,二是尊稱官家。在譬如在學院當中,學生對老師的稱呼也是官家。因為那時學員都是政府的官員在授課。

3.國家政府庶民說到「官家」的時候也是對國家的稱呼,指代公家。

笏板

笏板是官員上朝時手裡拿的大約60cm長的板子。這個板子可是不簡單,他是大臣上朝記錄黃帝重要事件和批奏的回覆。笏板始於唐,興於宋,終於清。笏板根據官員的品級分為最高級玉質(二品以上),象牙質(二品到四品),竹製(四到六品)六品以下低級別就沒有使用笏板的權利。

在《清平樂》中晏殊由於要參加朝會,而沒有帶笏板,以至於全體朝臣都不能參會,耽誤了大家的時間,可見當時笏板的重要性。

長耳朵官帽在歷朝歷代的朝服和官帽中猶以宋朝為特點。而我們平常說的「烏紗帽」也源於宋朝。烏紗帽原來是一般平民乘涼而戴的,後來逐漸演變成官帽。宋朝的官帽也是借鑑古代頭巾兩側的小羽翼,而變成長耳朵,但是宋朝的官帽從黃帝到官員都是長長的耳朵,這裡還是有故事的。據傳趙匡胤坐上皇位後,廷下的朝臣都是以前的得力幹將,而他們在上朝後以前的粗俗性格導致在朝堂上交頭接耳的說話,趙匡胤心想一辦法,就是把官帽的耳朵加長,誰要是一轉頭就能及時被發現。為了能夠達到預期的效果,他用自身做起,與下屬的官帽一樣。出人意料,這樣確實起到了預期的效果。

牛車

《史記·貨殖列傳》:「通邑大都,……其軺車百乘,牛車千兩」《清平樂》劇情中,有一次宋仁宗出去視察民情坐的是牛車,要是放到現代可能會被笑掉大牙。但是在宋代,能夠坐到牛車那是身份的象徵。不僅在宋代,在秦漢時期就有記載牛車重要性。其實,坐牛車並不稀奇。生活在中原的人們,由於缺乏馬匹,交通工具比較單一。而大量的馬匹在關外的草原上,所以這也是中原馬少的原因。但是牛車有它的獨到好處。1、牛的性格比較慢,所以牛車的舒適型要比馬車好,路上減少顛簸。在範仲淹去書院任職的時候和晏殊去書院檢查的時候都是用的牛車,可見牛在宋是重要的交通工具。

2、牛的力氣大,能裝載車輛運送貨物。《史記》中也有記載。車百乘,牛車千兩。

總結

《清平樂》原本是詞牌名,現在改編成電視劇。讓我們對宋的文化更加深入了解。通過電視劇可以更直觀的了解宋仁宗時代的變革。以上只是小篇對古文和自己的獨到見解。如有不同請予指正。

相關焦點

  • 宋朝帶長耳朵的官帽,並不是防止官員交頭接耳,而是另有含義
    最近,講述宋仁宗故事的電視劇《清平樂》正在熱播中。劇中精緻的服化道,還原了宋代的特點,盡顯宋朝的禮制和細節。在各類服裝中,最吸引小編注意的就是宋代的官帽了。有很多的傳說都說,宋代的官帽是趙匡胤發明的,主要是為了防止底下的官員交頭接耳。
  • 宋朝的官員們都戴過展翅幞頭的官帽,帽子上長耳朵又有什麼作用?
    宋朝的皇帝與官員們,都戴過一種展翅幞頭的官帽,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兩個長耳朵的帽子。很多傳言說,這個帽子的發明者是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是為了防止朝臣在上朝時候交頭接耳,竊竊私語,品論朝政用的。趙匡胤在臺上講,下面大臣在相互交頭接耳,勃然大怒,於是心生一計,下旨開發出一種特別的帽子,兩邊加兩根長長的翅子,專供官員們上朝使用,防止他們相互咬耳朵說悄悄話。這個故事,可以肯定的說是後人的杜撰,最早是元初提到的宋朝避免官員私語的說法,「宋之橫兩腳,以鐵線張之,庶免朝見之時偶語。」從此流傳至今天。
  • 官帽每個朝代都不一樣,秦朝美觀,三國文雅,宋朝竟然是一對翅膀
    這一傳統觀念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是一種根深蒂固的、根深蒂固的觀念。不僅僅是女人留著長發,連男人都有。中國歷代官帽,基本都是用來束髮、護髮的。將頭髮插在髮簪上,然後戴上官帽。秦王朝的官帽較低,髮簪樣式美觀。三國時期為發冠時期。唐式的東西好像拖著兩隻兔子的耳朵,有點可愛。
  • 秦朝的髮簪美觀,三國發冠文雅,宋朝的官帽為什麼卻多了一對翅膀
    中國古代和朝代官帽基本都是都用來束髮和固定頭髮的。用髮簪固定頭髮,然後戴上官帽。秦朝官帽比較低,髮簪花紋樣式美觀。三國時期以發冠為主。唐朝事情的樣式好像拖著兩條兔子耳朵,有點可愛。之後髮簪不怎麼用了,明代有了烏紗帽,清朝相比元朝又多了頂戴花翎。
  • 漢朝宋朝清朝縣令官帽價格表:請大家猜猜哪個朝代官帽最昂貴?
    原來漢靈帝賣官鬻爵是老太后幫他想出來的生財之道,而且賣的錢都進了漢靈帝自己的腰包。按照官方的牌價,我們知道這是一石俸祿折合一萬錢,一個俸祿在四百石到六百石之間的縣令(大縣為令小縣為長),平均需要五百萬錢,也是就五千貫,按一貫錢折合一兩銀子計算(這是為了算著方便,下文已按這個大概的比例計算),漢朝一個縣令官帽價值五千兩銀子。
  • 宋朝的官帽為何兩個「翅子」那麼長?趙匡胤獨家定製,防止交頭接耳
    真正將烏紗帽引進朝堂的是隋文帝,隋朝自天子到文武百官,全部都帶烏紗帽。根據烏紗帽上的玉飾的數量,來顯示官職的大小。到了唐太宗時期,烏紗帽才被正式確定為官帽。官員一般只在上朝或者宴請賓客之時才佩戴,類似於我們今天上班要穿職業裝的習慣。
  • 宋朝的門道與意義不止《清平樂》|書單
    我們突然發現,他們不僅是文學詩賦大家,是那些我們在中學語文課本上屢屢撞見的名字;他們彼此還很熟,共享同一個社交圈,在同一個朝堂上唇槍舌劍,針鋒相對,你方唱罷我登場,連皇帝都被懟得毫無辦法。宋仁宗時代人才輩出,歷史上幾乎沒有一個時代可以與之比肩。
  • 《清平樂》烏紗帽為何有兩條左右平伸的長耳朵 細探古代官帽演變
    新冠肺炎(COVID-19)已造成全球超過184萬人確診,受到疫情影響,民眾普遍待在家中防疫,連帶使電視劇收視率節節攀升,如《安家》收官單臺收視率破3%,接檔的三部戲劇《如果歲月可以回頭》、《冰糖燉雪梨》、《青山綠水帶笑顏》的收視率也相當高。
  • 中國曆朝官帽:一朝像UFO,一朝像盆裡扣個碗,一朝戴著像上刑
    中國曆朝官帽都長什麼樣?當官的戴上是啥感覺?下面就說說中國曆朝官帽,感受一樣古代官員的滋味。秦朝官帽。漢朝官帽。漢朝的官帽是歷朝中最高的,比春秋時期的高帽還高,俗話說戴高帽,戴高帽,說的就是漢朝。漢朝官員戴長冠,這種長冠是劉邦發明的,所以叫「劉氏冠」,這種冠用竹皮編制,後來規定公乘以上官員祭祀時著戴,故又稱「齋冠」。
  • 《清平樂》熱播,宋朝人過得是什麼神仙生活?涮火鍋、搞燒烤、咖啡...
    最近,由王凱、江疏影等一眾實力派演員出演的宋朝古裝劇《清平樂》熱映。「你最近看清平樂(le)了嗎?」很多朋友一張口暴露文盲體質。清平樂(yue)其實是宋詞常用詞牌名,晏殊、晏幾道、黃庭堅、辛棄疾等都曾用該詞牌作詞。
  • 從《知否》到《清平樂》,我嗅到了一個香氣襲人的宋朝
    時下正在熱播的古裝大劇《清平樂》,是正午陽光影業繼《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之後推出的又一部講述宋朝歷史的電視劇。這兩部電視劇的故事內核和表現主題雖然不同,但在對宋朝的文化和宋朝人生活方式的呈現上卻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 清平樂中的高峰會議:還記得被「翻譯並背誦全文」支配的恐懼嗎
    看《清平樂》大家有沒有一種熟悉的陌生感!範仲淹、歐陽修、晏殊、張先、富弼、蘇舜欽、王安石、蘇軾……這些名字可都是出現在我們初高中的課本中的啊,相信大家一定對上學時「翻譯並背誦全文」記憶深刻吧!所以《清平樂》中的士大夫們也被網友戲稱為史上最強「背誦天團」!
  • 宋朝官帽上的兩根長翅有什麼用途?是誰發明的?為何皇帝也要戴?
    秦始皇發明的這種流蘇帽也一直流傳到後世,只不過在流傳的過程中又進行了一些改動。除了這種流蘇帽讓人印象深刻,大家可能還注意到了宋朝有一種「長翅帽」也讓人耳目一新。這種帽子的兩邊延伸出了兩根長長的翅膀,一不小心就會戳到旁人,走路還要非常小心才行,不然戴這種烏紗帽的官員哪天一不留神就把旁邊的哪位領導戳中了可就尷尬了。如此看來,這種「長翅帽」著實不太實用,那為什麼宋朝如此流行這種帽子呢,是誰發明的這玩意兒呢?他到底有什麼神奇功能。
  • 看《清平樂》實時感受:一部嗑哪個cp都BE的電視劇
    那麼我們就來看看,這部好評如潮的《清平樂》,到底幫我們梳理了多少語文知識。「清平樂」這是三個字,你念對了嗎?不少人在第一次看到這部劇時,肯定會先入為主地讀出「qing ping le 」三個字,別不承認,說的就是你!首先我們要搞清楚什麼是清平樂。
  • 宋代官帽為何長著兩隻長耳朵?據說是宋太祖發明的,真是這樣嗎
    坊間流傳著「宋太祖發明了長著兩個長耳朵的官帽,用來防止大臣上朝時交頭接耳」的說法,不過這種說法並不見於可靠的正史、野史或者筆記記載,個人認為邏輯上也不太有可信度。「宋代風格」的平腳在比較講究的兩宋背景電視劇裡,長長的平腳幞頭幾乎是朝堂戲的標配。男性冠帽使用線條平直、長度特殊的帽翅,能夠非常高效地傳達關於背景時代的信息——對有經驗的觀眾來說,就好像抹胸裙代表著唐朝背景,一看到平腳幞頭也就知道,故事背景是兩宋沒跑了。
  • 各個朝代的特色,官帽的形態演變,元朝的像個小鍋
    這是秦漢時期使用的官帽,只不過秦朝的沒有這麼高,顯得矮短了一些,只不過都有簪子,顯而易見,這種官帽的作用,是用來裝束頭髮的,因為那時候的人都要把頭髮往上集中裝束,簪子用來固定頭髮。這是三國時期的官帽,比秦漢時期的有所改進,最大的不同就是帽子變大了,但簪子依然還有。
  • 明清家具——「官帽椅」的來歷
    明清家具——「官帽椅」的來歷我國的木質家具有著上千年的歷史,在明清的時候達到了一個比較高的點位,這時候的家具的技術和美學欣賞在世界上都是比較精湛的。明清家具,特別是明式家具主要以簡潔大方,經久耐用而聞世,無論圈椅,官帽椅還是羅漢床等都較以前的家具更顯簡潔大方而實用。前面,錦瑞藝雕的小編給大家聊了羅漢床,這一次我們接著來聊聊一種比較有派頭的椅子——官帽椅。
  • 清平樂內東門勾當官張茂則,隸屬宋朝特務機構皇城司,為大內密探
    (喜歡我的分享就關注「梨白」吧,文章為梨白原創,)電視劇《清平樂》的熱播終於結束了清宮娘娘們的互撕,帶我們走進了皇帝宋仁宗一生的家國情。趙禎,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仁宗」皇帝,宋朝在他的統治之下政治還算清明,經濟、文化、科技皆是高光時刻。
  • 別吹宋仁宗了,宋朝哪有什麼清平樂
    王凱主演的《清平樂》中,展現了溫文爾雅的宋式美學,在中文網際網路掀起了一波新的宋朝熱。有人說,宋仁宗在位期間,是古代中國人最幸福的40年。但這個理想世界存在過麼?宋朝果真優秀得空前絕後?從宋代士大夫將宋朝比擬「三代」,到陳寅恪提出中國文化「造極於趙宋」,再到今天中國人對宋代生活方式的推崇,「宋代」已經成了一個「文化IP」,其服飾、茶藝、飲食、家俱、瓷器、書畫等美學形式,與當下城市中產的生活方式似乎非常契合。問題是,這個「清平樂」一樣完美的理想,存在過麼?
  • 原創 | 理科生眼中的歷史:《清平樂》中的宋朝真的那麼好?
    最近《清平樂》很火,對宋朝的歷史我倒有些了解,今天就來聊聊宋朝,也算是給大家介紹電視劇的歷史背景。歷史當然是文人寫的,歷代文人對宋朝的描述不乏溢美之詞,林語堂說:「這是中國文人最好的時代」,餘秋雨說:「我最嚮往的朝代是宋朝」,著名史學家陳寅恪說:「華夏名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某高姓公知也在自己製作的電視節目中將宋朝吹上了天。但是,文人的話大家聽聽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