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的熱播,劇情的跌宕起伏的變化,讓我們對劇情裡的一些宋文化產生了好奇。從人物變化到語言交流方式和生產生活,都出現了一些之前從未遇見過的新畫面。而我們今天就來淺談一下我們對劇情裡那些即熟悉又陌生的宋朝文化。
官家
「官家」二字出自於「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因為皇帝要至公無私,所以才稱為官家,這也是從古至今唯一對黃帝的別稱。對皇上的稱呼宋朝稱呼皇上為官家,而不是直接稱呼皇上,這是什麼原因呢,也是我們大多數人很好奇的。
據傳趙匡胤,黃袍加身以後,身邊的大多數文武都是以前的老部下。直接稱呼皇上也不妥,索性,趙直接讓他們稱自己為官家。從此以後「官家」也就代表皇上了。
在劇情裡群臣百官對皇上得稱呼都是「官家」可見這個詞的運用。其實官家不只是對皇上的稱呼。還有別的寓意。
2.當官的人「官家」還是對在朝做官和地方官吏的稱呼。例如:範仲淹對晏殊的稱呼,不是直呼其名,二是尊稱官家。在譬如在學院當中,學生對老師的稱呼也是官家。因為那時學員都是政府的官員在授課。
3.國家政府庶民說到「官家」的時候也是對國家的稱呼,指代公家。
笏板
笏板是官員上朝時手裡拿的大約60cm長的板子。這個板子可是不簡單,他是大臣上朝記錄黃帝重要事件和批奏的回覆。笏板始於唐,興於宋,終於清。笏板根據官員的品級分為最高級玉質(二品以上),象牙質(二品到四品),竹製(四到六品)六品以下低級別就沒有使用笏板的權利。
在《清平樂》中晏殊由於要參加朝會,而沒有帶笏板,以至於全體朝臣都不能參會,耽誤了大家的時間,可見當時笏板的重要性。
長耳朵官帽在歷朝歷代的朝服和官帽中猶以宋朝為特點。而我們平常說的「烏紗帽」也源於宋朝。烏紗帽原來是一般平民乘涼而戴的,後來逐漸演變成官帽。宋朝的官帽也是借鑑古代頭巾兩側的小羽翼,而變成長耳朵,但是宋朝的官帽從黃帝到官員都是長長的耳朵,這裡還是有故事的。據傳趙匡胤坐上皇位後,廷下的朝臣都是以前的得力幹將,而他們在上朝後以前的粗俗性格導致在朝堂上交頭接耳的說話,趙匡胤心想一辦法,就是把官帽的耳朵加長,誰要是一轉頭就能及時被發現。為了能夠達到預期的效果,他用自身做起,與下屬的官帽一樣。出人意料,這樣確實起到了預期的效果。
牛車
《史記·貨殖列傳》:「通邑大都,……其軺車百乘,牛車千兩」《清平樂》劇情中,有一次宋仁宗出去視察民情坐的是牛車,要是放到現代可能會被笑掉大牙。但是在宋代,能夠坐到牛車那是身份的象徵。不僅在宋代,在秦漢時期就有記載牛車重要性。其實,坐牛車並不稀奇。生活在中原的人們,由於缺乏馬匹,交通工具比較單一。而大量的馬匹在關外的草原上,所以這也是中原馬少的原因。但是牛車有它的獨到好處。1、牛的性格比較慢,所以牛車的舒適型要比馬車好,路上減少顛簸。在範仲淹去書院任職的時候和晏殊去書院檢查的時候都是用的牛車,可見牛在宋是重要的交通工具。
2、牛的力氣大,能裝載車輛運送貨物。《史記》中也有記載。車百乘,牛車千兩。
總結
《清平樂》原本是詞牌名,現在改編成電視劇。讓我們對宋的文化更加深入了解。通過電視劇可以更直觀的了解宋仁宗時代的變革。以上只是小篇對古文和自己的獨到見解。如有不同請予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