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 理科生眼中的歷史:《清平樂》中的宋朝真的那麼好?

2020-10-18 貓哥的視界

語音技術來自訊飛有聲

667310圖,閱讀大約需要12分鐘。

文章首發於貓哥的視界(maogeshijue),歡迎朋友圈與微信群轉發。

公眾號及其他平臺轉載請查看主頁「聯繫我們」。

最近《清平樂》很火,對宋朝的歷史我倒有些了解,今天就來聊聊宋朝,也算是給大家介紹電視劇的歷史背景。

「最好的朝代」

在傳統的歷史書中宋朝是一部中華民族的群星閃耀史。

有三大發明(指南針、火藥、印刷術)、有文學大V(歐陽修、蘇軾、蘇洵、蘇澈、王安石、曾鞏)、有宏篇巨著《夢溪筆談》、《清明上河圖》、《洗冤錄》、還有精忠報國嶽飛、鐵面無私包拯、忠心耿耿楊家將……

所以,傳統的歷史記載將宋朝定義為中國歷史上經濟、文化、科學高度繁榮的時代。

歷史當然是文人寫的,歷代文人對宋朝的描述不乏溢美之詞,林語堂說:「這是中國文人最好的時代」,餘秋雨說:「我最嚮往的朝代是宋朝」,著名史學家陳寅恪說:「華夏名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某高姓公知也在自己製作的電視節目中將宋朝吹上了天。

但是,文人的話大家聽聽就好。

 不可思議

這個被歷代文人吹捧的時代卻有三個不可思議的現象。

其一,國土面積歷朝最小

北宋時期北有遼朝,西有西夏,同時,以橫斷山自然為界的吐蕃東臨,以大渡河為界的大理北接。於是,北宋疆域不及唐朝,甚至不到明朝的三分之一。至於南宋,面積比北宋還小三分之一。

唐朝疆域圖(來源:地之圖)

明朝疆域圖(來源:地之圖)

北宋疆域圖(來源:地之圖)

其二,國際地位最低

漢、唐、明朝都是「天朝上國,萬邦來朝」,而到了宋朝則是以「歲幣」買平安。

簡單的說,歷朝中原政權都是打得周圍一圈蠻夷喊爸爸;宋朝恰恰相反,對著周圍一圈少數民族政權直接下跪喊爸爸——對遼跪,對夏跪,對金跪,對元跪,但凡與宋朝接壤,宋朝就沒不跪過。

漢唐元明清,中原政權都是天朝上國,遠近四方各國都紛紛朝貢。只有宋是一個奇葩,對四方各國「朝貢」——當然,文人的筆下留情,把這個稱為「歲幣」,每年拿一大筆錢,換取周邊各國不來鬧事。

其三、發生了華夏歷史上一件最恥辱的事件——「靖康之恥」

對此事,正史甚至拒絕記載,因為太過恥辱。

嶽飛以恥明志「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杭州嶽王廟嶽飛塑像

靖康之恥有多恥?

一恥:大額的賠款

賠款額要多少呢?兵臨城下的金國開出的條件是:一億兩金,十億兩銀,絹帛一千萬匹。

以上數字相當於10年宋朝稅賦的總和,當時的國力難以企及,無疑是個天文數字。但是一心苟安的宋庭居然也答應了。

面對天文數字的賠款,北宋朝廷是怎麼解決的呢?

首先下令王公大臣、皇親國戚無條件交出所有金銀;怕有遺漏,鼓勵揭發,告密者給提成;還不夠,開設一個專門的機構從民間掠奪金銀。

二恥:賣妻女還債

後宮佳麗三千拱手送與金人,還不夠抵債,又收羅皇室宮女、官女、民女等共一萬五千多人,運至大金軍營,供金人淫樂。

三恥:兩位皇帝同時成為俘虜

被虜人員到達金朝京師會寧府時,金人舉行了獻俘儀式,命令二帝及其后妃、宗室、諸王、駙馬、公主都穿上金人百姓穿的服裝,頭纏帕頭,身披羊裘,袒露上體,到金朝阿骨打廟去行「牽羊禮」(就是把人當做羊)。

朱皇后受不了如此奇恥大辱,當夜自盡了。金人還為兩位皇帝起了侮辱性封號,稱徽宗為「昏德公」,稱欽宗為「重昏公」。這兩位皇帝居然還叩謝金人「恩典」,沒心沒肺地活了下來。

戰敗不可恥,殉國不可恥,可恥的是宋朝統治者,為獲自保不惜將自己的國民賣個乾乾淨淨!就這樣還被金人百般凌辱,後人讀史這是最屈辱的一段記憶。

現在你還覺得宋朝是中華民族「最好的朝代」嗎?

現在問題來了——

為什麼歷代文人都會拼命吹捧宋朝?

為什麼這個被文人吹捧的宋朝會有上述不可思議的現象?

3 亂臣賊子

這一切的根源都指向一個著名的歷史事件。

後周顯德七年(960年)趙匡胤統率大軍出了東京城(今河南開封),行軍至陳橋驛突然發生兵變。

部下將黃袍披在趙匡胤身上,擁立為皇帝,大軍反攻開封,輕易奪取了後周政權,這就是著名的「陳橋兵變,黃袍加身」

趙匡胤的行為相當於高管幹掉了老闆,自己當了企業的主人。換句話說,企業不是趙高管自己做起來的,而是通過陰謀詭計搶了別人的家業。

歷史書把這種行為叫做「得國不正」!也就是權力來源的合法性有巨大的瑕疵,這可是一個致命的缺陷。

歷史上「得國不正」的朝代不是權臣篡位,便是兄弟相戮——反正很難世代傳承。

王莽篡漢建新朝;曹丕逼退漢獻帝;司馬炎廢魏建東晉;劉裕取代了東晉建劉宋;簫道成取代了劉宋建南齊,篡來的朝代氣數都不長。

權力來得快,自然去得快。可以說,亂臣賊子,最後都沒好下場。

宋朝能傳承數百年卻是一個異數!

原因很簡單——為了趙家百年富貴,趙匡胤挖空心思設計了一套空前絕後的統治模式。

這個模式就是「文貴武賤、守內虛外」!

4 文貴

何為文貴武賤?

簡單的說就是拼命提高讀書人待遇,百般壓制武人地位——最後將中華民族的尚武精神閹割得乾乾淨淨。

首先說說這個「文貴」。

在農耕文明時代,識字率很低,讀書人就是天然的意見領袖。趙家天子因為自己的權力來源有重大缺陷,為了獲得讀書人的擁護,就不得不下血本,給天下讀書人開出一系列歷朝歷代都永遠無法企及的條件:

其一,不殺士大夫。

宋朝祖訓「不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者」,擺出一副開明納諫的姿態,其實就是給天下士大夫與讀書人承諾——只要趙氏當皇帝,天下士大夫不管犯多大的罪,永遠免死!

其實不僅不殺士大夫,連讀書人也不殺。

宋仁宗時期(電視劇《清平樂》的時代) ,四川有個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屢試不中,文人生活不如意,多半就會怪體制問題。

於是這個人寫了一首詩送給成都太守「把斷劍門燒棧閣,成都別是一乾坤」!這就是赤裸裸的鼓動造反了!

在歷朝歷代,這種人怎麼也得掉腦袋吧。

宋朝是例外,宋仁宗不但不治罪,反倒給了這個讀書人一個司戶參軍的官當。

在宋朝是讀書人最自由的時代,但凡讀書人有點情緒,都會罵體制罵皇帝,而宋朝的皇帝一般都「寬厚仁德」,讀書人不管怎麼罵,皇帝不僅不會發火,而且還百般安撫。

嘉佑年間,蘇轍參加科舉時罵皇帝成天在宮裡飲酒作樂,不關心民眾疾苦,這本來就是無中生有的誹謗,當時皇帝趙禎卻盛讚蘇轍是「敢言之士」,破格錄取。

在我看來,宋朝皇帝不是什麼人品爆發「寬厚仁德」,其實根子還是自己得國不正,不敢得罪讀書人,反而不得不要裝出一副開明的姿態,落得一個好名聲。

其二,優待讀書人

為啥歷代文人都拼命吹噓宋朝?

因為宋朝對讀書人太好了!

在宋朝讀書是個什麼待遇?

1.入學條件很寬,農村的、個體的、平民的、甚至還在脫貧線上掙扎的,他們的孩子都有學上;

2.學雜費全部由國家承擔,跨區域考試可報銷路費;

3.升學率高,分數線低,錄取範圍廣。

歷代登科人數(史料)

宋朝累計登科人數是其他朝代的5倍以上,每年錄取的登科人數也是排名第二的清代的3.5倍!

這個登科還只是傳統的科舉,在宋朝讀書人要當官除了科舉,還有其他的渠道。

宋朝文人有四種當官的途徑。

「科舉」——相當於傳統的高考,含金量高,社會地位強;

「蔭補」——專為官員子弟設置,六品以上官員的兒子、孫子、曾孫可通過「蔭補」直接做官;

「制舉」—— 就是自薦,很多讀書人科舉考不上,別急,朝廷每年還開「制舉」,你可以自薦去考試。考試通過也可以當官,這個「自薦」考試錄取數量也很高,我查到的史料,最多時每年「制舉」錄取上千人!

除了這三項之外,宋朝還有一個皇帝「特招」的制度。這是什麼意思呢?

宋朝也有公知,狗屁本事沒有,但是會裝深沉,動不動就罵體制,但是真讓他參加科舉甚至制舉考試統統歇菜。這些宋朝的公知在民間名氣很大,最後皇帝也會慕名特招為官,哪怕什麼事也做不了,也要花錢養著。

所以,在宋朝文人當官的渠道比歷朝歷代多得多!

按:因為宋朝讀書人太容易發達了,這種氛圍催生了印刷術的發明,目的就是降低知識的傳播成本,讓更多的貧民也能讀書。

在宋朝讀書人一旦當上了官,那待遇絕對是槓槓的。

宋朝官員薪水極高。除了發放正常的工資和獎金,還有咖啡飲料洋酒補貼、差旅補助、誤餐費、服裝費、保姆費。

總之就是變著法子,給你發錢發物。比如素以清廉著稱的包青天包拯,其在開封府尹任上的年薪相當於一個州的賦稅收入!

所以,在宋朝幹公務員,就是一句話:睡覺睡到自然醒,數錢數到手抽筋。如此好的福利待遇,放眼上下五千年,誰不眼紅?

武賤

與「文貴」相對應的就是「武賤」。

在宋朝當兵不但薪水低,還要承擔各種繁重的勞役。不僅如此,當兵還要在臉上刺字,用這種侮辱的手段形成整個社會鄙視軍人的氛圍。

武將地位低下,在文官面前唯唯諾諾,被視為奴僕。

宋朝還有一個特點,就是用各種手段壓制軍方力量,比較典型的表現就是對外戰爭中,謀和是壓倒一切的手段,甚至是在自己取得局勢優勢的情況下——

寧願屈辱的用歲幣謀和,也不願軍方取得對外戰爭的勝利,從而提高軍方的力量。

宋真宗時,宋遼作戰,在我方軍事有利之下,不戰而降,與遼籤訂《澶淵之盟》,定下「每年向遼國送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的奇葩協議。

在敵弱我強的情況下,舉手投降?是不是很無語,更奇葩的在後面。

宋高宗時期,嶽飛第四次北伐取得連續勝利,最後在朱仙鎮擊破金軍主力,正待乘勝追擊的時候,卻突然收到皇帝十二張金牌,強迫嶽飛退兵,大好局面毀於一旦。

然後宋金謀和,在風波亭以莫須有的罪名殺了嶽飛。

按:現代文人為了給宋朝塗脂抹粉,大搞歷史翻案風,各種「考證」朱仙鎮大捷「存疑」,以及「十二道金牌」另有原因等等,還是那句話——文人的東西你看看就好。

6 守內虛外

下面我來談談,宋朝為了維護統治的另一個奇葩模式——「守內虛外」。

宋朝是篡周得到的政權,趙家皇帝最怕後世有人學習宋太祖的先進經驗,在某個年代也把宋朝的天下給「篡」了。

為了防止這種情況,宋朝不但大搞「文貴武賤」籠絡文人壓制武人,還在體制內設計了一套層層制衡的碎片化權力運行模式。

首先是將最重要的行政權(相權)一切為三,搞了一個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來源網絡)

這是啥意思?

就是將最重要的決策權力碎片化!

中書省只有草擬決策的權力,然後門下省審核,門下省有不同意思就去與中書省扯皮,等兩個部門意見達成一致後,還不能直接給辦事部門傳達意見,這個執行與傳達的部門是尚書省。

這種模式最大的好處就是辦事部門(六部)根本無法與決策部門勾結!

比如六部平時打交道的只是尚書省,但是這個部門只有執行權沒有決策權,決策權又被中書省與門下省分割成兩塊,就算這兩個部門與六部勾結在一起,但是什麼時候執行,怎麼執行的權力又在尚書省。

在決策權之外,又設立「二府三司制」進一步分權。

二府三司制

宰相(很多個)執掌行政權,樞密院分割軍權,三司分割財政大權,將政務、財務、監察權分開,相互獨立,又相互制約,而大權握在皇帝手中。

最後是「官稱」和「實職」的分離

宋代一個人當了官,至少有官(品級)、職(職務)、差遣(承擔任務)三個官名,還有各種虛銜。

官表示等級,用於定薪,領相應的薪水;差遣表示實際幹的事情,名稱複雜,很難懂。官只是一種等級,職不是職務,是一種虛銜,只有「差遣」是實際的職務

比如,太師,正一品,但屬虛職;宰相品級不定,但掌握實權;六品尚書,正三品,實權不定;開封府尹,從三品,親王兼任;親王, 正一品,不參政。

是不是很燒腦?

目的是什麼?

一方面是權力碎片化,互相掣肘,另一方面宋朝對讀書人太優厚,當官的人數太多,沒有足夠的職位來安排,只有將「官」虛職化。

宋朝統治者很懂讀書人心理,所以,虛職一般都定得比實職高,滿足沒有本事但是脾氣很大的公知讀書人的自大心理。同時,對實際擔任職務的官員也是一種制約。

宋朝這種權力制衡模式將文官系統造反的可能性基本降為零,這就是「守內」的內涵。

但是這種模式同時導致機構臃腫,官員眾多,辦事效率極為低下——滿朝文武,真正幹活的沒有幾個(幹活也是扯皮),散官居多。

到了宋神宗時期,冗官現象十分嚴重,同樣是中國,宋朝的疆域只有唐朝的一半,但是公務員編制卻是唐朝的3倍+!

至於「虛外」就很簡單了,國際交往一律以跪為主,只要不打仗啥都好商量。歲幣十萬夠不夠?不夠就給二十萬,還不夠就給五十萬!量中華之物力,結蠻夷的歡心。

7 收稅與貨幣

現在問題來了,宋朝這套奇葩模式「文貴武賤、守內虛外」——不管是對內籠絡讀書人、士大夫;還是對外花錢買平安都是超級燒錢的模式。

那麼,錢從哪裡來?

兩個辦法:收稅與貨幣!

宋朝雖然外戰外行,但是搜刮民財卻很有一套。

首先是稅賦。

宋朝號稱群星燦爛的時代,但是對於普通老百姓卻是稅負最沉重的時代。

宋朝稅制傳承於唐代,但是比唐代更重。

唐代實行兩稅法,簡單的說兩稅法=租庸調+雜派

宋實施役錢法,同樣用數學公式表達就是役錢法=兩稅法+雜派=租庸調+雜派+雜派

對比公式,宋朝稅收沿用了唐朝的兩稅制外,還增加了一系列雜稅。

講其中兩個最有代表性的案例:

1.「支移」稅,很直白,支付和移動,農民用糧食交了稅以後,還要將糧食運往指定的地方,什麼地方呢?有可能是隔壁村,有可能是1000裡以外的前線,路途中費用自理。在車馬很慢書信很遠的古代,難度可想而知。

2.「折變」稅,交稅時,本來應該交糧食,政府卻要你折成錢;再把錢折成布;折換率由政府決定,往往折換幾次後,應納10元的稅折成了100元。遊戲規則由政府制定,贏的都是朝廷。

宋朝稅負雖然很沉重,但有一個群體不用交稅,

就是士大夫和他們的家族,這個群體有多少呢?大概上百萬。

讀書人也不納稅,而且不參軍、不受刑、當官薪水還高,是其他朝代的十幾倍,再加上豐厚的福利和補貼,成為一個龐大的吸血群體,對財政造成了嚴重的負擔。

宋代撈錢的手段除了稅負然後是貨幣。

說出來可能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宋朝是歷朝歷代唯一使用紙幣作為通用貨幣的朝代。

相對貴重金屬作為貨幣,用紙幣簡直不要太爽。後面的元、明兩代都想學習宋朝的先進經驗,也發行紙幣,但是這兩個朝代管理者金融水平太差,發行紙幣很快就貶得一錢不值。

宋代的紙幣叫「交子」。

在發行交子的初期很規範,和現代貨幣一樣,有規定的面額,有貨幣制度、有準備金,2年發行一次,到期後收回,發行新幣。

不久就亂來了,隨著財政困難,國庫吃緊,國家為緩解經濟壓力,開始大量印鈔,且舊幣不回收。這就導致紙幣超發,遠遠超過準備金數量。

在皇令大於法令的封建王朝,沒有法律約束,拼命的印鈔,稀釋了備用金,百姓的財產得不到應有的保障,財政混亂,受傷的終是百姓。

沉重的稅負+紙幣收鑄幣稅為宋朝種下了「積貧積弱」的禍根。

歷朝歷代都會有大大小小的農民起義,宋朝也不例外。但是歷朝歷代都是在王朝後期爆發農民起義,但是宋朝才立國三十年就爆發了王小波李順起義,之後,農民起義一直貫穿整個宋朝。

原因無他,朝廷對農民壓榨太狠了!

文人吹噓宋朝是藏富於民,但是這裡的民,指的是士大夫階層、讀書人階層。

杯酒釋兵權後,為安撫將領,宋太祖鼓勵他們廣置田地。在補償的心態下,完全不抑制「土地兼併」。

土地乃是百姓安身立命的根本,國家不出手,讓很多百姓無地可種、無糧可吃、無家可歸,所以宋代農民的負擔極為沉重,爆發了無數次的農民起義。

宋代的農民起義口號是「均分田,吾疾貧富不均」而不是其他朝代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反對的是貪官汙吏而不是皇帝,起義不是為了奪天下,而是為了生存。

宋朝是文人的天堂,卻是農民的噩夢。

8 何為最好的時代?

宋朝是什麼?

這是一個畸形的朝代,為了趙家天下權力傳承做到極致的政治設計;在這個極致的政治設計中讀書人成為最大的受益群體。

這是一個文人最揚眉吐氣的時代,但卻是中華文明最憋屈的時代。

農業文明生產力不發達,在財富產出有限的情況下,文人階層揚眉吐氣的背後是無數老百姓的苦難,也是國家與民族的苦難。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生在此山中」,不要相信文人的吹噓——

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總是讀書人!

文人很多都是有奶就是娘的德性。在歷朝歷代,由於教育普及率太低,讓文人掌握了輿論的話語權。所以,歷朝歷代統治者都不得不用各種手段籠絡讀書人。

但是在網際網路時代,隨著自媒體的興起,文人精英的話語權逐漸被平民所替代。

隨著文人地位越來越邊緣化,有些文人的思想就越來越偏激,以指責社會陰暗面(甚至用編造的事實)來博取輿論的曝光率,觀點越極端,措辭越尖銳就越能獲得一票抱團取暖的文人群體叫好。

但是,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那些大言炎炎,實務屁事不懂的文人終將被社會所淘汰。

我從來不覺得文人階層意氣風發就代表著時代的進步,只有普通老百姓衣食無憂揚眉吐氣才是最好的時代。

在這個意義上,當下的社會主義中國才正是一步步邁入最燦爛的時代。

相關焦點

  • 《清平樂》中的夏竦和賈教習是真的嗎?還原歷史上真正的夏竦
    》中的夏竦和賈教習是真的嗎?▲清平樂劇照01宋朝趣事雖然賈教習和夏竦這對CP不存在,不過夏夫人狀告夏竦這碼事在歷史上還真的存在過。宋朝好水川之戰中全軍覆沒之後,叛宋投降西夏的不第秀才張元也曾經寫詩嘲諷夏竦:「夏竦何曾聳,韓琦未足奇。滿川龍虎輦,猶自說兵機」。結果夏竦就成了當時的笑柄,整個宋朝都被他丟盡了臉面。在督軍西夏的時候,夏竦建議暫緩出兵,招募當地人加強訓練,並且聯絡吐蕃與羌人等等措施來加強宋朝的軍事實力,卻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被廢棄。
  • 清平樂內東門勾當官張茂則,隸屬宋朝特務機構皇城司,為大內密探
    (喜歡我的分享就關注「梨白」吧,文章為梨白原創,)電視劇《清平樂》的熱播終於結束了清宮娘娘們的互撕,帶我們走進了皇帝宋仁宗一生的家國情。趙禎,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仁宗」皇帝,宋朝在他的統治之下政治還算清明,經濟、文化、科技皆是高光時刻。
  • 從《知否》到《清平樂》,我嗅到了一個香氣襲人的宋朝
    時下正在熱播的古裝大劇《清平樂》,是正午陽光影業繼《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之後推出的又一部講述宋朝歷史的電視劇。這兩部電視劇的故事內核和表現主題雖然不同,但在對宋朝的文化和宋朝人生活方式的呈現上卻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 宋朝的門道與意義不止《清平樂》|書單
    宋仁宗時代人才輩出,歷史上幾乎沒有一個時代可以與之比肩。在宋史研究者吳鉤看來,在《清平樂》之前,鮮有以宋仁宗為主角的文藝作品出現,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作為一個君主過於「庸常」,與之呈鮮明對比的則是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眾多名臣。「低調」君主與「高調」名臣的局面是如何出現的?
  • 《清平樂》中你看到的牛車、長耳朵官帽都是宋朝的文化特色
    《清平樂》的熱播,劇情的跌宕起伏的變化,讓我們對劇情裡的一些宋文化產生了好奇。從人物變化到語言交流方式和生產生活,都出現了一些之前從未遇見過的新畫面。而我們今天就來淺談一下我們對劇情裡那些即熟悉又陌生的宋朝文化。
  • 《清平樂》為何很少有太監的戲份?宋朝太監很守規矩
    從4月7日首播,一直到現在,熱播電視劇《清平樂》已經播放了20多集,佔據整部電視劇的三分之一。細心的觀眾一定留意到,《清平樂》裡很少有太監的戲份。偶有出現,也是一晃而過。在古裝戲裡,太監往往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清平樂》為何很少有太監的戲份?這與宋朝歷史上太監的「低調」密切相關。宋朝時期,太監很守規矩。
  • 別吹宋仁宗了,宋朝哪有什麼清平樂
    王凱主演的《清平樂》中,展現了溫文爾雅的宋式美學,在中文網際網路掀起了一波新的宋朝熱。有人說,宋仁宗在位期間,是古代中國人最幸福的40年。但這個理想世界存在過麼?宋朝果真優秀得空前絕後?從宋代士大夫將宋朝比擬「三代」,到陳寅恪提出中國文化「造極於趙宋」,再到今天中國人對宋代生活方式的推崇,「宋代」已經成了一個「文化IP」,其服飾、茶藝、飲食、家俱、瓷器、書畫等美學形式,與當下城市中產的生活方式似乎非常契合。問題是,這個「清平樂」一樣完美的理想,存在過麼?
  • 清平樂:《狸貓換太子》騙了我們好多年,清平樂還原歷史真實事件
    宋仁宗宋朝,我們能津津樂道的有很多,人物有包拯,三蘇、歐陽修、曾鞏、範仲淹等等,軼事有燭影斧聲,狸貓換太子等等。《狸貓換太子》的主角就是宋仁宗,同時清平樂裡的主角。狸貓換太子這個故事腳本也在多部影視劇中出現過,比如兒時熱播的電視劇 《包青天之狸貓換太子》。之後很多年,都認為這個故事是真的,在宋朝發生過這種人倫悲劇。直到後來才得知《狸貓換太子》只是杜撰。
  • 細緻還原宋朝的《清平樂》,為何差了一點味道
    「清平樂」是宋詞的詞牌,雙調四十六字,在詞裡面算是小令了,而《清平樂》長達69集,據說已經是刪減後的結果。網上有句吐槽說得妙,這劇與其改名叫《清平樂》,還不如叫《聲聲慢》。《清平樂》講宋朝,服飾、官銜都下了極大功夫,能讓人感受到用心,但又像一杯溫吞水,還原歸還原,臺詞細品也頗有水平,就是差了一點味道。前幾集裡,只有兩次讓我「驚坐起」,一次是因為晏殊,一次是因為歐陽修。
  • 《清平樂》徽柔喊親媽「姐姐」?詳解宋朝的稱呼與升行制度
    《清平樂》徽柔喊親媽「姐姐」?詳解宋朝的稱呼與升行制度文/無計讀史電視劇《清平樂》中有一個很有意思的鏡頭,就是身為公主的徽柔在和親媽苗昭儀相處時對苗昭儀的稱呼是「姐姐」,對正宮娘娘曹皇后的稱呼是「孃孃」。為何喊親媽為姐姐讓很多人不能理解,其實在宋朝時有很多稱呼都與現在大不一樣 ,並且宋朝還有一個升行制度直接讓很多父子變成了兄弟。
  • 《清平樂》王凱演的宋仁宗符合歷史嗎?專家:守成之君
    「電視劇裡的仁宗很英明,好像什麼都看透了,但歷史上他這個人是比較懦弱平庸的,有點妻管嚴,也沒有那麼清心寡欲。」宋仁宗在位四十二年,是宋朝在位最長的皇帝。「如果說宋朝有哪個皇帝在位時達到最佳狀態,那就是宋仁宗。」宋史專家、上海師範大學教授虞雲國說,「但宋仁宗本人並沒有太多的故事,在中國皇帝中,他既不是奮發有為的英主,甚至也不是聲譽卓著的明君。
  • 清平樂:後宮只有徽柔有劉海,珍珠妝靈動,宋朝珍珠怎麼粘臉上?
    雖然劇中拖沓緩慢,但是看了《清平樂》感覺每一天都能學到很多的知識,這也是良心好劇能帶給大家的。後宮就是一個小社會趙禎(王凱飾演)的後宮團們已經基本聚齊。前有白月光的陳熙春(張天愛飾演),她溫柔體貼,陽光開朗,唯一不足的就是娘家父母地位不高。
  • 宋朝美學一亮相,古裝劇成敘事古文?
    宋朝古裝大劇《清平樂》引發觀眾熱議。這不只是因為故事本身,也因為題材——它是鮮有的以宋朝為背景的歷史正劇。近年來,宋朝古裝劇多了起來,《清平樂》能否承前啟後開闢古裝劇的「宋宮宇宙」嗎?宋朝美學又如何影響著「宋宮宇宙」的塑造?
  • 看《清平樂》實時感受:一部嗑哪個cp都BE的電視劇
    據史料記載,當時的歐陽修在朝廷之上其實遠沒有那麼光芒萬丈。因為他的文字中出現很多「過激」的言論,而宋朝這個相對羸弱且保守的朝代而言,這樣的文筆鬧不好是會出人命的。因此在當時,歐陽修雖然才氣沖天,依然有不好官員不看好他的前程。而在劇中,朝廷百官對歐陽修的態度可是如同粉絲見到「明星」般興奮和激動。另外,在劇中還有一處細節俘獲不少以史為鑑的觀眾。
  • 燒香點茶,掛畫插花,宋朝熱:被歷史低估的「幸福朝代」
    有人傾慕大漢風骨,有人嚮往大唐氣象,但多數網友希望穿越至宋朝——儘管處於非國力鼎盛期,但打開《清明上河圖》捲軸品一品,柳岸長堤、望樓飯鋪,橋頭觀水、小憩閒坐的人們是如此怡然自得。如果有一份「幸福朝代排行榜」,宋朝一定榜上有名。電視劇《清平樂》細膩再現了宋朝從朝堂宮廷到街頭市井的獨特魅力,引得歷史愛好者開啟在線「科普」追劇模式。
  • 不尊重歷史,劇情尷尬,《清平樂》這一手好牌真的是被自己給打爛啊
    近日由王凱、江疏影、任敏、喻恩泰等主演的古代傳奇大劇《清平樂》也已收官,對於這部劇前部分劇情良心堪稱佳作,但是後面開始卻慢慢走下坡路了,本來正午陽光強大的製作班底和演員陣容,有望成為一部經典佳作,但是沒成想卻這一手好牌卻被編劇給打爛了,完全不尊重歷史、劇情更是讓人尷尬
  • 清平樂梁懷吉的歷史原型是誰 他在歷史上是個怎樣的人物
    電視劇《清平樂》真的是越看越精彩,劇中的人物個個都個性鮮明,讓人印象深刻,小編今天就和大家聊聊梁懷吉這個角色。那麼劇中梁懷吉原型人物是誰?他在歷史上是個怎樣的人物?讓影視達人來告訴你們吧。
  • 原創 | 理科生眼中的歷史:中日甲午戰爭之前發生了什麼?
    但是,即使是部級幹部,絕大多數在未來的歷史記載中連跑龍套的資格都沒有。最近我打算寫一個理科生眼中的歷史系列,我希望帶著一種全新的視角去分析歷史人物與歷史現象的邏輯。今天這篇是開胃菜。特別是三十年前的中法戰爭,雙方打成平局,一舉扭轉滿清對外戰爭屢戰屢敗的形象,加上洋務運動,以及左宗棠收復新疆,一時中國頗有點中興的樣子。
  • 《清平樂》熱播,宋朝人過得是什麼神仙生活?涮火鍋、搞燒烤、咖啡...
    最近,由王凱、江疏影等一眾實力派演員出演的宋朝古裝劇《清平樂》熱映。「你最近看清平樂(le)了嗎?」很多朋友一張口暴露文盲體質。清平樂(yue)其實是宋詞常用詞牌名,晏殊、晏幾道、黃庭堅、辛棄疾等都曾用該詞牌作詞。
  • 《清平樂》沒有捏造歷史,北宋二婚皇后不止一個
    文/藍夢島主原創文章,已開啟全網維權,抄襲必究!熱播劇《清平樂》中的一個情節,想必會令很多觀眾驚詫:女主曹皇后在嫁給宋仁宗之前,竟然是結過婚的!在我們的刻板印象中,古代女子三從四德、地位卑微,在婚姻中完全沒有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