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帶長耳朵的官帽,並不是防止官員交頭接耳,而是另有含義

2020-12-25 肖屾小聲讀史

最近,講述宋仁宗故事的電視劇《清平樂》正在熱播中。劇中精緻的服化道,還原了宋代的特點,盡顯宋朝的禮制和細節。

在各類服裝中,最吸引小編注意的就是宋代的官帽了。有很多的傳說都說,宋代的官帽是趙匡胤發明的,主要是為了防止底下的官員交頭接耳。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

為趙匡胤闢謠

長期以來,有這樣一種說法,宋代的官帽是開國皇帝趙匡胤發明的。據說趙匡胤黃袍加身後,對底下的大臣充滿了忌憚,因此為了防止他們交頭接耳,就設計出了這種帶有長長耳朵的官帽。這樣官員誰要是一晃腦袋,自己坐在皇位上,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這樣的傳說,看起來有些道理。但是,不知道大家發現了沒有,不僅宋代大臣們戴的官帽帶有長長的耳朵,就連皇帝自己的也有長耳朵。

如果說,趙匡胤是為了底下大臣交頭接耳,那麼為什麼自己的帽子也有這樣設計呢?顯然,防止大臣私下交流的說法不成立了。

那麼,這個謠言到底是來自哪裡呢?據說最早是來自元代人所寫的《席上腐談》,其中寫到:

宋又橫兩腳,……,庶免朝見之時偶語。

但實際上,古人們對《席上腐談》的評價並不高,認為其中的許多說法都很膚淺表面,「多附會穿鑿不足據」。

宋代官帽的起源

給趙匡胤闢了謠,我們再來看看宋代官帽到底是從何而來的。

其實,宋代的官帽的形狀在隋唐時期就有了,而且還有一個官方的名稱,叫做「幞頭」。這是一種包頭的軟巾,最早起源於漢代,在隋唐時期比較流行。

這種帽子戴在頭上後,會在打結固定後,留下兩段帶子,這個帶子就是後來宋代官帽的長翅膀。

隋朝初期的幞頭多是軟布的,而且對於打結後帶子的樣式沒有太多的規定,都是很隨意的擺放,因此可以看到,那時人們頭上帽子的帶子是飄向各個方向的。

到了宋代,幞頭有了有軟、硬兩種類型。軟質的幞頭跟之前朝代的大體一樣。像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大多數平民戴的就是這種軟質的幞頭。

和平民戴的幞頭不同,宋代官吏所戴的幞頭,大多是硬質的,而且呈現出前低後高的特點。

事實上,宋代的幞頭在隋唐時期的基礎上,有了更多的發展,樣式也更為多樣。在宋代一些儀式性的場合,比如朝會、謁拜等,需要戴這種直角幞頭的官帽。一般而言,官吏會戴長角的幞頭,侍從戴短角的。武官、儀衛戴交角幞頭。

相關焦點

  • 宋朝的官帽為何兩個「翅子」那麼長?趙匡胤獨家定製,防止交頭接耳
    僅僅就是一頂帽子,就有這麼多不同的含義。中國古人對待帽子問題很講究,由於早期封建制度等級森嚴,不同階級的人的裝束不一樣,對於帽子的稱呼也不一樣。皇帝、貴族等人戴的帽子稱為冠,一般官員帶的帽子稱為弁,只有平民才稱為帽。
  • 宋朝的官員們都戴過展翅幞頭的官帽,帽子上長耳朵又有什麼作用?
    宋朝的皇帝與官員們,都戴過一種展翅幞頭的官帽,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兩個長耳朵的帽子。很多傳言說,這個帽子的發明者是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是為了防止朝臣在上朝時候交頭接耳,竊竊私語,品論朝政用的。趙匡胤在臺上講,下面大臣在相互交頭接耳,勃然大怒,於是心生一計,下旨開發出一種特別的帽子,兩邊加兩根長長的翅子,專供官員們上朝使用,防止他們相互咬耳朵說悄悄話。這個故事,可以肯定的說是後人的杜撰,最早是元初提到的宋朝避免官員私語的說法,「宋之橫兩腳,以鐵線張之,庶免朝見之時偶語。」從此流傳至今天。
  • 宋朝官員上朝時帽子有兩個長耳朵,並不是為了美觀,而是這個作用
    宋朝官員上朝時帽子有兩個長耳朵,並不是為了美觀,而是這個作用前面幾乎所有的回答都說是這宋太祖趙匡胤的發明,是為了「防止朝臣在上朝的時候交頭接耳,竊竊私語,品論朝政」。其實,宋朝官員戴的這位長耳朵帽子,其正式名字叫幞頭。幞頭是漢民族傳統服飾中的一種,是經過幾百年演變而來。最早的時候,在中原華夏地區,身份尊貴的階層戴冠,所謂「二十及冠」。身份低微的人,則是用一塊布把頭髮包起來打個結,打完結還留幾個角,這叫幘,幞頭就是由這東西演變來的。一開始是前後各兩個角,後來前面的兩角消失了。
  • 《清平樂》中你看到的牛車、長耳朵官帽都是宋朝的文化特色
    而我們今天就來淺談一下我們對劇情裡那些即熟悉又陌生的宋朝文化。對皇上的稱呼宋朝稱呼皇上為官家,而不是直接稱呼皇上,這是什麼原因呢,也是我們大多數人很好奇的。據傳趙匡胤,黃袍加身以後,身邊的大多數文武都是以前的老部下。直接稱呼皇上也不妥,索性,趙直接讓他們稱自己為官家。從此以後「官家」也就代表皇上了。在劇情裡群臣百官對皇上得稱呼都是「官家」可見這個詞的運用。
  • 宋代官帽的兩個「大翅膀」,真是為了防止「交頭接耳」嗎?
    雖然很可愛有趣,但了解歷史的人一定對這種帽子感到似曾相識,那就是宋代「官帽」。如果檢索宋代官帽,可以看到網絡上鋪天蓋地的回答都說,這是宋太祖趙匡胤的發明,是為了 「防止朝臣在上朝的時候交頭接耳,竊竊私語,品論朝政」。實際真是如此嗎?趙匡胤設計官帽的說法流傳極廣,幾乎快成人盡皆知的「常識」,而且總是被演繹得繪聲繪色——趙匡胤登基以後,大臣們還沒習慣角色的轉換,總是沒尊沒卑。
  • 中國曆朝官帽:一朝像UFO,一朝像盆裡扣個碗,一朝戴著像上刑
    中國曆朝官帽都長什麼樣?當官的戴上是啥感覺?下面就說說中國曆朝官帽,感受一樣古代官員的滋味。秦朝官帽。漢朝官員戴長冠,這種長冠是劉邦發明的,所以叫「劉氏冠」,這種冠用竹皮編制,後來規定公乘以上官員祭祀時著戴,故又稱「齋冠」。晉朝官帽。晉朝官帽比漢朝矮多了,樣式也發生了很大變化。東晉成帝九年,宮廷中首次出現「烏紗帽」。到了南朝宋明帝時,烏紗帽舉國流行。晉朝官員的烏紗帽比較簡約,戴著很舒服。
  • 宋朝官帽上的兩根長翅有什麼用途?是誰發明的?為何皇帝也要戴?
    這種帽子的兩邊延伸出了兩根長長的翅膀,一不小心就會戳到旁人,走路還要非常小心才行,不然戴這種烏紗帽的官員哪天一不留神就把旁邊的哪位領導戳中了可就尷尬了。如此看來,這種「長翅帽」著實不太實用,那為什麼宋朝如此流行這種帽子呢,是誰發明的這玩意兒呢?他到底有什麼神奇功能。
  • 秦朝的髮簪美觀,三國發冠文雅,宋朝的官帽為什麼卻多了一對翅膀
    中國古代和朝代官帽基本都是都用來束髮和固定頭髮的。用髮簪固定頭髮,然後戴上官帽。秦朝官帽比較低,髮簪花紋樣式美觀。三國時期以發冠為主。唐朝事情的樣式好像拖著兩條兔子耳朵,有點可愛。之後髮簪不怎麼用了,明代有了烏紗帽,清朝相比元朝又多了頂戴花翎。
  • 漢朝宋朝清朝縣令官帽價格表:請大家猜猜哪個朝代官帽最昂貴?
    按照官方的牌價,我們知道這是一石俸祿折合一萬錢,一個俸祿在四百石到六百石之間的縣令(大縣為令小縣為長),平均需要五百萬錢,也是就五千貫,按一貫錢折合一兩銀子計算(這是為了算著方便,下文已按這個大概的比例計算),漢朝一個縣令官帽價值五千兩銀子。接下來咱們再來看宋朝。
  • 宋代官帽為何長著兩隻長耳朵?據說是宋太祖發明的,真是這樣嗎
    坊間流傳著「宋太祖發明了長著兩個長耳朵的官帽,用來防止大臣上朝時交頭接耳」的說法,不過這種說法並不見於可靠的正史、野史或者筆記記載,個人認為邏輯上也不太有可信度。「宋代風格」的平腳在比較講究的兩宋背景電視劇裡,長長的平腳幞頭幾乎是朝堂戲的標配。男性冠帽使用線條平直、長度特殊的帽翅,能夠非常高效地傳達關於背景時代的信息——對有經驗的觀眾來說,就好像抹胸裙代表著唐朝背景,一看到平腳幞頭也就知道,故事背景是兩宋沒跑了。
  • 官帽每個朝代都不一樣,秦朝美觀,三國文雅,宋朝竟然是一對翅膀
    中國歷代官帽,基本都是用來束髮、護髮的。將頭髮插在髮簪上,然後戴上官帽。秦王朝的官帽較低,髮簪樣式美觀。三國時期為發冠時期。唐式的東西好像拖著兩隻兔子的耳朵,有點可愛。後髮簪不多用了,明朝有烏紗帽,清朝比元朝多了一頂頂戴花翎。然而,有幾個朝代的帽子是最有趣的,它們的兩端都有一條長翅膀。這是宋朝時期的官帽,也就是長翅帽。宋官帽為什麼是這樣的呢?
  • 宋朝趙匡胤是一個發明家,他不止會帶兵打仗
    在平時我們看一些宋朝的電視劇的時候都會發現,宋朝的官員頭上戴的帽子兩邊每一邊都有一根像蜻蜓的翅膀一樣的東西。其實這種帽子就是趙匡胤發明的。我們都知道趙匡胤掌握著很大的兵權。周恭帝繼位的時候年紀還太小,根本不懂得去管理一個國家。趙匡胤手裡握著兵權就不想這麼為皇帝賣命。於是後來他就被人披上了黃袍,很多人都擁護他當皇帝,就這樣,他成了皇帝,建立了北宋。
  • 學校讓1年級小學生自製「一米帽」,孩子帶上既可愛又防疫
    針對這種現象,杭州養正小學的老師們想了一個辦法,讓孩子的家長和孩子一起做一頂帽子,帽子的兩邊「長翅」加起來要有1米長,就這樣,「一米帽」誕生了。據副校長洪峰介紹,做帽子也是有要求的,必須要用安全、環保、衛生的柔軟材料,而且必須要長翅膀,翅膀的距離要大於一米。到了開學的日子,小朋友們戴著「一米帽」開開心心的去上學,他們看起來萌萌的。
  • 從杭州小學防疫「一米帽」追本溯源古代長翅帽文化智慧的前世今生
    大宋朝的一米帽已經成了習慣。如果大臣微服私訪不帶一米帽,自己還感覺不夠自然了呢?寇準聽了哈哈大笑,忙說:我作為朝廷命官,早已經習慣了長翅帽,不帶也得躲著,怕碰著別人。你真是老江湖,看穿了,哈哈哈,哎呀,我怎麼說漏嘴了呢?「全場隨即哈哈大笑,臣民同樂,其樂融融......全都是因為大宋朝的一米長翅帽。
  • 宋朝官員的帽子為何有著兩個「翅膀」?趙匡胤親自設計,實際作用很大
    今天和大家說的,也是和這個規矩有些關係的,可以說是規矩下的產物,它就是宋朝官員的帽子。 相信大家看過宋朝相關的影視劇或者一些官員畫像,而他們身上最吸引人目光就是他們的帽子,因為在他們帽子兩側會有很長的帽翅,這個東西有什麼用呢?
  • 古代官員佩戴的烏紗帽有何寓意?它有著怎樣的歷史淵源?
    當然,為了區分官員的品級,太宗還是將烏紗帽分為多種樣式,其中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等重要機構的五品以上的官員,出行時可佩戴「重戴」 ,即在幞頭之上再加戴垂紗帽,而垂紗帽也分席帽、裁帽兩等,最高等的席帽為尚書左右僕射、內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等宰相佩戴,即帽簷周圍垂吊一圈長薄紗;剩餘的較低級別的官員則可戴裁帽,即在帽簷的前半周掛有長薄紗的帽子。
  • 明清家具——「官帽椅」的來歷
    明清家具——「官帽椅」的來歷我國的木質家具有著上千年的歷史,在明清的時候達到了一個比較高的點位,這時候的家具的技術和美學欣賞在世界上都是比較精湛的。關於官帽椅,有這樣的一種說法就是它的形狀像明朝時的官員的帽子的側面所以叫做「官帽椅」。其實,「官帽椅」早在五代十國的時候就有了,只是那個時候不叫官帽椅,而是比較形象的稱為「禪椅」,因為,這個時候的官帽椅主要是僧人打禪的座椅,這個我們可以在敦煌的壁畫中可以看出來。那個時候的禪椅主要是僧侶們打禪是用,後來這種四出頭的椅子在宋朝的時候被比較廣的推行到了民間。
  • 《清平樂》烏紗帽為何有兩條左右平伸的長耳朵 細探古代官帽演變
    新冠肺炎(COVID-19)已造成全球超過184萬人確診,受到疫情影響,民眾普遍待在家中防疫,連帶使電視劇收視率節節攀升,如《安家》收官單臺收視率破3%,接檔的三部戲劇《如果歲月可以回頭》、《冰糖燉雪梨》、《青山綠水帶笑顏》的收視率也相當高。
  • 宋朝官員上朝時,喜歡戴的方心曲領,背後隱藏了什麼含義
    官服和帽子出現的真正意義就是希望大家可以區別出他們的等級,並且他們的服裝都具有極大的特色,有那些了解的人只需要看個帽子,就知道這個官員是哪個朝代的,而在這裡面我們必須要點名表揚的就是宋朝這個時期的服飾實在是太有趣了,最有意思的地方就在於,每一個官員都會在脖子上掛一個很粗的白色領子,就像是項鍊那樣特別的顯眼,而這種東西的學名是方心曲領,主要起到的是裝飾的作用。
  • 面對冗餘的官員,宋朝是如何應對?淺析宋朝的官員考核制度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各種制度比較完善的朝代,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北宋加南宋有三百多年,也算是各個朝代中存在比較長時間的了。宋朝雖有選官制度冗員的問題,但我們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宋朝的所有封建制度,起碼從官員考核方面來看,宋朝做的是相當健全的。既然有冗員問題,可見宋朝的官員體系是十分龐大的,對應的,宋朝的考核制度也必然十分的發達。在職官制度上,中央集權、百官權力分散,雖然當官的位置多,但是想要坐上位置也是不容易的,沒有真材實料是擠不上去的,特別是地方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