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官帽的兩個「大翅膀」,真是為了防止「交頭接耳」嗎?

2021-02-13 國家人文歷史

























































































































閱       讀       需       要

近日,隨著疫情的逐漸好轉,一些地區的學校終於開學了。4月26日,杭州的小學開學,為了讓每位學生保持足夠的距離,學校真是發揮了十足的創意,比如一組小學生學頭戴「一米帽」上課的圖片火了——

雖然很可愛有趣,但了解歷史的人一定對這種帽子感到似曾相識,那就是宋代「官帽」。

宋代官帽以有對長長翅子而聞名。如果檢索宋代官帽,可以看到網絡上鋪天蓋地的回答都說,這是宋太祖趙匡胤的發明,是為了 「防止朝臣在上朝的時候交頭接耳,竊竊私語,品論朝政」。

實際真是如此嗎?

趙匡胤設計官帽的說法流傳極廣,幾乎快成人盡皆知的「常識」,而且總是被演繹得繪聲繪色——
趙匡胤登基以後,大臣們還沒習慣角色的轉換,總是沒尊沒卑。某天,趙匡胤見官員上朝交頭接耳,勃然大怒,心生一計,下旨開發出一種特別的帽子,兩邊加兩根長長的翅子,專供官員上朝使用,防止他們相互咬耳朵說悄悄話。「長耳朵」原來只是固定帽子的帶子,其實,早在宋太祖之前上百年,這兩條帶子就已經逐漸誇張伸長,人們以其長、挺為美,經歷百年逐漸變長。 這種「 官帽 」從隋唐時的幞頭演變而來,宋代正式文獻中也依然直接稱為「幞頭」或「折上巾」。幞頭原來是一塊黑色的方形織物,有四個角,蓋在頭頂以後,兩角在後面打結下垂,兩角反折到頭頂上打結固定,所以也叫「折上巾」。「幞頭,一謂之四角,乃四帶也。二帶系腦後垂之,二帶反系頭上,令曲折附頂,故亦謂之『折上巾』。」初唐幞頭的原始系法,兩角反折到頭頂打結,另外兩個小角在背後打結下垂(燕王繪)兩個小小的幞頭角打結後,垂在後面飄搖,人們逐漸覺得不夠美觀或不夠莊重,於是想方設法做各種誇張改造,並加以固定,兩角成為幞頭的裝飾重點。從初唐到晚唐三百年間,變得越來越長,並且加了骨架,拗成各種固定造型。或成八字外撇、或左右平伸、或斜向上、或朝天、或一邊倒、或舒張開、或交叉,又出現長角、展角、交角、花角、局角、軟角、舒角各種造型。晚唐時,向左右伸長的平幞頭角逐漸流行,成為一種常用的標準幞頭。晚唐、五代的各種幞頭角,從短角到八字、到平直、到上翹沖天,各種誇張都有 晚唐五代壁畫中的幞頭,幾乎360度各種角度都有,平角也很流行如上圖,早在趙匡胤之前的晚唐、五代,就已經廣泛流行各種誇張的幞頭角造型,其中就包括平直的展角,長度已經超過肩膀,和北宋類似了。敦煌壁畫裡的五代男供養人,也幾乎盡數頭戴展角幞頭。關於幞頭,宋代的官方文獻以及文人筆記裡本就有很多論述,可以稱得上汗牛充棟。但在所有的宋代文獻中,沒有一處提及展角幞頭是由本朝宋太祖為官員而發明。宋人甚至自己也搞不懂為何要展角,比如宋代程大昌在《 演繁露 》中說:「幞頭之制,裁紗覆首,盡韜其發,兩角系腦後……其改為硬角,史不載所始,莫知其的,自何時也。」反而很多宋代文獻也提及硬角、平角幞頭唐五代早已有之。比如宋魏了翁《古今考》說「五代至宋以幞頭為首飾,漆紗為之,橫長其帶 」。北宋王得臣在《麈史》中也總結,幞頭從出現以來一直變換新的樣式,兩角或彎曲向上、或兩闊角、或短銳角,樣式很多,各取所好,唐代「中末以後」,又發展為「展角」,是北宋「今所服」的樣式:「幞頭,後周武帝為四角,謂之折上巾。……唐武德初,置平頭小樣巾子……折上巾以餘帛折之而上系,今謂之幞頭小角,其所垂兩角稍屈而上,曰朝天巾。後又為兩闊角,短而銳者,名牛耳幞頭,唐謂之軟裹。至中末以後,浸為展角者,今所服是也。然則制度靡一,出於人之私好而已。」宋代只是延續晚唐五代的這種發展趨勢,並且進一步誇張化。其次,這種展角幞頭在晚唐五代出現時也並非官員上朝專用,本是上下通用的帽子。當時上自天子、皇太子,到百官諸臣,甚至樂師、儀衛、戲子,誰都可以用,很多場合都會用。我們從壁畫中可以看到,唐、五代、遼、宋、金,不少門衛、伎樂,甚幹活的僕人都使用展角幞頭。自然更不可能是趙匡胤為了防止官員而專門設計的。如果是為了防止官員交頭接耳而設計,那為何皇帝本人和外邊的僕人也都戴呢?戴幞頭的宋太祖、宋徽宗、宋神宗,也是帝王常用的巾帽,甚至比官員還長,更顯威儀
五代、遼、宋壁畫繪畫中,有不少戴展角幞頭的侍衛、樂師甚至僕侍,並非官員上朝專用
各種宋代文獻裡面,也都記錄了展角幞頭其實是上下通用的帽子。《宋史·輿服志》說「五代漸變平直。國朝之制,君臣通服平角……平施兩角,以鐵為之」,皇帝和臣下都通用這種平角幞頭。沈括在《夢溪筆談》也對此有一番論述,不過他認為加骨架的硬角幞頭在唐代是君王使用,皇帝自己先喜愛戴這種帽子,晚唐被地方藩鎮僭用,到了宋代,直角成為貴賤通用的樣式:「唐制,唯人主得用硬角。晚唐方鎮擅命,始僭用硬角。本朝幞頭有直角、局角、交角、朝天、順風,凡五等。唯直角貴賤通服之。」這種晚唐五代帝王「人主」喜愛用長角展角幞頭的說法,在宋人間很有影響力,不少宋代筆記都有記載:有的將其起源至唐五代的某位君主。有說是源自後漢高祖,他在後晉時曾任并州衙校,「裹幞頭,左右長尺餘,橫直之,不復上翹,迄今不改。」 有的把兩角當做「龍角」,楚國國主馬希範的幞頭兩角「左右長尺餘,謂之龍角。人或誤觸之,則終日頭痛。」有幾說法認為是宮女或伶人發明,而被皇帝採納的。比如說是唐僖宗時,宮女宦官加的鐵骨,「取其緩急之便,不暇如平時對鏡系裹也。僖宗愛之,遂製成而進御」;或說是後唐莊宗從伶人處獲得靈感而使用,「後唐而施長角,以同伶優之賤」。如宋趙彥衛在《雲麓漫鈔》中的大段綜述:「自唐中葉已後,諸帝改制其垂二角,或圓或闊,用絲弦為骨,稍翹翹矣。臣庶多效之,然亦不妨就枕。……唐末喪亂,自乾符後,宮娥宦官皆用木圍頭,以紙絹為襯,用銅鐵為骨,就其上製成而戴之,取其緩急之便,不暇如平時對鏡系裹也。僖宗愛之,遂製成而進御。五代帝王多裹朝天幞頭,二角上翹。四方僭位之主,各創新樣,或翹上而反折於下,或如團扇蕉葉之狀,合抱於前。偽孟蜀始以漆紗為之,湖南馬希範二角左右長尺餘,謂之龍角,人或誤觸之,則終日頭痛。至劉漢高祖始仕晉為并州衙校,裹幞頭,左右長尺餘,橫直之,不復上翹,迄今不改。國初時,角不甚長,巾子勢頗向前,今兩角加長,而巾勢反仰向後矣。」這些說法裡,有的說五代帝王喜朝天幞頭,有的喜歡用展角幞頭。從考古資料看,確實五代也有大量朝天幞頭的實例,而且宋制中也提到「君臣通服平角,乘輿或服上曲焉」, 乘輿即皇帝,皇帝也可以戴上曲的幞頭。林林總總,不管什麼說法,至少也還可以說明一點,在宋人眼中,展角幞頭:在功能上,也不是專門為了防止官員交頭接耳而特別設計的。在流行史研究裡,我們常常會看到這種情況,當一個本具有實際使用功能的結構,因為露在外被人們加以誇張裝飾。當誇張的趨勢一旦開始,就一發不可收拾發展到極端,甚至脫離了原始的結構功能,變成後人無法理解的樣子。當發展得太誇張影響了實際生活使用以後,又會逐漸消失。
從實際結構功能發展為彰顯裝飾,在服飾發展史中其實很常見。類似的例子很多,比如清末民初旗人女性頭頂尺高的「旗頭」,緬甸一些婦女脖子上多到像長頸鹿一樣的項圈,還有歐洲中世紀長度超過兩尺的鞋尖,其實也並沒有實際功能或者脫離了本來的實際功能,都屬於裝飾逐漸誇張化並以其為美的情況。後人看起來不可思議,為解釋這種情況,往往就會附會為某位名人的特別故事,百姓喜聞樂見而傳播,甚至不同版本附會的人物往往還不一樣。宋代冠帽兩邊長長的耳朵,其實也是本來起到打結作用的幞頭角,在數百年來長期演變中,逐漸硬挺化、威儀化,發展形成的一種誇張裝飾。當伸長的平角幞頭在晚唐五代流行以後,宋代繼承並發展成為上下通用的首服。這種首服被五代、遼、宋、金,各階層、各民族、各時代廣泛接受和使用。當長到極致時,客觀上也起到了莊重端正的效果。有的筆記故事裡就提到,官員因為戴展角幞頭習慣了,行走動作不同而被認出來。到了元明時代,就變成官員公服專用的一種帽子而不被日常使用。又因為太過不方便而在明代越用越少,逐漸消失。至於防止交頭接耳這種說法,最早出自元初人所寫的《席上腐談》:「宋又橫兩角,以鐵線張之,庶免朝見之時偶語。」認為平橫的兩角起到避免朝見時「偶語」的功能。這個說法其實是後人的結果論,從長角存在造成的實際效果而想當然地推測它的設計初衷,《席上腐談》被古人評為「詞意多膚淺無稽」,說法「多附會穿鑿不足據」,由此也可見一斑。元代時,展角幞頭已經不再在日常使用,所以出現這種推測也正常。
至於附會到趙匡胤身上,就是更加晚近的編造演繹,不可當真了。

經公眾號「歷史研習社」(微信ID:mingqinghistory)授權轉載。

足不出戶暢讀

《國家人文歷史》雜誌

點擊下方圖片

把歷史私教裝進口袋裡

相關焦點

  • 宋朝帶長耳朵的官帽,並不是防止官員交頭接耳,而是另有含義
    劇中精緻的服化道,還原了宋代的特點,盡顯宋朝的禮制和細節。在各類服裝中,最吸引小編注意的就是宋代的官帽了。有很多的傳說都說,宋代的官帽是趙匡胤發明的,主要是為了防止底下的官員交頭接耳。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
  • 宋朝的官帽為何兩個「翅子」那麼長?趙匡胤獨家定製,防止交頭接耳
    烏紗帽成為官職的象徵也是到了明朝時期的事了,但它作為一種帽子的樣式,出現的時間比較早,自隋唐開始,就一直被當作官帽使用。那時還沒有賦予它那麼多的意義,它還只是一種職業裝扮而已。明朝延續了宋朝烏紗帽加翅膀的做法,但沒有宋朝那麼長,雙翅變短變寬。而且官階越高,雙翅越窄,官階越低,雙翅越寬。到了清朝,順治皇帝入關以後,由於滿清收留了很多明朝的舊臣,為了籠絡人心,也就允許不少地方官員,穿著明朝官服,佩戴烏紗帽。但是等滿清的政權穩定以後。就下令將所有官員的烏紗帽,一律變成紅纓帽。
  • 宋代官帽為何長著兩隻長耳朵?據說是宋太祖發明的,真是這樣嗎
    坊間流傳著「宋太祖發明了長著兩個長耳朵的官帽,用來防止大臣上朝時交頭接耳」的說法,不過這種說法並不見於可靠的正史、野史或者筆記記載,個人認為邏輯上也不太有可信度。關於「宋太祖作平腳幞頭防止大臣私議」的說法,見於宋末元初人寫的一本《席上腐談》,作者認為帽翅做成加長的,可以防止「朝見之時偶語」。不過後世人多認為這本書的成書年代離宋初已經很遠了,加上書中其他內容也比較荒誕不經,古籍研究中又有「孤證不立」的慣例,所以往往並不採信這種說法。
  • 宋朝的官員們都戴過展翅幞頭的官帽,帽子上長耳朵又有什麼作用?
    宋朝的皇帝與官員們,都戴過一種展翅幞頭的官帽,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兩個長耳朵的帽子。很多傳言說,這個帽子的發明者是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是為了防止朝臣在上朝時候交頭接耳,竊竊私語,品論朝政用的。趙匡胤在臺上講,下面大臣在相互交頭接耳,勃然大怒,於是心生一計,下旨開發出一種特別的帽子,兩邊加兩根長長的翅子,專供官員們上朝使用,防止他們相互咬耳朵說悄悄話。這個故事,可以肯定的說是後人的杜撰,最早是元初提到的宋朝避免官員私語的說法,「宋之橫兩腳,以鐵線張之,庶免朝見之時偶語。」從此流傳至今天。
  • 秦朝的髮簪美觀,三國發冠文雅,宋朝的官帽為什麼卻多了一對翅膀
    中國古代和朝代官帽基本都是都用來束髮和固定頭髮的。用髮簪固定頭髮,然後戴上官帽。秦朝官帽比較低,髮簪花紋樣式美觀。三國時期以發冠為主。唐朝事情的樣式好像拖著兩條兔子耳朵,有點可愛。之後髮簪不怎麼用了,明代有了烏紗帽,清朝相比元朝又多了頂戴花翎。
  • 宋朝官員上朝時帽子有兩個長耳朵,並不是為了美觀,而是這個作用
    宋朝官員上朝時帽子有兩個長耳朵,並不是為了美觀,而是這個作用前面幾乎所有的回答都說是這宋太祖趙匡胤的發明,是為了「防止朝臣在上朝的時候交頭接耳,竊竊私語,品論朝政」。某天趙匡胤見官員上朝交頭接耳,勃然大怒,心生一計,下旨開發出一種特別的帽子,兩邊加兩根長長的翅子,專供官員上朝使用,防止他們相互咬耳朵說悄悄話。另一個原因是說這種官帽的設計類似於古代皇帝帽子上的流蘇,如果走路不端莊或是搖頭晃腦的話,流蘇就會隨著擺蕩而影響視覺。所以這樣設計是要提醒官員走路說話要直立端正,才能自然而然產生威嚴,暗指官員品行要端正。
  • 官帽每個朝代都不一樣,秦朝美觀,三國文雅,宋朝竟然是一對翅膀
    中國歷代官帽,基本都是用來束髮、護髮的。將頭髮插在髮簪上,然後戴上官帽。秦王朝的官帽較低,髮簪樣式美觀。三國時期為發冠時期。唐式的東西好像拖著兩隻兔子的耳朵,有點可愛。後髮簪不多用了,明朝有烏紗帽,清朝比元朝多了一頂頂戴花翎。然而,有幾個朝代的帽子是最有趣的,它們的兩端都有一條長翅膀。這是宋朝時期的官帽,也就是長翅帽。宋官帽為什麼是這樣的呢?
  • 宋朝官帽上的兩根長翅有什麼用途?是誰發明的?為何皇帝也要戴?
    這種帽子的兩邊延伸出了兩根長長的翅膀,一不小心就會戳到旁人,走路還要非常小心才行,不然戴這種烏紗帽的官員哪天一不留神就把旁邊的哪位領導戳中了可就尷尬了。如此看來,這種「長翅帽」著實不太實用,那為什麼宋朝如此流行這種帽子呢,是誰發明的這玩意兒呢?他到底有什麼神奇功能。
  • 各個朝代的特色,官帽的形態演變,元朝的像個小鍋
    這是秦漢時期使用的官帽,只不過秦朝的沒有這麼高,顯得矮短了一些,只不過都有簪子,顯而易見,這種官帽的作用,是用來裝束頭髮的,因為那時候的人都要把頭髮往上集中裝束,簪子用來固定頭髮。這是三國時期的官帽,比秦漢時期的有所改進,最大的不同就是帽子變大了,但簪子依然還有。
  • 中國曆朝官帽:一朝像UFO,一朝像盆裡扣個碗,一朝戴著像上刑
    中國曆朝官帽都長什麼樣?當官的戴上是啥感覺?下面就說說中國曆朝官帽,感受一樣古代官員的滋味。秦朝官帽。秦朝是個大改革的朝代,秦始皇第一個稱「皇帝」,他對官員的帽子也做了大膽改革,將春秋戰國時的高帽縮短,腦袋上又頂了塊「板磚」,意為青天壓頂,天下為公。漢朝官帽。漢朝的官帽是歷朝中最高的,比春秋時期的高帽還高,俗話說戴高帽,戴高帽,說的就是漢朝。
  • 《看圖猜成語》兩個官帽一大一小猜成語答案介紹
    ,下面巴士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下兩個帽子答案,感興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下。 看圖猜成語是一款很有意義的手機遊戲,不少朋友都很喜歡玩,小編自然也不例外,但是也常常遇到各類難題,例如看圖猜成語兩個帽子是什麼成語,下面巴士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下兩個帽子答案,感興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下。 看圖猜成語兩個帽子是什麼成語 帽子答案解析
  • 《瘋狂猜成語》兩個官帽一大一小打一成語
    導 讀 兩頂官帽一大一小是什麼成語?
  • 《清平樂》中你看到的牛車、長耳朵官帽都是宋朝的文化特色
    長耳朵官帽在歷朝歷代的朝服和官帽中猶以宋朝為特點。而我們平常說的「烏紗帽」也源於宋朝。烏紗帽原來是一般平民乘涼而戴的,後來逐漸演變成官帽。宋朝的官帽也是借鑑古代頭巾兩側的小羽翼,而變成長耳朵,但是宋朝的官帽從黃帝到官員都是長長的耳朵,這裡還是有故事的。
  • 漢朝宋朝清朝縣令官帽價格表:請大家猜猜哪個朝代官帽最昂貴?
    為了方便大家計算,咱們就選取賣官鬻爵比較明碼實價的漢朝、宋朝、清朝來舉例,請大家猜猜哪個朝代的官帽最昂貴,哪個朝代官帽最便宜。大家知道漢朝末年出了兩個荒唐皇帝,分別是漢桓帝劉志和漢靈帝劉宏。據後漢書卷八孝靈帝紀》記載,光和元年漢靈帝「初開西邸賣官,自關內侯、虎賁、羽林,入錢各有差,私令左右賣公卿,公千萬,卿五百萬。」
  • 清朝官帽的級別之分,九品官帽令人羨慕,一品官帽想都不敢想!
    每個人頭上都戴著一頂官帽。這個是他們身份的象徵。有沒有人注意過官帽上面的花球是由不同的材料構成。這體現了他們官的等級,從一品到九品,官帽上面的花球的材料越來越珍稀。不僅花球是體現他們身份的象徵,他們身上的官服也體現他們官職位的大小,地位的高低。
  • 考試制度自古有之,宋代科考如何防止作弊?這些舉措值得借鑑
    古代人為了防止此類事件發生也下了功夫,科舉制在隋唐時期開始出現,一直延續到清朝末年,尤其是到了宋代,為了防止考試作弊,政府一直在狠抓。那麼,宋朝官方為了防止考試作弊做了哪些努力呢?防止作弊從考前抓起在考前,也就是報名階段,為了防止像最近沸沸揚揚的替考事件發生,當時考試的學子在報名的時候需要提供「家狀」和「保薦」信息。家狀呢,就是現在的報名表,表上要填寫考生的姓名、署年、舉數、鄉貫等身份信息,以防止替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