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趙匡胤是一個發明家,他不止會帶兵打仗

2020-12-13 劉娜談娛樂

趙匡胤是一個發明家?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好像我們還真沒有聽說過他發明了什麼。但是他還就真的發明過東西,而且這種東西我們很多人都知道。不過他的發明是被大臣們逼出來的。在平時我們看一些宋朝的電視劇的時候都會發現,宋朝的官員頭上戴的帽子兩邊每一邊都有一根像蜻蜓的翅膀一樣的東西。其實這種帽子就是趙匡胤發明的。我們都知道趙匡胤掌握著很大的兵權。周恭帝繼位的時候年紀還太小,根本不懂得去管理一個國家。趙匡胤手裡握著兵權就不想這麼為皇帝賣命。於是後來他就被人披上了黃袍,很多人都擁護他當皇帝,就這樣,他成了皇帝,建立了北宋。

但是當了皇帝以後,他卻很擔心他的手下會像他以前一樣自己當皇帝。要真是那樣,他這個皇帝可就當著沒什麼意思了。所以,他非常在意大臣們手裡的權力。後來還專門兒把有權勢的大臣都叫來,變著花樣讓他們喝完酒以後告老還鄉。這些手裡有權力的大臣都走了,那剩下的權利都留給了他,他就真正掌握了大權。但是還有一件事讓趙匡胤非常頭疼,那就是大臣們經常在上朝的時候私下裡交頭接耳。趙匡胤非常擔心他們在說自己的壞話,或者在小聲地討論一些計劃。

其實剛開始的時候,大臣們也是畢恭畢敬。但是上朝的次數多了大臣們也就熟悉了,離得近的大臣也就會互相說一些悄悄話。再加上見皇帝見了多了就不像以前那樣對皇帝十分的敬畏,所以,他們經常會在大堂上說話。但是皇帝高高在上地坐在龍椅上,很難聽清他們在說什麼,而且也不能因為這就罷免人家的官職,與靜這些官員都是國家的人才。但是大臣們總是這樣交頭接耳,又該怎麼辦呢?為此他專門想了一個辦法。他下令讓製造官服的部門在每一頂官帽繩都製造上兩個像翅膀一樣的長翅。而且還規定,只要是上朝的官員,不管是大官還是小官都要戴這樣的帽子。

大臣們帶上有常吃的帽子,只要他們動一下頭,他在上面就能看得很清楚,更別說扭頭去說話了。而且帽子的翅膀太長了,大臣們站的距離就要遠一點兒,不然兩個人帽子就會碰到。這樣也就制止了那些大臣們在朝堂上說悄悄話了。趙匡胤就是這樣被他的大臣們逼著發明了這樣的官帽。

相關焦點

  • 趙匡胤是誰?皇帝政治家軍事家,其實他還是發明家權謀家
    在這四五百人之中,能被大眾熟知的人也就是十幾個,趙匡胤就是其中之一。他為什麼出名呢?開國之君都是有名氣的,更不要說他當上皇帝的過程不光彩,死因也不明朗,更是增加了曝光率。但是你知道麼?這個皇帝不僅能打仗能治國,還能搞發明,帝王心術更是登峰化極。他發明了什麼呢?這項發明可以說貫穿這個宋朝。先來說一個關於這項發明的小故事吧。
  • 都說無情最是帝王家,但趙匡胤為何卸兵權,而不殺大臣?
    唐朝滅亡之後中國再度進入了亂象叢生的年代,也就是我們並不是那麼熟知的五代十國,而結束這一切的,就是後來開創宋朝的趙匡胤。其實大部分人並不了解趙匡胤這個人,大家只是知道他是宋朝的開國皇帝,關於他的杯酒釋兵權這件事情。
  • 趙匡胤的老領導柴榮,為什麼要打仗時殺了自己陣營的70多位將士?
    黃袍加身的趙匡胤,最應該感謝的是他的老領導柴榮,不僅僅是他的提攜之恩,更多的是教會了他以後的為君手腕,趙匡胤生活在五代十國,看多了做皇帝就像是走馬燈似的換個不停,趙匡胤深知在亂世是出英雄的年代,於是就編找有雄才偉略,能解救完美於水火的明君,趙匡胤應該說還是蠻幸運的,遇到了周世宗柴榮
  • 宋朝時有名的大將軍,幫助太祖趙匡胤破敵,僅38歲因病早逝
    按理說,每個國家都應該非常善待這兩種人,我們都知道在宋朝,趙匡胤不允許重視武將,大力增加穩文官的數量,最終導致了文官的冗餘,讓宋在與他國對戰時經常失敗,開始了被其他國家欺負的屈辱歷史。但事實上在宋朝剛剛建立的時候,國家情況還是非常不錯的,這其中自然離不開皇帝的苦心經營,但是,更少不了忠心耿耿的武將的幫助,畢竟如果沒有這些人的南徵北戰,也不會有宋朝的建立,而這裡邊有一個將軍就作出了非常大的貢獻,那就是馬全義。說起他,大家可能不太認識,沒有關係,聽小編來給大家介紹一下他吧。
  • 愛恨交加的宋朝,火焰篇,為什麼北宋屢戰屢敗
    提到宋朝,恐怕多數人跟我一樣,又愛又恨,難以筆墨形容。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因為宋朝幾乎在各方面都做到了極致,不管好的壞的,它都做到了歷代所僅有。宋朝有兩大奇蹟,第一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實現了大一統,卻沒有宗主國地位的中原政權。
  • 宋朝的官帽為何兩個「翅子」那麼長?趙匡胤獨家定製,防止交頭接耳
    趙匡胤改良烏紗帽,只為防止大臣不說悄悄話宋朝官員在上朝時帶的長翅帽,學名叫做展角幞頭,他的發明者就是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趙匡胤發明這種造型的帽子,是為了防止文武大臣在朝堂上交頭接耳。趙匡胤是個很有意思的皇帝,他的思維方式以及做事風格,在歷代皇帝中,簡直是個"異類"。他做出的很多事情,看似很荒誕,但是很有效果,比如,面對歷朝歷代皇帝都很頭疼的功臣問題,趙匡胤破天荒地想出了"杯酒釋兵權"的做法,一改歷史上開國的血腥場面,兵不血刃地解決了這個問題。雖然這給宋朝後世,帶來了不少隱患,但他也從根本上解決了藩鎮割據的問題。
  • 他出身將門是宋朝將軍,與妻子彼此恩愛,趙匡胤下詔書:娶我女兒
    【一】 他出身將門是宋朝將軍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出身這個問題,自古以來便被人們熱議,一個人的出身其實對於這個人影響是很大的,有的人說這屬於階層固化。王承衍是王審琦的兒子,在王承衍長大成人之後,王承衍世襲了父親的職位,王承衍也成為了宋朝的將軍。王承衍的能力能否超過他的父親王審琦暫且不說,即便是能力一般,他能夠被安排在行伍之中,首先得到的鍛鍊肯定是比別人多。
  • 趙匡胤:宋朝最摳門的皇帝,但在這件事上,他卻揮金如土
    有一次,趙匡胤親自率領軍隊攻打北漢,行軍途中,恰逢七夕,而趙匡胤給身在汴梁的皇后和太后準備的禮物是:皇后一貫錢,太后三貫錢。一日,趙匡胤第三女永慶公主身穿新衣來覲見父親,那件衣服用金絲縫綴而成,還裝飾著華麗的孔雀羽毛,很是華美。趙匡胤看到後語重心長地對永慶公主說:"把這件外衣脫下,不許再穿了。"
  • 宋朝的第一次大挫敗,浪費了趙匡胤兩年,秋後算帳也難彌補損失
    宋朝也是如此。宋太祖趙匡胤通過陳橋兵變登上皇位,他年富力強,努力在前朝的窠臼中興利除弊,力圖建立一個新的、不一樣的宋朝。從唐朝中期開始,國家就陷於藩鎮割據狀態,五代十國更是造成了五十多年的動亂、分裂。通過杯酒釋兵權,趙匡胤整頓了禁軍,使將軍屢屢兵變的風險大為降低。內部安定,統一戰爭提上了日程。
  • 趙匡胤是華夏民族千古罪人?他只是一把雙刃劍,僅此而已
    騎著汗血寶馬的18歲青年,向勇士們發出衝鋒號令——霍去病和他的「青年敢死隊」,那一刻裡沒有絲毫對死亡的恐懼,沒有絲毫對優裕生活的貪戀,他們血液裡只流動著「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豪邁與激情。千餘年後,西蜀平原,道袍仙扇的一名18歲青年,每日與同樣仙風道骨的老師坐而論道。此外,蘇軾蘇東坡把主要時間用來煮茗、品酒、琢磨美食。
  • 小說與現實,從未帶兵打仗過的十三阿哥胤祥
    在小說《雍正王朝》裡面,十三阿哥胤祥是一個雍正皇帝身邊文武雙全的肱股之臣。他既能夠幫助雍正推行變革,又能帶兵打仗統領軍隊,可以說是受到上天眷顧的皇子。但是在真實的歷史當中,十三阿哥胤祥確實是一名不可多得的治世能臣,卻不像小說那樣上陣殺敵、指點沙場。
  • 李煜派人求和宋朝 趙匡胤為何讓文盲去接待
    兵變成功的趙匡胤實在看不下去了,你那麼愛藝術還當什麼皇帝?乾脆每天寫詩、撫琴、作畫算了,政治作業我幫你做。不過老趙大概沒想到「天道好還」,後來他的子孫趙佶(宋徽宗)也和這李煜差不多,因果循環不得不懼啊!   要說李煜的運氣還是不錯的,遇到的對手是一個相對彬彬有禮的趙匡胤。
  • 點檢作天子,是蓄謀已久還是天意,趙匡胤實際上對周世宗忠心耿耿
    陳橋驛的故事,造就了一個朝代。故事的主人公正是大宋的始皇帝趙匡胤,他定都汴京,一直到宣布稱帝,他自己都沒有動用一兵一卒。趙匡胤是官宦家庭出生的,祖父、父親都是在朝廷中很受器重的武將。他生活在一個從小修習武學的家庭,長得高大健壯,一身的武打功底也堅實硬氣。
  • 趙匡胤為何採取「先南後北」的統一戰略,為何又遭後人質疑?
    宋太祖趙匡胤(927-976年),字元朗,小名香孩兒、趙九重。 顯德七年(960年)趙匡胤借帶兵北上應對所謂「遼國入侵」之機在陳橋驛(今河南封丘東南陳橋鎮)發動兵變,黃袍加身,後又迫使後周恭帝柴宗訓禪位,建立了大宋政權。
  • 宋朝官員的帽子為何有著兩個「翅膀」?趙匡胤親自設計,實際作用很大
    大家都知道,一個國家之所以可以有條不紊的運作下去,就是因為有著種種的規則,如果凡事都隨心所欲,那麼社會早就亂套了。這個道理在古時候的時候,每個朝代的帝王就已經知道了,所以他們就想出了很多方法來治理國家。今天和大家說的,也是和這個規矩有些關係的,可以說是規矩下的產物,它就是宋朝官員的帽子。
  • 趙匡胤制定一個家法,宋朝的一種家畜差點被吃到滅絕
    仁宗去世時,為了給他辦喪事,竟然將京師的存羊都捕盡了。仁宗之後,他的堂孫神宗也繼承了對羊肉的獨特偏好。據載,御膳房每年消耗「羊肉四十三萬四千四百六十三斤四兩,常支羊羔兒一十九口」。這個數字可謂驚人。 宋朝皇室為什麼喜歡吃羊肉呢?
  • 為什麼霍去病初次帶兵打仗就這麼厲害?
    公元前123年,十七歲的霍去病被漢武帝任命為驃姚校尉,隨著衛青擊匈奴於漠南,這是霍去病第一次帶兵實戰,800輕勇騎在他的帶領下,深入敵後數百裡,把匈奴兵殺得四處逃竄,共斬獲敵人2000餘人,包括匈奴的相國、單于的祖父輩籍若侯產
  • 「名人百科」千古明君——宋太祖趙匡胤
    賞析:宋太祖趙匡胤開明治國,因誤決一事而自省之事。趙匡胤本是後周世宗手下一名大將,後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宋朝。趙匡胤基本結束了五代十國的紛爭局面,是一個有為之君,他注重經濟發展,為政開明,不事矯飾,為北宋社會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有一天罷朝後,回到便殿悶悶不樂了很長時間,左右侍者請問其故,趙說:你們說做天子容易嗎?今早上朝乘興決事,因為誤決了一事,所以悔而不樂。
  • 他是陳橋兵變裡唯一被殺的後周將領,趙匡胤深感痛惜
    960年,趙匡胤在發起「陳橋兵變」時,一再向部將們強調,不能隨意殺戮,更不能騷擾百姓,做到秋毫無犯。他帶領軍隊從陳橋驛返回京城開封後,立即讓軍隊回歸軍營,不得擅自外出,避免了五代十國改朝換代時經常出現的燒殺掠奪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