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趙匡胤(927-976年),字元朗,小名香孩兒、趙九重。
顯德七年(960年)趙匡胤借帶兵北上應對所謂「遼國入侵」之機在陳橋驛(今河南封丘東南陳橋鎮)發動兵變,黃袍加身,後又迫使後周恭帝柴宗訓禪位,建立了大宋政權。
趙匡胤
然而當時天下並不安定,在宋朝內部各個地方節度使並不服從趙匡胤的統治,昭義節度使李筠、淮南節度使李重進先後發動叛亂,雖然最後都被趙匡胤剿滅,但在宋朝之外也處處都是敵人,北面有強大的遼國和的北漢;南面有南唐、吳越 、南漢、南平(荊南);西面有後蜀、党項等較大的割據政權。
五代後期地圖
面對這種情況,趙匡胤夜不能寐,憂心不已,他最大的苦惱就是不知道該先徵討南方,還是先對付北漢、甚至收復幽雲十六州。在某個下雪的夜晚,失眠的趙匡胤來到宰相趙普的住處。趙普見趙匡胤雪夜來訪,很是驚奇,問道:「天氣這麼冷,陛下有什麼急事要來找我?」趙匡胤說:「我睡不著啊!一榻之外,都是他人的地盤,你覺得該怎麼辦?
趙普認為北漢雖地近汴京,也容易攻下,但到時宋朝就要與遼國接壤,那就要獨自應對遼國的入侵,而當時遼國強盛,不宜招惹。還是應該先消滅南方的政權,回過頭來再滅北漢,這樣才更容易,即「必先取巴蜀,次及江南、廣南……河東與契丹接境,若取之,則契丹禍之,我當之也。姑存之,以為屏翰,俟我富實,則取之」。趙匡胤基本上聽取了趙普的意見,此後趙匡胤又反反覆覆地徵求張永德等其他臣僚們的意見,最終明確了「先南後北」 「先易後難」的戰略。
趙普
宋朝徵討南方過程較為順利。建隆三年(962年),趙匡胤派慕容延釗、李處耘出兵兩湖,滅荊南、湖南。後又攻滅了後蜀、南漢、南唐等地。
可惜的是,在滅亡南唐的第二年也就是976年,趙匡胤就暴死宮中,享年五十歲,還留下「斧聲燭影」的歷史之迷。
趙匡胤死後,繼位的宋太宗趙光義在太平興國三年(978年)迫使吳越的錢俶和漳、泉的陳洪進相繼納土歸附。至此,宋朝完成南方統一大業。
但宋朝向北徵伐卻困難重重。宋朝並不是在完全統一南方後才開始向北的,中間也有利用有利時機試圖消滅北漢,但都未能取得成功。開寶元年(968年)宋滅後蜀之後,曾乘北漢內亂,兵臨北漢都城太原,卻未能攻下。969年,趙匡胤親徵太原,但又因契丹援助北漢而被迫退兵。直到太平興國四年(979年)趙光義再次發動對北漢的進攻,才迫使北漢投降。至此,宋朝基本結束了唐末以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完成了原唐朝大部分地區的統一,可以說「先南後北」戰略是十分正確的。
那麼為什麼有人認為「先南後北」戰略很失敗呢,持有這種觀點的人認為正是趙匡胤採取這種策略導致後面宋朝對遼戰爭的失敗,現代史學四大家之一的錢穆就認為:「太宗才弱,又無賢輔……宋(太祖)則以趙普為謀,先南後北為持重。兵力已疲,而貽艱鉅於後人,則太祖之失也。」錢穆認為其實趙匡胤應該最先對付最難解決的遼國,並且收復燕雲十六州,這樣才最可能取得完全的統一。錢穆認為趙匡胤能力比趙光義強的多,又有眾多良將謀臣輔助最有希望北伐成功,而趙光義能力差得多,沒有辦法對付遼國,更不要說後面的皇帝了,所以趙匡胤「先南後北」是把困難留給能力不如自己的人,造成宋朝後面一直無法收復燕雲之地,在軍事上對遼國處於下風。
楊家將劇照
這種說法我覺得站不住腳,首先這是典型的站在後人的立場上看問題,後人熟知歷史發展演變,所以總覺得可以輕易否定前人的策略。但我們站在趙匡胤的立場想想,趙匡胤在制定「先南後北」戰略時,從主觀上並沒有想把難題留給後人解決,他還是希望自己來解決的。只是趙匡胤沒預料到自己會突然暴斃,沒能完成整個戰略。趙匡胤死時才50歲,哪怕古人壽命較短,但假若趙匡胤能活到60歲,我想在南方已經完全統一情況下,趙匡胤絕對有把握對陣遼國,甚至戰而勝之,歷史可能就不一樣了。
蕭太后(劇照)
其次,如果採取「先北後南」,剛剛建國不久的宋朝有能力打敗遼國嗎?我覺得沒有可能,當時的遼國處在一個上升趨勢,正是冉冉升起之時,國力強盛。而宋朝當時西面、南門都是敵人,如果「先北後南」,既要對付遼國,又要防備後面被人捅刀子,恐怕宋朝不要說取得戰爭勝利,被滅國都有可能。趙匡胤長期領兵,對自己軍隊實力應該有很清楚的判斷,他知道自己沒辦法同時對付那麼多敵人,所以採取「先南後北」策略是當時所能採取的最恰當最穩妥的策略。至於後面宋朝對遼作戰失敗,以至一直不能收復燕雲,其實最主要的要歸罪於趙光義,是趙光義太過急功近利以及指揮不當等原因造成的,不能怪趙匡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