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為何採取「先南後北」的統一戰略,為何又遭後人質疑?

2020-12-24 騰訊網

宋太祖趙匡胤(927-976年),字元朗,小名香孩兒、趙九重。

顯德七年(960年)趙匡胤借帶兵北上應對所謂「遼國入侵」之機在陳橋驛(今河南封丘東南陳橋鎮)發動兵變,黃袍加身,後又迫使後周恭帝柴宗訓禪位,建立了大宋政權。

趙匡胤

然而當時天下並不安定,在宋朝內部各個地方節度使並不服從趙匡胤的統治,昭義節度使李筠、淮南節度使李重進先後發動叛亂,雖然最後都被趙匡胤剿滅,但在宋朝之外也處處都是敵人,北面有強大的遼國和的北漢;南面有南唐、吳越 、南漢、南平(荊南);西面有後蜀、党項等較大的割據政權。

五代後期地圖

面對這種情況,趙匡胤夜不能寐,憂心不已,他最大的苦惱就是不知道該先徵討南方,還是先對付北漢、甚至收復幽雲十六州。在某個下雪的夜晚,失眠的趙匡胤來到宰相趙普的住處。趙普見趙匡胤雪夜來訪,很是驚奇,問道:「天氣這麼冷,陛下有什麼急事要來找我?」趙匡胤說:「我睡不著啊!一榻之外,都是他人的地盤,你覺得該怎麼辦?

趙普認為北漢雖地近汴京,也容易攻下,但到時宋朝就要與遼國接壤,那就要獨自應對遼國的入侵,而當時遼國強盛,不宜招惹。還是應該先消滅南方的政權,回過頭來再滅北漢,這樣才更容易,即「必先取巴蜀,次及江南、廣南……河東與契丹接境,若取之,則契丹禍之,我當之也。姑存之,以為屏翰,俟我富實,則取之」。趙匡胤基本上聽取了趙普的意見,此後趙匡胤又反反覆覆地徵求張永德等其他臣僚們的意見,最終明確了「先南後北」 「先易後難」的戰略。

趙普

宋朝徵討南方過程較為順利。建隆三年(962年),趙匡胤派慕容延釗、李處耘出兵兩湖,滅荊南、湖南。後又攻滅了後蜀、南漢、南唐等地。

可惜的是,在滅亡南唐的第二年也就是976年,趙匡胤就暴死宮中,享年五十歲,還留下「斧聲燭影」的歷史之迷。

趙匡胤死後,繼位的宋太宗趙光義在太平興國三年(978年)迫使吳越的錢俶和漳、泉的陳洪進相繼納土歸附。至此,宋朝完成南方統一大業。

但宋朝向北徵伐卻困難重重。宋朝並不是在完全統一南方後才開始向北的,中間也有利用有利時機試圖消滅北漢,但都未能取得成功。開寶元年(968年)宋滅後蜀之後,曾乘北漢內亂,兵臨北漢都城太原,卻未能攻下。969年,趙匡胤親徵太原,但又因契丹援助北漢而被迫退兵。直到太平興國四年(979年)趙光義再次發動對北漢的進攻,才迫使北漢投降。至此,宋朝基本結束了唐末以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完成了原唐朝大部分地區的統一,可以說「先南後北」戰略是十分正確的。

那麼為什麼有人認為「先南後北」戰略很失敗呢,持有這種觀點的人認為正是趙匡胤採取這種策略導致後面宋朝對遼戰爭的失敗,現代史學四大家之一的錢穆就認為:「太宗才弱,又無賢輔……宋(太祖)則以趙普為謀,先南後北為持重。兵力已疲,而貽艱鉅於後人,則太祖之失也。」錢穆認為其實趙匡胤應該最先對付最難解決的遼國,並且收復燕雲十六州,這樣才最可能取得完全的統一。錢穆認為趙匡胤能力比趙光義強的多,又有眾多良將謀臣輔助最有希望北伐成功,而趙光義能力差得多,沒有辦法對付遼國,更不要說後面的皇帝了,所以趙匡胤「先南後北」是把困難留給能力不如自己的人,造成宋朝後面一直無法收復燕雲之地,在軍事上對遼國處於下風。

楊家將劇照

這種說法我覺得站不住腳,首先這是典型的站在後人的立場上看問題,後人熟知歷史發展演變,所以總覺得可以輕易否定前人的策略。但我們站在趙匡胤的立場想想,趙匡胤在制定「先南後北」戰略時,從主觀上並沒有想把難題留給後人解決,他還是希望自己來解決的。只是趙匡胤沒預料到自己會突然暴斃,沒能完成整個戰略。趙匡胤死時才50歲,哪怕古人壽命較短,但假若趙匡胤能活到60歲,我想在南方已經完全統一情況下,趙匡胤絕對有把握對陣遼國,甚至戰而勝之,歷史可能就不一樣了。

蕭太后(劇照)

其次,如果採取「先北後南」,剛剛建國不久的宋朝有能力打敗遼國嗎?我覺得沒有可能,當時的遼國處在一個上升趨勢,正是冉冉升起之時,國力強盛。而宋朝當時西面、南門都是敵人,如果「先北後南」,既要對付遼國,又要防備後面被人捅刀子,恐怕宋朝不要說取得戰爭勝利,被滅國都有可能。趙匡胤長期領兵,對自己軍隊實力應該有很清楚的判斷,他知道自己沒辦法同時對付那麼多敵人,所以採取「先南後北」策略是當時所能採取的最恰當最穩妥的策略。至於後面宋朝對遼作戰失敗,以至一直不能收復燕雲,其實最主要的要歸罪於趙光義,是趙光義太過急功近利以及指揮不當等原因造成的,不能怪趙匡胤。

相關焦點

  • 柴榮主張先解決契丹,為何趙匡胤不跟隨柴榮的步伐,而是先南後北
    歷史有時候對於有些人來說真的是一個莫大的玩笑,對於周武帝宇文邕來說是如此,對於周世宗柴榮來說也是如此,宇文邕時期他早已平定北方,此時只剩下南方偏安東南的南陳,宇文邕死前想要先打垮突厥再統一天下,可是上天不給他時間了,在北徵突厥時候就病死了,死後楊堅篡位奪取了他的江山。
  • 遼穆宗:真當我是睡王|柴榮、趙匡胤受迷惑改變先南後北的國策
    基於這一信息,周世宗柴榮、宋太祖趙匡胤不顧大臣們的反對,先後發動北伐。周世宗在南方諸國未滅的情況下,忽然背棄"先易後難、先南後北"的方針,轉身北伐,意欲收復燕雲十六州。令人遺憾的是,在打下兩州三關後,世宗因病退兵,壯志未酬身先死。
  • 宋朝擁有強大的國力,為何沒有直接攻打北漢,這是什麼原因
    在宋朝剛開始建立的時候也不像以後那麼強大,但是他的衣缽正是來自於周世宗柴榮建立的後周政權。在當時南方和北方同時存在著許多割據政權,尤其是在北方此時的遼朝以經完成了對草原的同意,同時還佔據了中原的門戶燕雲地區。
  • 間諜助力統一,偽裝者能讓後世好好學習
    兩宋時期,國君之中善用諜戰的,首先當數北宋開國國君趙匡胤。 在巧妙奪取後周政權之後,趙匡胤採取各個擊破的戰略,陸續剿滅各路割據諸侯,成功地統一了中原,為建立更為強大的北宋王朝而努力。荊南(今湖北荊州市)高氏是當時實力相對較弱的一個割據政權,而且屬於四戰之地,趙匡胤決定從這裡開始他的統一之路。
  • 趙匡胤為何能取得天下?看他的母親杜太后是怎麼說的
    周顯德中年,趙匡胤被任命為定國軍節度使,朝廷封杜太后為南陽郡太夫人。等到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還朝後,他連忙派人報告杜太后說:「您的兒子已經成為天子了。」按理說,常人知道這件事要麼欣喜若狂,要麼擔心害怕,但是杜太后卻鎮定地說:「吾兒素有大志,今果然。」從這番話我們不難看出杜太后的過人之處。
  • 趙匡胤欲滅南唐,李煜:我稱臣行不?趙匡胤怒回一句話成千古名言
    當時,後周的將軍趙匡胤利用兼併戰爭基本實現了北方統一,但南方仍然有一些小國,它們仍然是不可輕視的力量。如果想真正統治天下,就必須摧毀這些小國。其中,李煜的南唐相對其他小國較強。公元960年,趙匡胤在「陳橋兵變」中黃袍加身,然後回到京都迫使周恭帝讓位,趙匡胤從此正式登基,建立了宋朝。趙匡胤成為皇帝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南方派遣大批軍士。
  • 南人北人問題——趙匡胤遺訓:不可用南人
    趙匡胤事實上,稍稍回顧一下歷史,我們就可以看到,南人的被歧視源遠流長。歷史上華夏民族及其國家政權總是以中原地區為核心的,塞外的民族被稱為「胡人」,南人則被稱為「蠻夷」,都是受歧視的,只是朝代不同,程度各異罷了。最早的例子,當屬孟子「南蠻鴂舌之人,非先王之道」那句話,對南人的歧視之情溢於言表。
  • 為何劉邦、李淵的廟號是高祖,而趙匡胤、朱元璋廟號是太祖?
    漢朝、唐朝、宋朝和明朝都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朝代,可是,當我們分別說到它們的建立者,劉邦、李淵、趙匡胤和朱元璋時,會發現劉邦、李淵的廟號是高祖,而趙匡胤、朱元璋廟號是太祖,這是為什麼呢?首先我們要搞清楚,到底什麼是廟號。顧名思義,廟號就是在宗廟裡使用的名號,是後人供奉先帝時的尊稱。早在商朝,重視祭祀的商人就給那些受人愛戴的先王設置了廟號,用來紀念先王的功績。
  • 趙匡胤篡奪了柴榮江山,為何沒有殺柴氏子孫以絕後患 原因在此!高
    五代是指唐朝滅亡後依次更替的位於中原地區的五個政權,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而在唐末、五代及北宋初, 中原地區之外存在過許多割據政權,其中前蜀、後蜀、 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 荊南)、北漢等十餘個割據政權被統稱十國。後周郭威通過黃袍加身,讓他從臣到君,駕崩時把皇位傳給了義子柴榮。沒想到幾年後,趙匡胤照搬了過來,奪走了柴氏江山。
  • 將領出身的趙匡胤,不費一兵一卒當上皇帝,為何在高粱河慘敗?
    另一個戰役就是高粱河之戰,是宋太祖吃的大遼的一場敗戰,也是他繼陳橋兵變的高光時刻後,吃的第一場大敗仗……這樣看來,宋太祖的人生真是過山車一樣跌宕起伏,成敗各論。先簡單的說一下陳橋兵變,因為這場戰役給了宋太祖一種驕傲的心理,可以說一定程度上預兆了他高粱河戰役的失敗。
  • 趙匡胤明明有兒子,為何就不立兒子為太子?反而把皇位給弟弟?
    大家都知道,趙匡胤死後,弟弟趙光義繼承皇位,是為宋太宗。有人就產生一個疑問,為何趙匡胤不立自己的兒子呢?趙匡胤一共有四個兒子,長子滕王德秀,次子燕王德昭,三子舒王德林,四子秦王德芳。趙德秀和趙德林都早夭,所以實際上趙德昭就是長子,趙德芳就是次子。
  • 為何是南車合併北車:南車擁有話語權
    中國南車、中國北車昨日晚間發布公告,中國南車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北車股份有限公司發布合併預案。技術上採取中國南車吸收合併中國北車的方式。合併雙方擬定中文名稱:中國中車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國中車」。根據上述預案,中國南車和中國北車將合併為中國中車,成為一家總資產超過3000億元,年營業收入超過千億元的軌道交通「超級巨無霸」。很多人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是南車合併北車,而不是北車合併南車?
  • 太原城久攻不下,趙匡胤面對禁軍竟然說了一句話:我不要太原城了
    從趙匡胤代後周自立之後,他消滅了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和南唐等地方割據政權,但是有一個國家一直是他的痛處,在趙匡胤有生之年都未能將其消滅,這個國家就是北漢,當年趙匡胤在北漢都城太原城下強攻數月
  • 宋朝的第一次大挫敗,浪費了趙匡胤兩年,秋後算帳也難彌補損失
    北宋栽了個大跟頭一、先南後北政策的制定趙匡胤平定了國內的不安定因素之後,放眼四顧,荊湘、後蜀、南漢、南唐、吳越以及北漢,割據政權遍布神州,北部契丹趙匡胤曾對趙普說:"吾睡不能著,一榻之外,皆他人家也。"從哪裡動手呢?後周時,著名大臣王樸曾獻《平邊策》,主張"攻取之道,從易者始",也就是先易後難,先南後北。這一思想在士大夫中擁有廣泛的共識,儘管認識的角度、深度不同。北方分裂的政權只有北漢,因與後周世仇,延續到宋,是塊雖小卻硬的骨頭。
  • 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為什麼能夠成功?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字數:字數2151,閱讀時間:約6分鐘作為宋太祖趙匡胤一場著名的「政治秀」,「杯酒釋兵權」被後人大書特書了上千年,甚至常被拿來稱頌趙匡胤的「大智慧」與「仁厚」。但實事求是說,放當時,這事兒他想不成功都難。因為「杯酒釋兵權」的意義與難度,並沒有後世諸多野史裡描繪的那麼大。為何這樣說?
  • 戰略有什麼用:從秦統一六國說起
    秦始皇統一中國,這是中國歷史上的大事件。但如果說這個過程涉及什麼戰略,恐怕很多人會搖頭。在很多人看來,秦國是戰國時期的第一強國,由它來統一是水到渠成的事。至於為何是秦始皇完成了統一大業,原因也很簡單:運氣好。
  • 趙匡胤的小舅子吃了100多人,他為何如此殘忍,還能逍遙法外呢?
    宋太祖趙匡胤有一個小舅子吃了100多人,像如此殘忍之人,趙匡胤竟然讓其逍遙法外。那麼,宋太祖趙匡胤的這個小舅子到底為何如此殘忍,還能逍遙法外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其中的秘密。宋太祖趙匡胤有一個小舅子叫王繼勳,他是趙匡胤的王皇后的胞弟。
  • 生物進化論再遭質疑?不然人類為何停止進化了?科學家並不這麼想
    進化是用萬年為單位的,哪有那麼明顯下文轉載自作者:趣說科學文/行走天涯生物進化論再遭質疑?不然人類為何停止進化了?然而令人沒有想到的是,多年後的如今,生物進化論遭到的質疑之聲是越來越多了,這是因為大千世界生物的品種實在是太複雜了,很多事物並非是生物進化論,就能夠解釋的通的,比如就拿人類的進化過程來進行舉例,儘管達爾文認為人類是從猿猴進化而來的,但是當然不可能是一隻猿猴直接變成了人類,否則被囚禁在動物園中的黑猩猩,然後為什麼之間都沒有變成人類呢?
  • 楊堅與趙匡胤奪權過程很是相似,為何開創盛世長短不一呢?
    趙匡胤之所以能夠成功全靠的是一代雄主周世宗柴榮的英年早逝。而沒有留下相應的後手,只剩下孤兒寡母沒有辦法威懾武將的局面,才有了北宋的誕生。而北宋就是繼承了後周開創的有利環境才完成了國家的統一。尤其是為了雙重保險,宋太祖不止奪取現有武人集團的軍權,為了防止以後軍人勢力的抬頭更是制定了"強幹弱枝"與"守內虛外"的戰略防禦國策,以加強中央的權威與威懾力。更是任用文官領兵,武將練兵這種外行指導內行的奇葩政策。最終宋朝變成了內向防守型的國家,妥協的外交政策成為主旋律。國家雖然長久的苟全下去,但是卻再也不能雄起了。
  • 都說無情最是帝王家,但趙匡胤為何卸兵權,而不殺大臣?
    再有了一個確切的目標之後,軍隊打起仗來更加遊刃有餘,沒過幾年,趙匡胤的名聲就響徹大江南北,也就成為了後周朝廷最為器重的將軍。趙匡胤持續採用由南至北、由簡到難的攻佔策略,一路打到了北方,此時天下已經在向,趙匡胤所在的後周傾斜,其實準確說是在向趙匡胤傾斜。顯德元年開始,趙匡胤更是屢立奇功,在「高平之戰」和「後周攻打南唐之戰」中挽救了後周的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