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我方團隊張嶔
字數:字數2151,閱讀時間:約6分鐘
作為宋太祖趙匡胤一場著名的「政治秀」,「杯酒釋兵權」被後人大書特書了上千年,甚至常被拿來稱頌趙匡胤的「大智慧」與「仁厚」。但實事求是說,放當時,這事兒他想不成功都難。
因為「杯酒釋兵權」的意義與難度,並沒有後世諸多野史裡描繪的那麼大。
為何這樣說?可以先看看「杯酒釋兵權」的年代背景與「對象」。比比「大殺功臣」的漢初與明初,當時的宋太祖趙匡胤,只是「繼承」了後周王朝的疆域,半壁江山都不安生,離漢初明初那「天下一統」的景象還差得遠。至於「對象」?被趙匡胤瞄準了要「釋兵權」的石守信王審琦們,雖說都是禁軍悍將,還是趙匡胤早年的結義兄弟,但比起韓信彭越英布藍玉們,論戰功和威權,也都是差得遠。
而那支趙匡胤賴以起家的禁軍,早在趙匡胤「老領導」後周世宗在位時,就經歷了強力變革,軍隊的戰鬥力和行動力都空前提高。趙匡胤「黃袍加身」後又再接再厲,對禁軍各種「洗牌」:慕容延釗和韓令坤兩位禁軍名將都被外調,「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和「殿前都指揮使」等要職上,都換成了王審琦石守信等「把兄弟」。整個禁軍,都被他牢牢掌握在手。
所以,對於當時的趙匡胤來說,請這幾個「老兄弟」喝頓酒然後「釋」個兵權,真不是什麼難事。說哭就哭說「請辭」就「請辭」。大家心照不宣,合力演一齣戲而已。
也正是在這齣「戲」之後,王審琦石守信們擔任的「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和「殿前都指揮使」等職務,都從此不再設置,取而代之的是禁軍「三衙」(侍衛馬軍司、侍衛步軍司。殿前司)。後來又增設樞密院,從「三衙」手裡拿走了發兵大權。強大的北宋禁軍,這才確保牢牢掌握在大宋朝廷手中。所以說,「杯酒釋兵權」雖說難度不高,卻是個很重要的過場戲。
但雖說如此,對於絞盡腦汁建立大宋軍事制度的趙匡胤來說。「杯酒釋兵權」這齣戲雖然「演得好」,但並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大招。
趙匡胤當時最犯愁的是啥?他親歷的那個五代十國時代,堪稱中國古代亂世裡的「戰鬥機」。北方五十三年換五個朝代,十五個皇帝裡七人靠篡位上臺,子殺父弟殺兄的悲劇一出接一出,將領甚至兵士反水譁變,有時比吃飯睡覺還常見。把他「捧」上皇位的「黃袍加身」鬧劇,在他之前就有過好幾場。誰坐在皇位上,一想這毛病,都得後背發涼。
這嚴重毛病,難道就靠「杯酒釋兵權」解決?宋初名臣趙普一句話點中要害:「此非他故,方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已」。比起這些還能與趙匡胤喝酒的禁軍「老弟兄」來,那些畫地為牢的「方鎮」,即唐代藩鎮制度發展到此時的「毒瘤」,才是趙匡胤,乃至初立國的大宋朝廷的大患。
所以,「杯酒釋兵權」,是為了繼續更革禁軍,而更革禁軍,也只是解決這問題的其中一步。通過繼續強力的改革,趙匡胤時代的禁軍,實現了對各地藩鎮絕對的戰力優勢。可只靠這威懾力還不夠,更重要的,是挖「藩鎮割據」的根。
於是,跟野史裡神乎其神的「杯酒釋兵權」比起來,趙匡胤真正奠定北宋百年太平的,是接下來另兩條國策。一是「削奪其權」,從北宋建隆元年(960)開始,昔日各個「方鎮」的「馬步判官」,即司法官員,一律改由朝廷派遣文官充任。「方鎮」的死刑權也在兩年後被收回。各個方鎮的「鎮將」,也陸續換成朝廷派來的縣尉。各地的「方鎮」將領,更必須解散親信「牙將」,撤銷所有「幕府」。昔日「藩鎮割據」的基層結構,沒幾年被砸的粉碎。
二是「制其錢穀」,地方「方鎮」之所以跋扈,除了有兵更因有錢。於是從乾德二年(964)開始,地方「方鎮」可以截流財政收入的「留州」特權,被完全廢除,各地負責財政的轉運使,完全向朝廷負責。方鎮親信操縱的官市稅收,也被京城派來的官員取代。昔日橫徵暴斂的苛稅,從此被大量廢除。哪怕方鎮們手裡兵再多,沒錢?照樣養不起。
如此折騰幾年後,昔日各地位高權重的「方鎮」節度使們,幾乎都被廢了武功。這些「識趣」的老油條,也就順水推舟,主動放棄了手中權力,從趙匡胤手裡領了份閒職後歡度晚年。而「杯酒釋兵權」裡的幾位「主角」們,更對趙匡胤的苦心看得明白。
比如被「釋」了兵權的王審琦,後來其老部下犯法後被縣令懲治,部下們紛紛嚷嚷不公,王審琦卻趕忙教育部下:「五代以來,方鎮強橫,縣令不能專任其職事。現今天下治平, 我為方鎮 ,而所部縣令能黜去奸吏,誠為可賞。」
這話,明面上是在歌頌趙匡胤,其實也在敲打自家兄弟:「醒醒吧弟兄們,時代不同了。」
參考一下五代時期,軍頭跋扈叛亂不斷,戰亂不停的慘劇,再看看後來王審琦的嘆息。必須說:「杯酒釋兵權」也許是出小戲,但能以和平的手段,親手結束那樣一個五代亂世,如此趙匡胤,堪稱英雄。
而對於北宋國祚來說,趙匡胤更重要的貢獻,是留給了繼任者們一支訓練有素,令行禁止的強大禁軍。在宋遼戰爭初開打時,強大的北宋禁軍,曾經創下十天急行五百裡的神速,且不經休息,就在野戰裡痛打遼國主力。其強悍的戰力,竟嚇得第一次幽州之戰裡的遼國膽顫不已,紛紛閉關自守。如果不是彼時的宋太宗「軍事興致」大發瞎指揮,「收復燕雲」的偉業,本該和「杯酒釋兵權」的難度一樣,是個水到渠成的事情。
都說「前人栽樹,後人乘涼」,但看看接下來宋太宗的「陣圖」,以及北宋和平年代裡膨脹成「冗兵」的禁軍,那更不得不一聲嘆息:趙匡胤一生煞費苦心種下的「軍事大樹」,就這麼被後來人「養歪」了。靖康之恥的一幕,何嘗不是「養歪樹」的悲劇?
參考資料:汪聖鐸《細說宋太祖》、高天流雲《如果這是宋史》、《宋史》
往日文章回顧:
清朝收復新疆,沙俄是什麼態度?
北齊從開國到滅國更換六位皇帝,為何能在南北朝存活28年
「靖康之恥」到底有多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