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為什麼能夠成功?

2021-02-13 朝文社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

字數:字數2151,閱讀時間:約6分鐘

作為宋太祖趙匡胤一場著名的「政治秀」,「杯酒釋兵權」被後人大書特書了上千年,甚至常被拿來稱頌趙匡胤的「大智慧」與「仁厚」。但實事求是說,放當時,這事兒他想不成功都難。

因為「杯酒釋兵權」的意義與難度,並沒有後世諸多野史裡描繪的那麼大。

為何這樣說?可以先看看「杯酒釋兵權」的年代背景與「對象」。比比「大殺功臣」的漢初與明初,當時的宋太祖趙匡胤,只是「繼承」了後周王朝的疆域,半壁江山都不安生,離漢初明初那「天下一統」的景象還差得遠。至於「對象」?被趙匡胤瞄準了要「釋兵權」的石守信王審琦們,雖說都是禁軍悍將,還是趙匡胤早年的結義兄弟,但比起韓信彭越英布藍玉們,論戰功和威權,也都是差得遠。

而那支趙匡胤賴以起家的禁軍,早在趙匡胤「老領導」後周世宗在位時,就經歷了強力變革,軍隊的戰鬥力和行動力都空前提高。趙匡胤「黃袍加身」後又再接再厲,對禁軍各種「洗牌」:慕容延釗和韓令坤兩位禁軍名將都被外調,「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和「殿前都指揮使」等要職上,都換成了王審琦石守信等「把兄弟」。整個禁軍,都被他牢牢掌握在手。

所以,對於當時的趙匡胤來說,請這幾個「老兄弟」喝頓酒然後「釋」個兵權,真不是什麼難事。說哭就哭說「請辭」就「請辭」。大家心照不宣,合力演一齣戲而已。

也正是在這齣「戲」之後,王審琦石守信們擔任的「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和「殿前都指揮使」等職務,都從此不再設置,取而代之的是禁軍「三衙」(侍衛馬軍司、侍衛步軍司。殿前司)。後來又增設樞密院,從「三衙」手裡拿走了發兵大權。強大的北宋禁軍,這才確保牢牢掌握在大宋朝廷手中。所以說,「杯酒釋兵權」雖說難度不高,卻是個很重要的過場戲。

但雖說如此,對於絞盡腦汁建立大宋軍事制度的趙匡胤來說。「杯酒釋兵權」這齣戲雖然「演得好」,但並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大招。

趙匡胤當時最犯愁的是啥?他親歷的那個五代十國時代,堪稱中國古代亂世裡的「戰鬥機」。北方五十三年換五個朝代,十五個皇帝裡七人靠篡位上臺,子殺父弟殺兄的悲劇一出接一出,將領甚至兵士反水譁變,有時比吃飯睡覺還常見。把他「捧」上皇位的「黃袍加身」鬧劇,在他之前就有過好幾場。誰坐在皇位上,一想這毛病,都得後背發涼。

這嚴重毛病,難道就靠「杯酒釋兵權」解決?宋初名臣趙普一句話點中要害:「此非他故,方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已」。比起這些還能與趙匡胤喝酒的禁軍「老弟兄」來,那些畫地為牢的「方鎮」,即唐代藩鎮制度發展到此時的「毒瘤」,才是趙匡胤,乃至初立國的大宋朝廷的大患。

所以,「杯酒釋兵權」,是為了繼續更革禁軍,而更革禁軍,也只是解決這問題的其中一步。通過繼續強力的改革,趙匡胤時代的禁軍,實現了對各地藩鎮絕對的戰力優勢。可只靠這威懾力還不夠,更重要的,是挖「藩鎮割據」的根。

於是,跟野史裡神乎其神的「杯酒釋兵權」比起來,趙匡胤真正奠定北宋百年太平的,是接下來另兩條國策。一是「削奪其權」,從北宋建隆元年(960)開始,昔日各個「方鎮」的「馬步判官」,即司法官員,一律改由朝廷派遣文官充任。「方鎮」的死刑權也在兩年後被收回。各個方鎮的「鎮將」,也陸續換成朝廷派來的縣尉。各地的「方鎮」將領,更必須解散親信「牙將」,撤銷所有「幕府」。昔日「藩鎮割據」的基層結構,沒幾年被砸的粉碎。

二是「制其錢穀」,地方「方鎮」之所以跋扈,除了有兵更因有錢。於是從乾德二年(964)開始,地方「方鎮」可以截流財政收入的「留州」特權,被完全廢除,各地負責財政的轉運使,完全向朝廷負責。方鎮親信操縱的官市稅收,也被京城派來的官員取代。昔日橫徵暴斂的苛稅,從此被大量廢除。哪怕方鎮們手裡兵再多,沒錢?照樣養不起。

如此折騰幾年後,昔日各地位高權重的「方鎮」節度使們,幾乎都被廢了武功。這些「識趣」的老油條,也就順水推舟,主動放棄了手中權力,從趙匡胤手裡領了份閒職後歡度晚年。而「杯酒釋兵權」裡的幾位「主角」們,更對趙匡胤的苦心看得明白。

比如被「釋」了兵權的王審琦,後來其老部下犯法後被縣令懲治,部下們紛紛嚷嚷不公,王審琦卻趕忙教育部下:「五代以來,方鎮強橫,縣令不能專任其職事。現今天下治平, 我為方鎮 ,而所部縣令能黜去奸吏,誠為可賞。」

這話,明面上是在歌頌趙匡胤,其實也在敲打自家兄弟:「醒醒吧弟兄們,時代不同了。」

參考一下五代時期,軍頭跋扈叛亂不斷,戰亂不停的慘劇,再看看後來王審琦的嘆息。必須說:「杯酒釋兵權」也許是出小戲,但能以和平的手段,親手結束那樣一個五代亂世,如此趙匡胤,堪稱英雄。

而對於北宋國祚來說,趙匡胤更重要的貢獻,是留給了繼任者們一支訓練有素,令行禁止的強大禁軍。在宋遼戰爭初開打時,強大的北宋禁軍,曾經創下十天急行五百裡的神速,且不經休息,就在野戰裡痛打遼國主力。其強悍的戰力,竟嚇得第一次幽州之戰裡的遼國膽顫不已,紛紛閉關自守。如果不是彼時的宋太宗「軍事興致」大發瞎指揮,「收復燕雲」的偉業,本該和「杯酒釋兵權」的難度一樣,是個水到渠成的事情。

都說「前人栽樹,後人乘涼」,但看看接下來宋太宗的「陣圖」,以及北宋和平年代裡膨脹成「冗兵」的禁軍,那更不得不一聲嘆息:趙匡胤一生煞費苦心種下的「軍事大樹」,就這麼被後來人「養歪」了。靖康之恥的一幕,何嘗不是「養歪樹」的悲劇?

參考資料:汪聖鐸《細說宋太祖》、高天流雲《如果這是宋史》、《宋史》

往日文章回顧:

清朝收復新疆,沙俄是什麼態度?

北齊從開國到滅國更換六位皇帝,為何能在南北朝存活28年

「靖康之恥」到底有多慘?

有在看嗎?

相關焦點

  • 北宋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純屬子虛烏有?
    最早的記載現存「杯酒釋兵權」的最早記載,是北宋真宗時的宰相丁謂所寫的《丁晉公談錄》和北宋仁宗時宰相王曾的《王文正公筆錄》。丁謂的《談錄》記述了趙匡胤與趙普的一段對話。宰相趙普對太祖趙匡胤說:「禁軍統帥石守信、王審琦兵權太重,不能再讓他們領兵了。」
  • 揭:「杯酒釋兵權」背後的慘痛真相
    這裡,且不說「杯酒釋兵權」將一幫能徵善戰的武將手中軍權剝奪了,讓他們靠邊站,對大宋帝國來說,無異於是自斷己臂,自殘己足,作繭自縛,宋朝後來的飽受外族欺凌與蹂躪完全與此有關,單就「杯酒釋兵權」所開的一代風氣而言,其後果就真的是很嚴重。  仔細想想,「杯酒釋兵權」其實是宋太祖趙匡胤與整個武將集團的一場政治博弈,既然是博弈,作為博弈雙方的任何一方自然都不可能無本生利,不付代價。
  • 宋太祖杯酒釋兵權,石守信祖孫累世三代為將,他們有什麼妙招嗎?
    行軍至陳橋驛,趙匡胤和趙普發動兵變,眾將把黃袍加在趙匡胤身上,擁立他為皇帝,並恭迎至京城逼迫周恭帝退位,改國號為「宋」。陳橋兵變1、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由於自己的權力來得太過順利,宋太祖趙匡胤害怕別人學他一樣進行兵變,有一天就宴請眾高級將領一起喝酒,其中包括石守信。
  •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時忘了一人,造成禍起蕭牆,自食其果,奪取王位
    歷史上的每一位皇帝,都有名留青史的記載,有的因為賢明,有的因為狠毒,有的因為卑鄙,那麼,宋太祖趙匡胤呢?提起趙匡胤,想必小夥伴們腦海中會浮現出五個詞,即:杯酒釋兵權!杯酒釋兵權,是趙匡胤最高明的一招,兵不血刃,不費吹灰之力,將大部分兵權集中到自己手中,鞏固帝位。但是,這一決定有一個最大的漏洞,因為他忘記了一個人!這樣就造成了禍起蕭牆,自食其果,奪取王位。
  • 典故「杯酒釋兵權」引諸多學者質疑其真實性,你怎麼看?
    第五,「杯酒釋兵權「這件事究竟發生在北宋哪一年,以上三本書均沒有記載,而比司馬光還晚一百多年的李燾在《續資治通鑑長編》裡說它發 生於建隆二年(961)七月。仔細閱讀《宋史》可以發現一個很大的漏洞,建隆二年六月甲午(初二)太祖母杜太后病逝,六月初到七月初,按照當時的慣例,應 是國喪期間,當時朝廷上下不準作樂,更不準宴飲。趙匡胤不可能違反這種禮儀。
  • 「杯酒釋兵權」是宋朝軟弱的開始?讀了《智囊》你會找到不同答案
    現代很多人都認為,宋朝的軟弱始於宋太祖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以及之後制定的重文輕武的國策。然而事情的真相真的是這樣嗎?如果你看過《智囊》也許會在書中找到不一樣的答案。北宋初期,一次宋太祖趙匡胤與宰相趙普談話。
  • 陳橋兵變、杯酒釋兵權,原來趙匡胤的作業都是抄的
    說起趙匡胤,很多人對他印象特別好,為什麼呢?是他結束了五代十國混亂的局面,是他結束了安史之亂後地方節度使擁兵自擅的局面,是他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經濟最繁榮的朝代……不過就普羅大眾而言,人們對他印象極深的事件莫過於「陳橋兵變」與兩次「杯酒釋兵權」。
  • 趙匡胤稱帝後,諸將被奪兵權,但是算漏此人,15年後他登基稱帝
    宋太祖趙匡胤就是這樣一個厲害的人。趙匡胤是個有謀略並且有野心的人,五代十國時,趙匡胤在後周做節度使,並且和禁軍掌握軍權。所以登上皇位的他深知兵權的重要性,為了防止同樣的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他要做的就是將兵權收歸中央,他知道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鞏固皇權。 但是怎樣做到讓禁軍們心甘情願的將兵權交出來呢?這樣的事情自然難不倒擁有政治遠見的趙匡胤。公元961年,他宴請群臣,酒過三巡後,他向眾臣表示最近自己夜不能寐,甚是煩惱。大臣們紛紛關切的詢問原因。
  • 宋太祖駕崩後為什麼他的心腹不擁護他的兒子登基?
    宋太祖趙匡胤去世的時候還有兩個兒子在世且年齡不小,至於為什麼沒有登基稱帝,追其源頭還是要怪在趙匡胤自己身上。關於趙匡胤是如何離奇去世的在民間可謂是眾說紛壇,公元976年10月19日晚上趙匡胤特意召弟弟晉王趙光義進宮喝酒聊事,原本是一場很正常的家庭宴會,但卻在第二天去世了。
  • 宋太祖外出狩獵,突然對左右武將說:當下無人,你們可以動手了
    當時掌管兵權的趙匡胤率軍走到陳橋驛這個地方後,被屬下們黃袍加身,擁立為帝,儘管歷史上有記載說,陳橋兵變是趙匡胤屬下的「自作主張」,但是縱觀全局,不難發現這起兵變背後可以說是趙匡胤一手策劃的結果。
  • 「名人百科」千古明君——宋太祖趙匡胤
    這個時候,趙匡胤從歷史中走了出來,結束了民不聊生的日子。在我們的印象裡,他或許是一位寬容仁慈的皇帝,因為他沒有屠戮功臣,而是採用了杯酒釋兵權的手段;他是一位出色而有成就的政治家,因為他實施了開明、進步的政策,然而,同時他也是個重文輕武的皇帝,或許他可能認為從此天下少戰,但這一策略卻給北宋留下了軟弱的禍根。任何一個皇帝都有其經世之道,在所有的皇帝裡,他算比較成功的一個。
  • 趙匡胤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
    這句話中提到了四個人,分別是秦始皇嬴政,漢武帝劉徹,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趙匡胤。今天要討論關於宋太祖趙匡胤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這一話題。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生於洛陽夾馬營,祖籍涿郡。趙匡胤生於五代十國這一亂世,年輕時因為看不慣漢隱帝的所做所為而大鬧勾欄院,最後被迫離開家鄉出去闖蕩。
  • 都說無情最是帝王家,但趙匡胤為何卸兵權,而不殺大臣?
    唐朝滅亡之後中國再度進入了亂象叢生的年代,也就是我們並不是那麼熟知的五代十國,而結束這一切的,就是後來開創宋朝的趙匡胤。其實大部分人並不了解趙匡胤這個人,大家只是知道他是宋朝的開國皇帝,關於他的杯酒釋兵權這件事情。
  • 康熙六十一年版《推背圖》詳解,趙匡胤陳橋兵變,百年前早有預言
    所以此象代表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統一天下黃袍加身的局面。「姿稟聖武」則代表宋太祖的英姿威武,英勇過人;「順天應人」字面意思理解順應天命,贏得民心,也就是趙匡胤統一天下的局面;「無今無古」即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主要說明宋太祖的成就和決策。例如杯酒釋兵權,給和他一起建國的功臣高官厚祿,過著安逸的生活,這是很多朝代沒有做過的事情。
  • 李煜解讀宋太祖趙匡胤離奇暴斃的千古謎題
    後來是趙匡胤用一杯酒潑到他弟弟趙匡義的臉上,大聲喝止住了他,喝多了就去給我醒醒酒。趙匡義其人多疑,貪婪,暴戾,相對於其兄的大度仁慈,作惡多端為所欲為的趙匡義是另外一個極端,看看他所作惡的事吧,熟悉我《南唐秘史》的人都了解,這個像豬一樣的怪物同樣對著皇權有著無可復加的覬覦之心,他的哥哥宋太祖趙匡胤人士不可謂不手足情重,對這唯一一個視如己出的親生弟弟平生歷來都是愛護有加。
  • 面對落魄的趙匡胤,王彥超給了十貫錢就把他打發,後來趙匡胤是如何...
    翻譯過來就是:趙匡胤和王彥超有交情,就在他家設宴喝酒,酒過三巡之際,趙匡胤借醉翻起了舊帳:「當年老王你在復州的時候,老子去投奔你,為什麼不接納老子啊?」王彥超慌忙下跪道:「勺水哪能止神龍,廟小容不下大菩薩,皇上您當年沒留在復州,那是天意啊!」
  • 宋太祖趙匡胤的「假途滅虢」,李處耘幹了什麼天怒人怨的事兒?
    作者:陳二虎(趙匡胤)一、給我一個南下的理由趙匡胤經心複製了一幕黃袍加身,奪了孤兒寡母的後周天下,當上皇帝,也讓「點檢作天子」成為現實。趙匡胤當上了皇帝,自然有許多人不服,老趙某日坐御輦,身邊文武百官簇擁,眾目睽睽之下就射來一支冷箭,讓所有人都嚇了一跳。看來這反對他的人很多。
  • 歷史迷霧:宋太祖為什麼不傳位給兒子?
    宋太祖趙匡胤永昌陵神道石像生公元976年10月19日夜晚北風呼號、風雪交加,宋太祖叫來弟弟趙光義,屏蔽左右秉燭夜談,究竟談了什麼無人知曉。但在門外守衛的宮人伺衛透過窗欞裡的隱隱燭光,只見趙光義在屋內來回走動,趙匡胤則情緒激動,不時以玉斧敲擊地面,嘴裡說著:好為之!好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