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是華夏民族千古罪人?他只是一把雙刃劍,僅此而已

2020-12-15 指動歷史

漠北荒原,一柄利劍直刺蒼穹。騎著汗血寶馬的18歲青年,向勇士們發出衝鋒號令——霍去病和他的「青年敢死隊」,那一刻裡沒有絲毫對死亡的恐懼,沒有絲毫對優裕生活的貪戀,他們血液裡只流動著「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豪邁與激情。

千餘年後,西蜀平原,道袍仙扇的一名18歲青年,每日與同樣仙風道骨的老師坐而論道。此外,蘇軾蘇東坡把主要時間用來煮茗、品酒、琢磨美食。當然,最重要的還有作詩,為此他嬴來歐陽修的讚譽:「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

從漢朝的霍去病到宋朝的蘇東坡,尚武變成了尚文,疆場殺敵建功立業變成了「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這一切的改變與一個人有關:趙匡胤。

1、尚武的丟失造成什麼後果

華夏民族從誕生之日起,就具有深植骨髓的尚武精神。早期周人「子生,男子設弧於門左」、「三日始負子,男射女否。」男孩出生,父親在房門左側掛一張弓。出生3天,父親要行射禮,女孩就不必了。

在射禮中,男孩父親要射6枝箭,分別代表:天、地和東、西、南、北四方,表示禮敬天地、威服四方。天子的兒子出生時「射人以桑弧蓬矢六,射天地四方」,儀式與百姓一樣。

冷兵器時代,射箭是男兒立足天地的最重要技能,伴隨而生的是人人具有尚武精神。在唐朝之前,華夏民族的文臣和武將之間差別極小,一介書生投筆從戎,在沙場上同樣所向無敵,上演了一出出捨生取義、殺身成仁的血性大戲。

宋朝建立後,趙匡胤制定的「崇文抑武」國策,讓民族精神發生質變,更多人「怯於公義而勇於私鬥」,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將帥離心,衍生出後世「寧與外寇、不與家賊」的暗黑思維。

同時,萎靡貪婪的宋朝文化氛圍,讓男兒郎一身脂粉氣,腰間不再懸掛寶劍,而是香囊,大家紛紛爭當「小鮮肉」,紛紛就「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達成共識。

宋朝之前,人們倡導的是「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宋朝實行的高薪養廉制度,令人們一切向錢看,有奶便是娘,為了實現貪慾和享樂生活,拼命在官場鑽營,勾心鬥角,無所不用其極,還發明了「飯局」這樣的官場怪胎。

尚武的丟失,直接造成民族的自我矮化。回溯歷史,這無疑是趙匡胤播下的種子。

2、奢靡之風加劇民族的劣性

有宋之前,華夏民族面對外來侵略從不退縮——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宋朝開始就變味了,從檀淵之盟起,每代君主幾乎都要靠籤訂不平等條約實現苟且和享樂——

《海上盟約》讓宋金以兄弟相稱;

《紹興議和》讓宋向金稱臣;

《紹興和議》讓宋繼位皇帝須由金來冊封;

《隆興和議》讓金、宋成為「叔侄之國」;

《嘉定和議》讓金、宋成為「伯侄之國」……

至於割地納貢、殺將獻媚、用「莫須有」殺北伐名將等等更是常規操作。

同樣是刀劍,唐朝之前是「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是「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是「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到了宋朝,則變成「並刀如水,吳鹽勝雪,縴手破新橙」,以至於有志之士也只能哀嘆「鐵馬冰河入夢來」……

宋朝的皇帝帶頭掀起奢靡之風,追求享樂主義。宋徽宗為求見青樓頭牌李師師,自稱「秀才趙乙」,只圖那「秋水為神玉為骨」的一夜銷魂。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宋徽宗在李師師的閨房來去之時,皆一身書生打扮,設想:扮成武將又會如何?也許會等於同叫花子吧。

豪邁的漢家男兒就這樣,變成養尊處優甚至麻木不仁的行屍走肉。崇文、抑武的趙匡胤使華夏民族尚武基因癌變,民族性格中的劣根性被一再放大,最終在東西方近現代的歷史轉折點上結出惡果——割地賠款、籤訂一個個喪權辱國的條約……使「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刻」。

由此上溯1100餘年,「直搗黃龍與君痛飲耳」的嶽飛,站在臨安城下眺望北方國土,說出了一句流傳千古的話:文臣不愛錢,武將不惜死,天下太平矣!潛臺詞就是:為什麼現在大宋王朝的文臣愛錢、武將惜死?天下何時能得太平?

其實,悲劇的種子無疑是趙匡胤播下的。

3、趙匡胤是一把雙刃劍

黃袍加身得天下,欺負孤兒寡母為能事的趙匡胤,對武將尤其是手握兵權的武將,懷有深深的恐懼。因此,為避免唐末以來藩鎮割據、武將亂政的現象,懷酒釋兵權、崇文抑武,並對武將實行「更戍法」,導致「權任輕而法制密」,武將們的社會地位空前低下。

在趙匡胤——「人生如白駒過隙,所謂子富貴者,不過欲多積金錢,厚自娛樂,使子孫無貧乏耳。卿等何不釋去兵權,出守大藩,擇便好田宅市之,為子孫立永遠之業;多致歌兒舞女,日飲酒相歡以終其天年!朕且與卿等約為婚姻,君臣之間,兩無猜疑,上下相安,不亦樂乎」的教導中,文臣武將紛紛「奉旨享樂」。

同時,通過科舉入仕被提升到無以復加的地位,在經濟的高度發達環境中,許多人成了被豢養的劣跡斑斑又厚顏無恥之徒……

當然,這一切歸咎於趙匡胤毫不為過。

但是,趙匡胤其實是一把雙刃劍。

不可否認的是,終宋一朝沒有出現漢唐時最大弊端:外戚的宦官專權、藩鎮割據、造反起事層出不窮……君權與臣權相互制約,甚至有了「天下非君主之天下,乃是天下人之天下」之論,放在秦漢唐明清任何一朝,這都是要掉腦袋的。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經濟與文化教育最繁榮的時代,儒學復興,文化興旺,科技發達,政治也比較開明和廉潔,所以著名的史學家陳寅恪才會如此定論——「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為此,西方史學界還稱宋朝創造了「東方最偉大的文藝復興和經濟革命」。

崇文的力量,讓眾多文士「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讓社會萌生了共同的價值觀,崖山之戰中10萬軍民紛紛跳海,寧死不屈,絕不向落後蒙昧的文化妥協……

趙匡胤就是一把雙刃劍,一面黑一面白,一面殺敵一面自殘,一面光彩奪目一面醜陋不堪……

所以,有人認為趙匡胤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這個帽子實在扣的有點兒大。趙匡胤,只是中華民族的一把雙刃劍。僅此而已。

相關焦點

  • 趙匡胤,改變了華夏族的民族性格
    因此,趙匡胤和趙光義兄弟建立宋朝之後首先考慮的,便是如何使「大宋」避免成為唐亡之後中原的第六個王朝。趙光義曾經說過:國家若無外憂,必有內患。外憂不過邊事,皆可預防,惟奸邪無狀,若為內患,深可懼也。這一論斷,基本上奠定了了大宋三百年的政治基調。接下來,我們看趙氏兄弟是如何防止天下大亂的。
  • 趙匡胤的小舅子吃了100多人,他為何如此殘忍,還能逍遙法外呢?
    宋太祖趙匡胤有一個小舅子吃了100多人,像如此殘忍之人,趙匡胤竟然讓其逍遙法外。那麼,宋太祖趙匡胤的這個小舅子到底為何如此殘忍,還能逍遙法外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其中的秘密。宋太祖趙匡胤有一個小舅子叫王繼勳,他是趙匡胤的王皇后的胞弟。
  • 端午節賽龍舟,這個傳統其實並不是來自華夏民族!
    作為華夏民族,「龍的傳人」,各地都在舉辦大大小小的了龍舟賽事,但是你真的了解中國的龍圖騰文化嗎?龍其實並不是起源於中原華夏民族,而是東夷和百越,為什麼這樣說呢?這是有考古依據的。最通行的說話,一般是來自高校教材。
  • 造反起家,卻重文輕武,趙匡胤如何實現天下大同?
    大家對「天下大同」這個概念應該不陌生,這是孔子的畢生理想,他希望的社會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是一個烏託邦的社會,那趙匡胤實現了嗎?我覺得實現了。所以我覺得要實現封建集權下的天下大同,就需要小農的活力競相迸發,充分為這個社會注入新鮮的血液,而趙匡胤做到了!那我們今天就來看一下靠造反起家卻重文輕武的他,是如何實現天下大同的?大家都知道趙匡胤是一代武將,位居殿前督檢點,在石守信等十個兄弟的擁護下黃袍加身,造反叛亂,最終建立了北宋。
  • 我在這裡,僅此而已
    然而我從甜蜜的放蕩中驚醒看到自己和生命一起死看到自己和死亡一起生by 克維多我在這裡,僅此而已但是有點厭倦評論者對此的解讀,以至於劉心武魔障《紅樓夢》之後,基本上他的諸多東西習慣繞道了,託卡爾丘克也是難以解讀的,《太古和其他的時間》、《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都是如此,萬花筒般的凝視,可以確定的是每個人憧憬的遠方萬紫千紅。
  • 李鴻章是中國千古罪人嗎?
    討厭他的人,說他是大清奴才,甚至用千古罪人去形容他。欣賞他的人讚不絕口,甚至有了那句「年少不懂李總督,如今方知真中堂」。現如今,他的名字因與那個屈辱的時代相關,很少被提及。即便被提起,他所建立的功業,以及為這個民族所做出的貢獻也都被一邊倒的口水淹沒。說李鴻章是賣國賊,誤國者的人,大抵就是他籤了那些不該籤的條約。以上這些都是他的罪證,其中都能找到李鴻章,李中堂親手籤下的大名。
  • 我們自稱華夏民族,那漢人又是何時的稱呼?兩者一樣嗎?
    中國是個由多民族融合在一起的國家,人數最多的就是漢族,佔據了全國總人口的百分之九十幾。因為其他民族的人並不多,所以將他們稱為少數民族。首先我們要搞清楚什麼是民族,什麼樣的人們才能被稱為一個民族?簡單的來說,確定一個民族,就是擁有一個共同的生活習慣,有一個傳統的節日,使用同一種文字。那為什麼古代中原地區的人口都被稱為漢人呢?
  • 我想你,僅此而已;我愛你,到此為止
    我想你,僅此而已,我沒有資格去見你,也沒有名分陪伴你,除了思念,別無他法。遇見你,是我此生最大的幸運,就算你不曾回頭看過我,我也感謝上天讓我們相遇。遇見你,已經消耗了我所有的運氣,就算我已經愛到深處,我也沒有運氣讓你愛上我了。
  • 面對落魄的趙匡胤,王彥超給了十貫錢就把他打發,後來趙匡胤是如何...
    趙匡胤大笑,這話就這樣過去了,當然話過去了事沒過去,王彥超第二天就上表請罪,說自己有眼無珠、狗屎迷住了眼、不認識真命天子啥啥的,反正多難聽的話都往自己身上招呼。當然趙匡胤也沒這麼小氣,派了人去安穩他,讓他上朝,這事也就這樣過去了。
  • 我想要的,不過是一杯清水一片麵包一句我愛你,僅此而已
    一開始並沒有想那麼多,只是想有一個分享的渠道,分享自己點滴的感受,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不知是誰說的,習慣是個可怕的東西,確實如此,並不是因為二十一天就能養成一個習慣,更多是因為,你的習慣會侵入骨髓,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你的一切。一開始,上傳文章後,會不停地刷網頁,期待有推薦,有閱讀,有反饋。
  • 武夫仁心:太平天子趙匡胤
    那撲鼻的香氣,可能只是因為花香滿城而已。但這卻被人們越傳越神,甚至傳說他出生時遍體鎏金,乃定光佛轉世。所有這些不同尋常的傳說,只因為他是趙匡胤。皇帝出生時,被冠以各種奇異現象,這在二十四史中可謂司空見慣。但細查之下,與此前歷代皇帝的出生傳說相比,趙匡胤的傳說要接地氣得多。近如唐太宗李世民出生時,有兩條龍戲於門外;遠如漢太祖劉邦,更是赤龍播種,生出來都是一副龍像。
  • 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為什麼能夠成功?
    比比「大殺功臣」的漢初與明初,當時的宋太祖趙匡胤,只是「繼承」了後周王朝的疆域,半壁江山都不安生,離漢初明初那「天下一統」的景象還差得遠。至於「對象」?被趙匡胤瞄準了要「釋兵權」的石守信王審琦們,雖說都是禁軍悍將,還是趙匡胤早年的結義兄弟,但比起韓信彭越英布藍玉們,論戰功和威權,也都是差得遠。
  • 趙匡胤篡奪了柴榮江山,為何沒有殺柴氏子孫以絕後患 原因在此!高
    後周郭威通過黃袍加身,讓他從臣到君,駕崩時把皇位傳給了義子柴榮。沒想到幾年後,趙匡胤照搬了過來,奪走了柴氏江山。柴榮死時,把位置傳給了柴宗訓,還只是七歲的孩子,並對趙匡胤委以重任,也給趙匡胤兵變提供了條件。而新帝不能親政,趙匡胤具備著稱帝的條件,也為此暗中準備。但戲還是要演足的,在陳橋時,將士擁護他為皇帝時,他一臉被逼無奈的樣子,於是班師回朝。
  • 天天喊華夏民族,你知道為何叫華夏?原來背後大有深意
    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說文·攵部》云:夏,中國之人也。「夏」為「中國之人」的釋說,不獨指夏代的「夏人」,而是包括我國中原地區所有的「中國之人」。「夏」字,甲骨文作有頭、有手、有足的人形,這是「中國之人」的象形。
  • 好險:華夏民族歷史上的四次超級劫難
    華夏民族是有著數千年歷史文明的民族,在歲月的長河中,滄海桑田,歷盡磨難,但有幾次格外兇險。胡人很多在漢朝時期就遷入中原,但是中原王朝勢力強大之時不敢有異心,例如其中最強大的一支當屬趙漢政權的開國者劉淵,就是匈奴一族,只是因為其先祖和劉邦異姓結拜為兄弟,被劉邦賜姓為劉。但數百年來教化沒有降服胡族異心,他們只是暫時潛伏扮演戲精,趁此時中原王室實力空虛,紛紛露出本來面目起兵反叛,連晉朝皇帝晉懷帝也被劉淵繼位者劉聰所毒殺,將王室宗族士民屠戮近3萬人。王室尚且如此,中原華夏百姓更是慘不可言。
  • 趙匡胤子孫在北宋一朝地位如何?
    其實趙匡胤在世時,他還剩下的倆兒子地位都不怎麼樣,反而是他死後,趙光義還立趙德昭為儲君(開封府尹)。理應來講,太祖在世,太祖之子不是太子就是封王,縱觀唐代,李淵、李世民的兒子哪一個不是封王封地,就連太子,都能輪流坐呢...。可是宋太祖趙匡胤就不是。
  • 不講武德趙匡胤,是怎麼放倒李煜的?
    算上狙擊大軍,正好五路這一戰,宋朝呈壓倒性優勢,宋朝上下沒有多少人擔心此戰的結果。首先,守江必守淮,淮北一帶,早在柴榮三次親徵之下,落入後周之手,隨即又落入北宋之手,南唐沒了淮河防線,一條長江還能擋的住如狼似虎的北宋大軍嗎?其次,趙匡胤英明神武,準備多時,而李煜寫詞行,可論治國當皇帝,十個他都不是趙匡胤對手,這會叫李煜力挽狂瀾,屬實為難他了。
  • 趙匡胤拜武廟十哲後,為什麼下令將白起踢出去?
    趙匡胤創建了宋朝後,採取了「重文輕武」的國策,鼓勵天下讀書人通過科舉考試走上仕途。為此,趙匡胤在全國大力興辦文廟(孔廟),並親自祭祀文廟。當然,趙匡胤也沒有忘記武廟,依然前往祭祀。《續資治通鑑》記載了趙匡胤祭祀武廟的場景:宋太祖趙匡胤幸武成王廟,歷觀兩廊所畫名將,以杖指白起曰:「起殺已降,不武之甚,何為受享於此?」命人去之。
  • 都說無情最是帝王家,但趙匡胤為何卸兵權,而不殺大臣?
    唐朝滅亡之後中國再度進入了亂象叢生的年代,也就是我們並不是那麼熟知的五代十國,而結束這一切的,就是後來開創宋朝的趙匡胤。其實大部分人並不了解趙匡胤這個人,大家只是知道他是宋朝的開國皇帝,關於他的杯酒釋兵權這件事情。
  • 「名人百科」千古明君——宋太祖趙匡胤
    名山腳下有這樣好的地方,我何不趁此機會遊玩遊玩?趙匡胤進得草堂,見那塵屋香案,蒲團竹几,茶舍棋桌,更是清雅。他正看得出神,一位仙翁從堂後出來,鶴髮童顏,風骨飄灑。他油然起敬,便舉手擎拳對仙翁道:「打攪仙翁實是不當」,那仙翁道:「不期貴人駕到,未曾遠迎!」說著請他坐下待茶。趙匡胤來此百無聊賴,見有棋,情不自禁地問道:「仙翁可善下棋」,仙翁說:「下棋若有彩頭,方能引起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