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北荒原,一柄利劍直刺蒼穹。騎著汗血寶馬的18歲青年,向勇士們發出衝鋒號令——霍去病和他的「青年敢死隊」,那一刻裡沒有絲毫對死亡的恐懼,沒有絲毫對優裕生活的貪戀,他們血液裡只流動著「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豪邁與激情。
千餘年後,西蜀平原,道袍仙扇的一名18歲青年,每日與同樣仙風道骨的老師坐而論道。此外,蘇軾蘇東坡把主要時間用來煮茗、品酒、琢磨美食。當然,最重要的還有作詩,為此他嬴來歐陽修的讚譽:「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
從漢朝的霍去病到宋朝的蘇東坡,尚武變成了尚文,疆場殺敵建功立業變成了「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這一切的改變與一個人有關:趙匡胤。
1、尚武的丟失造成什麼後果
華夏民族從誕生之日起,就具有深植骨髓的尚武精神。早期周人「子生,男子設弧於門左」、「三日始負子,男射女否。」男孩出生,父親在房門左側掛一張弓。出生3天,父親要行射禮,女孩就不必了。
在射禮中,男孩父親要射6枝箭,分別代表:天、地和東、西、南、北四方,表示禮敬天地、威服四方。天子的兒子出生時「射人以桑弧蓬矢六,射天地四方」,儀式與百姓一樣。
冷兵器時代,射箭是男兒立足天地的最重要技能,伴隨而生的是人人具有尚武精神。在唐朝之前,華夏民族的文臣和武將之間差別極小,一介書生投筆從戎,在沙場上同樣所向無敵,上演了一出出捨生取義、殺身成仁的血性大戲。
宋朝建立後,趙匡胤制定的「崇文抑武」國策,讓民族精神發生質變,更多人「怯於公義而勇於私鬥」,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將帥離心,衍生出後世「寧與外寇、不與家賊」的暗黑思維。
同時,萎靡貪婪的宋朝文化氛圍,讓男兒郎一身脂粉氣,腰間不再懸掛寶劍,而是香囊,大家紛紛爭當「小鮮肉」,紛紛就「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達成共識。
宋朝之前,人們倡導的是「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宋朝實行的高薪養廉制度,令人們一切向錢看,有奶便是娘,為了實現貪慾和享樂生活,拼命在官場鑽營,勾心鬥角,無所不用其極,還發明了「飯局」這樣的官場怪胎。
尚武的丟失,直接造成民族的自我矮化。回溯歷史,這無疑是趙匡胤播下的種子。
2、奢靡之風加劇民族的劣性
有宋之前,華夏民族面對外來侵略從不退縮——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宋朝開始就變味了,從檀淵之盟起,每代君主幾乎都要靠籤訂不平等條約實現苟且和享樂——
《海上盟約》讓宋金以兄弟相稱;
《紹興議和》讓宋向金稱臣;
《紹興和議》讓宋繼位皇帝須由金來冊封;
《隆興和議》讓金、宋成為「叔侄之國」;
《嘉定和議》讓金、宋成為「伯侄之國」……
至於割地納貢、殺將獻媚、用「莫須有」殺北伐名將等等更是常規操作。
同樣是刀劍,唐朝之前是「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是「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是「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到了宋朝,則變成「並刀如水,吳鹽勝雪,縴手破新橙」,以至於有志之士也只能哀嘆「鐵馬冰河入夢來」……
宋朝的皇帝帶頭掀起奢靡之風,追求享樂主義。宋徽宗為求見青樓頭牌李師師,自稱「秀才趙乙」,只圖那「秋水為神玉為骨」的一夜銷魂。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宋徽宗在李師師的閨房來去之時,皆一身書生打扮,設想:扮成武將又會如何?也許會等於同叫花子吧。
豪邁的漢家男兒就這樣,變成養尊處優甚至麻木不仁的行屍走肉。崇文、抑武的趙匡胤使華夏民族尚武基因癌變,民族性格中的劣根性被一再放大,最終在東西方近現代的歷史轉折點上結出惡果——割地賠款、籤訂一個個喪權辱國的條約……使「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刻」。
由此上溯1100餘年,「直搗黃龍與君痛飲耳」的嶽飛,站在臨安城下眺望北方國土,說出了一句流傳千古的話:文臣不愛錢,武將不惜死,天下太平矣!潛臺詞就是:為什麼現在大宋王朝的文臣愛錢、武將惜死?天下何時能得太平?
其實,悲劇的種子無疑是趙匡胤播下的。
3、趙匡胤是一把雙刃劍
黃袍加身得天下,欺負孤兒寡母為能事的趙匡胤,對武將尤其是手握兵權的武將,懷有深深的恐懼。因此,為避免唐末以來藩鎮割據、武將亂政的現象,懷酒釋兵權、崇文抑武,並對武將實行「更戍法」,導致「權任輕而法制密」,武將們的社會地位空前低下。
在趙匡胤——「人生如白駒過隙,所謂子富貴者,不過欲多積金錢,厚自娛樂,使子孫無貧乏耳。卿等何不釋去兵權,出守大藩,擇便好田宅市之,為子孫立永遠之業;多致歌兒舞女,日飲酒相歡以終其天年!朕且與卿等約為婚姻,君臣之間,兩無猜疑,上下相安,不亦樂乎」的教導中,文臣武將紛紛「奉旨享樂」。
同時,通過科舉入仕被提升到無以復加的地位,在經濟的高度發達環境中,許多人成了被豢養的劣跡斑斑又厚顏無恥之徒……
當然,這一切歸咎於趙匡胤毫不為過。
但是,趙匡胤其實是一把雙刃劍。
不可否認的是,終宋一朝沒有出現漢唐時最大弊端:外戚的宦官專權、藩鎮割據、造反起事層出不窮……君權與臣權相互制約,甚至有了「天下非君主之天下,乃是天下人之天下」之論,放在秦漢唐明清任何一朝,這都是要掉腦袋的。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經濟與文化教育最繁榮的時代,儒學復興,文化興旺,科技發達,政治也比較開明和廉潔,所以著名的史學家陳寅恪才會如此定論——「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為此,西方史學界還稱宋朝創造了「東方最偉大的文藝復興和經濟革命」。
崇文的力量,讓眾多文士「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讓社會萌生了共同的價值觀,崖山之戰中10萬軍民紛紛跳海,寧死不屈,絕不向落後蒙昧的文化妥協……
趙匡胤就是一把雙刃劍,一面黑一面白,一面殺敵一面自殘,一面光彩奪目一面醜陋不堪……
所以,有人認為趙匡胤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這個帽子實在扣的有點兒大。趙匡胤,只是中華民族的一把雙刃劍。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