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今年清明前後,上海各大高中名校的自主招生已如火如荼。明前茶,貴如金。各所學校集中招收尖子生,把預錄取工作不斷提前,正是生怕好芽都讓別人摘了去。
新民周刊2013年15期封面
名校爭奪戰
物以稀為貴,資源永遠是有限的。當海量人群都急紅了眼去爭奪優質資源時,爆發的毫無疑問將是「超限戰」。
名校,就是無數人追逐的戰利品。「一考定終生」被無數次地詬病,於是「自主招生」橫空出世,而最慘烈的鏖戰,就在「自主招生」階段開打。從「幼升小」,到「小升初」,從中考到高考,從北上廣到美利堅……到處炮聲隆隆,硝煙滾滾。而名校為了「江山永固」,也會為爭奪最優質的生源而拳打腳踢,家長和孩子們終於明白:原來大家都不淡定。
焦慮是一種病。網絡時代,病毒傳播更是無遠弗屆。
你有病啊?
你有藥嗎?
名校「掐尖」
四校之間的3·16爭奪戰並不是兩兩組合,而是從自身利益最大化出發,力爭搶到最多的優質生源。
記者|金 姬
每年春茶上市時節,「掐尖」的戲碼,也開始在各大城市火熱上演。
正如一把茶葉裡有數不清的嫩芽,如果說學校硬體設施是茶具,教育理念是活水,師資力量是炭火,那麼生源就是那些嫩芽——他們,可以說是決定一杯茶品質的核心因素。
今年清明前後,上海各大高中名校的自主招生已如火如荼。明前茶,貴如金。各所學校集中招收尖子生,把預錄取工作不斷提前,正是生怕好芽都讓別人摘了去。
「四國大戰」
對於上海的初三尖子生來說,今年9月會坐在哪所高中的教室裡聽課,在春天就基本決定了大格局——雖然全市中考要在6月中旬才舉行。
今年,決定他們中許多人命運的,是3月16日這個周末。
這一天發生的戲劇性場面,被許多家長戲稱為「四國大戰」——號稱上海「四大名校」的上海中學、華師大二附中、復旦附中和交大附中一個不剩地加入戰團,為爭奪最優質生源展開廝殺。
2005年,傳統的「上海市重點高中」被「上海市實驗性示範性高中」所替代,截至2010年全上海獲此稱號的高中有52所,口碑最好的即是上述「四大名校」和緊隨其後的 「八大金剛」(七寶中學、南洋模範、控江中學、建平中學、大同中學、格致中學、延安中學和復興中學)。另外還有「一個神仙」的說法,指的是被譽為「神一樣的學校」的上外附中。由於高中階段基本不對外招生,上外附中可以超然世外,旁觀戰局。
中考的「提前錄取」分為推優和自薦兩種形式,正式的提前錄取要到每年5月才起步,但對全上海優質生源的爭奪,歷來是早在寒假期間就已經開始了。今年也是如此,四大名校紛紛通過「冬令營」等形式,與他們看中的學生「心有戚戚」。
等到開學,上海中學將「創新素養培育項目」活動日定在3月16日舉行,消息傳來不久,交大附中的通知也赫然出臺:將在3月16日舉行「綜合素養調研活動」。一時間,許多家長發出了分身乏術的糾結慨嘆。
可實際上,好戲才剛剛開場呢。不久,華師大二附中向學校在冬令營活動中垂青的那些學生發出通知,要求他們在3月16日到校參與面試。意思很明確了:你們如果想提前與華師大二附中「訂下終身」,就不要再去上海中學或者交大附中碰運氣了。
「三缺一」的場面已經很有喜感了,沒多久,復旦附中「果然」也發出通知:「冬令營」中有意向的學生3月16日全天到校外搞活動。
家長和學生終於看全了這齣「折子戲」。等到復旦附中的消息傳來,他們似乎還有些「如釋重負」呢。這場無聲的「四國大戰」真是硝煙瀰漫,個個都是好手段。
與真的「四國大戰」比賽不同,四校之間的3·16爭奪戰並不是兩兩組合,而是從自身利益最大化出發,力爭搶到最多的優質生源。它們審時度勢,見招拆招,首先就在「校園開放日」的時間安排上佔位、擠位,為自己拓展空間,讓「對手」失去優勢。
有家長在論壇上戲說戰況:
今年的4校生源大戰炮火紛飛,一地雞毛。 各校使出渾身解數對看中的牛娃搶逼圍。獨門功夫,奇門暗器齊出,可以錄入哈佛大學的MBA案例。
……316招生麻將快要收尾,不知道會不會出現抓黃的結果。 所謂看死下家,苦煞自家是也。
各大論壇中的「學校黨」也蔚為奇觀。他們往往以家長的身份發帖,立場堅定地褒揚某一所學校,貶低其他的學校,用語辛辣,花樣百出。一旦有人發帖對某個學校提出一些不同看法,很容易招致「圍攻」。「學校黨」相互攻擊時火花四濺,常常使旁觀者無法直視。有些孩子偶爾到論壇上逛逛,看到「家長們」如此青筋暴露,也難免大驚失色,發帖感慨。問題是:這些ID中到底有多少是真正的家長,有多少是各大名校為吸引優質生源而前赴後繼不斷推出的「馬甲」?無論如何,「學校黨」的存在讓人看到了名校的不淡定。
上海市教委基教處處長倪閩景在接受《新民晚報》記者採訪時指出,「四校」應該表現得更加從容一些,為創造自主招生良好氛圍發揮導向作用,致力於培養學生,為每個學生創造適合成長的土壤,而不是花大力氣搶生源。
可憐父母心
3月16日,清晨6點剛過,天氣有些清冷,上海徐匯區百色路附近就出現了大量的私家車和計程車,目的地是同一個——上海中學。
學校老師和保安在百色路和龍川北路的兩個校門口嚴陣以待,校門外的考生和家長也越聚越多。張先生一個人陪兒子打的穿越大半個上海來考試。論交通方便,復旦附中離他家更近一些,但上海中學在「四大名校」裡排名第一,沒道理放棄嘗試。3月17日,第二天,他也準備帶兒子去參加復旦附中的「初高中聯誼活動」——那也有一次難度很高的筆試。
一路上,張先生不斷給兒子打氣。在校門口吹了會冷風,他發現自己有些餓了。周六清早6點多,百色路上十分冷清,店鋪都是鐵將軍把門。張先生步行了一大段才找到一家包子鋪,排隊買包子的也都是陪考家長。大家相視而笑,不願多說什麼——大家的孩子都是競爭關係,如果真成了同學再打招呼也不遲。
張先生邊啃包子邊往回走,這才發現路邊的房產中介可真不少。這一帶毗鄰上海南站,以老公房居多,照理說並不是買房上選之地。就是因為有了上海中學,二手房交易特別火爆,房價也比其他區域明顯高出一截。上海中學可以寄宿,但如果家長在學校周圍租房,就能照顧孩子的日常起居了。
張先生回到學校門口只有6點半,離預定的放行時間還有10分鐘。此時,幾個拎著紙袋的年輕人利索地穿梭在考生和家長周圍,發放各種高中數理化的輔導班材料。廣告上的名師陣容似乎十分強大,不是「長期從事四大校理科班的教學和競賽輔導工作」就是「特級教師,總結並建立了自己的題庫」,甚至還有奧數國家隊教練的加盟。
6點40分,校門口來了警車維持秩序。百色路和龍川北路的校門同時打開,但只留出一人通過的寬度,大約滿50人放行,家長和學生由穿著校服的上中學生志願者分開引導。張先生被帶到了家長區等候,然後跟隨志願者進了大禮堂。而他的兒子則和其他學生一起被帶去了考場。
校門口貼出了告示:未接到此次活動通知、有意報考上海中學的學生及其家長,歡迎今後以各種方式與學生處保持聯繫,我們會密切關注你們的報考意向。請你們在工作人員的引領下至乒羽中心停車場離場。謝謝配合!
這即是對「衝考」家長下了逐客令。也是在這個早晨,在距離上海中學25公裡左右的交大附中門口,一些家長帶著孩子與校門口的值班老師爭論,希望給孩子一次參與選拔的機會。經過商量,校方最終還是讓這些沒有接到活動通知的孩子參與測試。
這就是每年都會發生的「衝考」場面。江南有道家常菜「蔥烤鯽魚」,這些孩子可謂「蔥烤鯉魚」——雖然沒能拿到參加名校提前選拔的入場券,但還是準備衝擊一下,試跳「龍門」。
各大名校在舉辦活動前,都要求有意參加活動的學生網上申報,有的還要求寄去紙質材料,填報的內容有初中各年成績的全校排名,有每個區的初三學生第一次模擬考試(一模考,一般即為初三上半學期的期末考)的成績和排名,有歷年來獲得的各種競賽獎項……然後各校據此發放通知。但總有一些家長認為這樣的遴選標準和程序不公開不合理,對於孩子的實力也充滿自信,因此「衝考」的戲碼每年都會上演。
第二天,3月17日,張先生在復旦附中門口見到驚險一幕:部分「衝考」家長與校方發生爭執,出現了集體搖動校門的場面。
各個中考論壇上,家長們對於「衝考」也是各執一詞,爭論不休。有人認為應該遵守規則,不做「不速之客」;也有的認為每個孩子理應機會平等,不能厚此薄彼埋沒人才……
這樣的爭論從來都不會有結果。旁觀者最多的感慨是:可憐天下父母心。
雙向追逐
今年,上海有初三學生8.1萬人。
按照民間較普遍的說法,這些學生被分為「大牛娃」、「牛娃」和「青娃」三層。
所謂「大牛娃」,指的是在新知杯(數學)、大同杯(物理)和天原杯(化學)等學科競賽中的「大獎專業戶」,他們往往從小就投身於奧數等課程,轉戰各大賽場屢獲佳績,站在了這個時代「人才金字塔」的頂尖,成為各大名校爭相延攬的一小群。所謂的「牛娃」,也是在各學科競賽中頻頻出現的面孔,只是成績未必如前者那般驕人。他們一般也都在「起跑線」上就開始「搶跑」,小學裡接觸物理、化學根本稀鬆平常,進入初中後「提前學習」成為常態,據說有的孩子在初三時已經完成英語高級口譯的考試……這些牛娃也是「四大名校」爭奪的重點。剩下的一大群,就是所謂的「青娃」了。誰都知道,自然界裡青蛙和牛蛙的體量是不可同日而語的。有一個數據是很現實的:上海目前高中階段錄取比例是98%,但實際上,這8.1萬初三學生中,能夠考取高級中學的差不多只有一半。
「四大名校」招生不過2000人左右,在8萬考生裡佔到了2.5%。而加入到四校競爭中的孩子,約有4000人左右,也就是說,參與今年春天躁動的「掐尖遊戲」的孩子,只是全體考生的5%。
今年1月25日是上海中小學寒假第一天,包括四大名校在內的多所市實驗性示範性高中都紛紛舉行了冬令營考察學生。兩天後,一些參加各校冬令營的學生就開始陸續接到校方電話,收到優惠錄取意向。
冬令營是各校為掐競賽尖子與特長生而設立的,一般成績優秀但沒有突出特長的優等生,在此環節不是優先考慮對象。通常,學校的冬令營都不會發出正式的官方公告,而是通過「靜悄悄」的方式一一通知學生。這一波可謂「大牛娃」捕捉戰,這些「大牛娃」由於實力在握,居於「賣方市場」,「四大名校」的「龍門」對於他們基本是形同虛設的。而現實中,這些「大牛娃」也會在「冬令營」前後製造一些不變的「麻煩」:他們會頻頻出現在各個考場,接過每一根伸過來的橄欖枝,喜滋滋的家長與各個學校談判條件,擺足架勢,擇木而棲,俗稱「佔坑」,使得「四大名校」冬令營的預錄取永遠是不穩定的動態過程。
開學後各種名目的開放日則是更大規模的角逐,名校對「牛娃」頻頻表達善意,展示實力,希望他們能夠更多地歸入帳下。爭奪生源的同時,捕獲家長的「心」也很重要。3月16日當天,家長們從上海中學校門一路跟著志願者走到大禮堂,觀賞沿途校園風景,不少家長掏出手機拍照留念。每位家長還可以領取一份日程安排和一瓶純淨水。當天的考試要在下午4點才結束,學校為學生提供免費午餐,家長雖然自掏腰包,可AB兩種套餐一律10元,三葷兩素一湯外加酸奶,恐怕連成本價也打不住吧。
生源爭奪戰的酷烈體現在各個細節。「牛娃」的數量也是有限的,正因為如此,3月16日上海中學和交大附中的活動推出後,華師大二附中和復旦附中隨即發出「反制招數」。此外,幾乎每個學校都會儘快將考試結果告訴考生,以免考生「三心二意」。3月16日當晚9點多,就有不少考生接到交大附中的電話,通知第二天到學校面談,而第二天正好是復旦附中的開放日活動。
「四大名校」是不是能夠更從容一些呢?他們以理科競賽獎項為主的遴選標準真的合理嗎?這又是一篇大文章的內容了。簡單地說,名校似乎自有它的道理。在這些頂級高中看來,每年6月中考的難度完全不足以篩選拔尖的孩子,而5月份幾天內的接觸也無法幫助他們挑選到心儀的學生。至於數學在「掐尖戰」中的特殊地位也容易理解:數學是理工科的基礎,而四大名校中有3位校長都是理工科出身——上海中學新校長馮志剛是中國數學奧林匹克委員會委員和國家隊教練;復旦附中校長鄭方賢曾是復旦大學統計學教授;交大附中校長徐向東畢業於上海交大動力機械工程系。
「神一樣的高中」的頭上,也有高考的指揮棒,也有各種數據、諸般考核。它們要維持各自的江湖地位,生源質量無疑是十分重要甚至最為重要的因素。無數孩子追逐名校,名校也會放低身段去追逐那些體格健碩的大牛蛙。
只要資源依然不均衡,這種不很從容的雙向追逐就不會消失。
植物學上的「掐尖」,隨著將植物的尖端去除,側芽和果枝會長得更茂盛。
但「掐尖」過後的教育領域,卻往往呈現馬太效應——好的學校越來越好,普通學校因為招不到好生源而始終處於競爭劣勢。
京城「牛小」血拼:
從「常規戰」到「超限戰」
白領、金領、富豪、煤老闆、房產商、政府官員……全都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它們是金錢、權勢、信息、時間、效率、耐心、教育理念、各種社會關係的綜合博弈,「超限戰」的說法絕不誇張。
記者|張襦心
武俠小說裡,最出彩的是那些武功高深莫測、來歷不明的高手,比如「掃地僧」,平日默默無聞,緊要時完敗各路牛人。
在京城名校爭奪戰中,也有這麼一位傳奇人物。
有家公司的清潔工,棲身於二環裡一間破舊的出租房,堪稱真正意義上的「三無家長」:無權、無錢、無關係。但碰巧集齊了進「名小」最神奇的三大必殺技:夫妻雙方都是外地人、片內租房、神一般的運氣!於是乎,孩子沒費吹灰之力上了史家小學!
這可是北京最難躋身的「牛小」之一,阿憶口中「中國四大小學」榜首;中央領導子女雲集,連十一世班禪的小學教育都在此處完成;下沉式廣場、人民大會堂舉辦畢業典禮……假設京城入學「擠破頭指數」最高為10,它是10+。
本來這個故事,已經可以讓那些恨不得遊到北海對面批條子的家長羨慕嫉妒恨。更可氣的是,兩年後,保潔大嫂嫌租房太小,搬到了寬敞一點的北五環外,順便給孩子辦了轉學。就這麼倏然而來、飄然而去,人家根本不理會「牛小」為何物!
像保潔大嫂如此幸運和超脫,在北京絕對「非典型」,是以成為一個傳說。根據研究人士的說法,北京的幼升小、小升初早已演變成一場立體戰爭。白領、金領、富豪、煤老闆、房產商、政府官員……全都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它們是金錢、權勢、信息、時間、效率、耐心、教育理念、各種社會關係的綜合博弈,「超限戰」的說法絕不誇張。
「快樂教育」信奉者的反思
擇校,佔坑,上岸,裸考。
看到這幾個名詞,不能瞬間講出準確含義,說明您還沒有真正步入專屬「家長」修煉的漫漫長路。
「實在沒辦法,就準備30萬元上景山!」「你瘋了,這才是小學,將來上初中、高中怎麼辦?咱們就是中等家庭,不是煤老闆!」
這是發生在依依家的一場爭吵。在幼兒園「畢業」前最緊張的那段時間裡,家中一直瀰漫著火藥味。
依依所住的小區,片內原本有一所普通小學,普通到依依爸至今連學校名字都記不清。
根據北京市教委規定,義務教育階段招生採取「免試、就近原則」,各小學依據所劃服務片,首先接受片內學生,保證片內每個適齡兒童都能入學。依依上片內小學,本來毫無難度,但一個不容忽視的客觀現狀是:北京的教育資源,就像醫療資源一樣,質量相差頗大。
從幼升小、小升初、中考到高考,在家長心目中,教育資源優質程度與難進程度由高到底排序依次為:西城區、東城區、海澱區、朝陽區、石景山區、豐臺區,其中西城、東城、海澱乃是重中之重。
名區名校的意義不言而喻。
2011年高考,超過600分以上考生比例,西城區繼續高居全市各區縣榜首,每3個600分以上考生就有一個來自西城。2012年,西城文理科一本上線率均居全市第一。最牛的北京四中,12人保送北大清華,70名國際班畢業生100%進入美國排名前五十的大學,其中20人被哈佛、耶魯、哥倫比亞等排名前五的美國高校錄取。
至於差校的悲催,清華園教育集團副總經理聞風講過一個發生在他身邊的故事,主角是他同事,一位母親,孩子的小學在農科院附近。
2008年小升初,大家勸她找人找學校,她覺得孩子這麼優秀,怎麼也不會派到最差那所初中,就參加了電腦派位。等錄取通知發下來,她一下兒就懵了!
這位媽媽痛定思痛,自我勸解:只要孩子爭氣,好好學習,以後憑本事考進好高中,不耽誤上好大學。
她給兒子報了一對一輔導,學費最初100元/小時,後來變成了300元/小時。錢花了多少都不敢算了。聞風只聽說,一到發工資那天,她就得趕快給兒子續學費。
「就這樣到了初三下學期,我的同事明顯白頭髮越來越多,經常和我們說兒子快堅持不下去了,班裡天天有走的,望著那些空座位想哭。我看到一位母親這樣無助,心裡難過極了!最後,天道酬勤,兒子考上了海澱區的一所區重點中學。可能很多家長看不上區重點,但這個區重點是怎樣考上的,只有那個孩子和他的媽媽知道!接到通知書那天,我的同事忍不住嚎啕大哭,三年了……無論孩子、家長在精神和物質上都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雖然進了區重點,高一的成績在班裡也不佔優勢,老師說他底子太薄了,同班的大多是報考市重點落下來的孩子。」
這位母親的教訓,可謂「血淋淋」。順著這樣的思路,教育資源爭奪從中考、小升初的「常規戰」,升級到「超限戰」,也就不足為奇了。早在2010年,北京幼升小的戰爭已經十分火爆。九年制義務教育還在幼兒園階段就走了形,真正實現了「從娃娃抓起」!
從有心人搜集的統計數據來看,進入市重點,尤其是中學實驗班的孩子,大多來自「名小」,各「教育強區」的前20%的小學佔據了名牌中學實驗班80%的生源。例如西城近50所小學,排在前十之後的小學,能進入市重點實驗班的學生少之又少。
此外,如果一名小學生的學籍和戶籍,都不在西城、東城、海澱,意味著他小升初的時候,想要跨區報考好初中,還需來一場難度更高的「擇校大戰」。
在北京,許多家長都有同樣的邏輯:如果孩子進不了一個好區或者好小學,可能就進不了好初中;進不了好初中,就考不上好高中;考不上好高中,就考不上好大學;考不上好大學……這就是家長擠破頭都要讓孩子進名小的原因——不能輸在起跑線上。
「現在競爭那麼激烈,一件事即使只有1%對孩子有用,家長都會搶著去做,更不用說這麼重要的選擇小學。這就像你去醫院看病一樣,你當然可以去社區醫院,但既然有三甲醫院,我會為什麼不努力一下去家好醫院?」依依爸告訴記者,要為女兒的將來負責,路徑只有一個——跨區或跨片擇校。
但在北京想擇校,不是有錢就可以,還要看你手頭有什麼樣的關係。
2012年,有論壇曬出了一份擇校費統計(擇校費也叫捐資助教款、共建費,因為擇校往往需要走共建或者借用共建指標):
海澱:知名點的好多6萬起步,其他不一(中1,中2,中3是1.5萬-6萬不等,北大附小10萬,其他3萬居多)
東城:3萬起步到6萬,即使普通點的也是3萬居多(景山10萬,府學、史家5萬以上,其他3萬)。
西城:1.2萬-3萬比較平均,因此性價比高(育才4萬。其他3萬,普小從0-2萬不等)。
朝陽:3萬以內。
但在2011年,聞風曝出的北京知名小學擇校費為:「景山25萬、史家13萬、府學15萬、光明9萬、和九8萬、育民10萬、北京實驗二小17萬、黃城根10萬、中古友誼8萬、育翔10萬、奮鬥8萬、北大附小18萬、北師大附小16萬、中3小13萬、中2小11萬、中1小11萬、人大附10萬。」
可以看到這兩份統計,有些學校相差一倍以上。據說這中間就有額外的中間人花費,取決於關係親疏、權力大小。
關係,決定提著豬頭能不能摸到廟門。
「我並不想上景山,這個學校在東城不算好,屬於外地生意人、煤老闆、明星鍾愛的學校,學生攀比嚴重。但它的好處是有初中和高中,成績好就能直升,一站式解決讀書問題。最重要的是,我能聯繫上的關係,當時只有景山。提前一年,我就找到了景山一位老資歷的教師,他告訴我明年政策還沒有下來,讓我先等等。等到第二年我再找他,又跟我說:『唉呀,你現在來太晚了!』聽得我坐立不安。好像所有託關係的家長,都會遇到這一幕。」
更讓依依爸揪心的是,這位老師告訴他,早幾年,學校老師確實能弄到指標,但現在已經上收。
景山這條線不能放鬆,依依爸又花了3000元報名某名小的「坑班」。
這可是在條子生、共建生之外,難得不需要拼爹、只用拼孩子的公平渠道。據說,作為與學校掛鈎的培訓班,一般都是由校領導的親信創辦。由於教育部一直禁止「任何形式的幼升小考試」,學校會在孩子們平時上課的時候進行數輪考試觀察,留下好學生。因而進這類培訓班、學前班,有點「提前佔坑」的性質,俗稱「坑班」。
在智商和學習上,依依爸非常自信。這位昔日的名牌大學高材生,很早就觀察出女兒極為聰穎。沒想到「坑班」上完,家長們陸續接到入學通知書,紛紛跑到群裡、論壇裡曬歡樂,但依依家始終沒收到喜訊。
依依爸完全不能接受女兒落選的「噩耗」。在他看來,這簡直是不可能的事情,一定存在其他隱情,比如女兒淘氣,不受老師喜歡;女兒戴眼鏡,小學對「近視率」有要求……總而言之,各種納悶。直到一年後,女兒每次考試都是倒數,依依爸才慢慢醒悟:女兒真的有可能是成績太差才落選的。
「根據現代教育的理念,過早教育會導致對孩子的拔苗助長,嚴重影響孩子的健康發展。沒想到其他家長不這麼想。他們會去要求私立幼兒園,教孩子拼音、20以內的加減法,甚至閱讀。有些都是全職媽媽,天天在家督促孩子學習。孩子還這麼小,我想家長們也不是不知道過早教育的不好,但是沒有辦法。不是官二代、富二代,關係不硬,想讓小孩好,只能逼自己的小孩走這麼一條路。等到一考試,『散養』的依依,和提前進入小學生狀態的孩子相比,差距自然很明顯。」
景山希望渺茫,坑班落選,小區的孩子都收到了通知書,只剩他們一家無著落。那段時間,依依爸陷入了極度焦慮,一個月瘦了10斤。他甚至後悔自己畢業時為何不選擇仕途發展,以至於現在處處被動。
最終,如何挖地三尺找關係,湊高昂的擇校費,如何接近「deadline」才把孩子弄進另一所「名小」,其間漫長的等待、波折、提心弔膽與峰迴路轉,都可以拍一部紀錄片了。
考考考,升學的法寶
王嘉媽比依依爸行動早,提前兩年備戰「幼升小」,道路同樣曲折。
「了解學區房晚了,現在很多名小都有自己的土政策,要求落戶必須滿3-5年,孩子的戶口要和父母的戶口在同一個戶口本上,恨不得一點毛病沒有,才能算學區房。我沒指望孩子一定要上名小,但是真的要上片內那所普通小學嗎?我不甘心。我想上的小學,至少老師要真的像老師。」
王嘉媽帶著孩子四處奔波,把北京城能參加的「裸考」全部考了一回。所謂裸考,即「孩子裸(沒上過該校佔坑班)+父母裸(沒該校門路)」。
能在條子生、共建生、佔坑生之外,再拼出一條生路,可不是那麼簡單。根據教育部公布的《治理義務教育階段擇校亂收費的八條措施》,小學入學非正常跨區域招生比例不能超過10%,有些學校的裸考錄取率僅有5%。
含著熱淚說句真話:能報上名,家長就萬幸了。
「北大附小我們連簡歷都遞不進去,林大附小,遞簡歷的時候也很費勁。門衛死活不讓進去,打招生電話總是佔線。一連打了好幾天,心裡不斷鬥爭,別是忽悠人的,還好看到論壇上有家長鼓勁說打通了,於是就堅持不懈地反覆撥。有天下午4點鐘,居然打通了,人家聽完就讓帶孩子來見一下。我一聽,媽呀!所有事情一摞,趕緊去吧!」王嘉媽告訴記者。
另一位父親則表示,有些學校打電話根本沒戲,去現場報名考試卻能接收。想參加裸考,就得相信路在腳下,一家一家跑跑看。
讓5歲的孩子在一輪輪面試、筆試中不走神,發揮優異,更是不容易。
有位家長的小孩太調皮,面試時翻看了老師不讓動的筆記本,老師臉色一沉,結果顯而易見。
王嘉的媽媽後悔工作太忙,沒來得及給孩子練習歷年考題。考完翻翻這些試題,大吃一驚:
「一個小姑娘,穿著黃衣裳。你要欺負她,她就射一槍。猜謎底是什麼?」
「有兩杯果汁,寶寶先喝半杯,媽媽又倒滿,寶寶又喝半杯,媽媽又倒滿,最後寶寶都喝完了,請問寶寶共喝了幾杯?」
「一張紙撕一次怎麼變成三張?」
「長頸鹿、蘋果、鴨子、獅子的英文是什麼?」
「遊泳池裡有7個人,遊來了一條鱷魚,池裡還有幾個人?」
……
王嘉的媽媽說:「這些試題成年人也需要想一下,要多天才的幼兒園孩子才能答出來?我家孩子考完出來,一看那表情,就知道沒戲了。等到發榜,果然沒我們家什麼事。」
「牛小」考了也白考。好考的小學,家長又不想去。
王嘉媽東面「面」、西面「面」,到處面試,只要有考就去,終於等到了海澱區民族小學的通知書。一想到折騰了這麼久終於能上岸了,再也不用拿著房產證排隊,她心裡就無比激動,真想乾脆就在那兒上學算了。就在這時,從前託的關係終於傳來消息,西城一所小學有戲。「擇校費花了不到10萬元,中關村三小關係人開價35萬呢。其實我對這所小學一點都不了解,但西城是出了名的教育水平高,我最終還是放棄了民小。」
扭曲的共生
有句順口溜:擇校費、擇校費,中間多少家長淚。
無論難還是貴,都擋不住家長義無反顧的腳步。是什麼在其中推波助瀾?
一位觀察人士認為,除了教育資源嚴重失衡、家長望子成龍、特權尋租赤裸裸地侵犯了教育公平外,擇校背後已經形成了一條龐大的產業鏈。部分教育主管部門、學校、校辦民辦教育培訓機構、黑中介、二手房中介等形成利益同盟,造勢分利,不亦樂乎。
僅以收費最低的「幼升小」佔坑班為例,假設一年開辦10個班,每班30名學生,一名學生收費2000元,就此一項,學校就穩收60萬。
而「坑班費」只是擇校收入的小頭。
2008年曝出的原中關村三小校長王翠娟貪汙案,據王翠娟證實,三小的帳外資金超過了1億元,幾乎全部來自「片外」學生入學繳納的贊助費。
據著名教育專家楊東平領銜的21世紀教育研究院的調研報告,北京中小學因「擇校費」每年產生的收入在15億元左右,以最低70%的比例返還,初中階段的學校可掌控的收入在10億元以上。
穿插其中的,則是形形色色的中間人。
某IT巨頭曾經請過一位國內聞名的教育培訓大師去公司講授「育兒經」。被「大師」點了一把火之後,家長們紛紛行動起來,爭搶西城小學。該「大師」多年來提供的分析數據令許多家長感激不盡,但也不斷有人質疑其背後凸顯的利益集團身影。
另有一位家長向記者投訴,某民辦教育培訓機構的老闆,一手開班授課,貌似走陽光產業之路,實際上另一手和學校搭上關係,賺取高昂的「牽線搭橋費」。本來報名「裸考」不需要走什麼關係,但這位黑中介欺騙家長,聲稱學校會額外給孩子一個考試機會,需要2萬元報名費。家長多方了解後真相大白,但迫於黑中介與學校的密切關係,為防止其「敗事有餘」,不得不忍怒匯去了這筆子虛烏有的「報名費」。
至於房地產中介,更是從中賺得盆滿缽滿。 在記者的調查中,有位父親,孩子剛出生,就為其購買了西三旗的學區房。還有一位母親,7年來,為了兒子上小學,從東六環外的通州,搬到了位於西三環外中關村三小的學區房「新紀元家園」。為了兒子上初中,又從這裡,搬去了緊鄰人大附中西山分校的西山華府。據她回憶,新紀元家園,剛入手的時候,174平方米,花了153萬,平均每平方米8793元,如今已經漲到每平米均價7萬。而西山華府的房子,2009-2010年,僅用了一年時間,就從1.8萬漲到了3萬。
但對家長而言,購買學區房也不是毫無風險。
學區劃片採用的是彈性機制,這意味著,今年是學區房,明年則未必。另有傳言稱,為打擊房地產炒作,有關部門正醞釀學校有權拒絕一所住房十年內有兩個孩子在同一學校上學。換而言之,不想走Hard模式的家長,面臨的是一個比哈姆萊特還艱難的選擇:或者買到金元寶,或者是套你沒商量。
吐槽「自主招生」之後
在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情況下,「自主招生」是一場拼盡全力的爭奪。但毫無疑問,我們不能走回「一考定終身」的老路。
記者|金 姬
20世紀,中國教育制度被人詬病最多的是「應試教育」,到了21世紀,「自主招生」越來越受爭議。這不僅是指高考和中考的預錄取環節,還包括九年制義務教育階段——對於沒有統一考試招生的幼升小和小升初而言,「就近免試入學」往往讓家長心裡更沒底,很多人不得不考慮搶購學區房,孩子們也為各種競賽獎狀或培訓證書而祭上自己的童年,而那一份漂亮的簡歷,僅僅只是進入「名校」的敲門磚罷了。
在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情況下,「自主招生」是一場拼盡全力的爭奪。但毫無疑問,我們不能走回「一考定終身」的老路。
無奈。無解?
高校:十年自招路漫漫
2003年,教育部在全國22所高校開展「自主選拔錄取」改革試點,結束了此前高校只能在每年同一時間招考的歷史。應屆高中畢業生通過考核後,可提前確定意向高校的錄取名額,並在參加高考後享受10-60分的降分優惠,給「偏才」和「怪才」等具有特殊潛質的人才一個機會。因為觸動了「一考定終身」的制度,此舉一度被譽為「我國高招制度的破冰之舉」。
如今中國有80多所高校開展自主招生,自主招生佔高校總招生盤子的5%左右。
2006年,復旦和上海交大推出自主選拔實驗。兩校在上海可自主選拔300名學生,這些學生獲得學校的「預錄取」資格後,雖然還被要求參加高考,但高考成績只作為參考,這無疑進一步增加學校的招生自主權。2008年,兩校不但擴大了在上海的「預錄取」規模,還將這一改革推到江浙。這些改革,都被認為是「漸進深化」自主招生。包括2010年出現的清華等五校的自主招生聯考,也是擴大考生考試選擇權的舉措。
可是近年來的自主招生改革,火藥味愈來愈濃。從2011年開始自主招生出現三大聯考,名校由此開始組團「掐尖」,與「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初衷漸行漸遠。
2011年,北大多名教授曾提議,將自主招生移到高考之後,在高考成績公布後,學校公布複試分數線,接受學生申請,再對入圍的學生進行面試考查,結合高考成績、中學學業成績和大學面試考查錄取學生——這正是香港地區高校在內地自主招生的方式,如果實行,不但把自主權完全交給大學,把高考從資格考變為評價考,還能擴大學生的選擇權,促進高校之間的競爭。遺憾的是,該設想被教育主管部門否定。
2013年,高校自主招生繼續上演「三國殺」——以北京大學為代表的「北約」11所高校、以清華大學為代表的「華約」7所高校以及卓越大學聯盟9所理工科特色高校同時把筆試時間放在3月2日這一天。考生必須提前做出「三選一」的取捨。
自主招生的選拔形式仍然離不開考試,只不過它比高考難度更大,又是各校出題,對於考生而言,在正式高考前還要經歷一次次「小高考」,壓力似乎有增無減。
對此,有業內人士認為三大聯盟同時考試,故意撞車的意圖很明顯,目的就是為了搶生源。也有業內人士表示,這樣做一方面是為高三學生減負,另一方面也是保證了更多考生的利益。「如果一個優秀學生參加兩場聯考,獲得多校自主招生資格最後只選一個,實際上是種浪費。」
與此同時,高校自主招生的壓力不斷向下滲透——進入好的高中,被高校自主招生的比例自然就高。在上海這樣的城市,公立高中錄取率遠低於大學錄取率,名校高中自主招生的競爭更加慘烈。苦的自然是考生和家長——為了進入心儀的名校,只能不斷趕考,甚至衝考。而為了拿到名校自主招生考試的入場券,很多孩子在小學、初中就成了「競賽模子」——希望以各種獎狀或證書拿到一張名校自招入場券。
不斷提前的起跑線
去年,廣州東風路上一所省級重點小學新生入學報名時,不僅家長徹夜排隊,「黃牛」在現場作亂,校方還發現一名前來報名的孩子的戶籍門牌號碼竟是一個公共廁所。對於九年制義務教育階段實施的「就近免試入學」政策,為了在心儀學校的附近給孩子落戶,家長們爭相購買學區房。競爭到最後,公廁居然也成了一種選擇。
國家規定「免試」,但「吃香」的小學仍然會以其自有標準來選拔合適生源。去年5月,某地一所重點小學的「幼升小」考試中,上千名考生被要求在20分鐘內用計算機完成200道邏輯題——平均6秒鐘做完一題。試題隱藏著數列、奇偶數等知識點,孩子們還必須綜合分析圖形大小變化和顏色變化的關係。每道題都有5個選項。每做完一題,計算機自動關閉對話框,沒有機會檢查,如果選錯,還會倒扣分,有些孩子最後是負分。報考該校的孩子有3000多人,網絡報名先淘汰了1/3,進入「二面」的只剩120個孩子,而該校最終招收60個學生,報考成功率僅有1/50。
對於那些想要讓孩子進入重點小學的家長來說,買學區房落戶只是萬裡長徵第一步。
在今年寒假期間,上海一些培訓機構推出「幼升小」應試強化補課班,包括邏輯思維、拼音識字、小主持與朗誦、硬筆書法和圍棋等。有些家長甚至把還在幼兒園讀小班的3歲多孩子送去上「幼小銜接」、「思維訓練」之類的課程。寒假過後,為了能在四五月份的幼升小面試中勝出,不少培訓機構又紛紛幼升小模擬考試。模考是免費的,但測試結束後機構老師會向家長推銷各種價格動輒上千的面試課程。
與此同時,為了給報考的小學留下好印象,孩子提供的簡歷也日漸「豪華」。今年3月,網上瘋傳一位北京某胡同幼兒園學生的簡歷,小朋友2010年開始學習瑞思課程、已完成Pre-K、K、PreRise三階段學習、進入S1課程,會寫300多個漢字,能進行日常英語對話。除此之外,小朋友接受中央音樂學院專業老師一對一的鋼琴授課,還會輪滑、冰球和武術等體育項目。
不少網友稱自己的孩子完全「輸在了起跑線上」,也有網友質疑這種教育太可怕。網友「Civet」的分析頗具代表性:「我常在想,將來讓我的孩子一定有個愉快的童年,至於學習成績,自己學成什麼樣,就是什麼樣。但現實很殘酷:如果能上到一個當地最好的學校,會給孩子的將來積攢一個非常好的人脈資源。」
「小升初」的競爭也毫不遜色。不少家長感嘆現在的小升初、中考和高考已經變成「人生三大考」。小升初雖然也是就近免試入學,但是一些學校在面試孩子時要口頭解答奧數題,算是「打擦邊球」,因為沒有讓孩子做紙上題,不算筆試。很多培訓機構也藉機推出相應的「口奧」課程。一些家長希望小升初乾脆統考算了,至少衡量標準相對明確。西安從去年開始實施小升初統考,針對小學生的奧數培訓市場立刻萎縮。但這種模式與義務教育法規定的「免試入學」相違背,其他城市的教委並不敢輕易嘗試。
面對拼搶日益激烈的「小升初」,有關部門也提出過一些政策來遏制這一現象。2011年上海市教委便下發「證書禁令」,承諾學校招生不收簡歷、不收各類證書、不組織任何形式的入學前學科考試和測試,只看「上海市中小學生成長記錄手冊」。上海還在2011年末叫停了星級英語考試,但社會上立刻出現針對青少年的各種其他英語培訓項目。2012年,北京市教委叫停與升學掛鈎的奧數競賽培訓,並對所有公辦、民辦學校及培訓機構檢查,發現有與升學掛鈎的,嚴肅處理。可時過境遷,依然收效甚微。
今年,上海、南京等地教委都打出「家門口的好學校」的口號,爭取讓義務教育階段的教育資源更加公平配置。而對於望子成龍的家長來說,既然目標是名牌大學,那麼就要爭取進重點高中,這就意味著他們在孩子的義務教育階段還是會「擇校」。
理想與現實,出現了明顯的脫節。
家有美國讀書郎
移民的理由,第一條就是「小孩在國外受教育壓力小」。真的嗎?
撰稿|王小木
「教育減負」喊了這麼多年,聽說最近已經發展到了出臺規定不準老師布置回家作業的程度,但課外培訓市場卻愈加紅火。家有兩歲小兒,偶爾會到育兒論壇瞧瞧大家都在議論什麼,吃驚地發現竟然有好些個父母張羅著給兩歲半的孩子們一起請個英語家教。最近還在網絡上觀摩過一份幼升小孩子的簡歷,我大學畢業時的簡歷也就是比他多吃了幾年飯多上了幾年課而已。
與此同時,很多父母叫嚷著要把孩子送出國讀書,從出國讀研讀本科發展到了讀高中讀小學,最近甚至出現了有些家庭千方百計想把孩子送出來讀幼兒園的趨勢。很多人覺得,美國的學生們輕輕鬆鬆的就把書給讀了,把大學給上了,最後個個都成了社會精英。移民的理由,第一條就是「小孩在國外受教育壓力小」。
真的嗎?
高中生們的控訴
美國孩子們讀書很輕鬆?
2011年《紐約時報》報導了美國部分地區試圖對學校布置過多的家庭作業進行改革,結果無數的中學生們在《紐約時報》的官網上跟帖留言抨擊過度的家庭作業。
九年級(相當於國內初三)的Brian說,他每天下午4點回到家就做作業,一直要做到凌晨2點。因為作業太多,他甚至有時不吃飯。「我沒時間和爸爸媽媽姐姐聊天,每一次我想和他們說點什麼,他們的第一反應就是,你做完作業了?我的家庭作業實在太多了,也不,除了學習的數學方程式,其他的作業真的一點作用都沒有。我只是在不停地抄寫我看到的一切,我沒有吸收到任何有用的東西,家庭作業摧毀了我的生活。」
十年級(高一)的女生Jesse記錄了自己當天必須完成的作業,「50道幾何題,15道世界歷史題,3頁的化學筆記,3頁的英語AP文章。我的化學老師說過,除非你在醫院生病了,或者誰死了,不然你都必須完成我的作業,沒有例外。」在中國教育系統裡長大的我們都會覺得這句話很耳熟。
一個母親統計了高中女兒的每周時間表,從出門到放學要在學校裡呆50個小時,最少15小時的家庭作業,10小時的課外體育培訓,5小時的體育競賽。OK,已經80個小時了。這個女孩子還要睡覺,還要吃飯穿衣,在Facebook和Twitter上和同伴們聊天。
投機取巧的「10分鐘原則」
從理論上來說,美國的中小學在布置家庭作業時的確有一個所謂的「10分鐘」原則,一年級學生每天花在家庭作業上的時間不超過10分鐘,二年級學生不超過20分鐘,以此類推,等到高中畢業十二年級時不超過2小時。但事實是大部分高中生花在家庭作業上的時間都在4個小時左右。
因為有這個「10分鐘原則」,所以美國的小學老師們布置的家庭作業往往不是當天完成的,而是一個個大的項目,給孩子們一個交作業的日期,你自己決定每天在一個個項目上要花的時間。這些家庭作業的內容肯定要比國內的死記硬背強得多,孩子們天生的創造力和想像力被培養和保留了下來。
我鄰居的孩子讀四年級,每天必須要完成的作業只有閱讀(讀完一段內容後回答幾個問題)。另外閱讀課的大項目還有一個月閱讀一本大約3釐米厚的書,把自己讀到的內容做成PPT並在課堂上演講,重點是家長不能幫忙。數學方面,這一學年的作業是在網絡上完成100個主題的測試,老師希望他們最好每天能花上15分鐘做測試。到3月初已經一個半學期過去了,鄰居的孩子已經做完了75個主題,但他有同學只做了15個主題。
鄰居的孩子每天必須花在家庭作業上的時間在半小時以內。但那些第二天不用交的項目也是需要時間投入的。另外他每天還要練鋼琴,每周去俱樂部進行足球訓練,周末要去上中文學校。學校之外的生活不比國內「輕鬆」。
美國學生不考試?2002年之前的老皇曆了。小布希在任期間籤署了著名的《不讓孩子掉隊法》(No child left behind),全美公立學校每年4月份都會對三到八年級學生進行統一的標準化考試,三年級考數學和閱讀,再往後還會考科學和寫作。
在標準化考試中考得出色的學生可以上Advanced和Gifted課程(可以理解成國內的快班),學習更多更深奧的課程。考不及格的呢?學校免費提供家教,教到你合格。
這種「快班」模式導致了美國也出現了有針對性的課外培訓班。去年《紐約時報》報導說市場上出現了幾十種針對數學和閱讀統考的「一對一」輔導或補習班。原因是進入重點中學的競爭十分激烈,成本高昂,這種情況在曼哈頓最為明顯,該區域的繁榮發展導致了大量小學和初中適齡兒童湧入。城市記錄顯示,自2002年以來,從曼哈頓上東區到曼哈頓下城的2區已經新開了4所中學,其他學校也在擴大規模,但好中學的入學競爭並沒有因此降溫,比如索爾克科學學校(Salk School of Science)去年就收到了777份申請,但入學名額只有146個。沒有人會天真地以為,參加這些培訓班的都是華裔和亞裔學生吧。
我家隔壁的那所公立學校,去年三年級時的標準化數學考試有60%的學生沒考到3分及格線(滿分5分)。看上去那些家長也沒什麼特別大的反應。曾有一個華裔家長和我說過,美國的公立學校教育基本實行的就是優勝劣汰的進化論,強的自然會脫穎而出,弱的就自己在一邊玩,也沒人會說他什麼。很多華裔家長甚至會被老師要求,不要教小孩太多超出課本進度的內容。
中美兩國最大的不同在於,西方式的家長們覺得送孩子去學校讀書是自己要做的事,但孩子在學校的表現是孩子的事。而部分華裔家庭生活的重心可能就是孩子的成績和未來,他們對於教育的定義就是比拼家長的投入,從時間到金錢到面對升學的各種有利的策略。
我見過的一個華裔家長說,「女兒兩歲半多了,參加了芭蕾和遊泳課,等她三歲再加空手道,很多班不到三歲都不給上,急死人」。她的著急只是比喻,我是徹徹底底地被嚇到了,只能感慨:中國爸媽到哪兒都是中國爸媽!
你會幫孩子付大學學費嗎?
美國學生沒有升學壓力?是的,如果家長們都是西方式的思維和心態,對孩子們的學業成績沒有任何要求的話,那的確可以說是沒有升學壓力。但有多少家長能心平氣和地接受這一理念?
某種程度上來說,中國高考是非常簡單的事情。你只要保證自己考得好,就可以上北大清華。但在美國,如果你的簡歷裡只有一條「SAT(美國高考)分數滿分」,你肯定讀不了常青藤大學。你必須要興趣廣泛,音樂體育方面參加過什麼俱樂部或者拿過什麼獎,關心公益,服務社區,總之你得體現出一定的人格魅力和才能,每個常青藤學子的入學簡歷不是像麥可·喬丹就是像特蕾莎修女。
我上周遇到了我們小鎮高中交響樂隊首席小提琴手的爸爸,他說他女兒從來沒有過周末,不是在練琴就是在練琴的路上。美國的小孩從三四歲開始就會加入各種培訓班,但與國內英語奧數物理化學培訓不同,這邊的孩子們每天下午3點半放學後的課外培訓往往是藝術和體育培訓輪著去,最主流的往往是橄欖球籃球足球棒球等興趣班。哪家的孩子被某個隊選中了,家長們更是會在家門口貼個大喜報。這是一種文化傳統,但在我這個外來人看起來,這又何嘗不是一種為高考錄取做的最佳策略呢?
美國家長對孩子的學習成績不做高要求的背後,是他們的另一傳統——不為孩子付大學學費。即使近些年來美國政府也推出了若干個教育基金,以便父母和祖父母們為孩子儲存大學學費。但與華裔家庭相比,最主流的西方式思維和傳統是自己打工掙學費,繼續住在家裡的話還得交房租給爸媽。
早年來美的吉尼常找我參加各種社區活動,偶爾會和我談起她的子女。今年17歲的兒子沒拿到常青藤獎學金,計劃先讀兩年社區大學再轉學到鎮上的州立大學。很多華裔家長們著急的往往是怎麼被常青藤錄取,讀州立大學已經是沒面子的事情了,社區大學的名聲比「克萊登大學」好不了多少,但吉尼卻很坦然地說是考慮到學費問題,「我們不打算幫他付大學學費,除非他像姐姐那樣拿到常青藤獎學金,不然即使錄取了也不會去讀」。大女兒即使當初有獎學金付學費,但大學期間的生活費都靠課餘打兩份工。
吉尼夫婦是典型的西方式育兒思維。兒子從小就不喜歡上中文課,吉尼也沒逼著他學中文,如今想到中餐館打份零工也因為不會說中文而作罷。如果每個家長都能像吉尼這麼想得開的話,美國的確是孩子們讀書的天堂。
是拔尖,還是拔苗助長?
抱怨指揮棒的存在是沒有用的,問題的關鍵是指揮棒指向哪裡。
撰稿|韓湘子
「說一下頭發生長的速度約為多少米每秒?說明一下如何估算,要求數量級正確。」面對這個題目,我承認我不該學文科,文學碩士對這類題目估計都沒有感覺。於是簡訊給一個姐們,一個理學博士,雖然是博士,卻玲瓏剔透的,沒有一點女博士的樣子。片刻簡訊回來了:抱歉,書讀多了,讀傻了,不知道答案。
據說,這是滬上某高中提前招生所出的題目。我不知道臨近畢業的初三學生面對這樣的題目是什麼樣的心理狀態。
會不會把自信心全部摧垮?沒有人想過,也不必過於杞人憂天。因為只要你參加了奧數,參加了奧物,參加了這種那種的補習班,類似「益智」的題目,鋪天蓋地,你會見怪不怪,無論是什麼題目,都會有點譜。但如果你課外什麼都沒有學,那你只好自認倒黴了,即使自信心被摧垮也怨不得誰。誰讓你周六周日沒有勤奮地參加這班那班,誰讓你藐視那林林總總的競賽、比賽呢?
說到比賽,在中國學生中最著名的自然是奧林匹克競賽。奧林匹克競賽是從數學競賽開始的,後來又有了物理競賽和化學競賽。奧數競賽,從東歐發起,雖然現在西方發達國家也有參與,可是最看重的,真正把它當回事並與升學掛鈎的,當數中國。奧數,據說難度遠遠大於大學入學考試。能在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中取得好成績,自然是了不得的事情。即便不能參加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按照這種模式去學習奧數,並以此進行錄取高中學生,成了中國各地學校的不二法門。於是乎,遍地皆是奧數補習班,初中家長們見到面,都是問,你家孩子奧了嗎?沒有學奧數的家長,很惶恐,唯恐輸在了起跑線上;學習了奧數的家長,很彷徨——花了那麼多的時間和精力,剝奪了孩子的童年和那為數不多的歡樂,如果升學派不上用場,就啥都沒有用了。
要說奧數有用,除了與升學掛鈎,還真沒有什麼用處。中國自1990年之後,一直是總冠軍的最有力競爭者,金牌不計其數。可是,這些金牌選手中得數學大獎的,連影子都看不到,有研究說,獲獎還需要50年。估計都與這些金牌獲得者一毛錢的關係都沒有了。以前清華、北大是把升學與奧賽金銀牌掛鈎的。指揮棒一路下來,北京、上海的著名中學就怕把奧賽奉為圭臬了。
說起京滬的名校,北京「四大名校」指的是北大、清華、人大、北師大,上海的「四大名校」卻是指四個高中:上海中學、復旦附中、華師大二附中、交大附中。它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承擔「探索建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基地」項目的試點高中。上海「四大名校」比四個高校要吃香多了。在「花兒」——網上有人這麼稱呼華師大二附中,大概它的迷人魅力,類似於鮮花一樣——有一句勵志的話,你要是再不努力,只能進華師大了。堂堂正正的華東師範大學,211也罷,985也罷,也只配做「花兒」的附屬大學。而上海大學幸好與上海中學沒有什麼關係,不用爭取去做上海中學的附屬大學。
既然清華、北大看重奧賽金牌,那麼只以考取清華、北大為目標的上海「四大名校」看重奧賽,也就順理成章了。雖然北京市2012年明確要求,高校錄取不能與奧賽掛鈎,可是開了30年的列車哪能說剎住就剎住的?奧賽列車的慣性大著呢。
奧賽其實也不神秘,說穿了,就是提前學習深奧的東西,然後比賽。提前學習成了各個重點中學錄取的不二法門。
一個通過「校園日活動」而被名校錄取的學生告訴筆者,他初中學完了高二的數學、物理、英語。校園日活動,聽起來一個十分浪漫的名字。實際上一點不浪漫,所有申請自薦的考生在網上報名、提交足夠的材料後,被名校一頓割韭菜般地篩選,挑選最優秀的學生在某一天去學校參加語文、數學、理化、英語測試,外帶心理考試。這一日,就是「校園日」,整整一天,中午都不能出校門;而所謂「活動」,最核心的就是一場接一場的考試。
說白了,「校園日活動」,就是自薦考試,而自薦考的不是怪題,就是難題——對按部就班的初中生來說是極難的,因為根本沒有學過,但對提前學習了的學生卻不難。除了極少數的天才、怪才,要想通過自薦能夠進入這些心儀的名校,拔苗助長、提前學習成為共同的路徑。信奉快樂教育,循序漸進地學習?對不起,你就只有瞪眼的份。
2012年,「四大名校」提前錄取招生計劃增加到學校招生計劃的50%,同時意味著裸考比例下降到50%,無形中抬高了裸考的門檻。提前錄取,多一次機會,成為家長的共識,成為考生的首選。於是在課外提前學習,超前學習,又成了必然的選擇。而無形中抬高了的裸考門檻,又擋住了一批按照正常節奏進行學習的初中生——這一年中考錄取分數線下降,但「四大名校」的裸考分數線不降反升。
正如不要期待提前招生能降低考生競爭壓力一樣,指望增加提前錄取來減輕學生負擔、增加對素質教育的重視,也無異於痴人說夢。這一指揮棒只會把更多的學生推到各類競賽、補習和提前學習的課堂裡。
有了這個指揮棒,壓力逐步往前傳遞,要進好的幼兒園和好的小學,提前學習,超負荷學習,便成為了順理成章的選擇。據說,還沒有滿月的孩子也有了補習班了。
教育資源的質量和水平永遠不可能是整齊劃一。要想擁有和享受更為優質的教育資源,必然要有一個競爭機制。這個競爭機制就是無數學生和家長的指揮棒。抱怨指揮棒的存在是沒有用的,問題的關鍵是指揮棒指向哪裡。
焦慮從何而來
自主招生非但沒有增加學生的選擇權,降低考試焦慮,反而增加了學生的負擔和焦慮。
撰稿|熊丙奇 (微博)
3月16日,大學三大自主招生聯考同日開考,上海的高中「四大名校」也在這一天同時舉行自招活動。對於很多初高中學子及其家長來說,將會是很難忘的人生記憶。
考試「大撞車」成為近年來自招的「看點」之一。對此,相關大學的解釋是,這是為了減輕學生負擔,讓學生理性選擇參加哪一個聯考,而高中的解釋,除了強調準確定位這一點之外,還說明實際的「困難」——3月底的雙休日,將有重要的測試活動安排,因此只有把自招測試時間提前,由於只有這個雙休日可安排,「撞車」也就在所難免。
這也曾經是大學強調的理由之一。在2011年三大聯考出現時,當時的「北約」(以北大為首的13校聯考)和「華約」(以清華為首的7校聯考)就把考試時間放在同一天,學校的理由是,自招流程太緊張,時間錯不開。這顯然是十分蹩腳的理由。在社會輿論的質疑下,這兩大聯考當年錯開了一天。可接著的第二年,這兩大聯考又把時間放在同一天,不再理睬大家的質疑。
有意思的是,2013年的這三大聯考最初把考試時間定在3月2日,可後來又悄悄地把時間整體後移到了3月16日,坊間傳言,這是避免聯考與兩會召開時間過近,使自招成為一個熱點話題,但不管怎樣,三大聯考能集體後移時間,讓「自招流程緊張」的說辭不攻自破,既然可以推遲兩周考,那麼為何不可3月2日一個聯考、3月9日一個聯考,再3月16日一個聯考呢?這樣一來,考生不是可以參加這三大聯考了嗎?
說到底,這是自主招生學校,在玩手段「搶生源」。這也是我國學校自主招生改革發生的嚴重「變異」——自主招生非但沒有增加學生的選擇權,降低考試焦慮,反而增加了學生的負擔和焦慮。
這是由我國自主招生的程序設計決定的。無論是大學的自主招生,還是高中的自主招生,目前都是嫁接在中高考制度之上的,參加學校自招測試(筆試和面試),獲得自主招生資格的學生,還要參加統一的高(中)考,達到規定的分數要求,方能被錄取。按照這一程序,自主招生改革與初衷嚴重背離。一方面,自主招生並沒有打破分數這一單一的評價體系,所謂自主招生資格,不過是錄取的優惠而已(高考達一本線錄取,中考達自主招生資格線錄取);另一方面,學生的選擇權沒有增加,並不能拿到多所學校的錄取通知書選擇學校,還是只有在高(中)考中拿到一張學校的錄取通知書。
我國自主招生改革的用意,是為了擴大學校的招生自主權,讓學校招到適合自己辦學定位的學生,同時打破一考定終身的考試框架,引導基礎教育突圍應試教育。這個初衷沒有擴大學生的選擇權,只是有限地擴大了學校的權力,於是對於招生學校而言,自主招生就成了「搶生源」的手段。
不少學校搶來生源之後,並沒有對原有的教育教學體系進行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這背後的根本原因就在於學生沒有選擇權,由此出現兩方面問題,首先,與其說學校「搶生源」,不如說是學校「搶政績」——對於大學來說,政績是學生的高考錄取分數,對於中學來說,政績則是招收到多少獲獎的學生,以及這些學生今後會給學校帶來怎樣的名校升學率。——相對於大學搶到生源之後就無所事事不同,中學由於面對高考的壓力,還是比較重視教育教學的。
其次,學校並不重視學生權益,而是「以我為主」開展活動,自主舉行考試、把考試時間放在同一天,對所有入圍學生都進行面試,都體現了學校這種「以我為主」的意識。
在國外,自主招生的筆試,通常不由學校自行組織,而是由社會第三方機構組織,學生自主選擇參加,學校自主認可。學校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筆試只是評價學生的一個指標,用不著學校花精力在筆試上,而且,學校認可權威的社會考試,也擴大學生的申請機會——學生只要參加了考試,就可用這一考試成績去申請多所學校,而無需每個學校逐一考試。
同樣,面試也不是每個學校、招收每個學生都必須經歷的。在國外,大約只有40%的名校是進行面試的,面試的對象,也只是少部分學生。對於那些通過提交的材料就能判斷能否錄取的學生,根本無需再面試,另外,面試還可有電話面試、社區面試、委託(校友)面試、校園面試多種情形,尤其是校園面試,由於耗費成本大,通常是十分謹慎的——如果要求所有學生都參加面試,就可能出現有的學生因家庭困難,無法支付面試費用(交通、食宿),而放棄機會的問題。鑑於面試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海外一流學校,在要求學生進行校園面試時,大多會為學生提供交通、食宿費用。如果說「搶生源」,這才是真正的「搶生源」。
這並不是說這些學校有多愛學生,而是它們在制度安排下,只能如此,才能吸引優秀學生。以美國為例,大學入學實行申請入學制度,學生可以自由申請多所學校,獲得多張大學錄取通知書再做選擇;進入大學後,還有自由申請轉學制度,學生對學校、專業不滿,可以隨時申請轉到另外一所學校(只要另外一所學校願意接收)。在這一制度下,如果哪所大學要求學生只有參加本校組織的考試,才能申請本校;而且把本校的考試時間,故意與其他考試撞車,那無疑是「自殺」。學校必須在辦學過程中,尊重受教育者的權益,時刻為受教育者著想,否則就面臨被「拋棄」的危險。
自主招生的實質,就是建立教育的市場競爭機制,實現學生和學校的雙向選擇。針對我國自主招生出現的亂象,我國教育部門和自主招生學校,應該反思其中的問題。簡單地說,我國是在計劃制度框架之下推進教育市場機制改革,這就讓自主招生不倫不類。推進真正意義的自主招生改革,必須打破計劃制度框架,推進考試社會化。
其一,取消自主招生和中考高集中錄取的嫁接。我國考試升學制度問題的關鍵在於集中錄取制度,只有打破集中錄取制度,高考改革才能推進,否則,在一名考生只能拿到一張錄取通知書的錄取制度安排下,任何改革都會無疾而終,此前的高考科目改革、課程改革、春考改革,都遭遇挫折,就因錄取制度未變。眼下,教育部又在推進一年多次考改革,在筆者看來,前景也不樂觀。對於自主招生改革來說,當務之急,必須取消與集中錄取制度的嫁接,真正實現學生和學校的雙向選擇。
其二,推進考試的社會化改革,一方面,將現行的中高考由行政主導的資格考,變為社會評價考試,中高考結束後,學校可自主提出申請的分數要求,達到分數要求的學生可自主申請多所學校,學校獨立進行錄取;另一方面,在中高考之外,再推出第三方考試,學生以參加這一考試的成績去申請學校,第三方考試與目前的中高考自由競爭,誰的質量、水平得到認可,誰就更權威。這也是提高考試評價質量的機制。(新民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