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平庸博士的平凡科研路

2020-08-05 美輯編譯

來源:科學網 作者:王鳴程

科研,對我而言曾經非常的遙不可及。我於2005年考入某211學校的冷門專業,入學之後心態一直不是很好。在大學四年中,我也從來沒有考慮過以後會從事科學研究,幾乎所有專業課和選修課我都是敷衍了事。印象最深的是課程分數基本都在75左右,最終專業排名16/33,穩穩的中庸型選手。

一個平庸博士的平凡科研路

2009年,我稀裡糊塗考入了某985學校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研究生,分數也剛好排在複試同學裡的最中間。不得不說,好的學校有很好的平臺,老師和同學普遍都非常優秀。碩士三年期間,我學習了編程、數據處理和水文模型,然而因為做東西不夠深入以及考慮問題不夠全面,我的科研成果乏善可陳。這三年,我只發表了一篇中文核心,勉強畢業。

碩士畢業的時候,我一心想要放棄科研。試過考公務員、事業單位、公司等崗位,然而均以碰壁告終。最後我在想,難道我只適合做科研嗎?然而,即使我想繼續讀博做研究,當時考博的難度也非常大,好一點的老師也根本不會考慮我。正在走投無路之際,我們班主任說她在中科院西南某所的好朋友需要招一名研究助理,兩年後可進入編制。當時我直接就給那位老師發簡歷,非常順利地,我去了那個課題組做研究助理。

2012年到2016年,我一直從事數據處理、計算、圖表整理工作。每天就是寫寫代碼,跑跑軟體,做圖表以及寫一些材料方法,也算是在科研圈裡勉強混著。這些工作對我而言都是輕車熟路,非常簡單。在這期間,我也在一些後來引用較高的SCI文章中參與了署名。2015年,我遞交了轉入中科院事業編制的申請,然而被所裡的學術委員會無情拒絕。究其原因,因為一直在給他人做嫁衣,而沒有SCI一作發表,而且沒有博士學位。現在看來,他們給我編制才是對學術的不尊重。

2016年,我放棄了溫水煮青蛙般的研究助理工作。面對研究組長的極力挽留,我堅決地選擇了離開。我聯繫了西南某985院校生物系的長江學者,想報考他的博士。有意思的是,我本碩專業以及研究助理期間一直學的地理方向,跟這位老師的研究方向大相逕庭。一般情況下老師們遇到這種申請肯定會直接拒絕吧。然而,這位老師居然同意了我的博士申請。隨後,我順利通過博士入學考試,開始了我的博士求學生涯。

一晃就到了2016年年底,我還沒有確定研究方向。我每天的工作就是看文獻,惡補專業知識,到處請教老師和同學,以及練習R語言和Python編程,如無頭蒼蠅一般。2017年年初,我終於有了自己的小課題,然後就是倒騰自己的那一大堆數據。令人感動的是,導師一直很耐心地指導。2018年初,我完成了初稿。當然因為自己專業知識不足,英語也不是太好,這篇文章修改花了很長時間,也耗費了導師很多時間和精力。2019年9月,文章終於順利發表。那種感覺真的是,妙不可言,努力終於有了回報!

2020年5月,我申請了博士答辯,順利拿到了博士學位。說到底,我還是一個平庸的博士,遠遠比不上那些在各種主刊和子刊上發表文章的大牛。然而,我很感激的是,在這期間我鍛鍊了自己的邏輯思維,以及熟悉了做研究的一般流程。更重要的是,我明白了要承認自己不如別人,放低姿態,才能學到更多的東西。

無論如何,博士畢業意味著獨立。不求在這個領域有很大的建樹,只希望自己能做出一些有趣的研究成果,也對得起這麼多年的求學生涯。即使不能如願,我也希望自己能坦然地做一個坐在路邊鼓掌的普通人。

相關焦點

  • 平凡而艱辛:一個農村博士的十年科研路
    這時我也已經錯過了國內高校博士招生的節點。慌忙之中,我只能匆匆準備求職工業界。用了一個晚上,簡單的準備了簡歷,網投了幾個民營建築施工企業,畢竟我還得養活自己。一周之後的一個早上,我還賴在床上糾結是否去大興面試一個「結構工程師」的職位的時候,接到一個新加坡的電話。那邊的老師詢問我是否願意去南洋理工讀博。
  • 夜讀 | 接受平凡,拒絕平庸
    平凡與平庸,區別在於是否有過追求,一個曾經努力,一個從未開始。前段時間結識了一位朋友,十幾年前國內名校畢業,現在是我們這個小山城的一名小學地理老師。
  • 平凡不平庸,平淡不懈怠
    平凡與平庸,一念之間,無非選擇。每一個生命都有綻放光彩的時候,即使是一顆火柴也能發出微弱的火光,來引燃燎原之火。平庸的生命,即便華麗,也會因為坐等命運的青睞、坐等善良的支援而失去激情、失去光明,碌碌無為,戚然而亡。平凡地生,但不能平庸地死,這是每一個自強不息的生命的宣言!
  • 【夜讀】不與平凡為敵,不與平庸為伍
    1前段時間結識了一位朋友,十幾年前國內名校畢業,現在是我們這個小山城的一名小學地理老師
  • 「平凡不可怕,平庸才讓人恐懼」人是怎麼慢慢變得平庸的
    最近一個話題在知乎上被討論的次數很多,那就是人是怎麼慢慢變得平庸的。思想的平庸是關鍵性要素有些人為什麼能夠在短短的幾年就能夠達到別人幾十年的成就。除了他們具有一般人沒有的能力以外,最重要的還是他們有一個不甘平庸的心。以前看過這麼一個電視,講述的是剛入學的時候老師讓他們每個人都做自我介紹,然後說一下自己的夢想。
  • 《無名之輩》:平凡小人物,拼死也要活出不平庸
    後來,學院派影評家們又紛紛挑毛病,說多線性敘事處理的並不好,說電影各方面都很平庸。他們已經搞不懂平凡和平庸的區別,而本片描述的,正是那群不甘於平庸的平凡人。陳建斌飾演的馬先勇是平凡人,他因為酒駕失去了協警的資格,卻不滿於只當一個保安。
  • 允許孩子的平凡,超過百分之九十的孩子最終平庸,學會接受平凡
    但是,當自己成為母親之後,本來只是想做一個普通和藹的媽媽,只想讓孩子快樂的成長,但是逐漸的在教育的過程中變成了自己的父母,在用自己最討厭的做法教育著自己的孩子,反而是最不能平和的接受孩子的平庸的人。沒有辦法接受孩子本來的樣子,更沒有辦法接受孩子的平庸,是很多的家長焦慮的最大方面。孩子平庸是一件概率很大的事情曾經有過這樣一個實驗,是英國的專家研究得出的結果,研究的是這兩個問題:①假如家長的身高過高或者是過矮,下一代是不是也會這樣。②假如家長的成就很高的話,孩子會維持住這樣的成就嗎?
  • 《圍城》:方鴻漸的悲劇告訴我們,平凡和平庸,只在一念之間
    《平凡的世界》裡曾有一句很打動我的話:「我覺得每個人的人生都會有一個覺醒期,覺醒期的早晚,決定了個人的命運。」熬過了覺醒前的那段時光,你將不再平凡。在那段日子裡,選擇了放棄,你終將平庸。一、平凡與平庸我們生而平凡,但我們絕不平庸。
  • 一個腦癱兒媽媽的啟示:99% 的孩子最終平庸,接納才是不平凡的開始
    來源:成長樹(ID:chengzhangshu99)前幾天,我們收到一個家長的求助:「孩子很平庸,我非常失望,該如何調整,積極面對?」這個媽媽還說,從小她的父親就對她非常嚴苛,要求她樣樣出色,她很不喜歡這樣的教育。
  • 承認自己的平庸,從「心」開始;接受自己的平庸,是新的開始。
    因為不願意接受自己的平庸。不管你現在有多迷茫、過得有多累、走得多艱辛,請相信,生命中總有一段路是要你自己走完的,總是要熬過一段迷茫期後你才會學會和自己和解,接受自己平庸、平凡、平常、甚至俱不如人的事實。
  • 小人物,平凡但不平庸
    雖有坎坎坷坷,但沒有蘇軾那樣大風大浪傳奇的一生,然而小人物也有各自的人生,用平凡的方式走出了不平庸的道路。2013年9月,在東北某高校讀研期間,有幸通過了全國漢語志願者考試,然後經過培訓後,順利去了韓國一所中學實習。2014年2月,抵達韓國,開始了小人物開眼界的人生經歷。
  • 從本科至博士後,一個寒門學子十多年走過來的科研路
    是的,我作為候補,在另一個學生拒了offer之後,機緣巧合擁有了一個繼續科研的機會。沒有猶豫,我答應了下來。於是,從2010年9月份起,我在南洋理工開始了我的博士學業。這幾年博士學習,說起來也順風順水。2012年初,第一篇論文定稿;8月第二篇論文定稿。同時,得到學校資助去美東一公立高校交流半年。在2014年1月論文答辯之前,已經有四篇文章接收,另有一篇再審。
  • 「可以平凡,絕不平庸」——張欣欣校長在北京科技大學2016屆研究生春季畢業典禮上的講話
    絕大部分的我們都生活在平凡的世界,過著平凡的生活。我們總要去面對「租房、戀愛、升職、跳槽、離別、家庭」等等人間百態。若干年以後,都得在年末的時候去選擇趕哪一趟的「開往春天的高鐵」?追求平凡,並不是不思進取,無所作為,而是要你於平淡、自然中,過一個實實在在的人生。平凡的力量在於真誠以對的溫暖。生活,不需要太多的譁眾取寵和巧言令色,幸福來源於平凡生活中點點滴滴的溫暖。
  • 武大、山大、協和同院博士夫妻,選擇在科研路上同舟共濟
    近期,武大、山大、協和醫學院 也各有一對博士夫妻被大眾所熟知,在學術路上的他們相識相知,往後也將共同拼搏,在科研領域擦出更多火花~25歲夫妻考博進入武大兩人碩導也是一對夫妻「我們剛結婚,怕開學後做科研太忙沒時間,就先把大事辦了!」
  • 一個人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平庸的?
    粥左羅主創團粥左羅人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平庸的?這是我最近在知乎上看到一個熱門話題。想起我在《少有人走的路》一書中看到的一個故事:一個駐紮在衝繩島上的美軍軍官,自詡喜歡閱讀,熱愛生活,卻整日酗酒。作者斯科特問:「你喜歡讀書嗎?」軍官:「喜歡。」
  • 每一個孩子,在家長的心裡都不平凡,你能接受孩子的「平庸」嗎?
    家長們用心呵護,幾乎儘量在自己能力範圍內為孩子用上最好的東西——最好奶粉、最好尿不溼、最好嬰兒車……筆者相信,每一個剛出生的孩子,在家長的心裡都是不平凡的孩子。然而,「天賦」真的是每一個人都會具有麼?可是讓一個家長承認自己孩子「平庸」,其實是一個非常殘酷的現實
  • 為什麼越來越多博士逃離科研?
    傳統型的博士教育培養初衷就是為學術職業培養和儲備人才,我們想當然的認為接受了系統訓練和學習的博士研究生具備某一領域更專業的知識,在科研的道路上更能發揮其用武之地,但現實卻是越來越多的博士正在「逃離科研」。以國內頂尖大學為例,清北近三年博士畢業繼續從事科研事業(含博士後)的比例逐年減少,投身於其他非學術職業的博士越來越多。
  • 職場必讀:如何讓一個平凡的崗位變得不平凡,看這些名人怎麼說!
    任何一個在職場的人都不想讓老闆炒了自己的「魷魚」。但是現實中,總有5%~10%的人會遭到解僱,傷心地離開公司。那麼,是什麼讓你失去了這個工作機會?是什麼讓你的公司對你做出這種無情的決定,是績效考核不達標,工作態度不端正,影響團隊的建設。與公司文化不符,還是經常違反公司的規定?
  • 清華教授:家長一味要求孩子不平凡的教育環境,可能終將收穫平庸
    對於我們現如今的教育環境,清華教授格非說:「中國孩子現在的人格單一,被教育培養成了一種標準模式,國民生活在對平凡的恐懼當中。」害怕自己的孩子泯然眾人矣,於是便填鴨式地給孩子灌輸知識,也不管他們是否願意,這樣一味要求孩子不平凡,可能最終只能收穫孩子平庸的一生。
  • 【經驗分享】科研這條路:一位數學博士給有志於讀博的本科生的建議
    做科研難題的時候,只有自己能夠幫助自己,只能夠一個人竭盡全力地往前走。本來是打算交了博士論文之後才開始寫這篇文章,但是之前讀過網上別的博士寫的一些書籍和資料,自己也一直不停的在寫blog,所以感覺這篇文章已經基本成熟,再加上最近科研毫無進展,故寫一篇文章來紀念一下自己的博士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