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景觀丨菜市場與日常生活的「集市感」

2020-12-14 澎湃新聞

在生鮮電商蓬勃發展的時代,都市中的菜市場並沒有式微。這一淵源自傳統鄉鎮市集、借鑑自近代西方城市管理經驗,並在發展進程中不斷完善其交易及環境管理機制的購物場所,已經逐漸擺脫了曾經「髒亂差」的刻板印象,甚至成為許多都市人眼中富有某種「療愈功能」的市井空間。有人說,心情不好的時候去逛一逛菜市場,就會重燃生活的希望。

義大利電視系列紀錄片《城市中心的菜市場》截圖

多樣性紛呈的有機世界

汪曾祺寫道:「到了一個新地方,有人愛逛百貨公司,有人愛逛書店,我寧可去逛逛菜市。看看生雞活鴨、鮮魚水菜、碧綠的黃瓜、彤紅的辣椒,熱熱鬧鬧、挨挨擠擠,讓人感到一種生之樂趣。」(汪曾祺《食道舊尋》)菜市場供應的主要產品是新鮮果蔬和水產肉禽,這些都是大自然的產物,生來呈現著繽紛色彩,流溢著勃勃生機。

在這裡,一項重要的商品競爭標準就是「鮮活」,商販們都希望以採摘未久的果蔬、活蹦亂跳的魚蝦、新鮮屠宰的肉禽招徠顧客。這種「功利性」的主觀意圖卻在客觀效果上營造出了自然主義的田園氛圍,菜市場宛似連接都市人與大自然的一個中介,一個水泥森林中的「異託邦」。這裡的物不是工業流水線生產的標準化產品,而是每一個都獨一無二的「有機物」。它們孕育著生命的能量,與自然、時序相感應;縱使暖棚技術已經戰勝了作物成熟的自然節律,但那些特定時節裡因時而生的「時鮮菜」,依然是菜市場裡備受追捧的焦點。

在菜市場的有限空間中,一個個攤位緊密相鄰,繽紛多樣的農副產品被密集地陳列,這是一幅高度凝縮、集約卻又有序的物之圖景。季羨林筆下的菜市場「五光十色,令人眼花繚亂」,但攤位「分門別類,秩序井然,又各有特點,互相輝映」;蔬菜攤上,果蔬匯集了豐富的色彩與線條,它們「緊密地擺在一起」,「紛然雜陳,交光互影」,「於紛雜中見統一」:「我的眼一花,我覺得,眼前不是什麼菜攤子,而是一幅出自名家手筆的彩色絢麗、線條鮮明的油畫或水彩畫。……我眼前仿佛看到葳蕤的果子園、十裡荷香的池塘、翠葉離離的瓜地,難道這不是一幅美妙無比的圖畫嗎?」就連家庭主婦們滿載的菜籃,也像一幅幅動人的圖畫。(季羨林《上海菜市場》)這是一個多樣性有序紛呈的世界,一個充滿選擇性的有機世界,一個甚至能被藝術化、審美化的日常生活景觀。

菜市場帶給人的還不僅僅是視覺的體驗,更是多樣感官的繽紛盛宴。在攤位間行走,摩肩、接踵,用指尖感受掐斷一株菜莖時的脆嫩多汁,用指腹感受果肉的硬實豐盈,嗅到魚腥和滷菜的香,耳畔是此起彼伏喧騰的市聲……就像沈從文記憶裡的集市,「那一派空氣,一陣聲音,一分顏色」,甚至是生意人身上飄來的氣味,都「使我們覺得滿意,我們用各樣官能吃了那麼多東西,即使不再用口來吃喝也很夠了」。(沈從文《我上許多課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書》)這是市井生活裡真正具身化(embodied)與沉浸式的體驗與氛圍,是可親、可感的日常生活,是生鮮電商扁平頁面的文字、影像無法帶來的感受。

菜市場中的人際交往與互動

逛菜市場是輕鬆、市井的日常生活實踐,拖鞋、褲衩在這裡再尋常不過,西裝革履才會被視作另類。卸去了職務與社會身份,菜市場裡的買家們更似一個個閒逛者、漫遊者,在繽紛的「物陣」與湧動的「人流」中,為生存層次的「口腹之慾」而選擇、而操心。但這絕非個人化的行為,而是凝結著另一種社會、社交屬性;與電商購物不同,買家並不只與「物」打交道,而是要與賣家、與其他買家交流、互動甚至是博弈。

多樣性紛呈的菜市場更接近於一個買方市場,賣家們各顯神通,方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制勝。除了至關重要的商品新鮮度,技巧、熟練度、情緒、感染力,這些影響交易的關鍵要素都與「人」相關。賣家的技巧與熟練度是豐厚經驗的外在表現,一個熟練的「老手」往往更能獲得買家的認可與信任。抓一把韭菜,就是半斤,分毫不差;斬一段肋排,兩斤左右,正合買家心意。

技巧與熟練度不僅提高準確率,而且提升效率。水產攤前,手起刀落,魚皮光潔,內臟除盡,洗手,裝袋,遞給買家時利落乾淨,不沾一點血汙;門庭若市時,夫妻分工,鱔筒、鱔片、鱔絲,根據買家要求分類宰殺,有條不紊。古有庖丁解牛,而菜市場上的純熟技藝比之並不遜色幾分,讓人心生「技近乎道」的感喟。

除了熟練的技巧,賣家們還有各種吸引顧客的策略,比如叫賣。蕭乾筆下,老北京的吆喝聲有的聲音厚實、詞兒樸素,有的細而高,有的低而深沉,有的忽高忽低,有的合轍押韻,可以說是「帶戲劇性的叫賣藝術」。(蕭乾《吆喝》)這項「藝術」有時還輔以戲劇化的動作與情境性的戲謔,目的就是要以感染力打動受眾。

菜市場中最值得關注的人際關係,就是賣家與買家之間的這種交流與互動。貨比三家,討價還價,抹掉零頭,爭取一點蔥姜之類的「小恩小惠」……如果說叫賣是帶有戲劇性的藝術,那麼菜市場裡的每一筆交易就都像是一幕不乏戲劇衝突及情節感的微型舞臺劇:「買菜是一種學問,一場戰鬥,你進了菜場就像上了戰場,腳步飛快,眼看八面,討價還價,刨去零頭,假裝要走,三步回頭,稱好了菜還要抓一棵放在籃裡:『你小氣的啥呀,反正是自家地裡長的!』」(陸文夫《井》)

與傳統的鄉鎮不同,現代化的大都市是一個「陌生人社會」,但菜市場卻是城市中的小型「熟人社會」;這種類似「社區」的屬性,正是被買家與賣家、買家與買家甚至是賣家與賣家之間的交往、互動所建構、所鞏固。近代的小報記者說「菜場買菜,娘姨開會」,反映的也正是這種非正式卻具有活性的人際交互機制。可以說,菜市場不僅僅是市井購物的空間,而且是社會交往的空間,這裡的寒暄問候、消息傳遞、見解分享甚至是八卦閒聊,和產品交易一樣頻繁而蓬勃。有繽紛的物,有市井的人,有人與物、人與人的交互,才有了菜市場的人間「煙火氣」。

市井生活的能動主體

在菜市場採購食材,是烹飪與飲食的前提與準備環節,而「準備飯菜可以讓人們感覺到一種少有的幸福,即自己創造某樣東西、加工現實中的某個碎片、感受到縮小化的造物歡樂這種幸福」(米歇爾·德·塞託等《日常生活實踐2:居住與烹飪》)。菜市場裡的購物者從多樣性紛呈的有機世界裡甄選、擷取自然之菁萃,為美食的誕生做好準備,亦蘊含著一種創造、加工與轉化的幸福。

挑選食材的要義是新鮮,加分項是便宜,完美的狀態是物美價廉。對新鮮食材精準、有效的辨識與甄選有賴於經驗的積累與傳承。春筍尖梢透出可人的綠意,這是陽光照射的產物,卻恰恰意味著鮮嫩口感的流失——這是無法見諸紙端、只可口耳相授的秘訣;叩擊西瓜而辨聲,何為生,何為熟,哪種聲響意味著幾成熟——這更是只可意會、無法言傳的經驗智慧。而正如陸文夫所言,買菜時的議價更像是「一種學問,一場戰鬥」(陸文夫《井》),欲揚先抑,欲迎還拒,關聯著博弈的策略與精彩的戲碼。

法國學者呂斯·賈爾(Luce Giard)這樣描述採購食材的實踐:「每次購買活動對於買者來說都是一個對賣者將計就計的機會。人們逛市場的時候,就是一出由動作、眼神、手勢構成的神奇舞劇上演的時候:人們伸出食指輕觸水果的果肉來辨別水果的成熟度,用拇指感覺紅皮白蘿蔔是否硬實,眼睛謹慎地一掃就能發現蘋果表面的斑點,他們還會花長時間去嗅甜瓜的香味,聞山羊奶乾酪的味道,然後低聲評論物品的性價比。在此過程中,人們更新了自己的能力,證明了自己的辨別本領。」(米歇爾·德·塞託等《日常生活實踐2:居住與烹飪》)可以說,依靠敏銳的感官與機敏的智慧挑選到物美價廉的食材,這是資深買家們值得炫耀的能力與資本。它有時就是母女間傳承的生活經驗,有時又會成為婆媳間矛盾爭執的來源;它在市井生活裡的舉足輕重,可見一斑。

一身隨意的裝扮,在菜市場走走停停,這一刻,我就是我。面對物的繽紛,面對與時序感應的多樣性與選擇性,人們不僅會甄選,更會探索,甚至是捕捉那一現而逝的靈光。臺灣作家劉克襄說:「走逛菜市場,絕對不能忽視一個小農的蹲坐。他們擺售自己栽種的任何物產,很可能是即將消逝的,或者外來新種的,也或許提示一不曾設想的飲食方法。我樂於停頓這一看似小小無關痛癢的地點,發掘新的美好。」(劉克襄《男人的菜市場》)為因時之物而欣喜,為意外遭逢的食材所啟發,為細微之處的美好而感動:菜市場也是一個令人感受可能性與新鮮感的空間,成為市井生活裡一道別樣的景觀。

就這樣,一個能動的主體得以開顯,這種能動性及其「成就」也被主體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感知。在庸常瑣碎的日常生活中,對能動性、主體性的頓悟彌足珍貴,這正是價值感、歸屬感的來源,對於日日操勞甚至是「生死疲勞」於市井生活中的普通人來說,更是如此。

日常生活的「集市感」

與菜市場相關的,還有這樣一些「家族相似」的形態:跳蚤市場、舊貨市場、古玩市場、聖誕集市、夜市、巴扎……它們各具差異,卻又共享著某些近似的特徵,比如物的繽紛,穿行於「物陣」與「人流」之中的閒逛體驗,輕鬆隨意、非正式的人際交互與「煙火氣」,可能性與新鮮感,以及微小個體的能動與愉悅。它們有別於秩序分明、管理嚴謹的現代購物中心,可以被統稱為現代都市中的「集市」(marketplace)空間。

有英國學者這樣描述城市中的這些「集市」:「集市貿易和購物的非正式性,市場空間的開放性,攤位之間的相鄰,進與出的不受限制,孕生了輕鬆簡單的遭逢邂逅和非正式的人際連接。在集市的空間裡,豐富的情感與身體體驗構成了差異化的日常生活質地。」(Sophie Watson: The Magic of the Marketplace Sociality in a Neglected Public Space)這種由「集市」構建起的「日常生活質地」,或許就可以說是日常生活的一種「集市感」:多樣性、交互性與能動性在微觀領域綿密交織,是幫助微小個體建立主體性與價值感的潛在能量,也是促進社會交往、社區團結的有機溶劑;它是日常生活中值得被重視、被珍視的一種體驗,甚至就是日常生活本身的特徵。

在這個發達的電商時代,以菜市場為代表的城市「集市」空間仍將煥發巨大的活力,這很大程度上源自「集市感」吸引甚至「療愈」現代都市人的潛能。你看,國外有那麼多出名的城市集市,既在當地人的日常生活中形成了生氣勃勃的集市文化,也成了外來者必去的旅行打卡地。你看,電商巨頭「淘寶」的名謂,不也正傳遞著一種從多樣性中發掘價值與可能性的日常生活的「集市感」麼?

相關焦點

  • 安海前埔村:建微景觀 拓寬硬化村道 美麗鄉村建設迎頭趕上
    如何讓村莊更宜居,去年安海鎮前埔村加入了美麗鄉村建設行列,通過建微景觀、拓寬硬化村道、修繕村史館等一系列舉措。如今的前埔村逐漸迎頭趕上,村莊變美了不少。眼前這個以「世中運」為主題的微景觀是安海鎮前埔村的第一個微景觀,佔地面積200平方米。
  • 微景觀設計手冊第一篇
    製作之前,你要知道你的微景觀要放在什麼地方?在打算製作微景觀之前,大家應該想想我們的微景觀要放在什麼地方,如果是放在光線充足的地方,我們可以選擇多肉微景觀,如果是放在光線較差的地方,那我們就可以選擇室內綠植和苔蘚微景觀。但是要記住一點,完全黑暗的地方,植物是不能生存的。
  • 日本人日常生活是什麼樣?看了他們的菜市場就知道了,自律又嚴謹
    日本人日常生活是什麼樣?看了他們的菜市場就知道了,自律又嚴謹其實現在我們的生活條件已經越來越好,人們在平時的時候也喜歡外出旅遊,在旅遊的時候很多人已經不滿足於在我們國內旅遊了,很多人都喜歡出國旅遊。那麼日本作為我們的鄰國,很多人都會去他們那裡旅遊,如果是想要了解一個地方的話,去他們的菜市場看一下,就知道了,每個城市裡面的菜市場都展現出了最真實的生活狀況,即便外面是燈火輝煌菜市場,也會毫不留情的揭露這個城市的本質,所以今天我要帶給大家的文章,就是帶大家一起去逛一逛日本的菜市場。日本人日常生活是什麼樣?
  • 微景觀丨在梅雨季思考晾曬:日常生活的文化意涵
    晾曬不僅僅是對抗梅雨季的生活策略。它對立於「雜亂不潔」、「壅塞」、幽暗、潮溼、曖昧,指向一個袒露、幹潔、薄脆式的理想狀態。這項古老的日常生活實踐既是一種世代相傳的生活經驗,也承載著我們的集體記憶與文化印記。晾曬的傳統與經驗智慧晾曬的歷史足夠悠久,積澱的傳統也足夠豐厚。
  • 綠植微景觀成就小朋友「綠水青山」
    綠植微景觀成就小朋友「綠水青山」 2020-12-23 17: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微時代」的有限想像:桌面微景觀與「格子間」生態
    多肉植物已經火了好多年,因其體型的精緻小巧,在有限的辦公和家居空間中,不僅能一盆一盆地種,還能做成拼盤,更是能和精緻的容器、擺件一同造景,成為別致的多肉微景觀。與之相似的,還有各類苔蘚微景觀、生態瓶、生態缸甚至DIY組裝的微縮居所模型。
  • 微景觀:裝在瓶子裡的童話世界(圖)
    有人說,裝在生態瓶裡的「微景觀」不僅是一個童話世界的縮寫,更是現代人對于田園和自然的嚮往。在家中、辦公室內放上幾盆苔鮮「微景觀」,既可以裝點環境,還能調節情緒。如今,自製「微景觀生態瓶」成了繼多肉後,大多數人的一種減壓方式,李金曉就是這群人中的一員。近日,記者帶著好奇走進了李金曉的「怡家微景觀」世界。  記者在李金曉的工作室看到了許多已經做好的成品,每一個作品都讓人忍不住捧起來細細觀看。
  • 手工DIY丨值得一試的小手工(微景觀篇)
    綠植微景觀「前多肉殺手」小U攜帶本次手工篇再次駕到!!!想必很多小夥伴都有看過小U之前寫的輕鬆養「肉」一文,不知道各位小夥伴們是否已經擺脫了「多肉殺手」這個稱謂了呢?步驟六:稍微調整一下位置,清理乾淨周圍,一盆萌萌的多肉微景觀就完成啦!
  • 草缸造景常見的苔蘚微景觀種植注意事項
    草缸造景常見的苔蘚微景觀,是用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等生長環境相近的植物。那麼下面一起來看看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苔蘚微景觀的種植技術,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苔蘚微景觀的種植技術苔蘚植物是一種小型的綠色植物,結構簡單,僅包含莖和葉兩部分,有時只有扁平的葉狀體,沒有真正的根和維管束。
  • 看上去很貴的多肉微景觀藝術品,自己也可以動手做?
    據多肉醬不完全統計發現,很多養肉肉的肉粉都很喜歡DIY,特別是將肉肉組合成「微景觀」Vine Palace Miero Landscape。微景觀是什麼呢?說到微景觀的製作,可不是簡單地吧肉肉拼在一個容器裡哦。微景觀中其實蘊含了幾何空間設計、植物搭配美學,設計者如果有精湛的技藝,以及對植物空間布景的獨到把握,可以創作很多富有創意又時尚的微景觀作品,栩栩如生地講述著一個個小故事,帶給人們愉悅的視覺體驗。也許你的設計靈感可以來源於生活,比如,你和伴侶的相遇相知。
  • 北京城市學院首屆微景觀設計大賽
    為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展現北城學子愛國愛校的精神風貌;將專業知識與實踐操作融會貫通,提升大學生的學習能力、動手能力和審美情趣;培養創新創意思維、團隊協作精神和綠色生態理念;加強專業技能和實踐能力培養,全面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城市建設學部特舉辦北京城市學院首屆「獻禮校慶35周年,創新綠色設計」微景觀設計大賽。
  • 晉江:「口袋公園」在家門口 永和兩個月新建15處微景觀
    這樣的生活,讓家住晉江市永和鎮巴厝村的林大姐感到愜意。過去的兩個月,永和鎮組織多個村通過與高校合作,新建了15處微景觀,讓不少鄉親走出家門口就能有更清新的環境。這是一個以「石材」為主題的微景觀,小公園內除了有綠化、雕刻、長凳和人行道外,還有別具特色的小石塊矮牆,三面由鐵網包住的框裡,疊著滿滿的正方體小石塊,形成一堵矮牆,牆上有關於石材之村的字樣。「以前,我們村就是一個石材村,大多數村民靠石材生產生活,如今石材產業都已轉型成為歷史,就用這樣的方式留下一些『石頭記憶』,村民也很喜歡這樣的主題小公園。」
  • 微景觀創意手作,邂逅親子好時光!
    示意圖微景觀創意手作在瓶中打造一個小小的童話世界感恩重陽節,久久常相伴心有嚮往 微景觀大自然圓圓的玻璃缸內有個美妙的世界茂密的苔蘚成了幽幽的森林童話城堡變成了美麗的家萌萌的龍貓坐在樹下這不是童話世界,這是可以攥在手裡的微景觀巧妙大自然
  • 「難點變亮點,老宅換新顏」泉州晉江英林鎮第六批微景觀落成!
    三歐村微景觀作品難點變亮點,持續推進微景觀創建活動村新落成的微景觀,有的微景觀還會將微景觀創建前後的對比圖展示出來,讓人更直觀地感受創建微景觀帶來的變化。埭邊村微景觀作品而此前,這裡生活垃圾及建築垃圾堆放雜亂,也是一處令村民頗為頭痛的髒亂差的衛生死角。
  • 借石造景 昔日廢棄礦山變身微景觀
    清內村因地制宜,打造碉堡戰地微景觀。從村口走進來,碉堡戰地微景觀引人注目。該微景觀通過挖掘「八·二三」金門炮戰前線解放軍部隊曾在清內村駐紮的故事,利用舊條石桌凳、荒廢的碉堡場地,還原當時場景,並結合解放軍雕塑、愛國牆繪、愛國誓詞等加以修飾,打造清內村「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 蘇州市虎丘中心幼兒園教師巧手製作生態微景觀
    2020年9月10日,江蘇省蘇州市虎丘中心幼兒園開展「製作微景觀,喜迎教師節」活動。教師們歡聚一堂,充分發揮想像力,體驗生態微景觀製作的樂趣,慶祝教師節。生態微景觀是將植物配以籬笆、砂石、卡通人物等飾品,裝進一個瓶子裡,構成妙趣橫生的微觀世界。
  • 市實驗幼兒園舉辦「微景觀」藝術展 為祖國送上特別的祝福
    「快樂童年」微景觀帶給孩子歡樂驚喜市實驗幼兒園教師在整理微景觀所用花朵在國慶節即將到來之際,市實驗幼兒園以「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為主題開展了「微景觀」藝術展。  9月27日一大早,小班組的老師們就開始忙碌了起來。大家聚在一起,七嘴八舌的開始設計門廳處的微景觀。不一會兒,一座座由各類花草精心組擺而成的綠雕作品,一條條五彩繽紛的花帶競相綻放。花徑掀起蓋頭,絢麗亮相,美不勝收。瞧!可愛的民族運動會吉祥物「中中」正在歡迎小朋友們呢!
  • 拱北口岸邊的菜市場,是澳門人離不開的日常
    一位澳門居民告訴記者,在大灣區概念出現前,澳門融入內地,就已經是日常,是生活,也是一種習慣。在珠海拱北口岸,對面有個菜市場,名叫口岸市場,每天擠滿了熙熙攘攘購物的人群,門口一位水果店老闆說:你現在放眼望去,看到的顧客基本上都是澳門居民。圖說:緊貼著拱北口岸的聯合商業街。
  • 蘇州工業園區金雞湖學校開展微景觀設計製作系列採風活動
    醉美古韻金秋,探尋園林課程金秋十月,蘇州工業園區金雞湖學校體衛藝主任楊霞老師以及微景觀項目組老師帶領項目組成員來到可園開展微景觀設計製作系列採風活動,熱心的家長志願者朋友全程陪同。活動伊始,美術組韓楊老師和科學組施濤老師先向學生介紹了可園的總體布局,讓學生快速了解園林結構,為隨後微景觀的設計與製作奠定結構基礎。植物是園林裡面不可或缺的部分。亭臺水榭邊的垂柳,池塘裡的荷花,假山中的月季,都給園林增添了一抹亮色。
  • 走進瓶子裡的童話世界,苔蘚微景觀DIY攻略
    每個人的心裏面都會有一個童話世界我們無法將童話世界變為現實但是把一個小世界融入一個玻璃球是可以的每一個小小玻璃瓶都濃縮了不一樣的童話世界本期主題:苔蘚微景觀不出門一樣可以享受到大自然的樂趣擁有它仿佛走進鳥語花香的山林恍惚間若能聞見山澗滴答滴答的溪水聲讓你隨時隨地如同處在旅行當中苔蘚微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