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要想著說,不要搶著說。」說得太好了,古人誠不欺我!俗話說:「少說話是教養,會說話是修養。」
這世上,有種人是靠「嘴」吃飯的,他們能說會道,處處都能撿到便宜,往往是花最小的力氣得到最大的實惠。用句成語來形容,就是「事半功倍」。所以,民間有句俗語,叫「好胳膊好腿,不如一張好嘴」,如今的各路騙子,大多都是這路貨色。
在現實生活中,也有類似現象,那就「是能幹的,不如會說的」。會說、能說、敢說,有時就是說大話、放空炮,所以,這類人又有個形象的稱謂:「大嘴」或「大炮」。所以,網絡上才一時湧現出諸如「張大嘴」、「李大嘴」之類的網紅來的。
其實,「嘴炮」們只能逞一時之快,得一時之惠,時間一久,就會被看穿揭破,到時就會落得個「斯文掃地」、「身敗名裂」,有時甚至還會弄丟性命。所以,古人又發明了一些糾偏的名言,諸如「病從口入,禍從口出」,為人要「謹言慎行」。
因為,不好好說話,後果是很嚴重的。為說大話而喪命的,古已有之。春秋時期的趙國,有個方士(方士就是方術士,或稱為有方之士,一般簡稱為方士或術士,是有著一身特殊本領的奇能異士)為了顯示自己的與眾不同,就常常對人吹噓自己見過伏羲、女媧、神農、瑤池聖母等等大神上仙,已修得幾千年道行,因而騙得一眾粉絲的打賞。更讓他引以為傲的是,趙王竟然也相信了他的鬼話,將他接到宮中奉養。
李耳在《老子》中有句話說:「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這話也應驗到方士身上,正當他活著非常滋潤時,一個突發事件卻要了他的小命。
有一天,趙王從馬上摔下來,傷得不輕,宮中的醫生說,需要千年以上的人血才能治癒趙王的傷病。於是趙王就命令把方士殺了取血。嚇得方士趕緊澄清自己是吹牛,他也就只活了幾十歲。但是趙王不信他,認為他是為了保命而撒謊,最終還是把他殺了。
有人說,方士之死,是死於醫者的陰謀,因為,方士的到來,讓醫師們受到冷落,所以,非常「技術地」將對手幹掉了。
趙國的方士之死,只是個例,秦始皇時期,還曾發生過大規模地坑殺術士事件,這就是史上有名的「焚書坑儒」。秦始皇一統天下後,曾廣招天下賢才,不唯讀書人,包括身情特殊才能的術士,也在優待之列。《史記·始皇本紀》中就說秦始皇「吾悉召文學、方術士甚眾」以為己用。
在一眾術士中,最著名的當數給秦始皇求訪長生藥的徐福了。徐福是琅琊(今山東)人,傳其為鬼谷子先生的關門弟子。他出山的時候,正是秦始皇登基前後。投入秦宮後,徐福上書說海中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有神仙居住。於是秦始皇派徐福率領童男童女數千人,以及已經預備的三年糧食、衣履、藥品和耕具乘坐蜃樓入海求仙,耗資巨大。但徐巿率眾出海數年,並未找到神山。公元前210年,徐福再度率眾出海,結果,這次徐福連同他帶走的五百童男童女卻一去不返。
在方士界,徐福算是最成功的了。後來,徐福老家的鄉親們為紀念他,把他出生的村莊改為「徐福村」,並建了一座「徐福廟」。在日本,還流傳著徐福為平原、廣澤為王的故事,有人說他是日本人的始祖之一。
但是,有了徐福之鑑,秦始皇對身邊的術士們就不再信任了,認為他們都是騙吃騙喝的勢利小人、心懷鬼胎的陰險騙子。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秦始皇焚毀書籍、坑殺「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這裡的「犯禁者」,被後世稱之為「儒」或「術士」,其實,這些人並不是正經讀書人,而是專事招搖撞騙的方術之士。
徐福騙了秦始皇后,能功成身退。而留在秦始皇身邊的小騙子們,卻被活活坑殺。看來,即使是選擇做騙子,也得做個大騙子,既得了實惠,又能留言千古。
說話、做事,都不可隨意妄為,得「三思而後言」「三思而後行」。人長腦袋就是用來思考問題的,「眉頭一皺,計上心來」,人講話,是受思想支配的。講話前,先想一想,想前因,思後果,講出的話就易少出錯誤。
古人講究「謹言慎行」,看似是對自由人性的束縛,其實,到現在仍是有可借鑑的積極意義的。人需要給予直爽的感覺,敢想敢說,是可貴的品格。但是「敢說」不是魯莽;只憑主觀臆斷和「熱情」,不計後果的信口開河是要惹禍的。慎言,是指講話要慎重、嚴謹,要負責任,要有根據,要實事求是。慎言不是謹小慎微,膽小怕事,作繭自縛。
人什麼時候最不易「慎言」?在頭腦發熱的時候,在自以為是的時候。所以,「話要想著說,不要搶著說。」因為誰想得最清楚,誰就講得最明白。俄國作家都格涅夫說過:「在開口之前,先把舌頭在嘴裡轉十個圈。」
「想」的功夫,要在平時做。平時不多想,用時就「急不擇言」了。急不擇言的病原並不在於沒有想的功夫,而在於有功夫的時候沒有想。
會說話是一門藝術。俗話說:「少說話是教養,會說話是修養。」怎麼說,說什麼,最能看出一個人的修養。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有的人說話,讓別人感到如沐春風;而有的人卻會讓人敬而遠之。「人活一張臉,樹活一張皮」,每一個人都有尊嚴,所以在生活中,說話時,不要攻人短處,揭人瘡疤。揭人瘡疤的人,招人痛恨,害人害己。在此,老黃給諸位分享幾條說話的原則,大家共勉:
1.急事,慢慢地說;
2.小事,幽默地說;
3.沒把握的事,謹慎地說;
4.沒發生的事,不要胡說;
5.做不到的事,別亂說;
6.傷害人的事,不能說;
7.傷心的事,不要見人就說。
說話是一門藝術,更是一種智慧。有此在寫文章時「惜墨如金」,有人的一生都在「戒多言」,因為他們深深懂得「言多必失」的道理。比如,曾國藩的一生在「戒多言」上下足了功夫,他不僅經常批評自己「每日言語之失,真是鬼蜮情狀!」也經常反問自己「言多諧謔,又不出自心中之誠」,這種言語習慣、個性缺點,「何時能拔此根株?」曾國藩的處事哲學,關於說話的篇幅很重,尤其是在中國這種人情社會,不會說話就是用通天的本事也得不到重用。
說話的智慧還體現在技巧上。有人說話,直來直去,看似豪爽,其實有時卻事與願違,達不到說話想要的效果。古人就很聰明,「直話彎說」。春秋時期的晏子,就留下了一則「直話彎說」的經典故事。
春秋時期,齊景公的一隻愛鳥不小心被手下燭鄒放走了,齊景公生氣要殺燭鄒。 時為國相的晏子趕緊說:「把燭鄒這傢伙殺了給大王謝罪,但是在殺死他之前,我要當著大王的面數落他的罪行。」
齊景公非常好奇,問晏相燭鄒還有哪些罪行?晏子這才不慌不忙地說,燭鄒其罪有三:
「其一、無意放走大王的鳥,該死;其二、惹得大王為一隻鳥而殺人,該死;其三、如果大王為一隻鳥而殺人的事情傳出去,其他諸侯怎麼看,你這是陷大王與不仁,該死。」
這哪裡是在給燭鄒定罪?分明是在罵齊景公「昏君」嘛!齊景公聽完,也明白了晏子的話外音,一笑了之,燭鄒因此而撿了條命。
能把死人說活,這才真叫會說話。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