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師傅等人都是北京某公司的員工,兢兢業業工作多年,終於和公司籤訂了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今年春節,新冠肺炎疫情來襲,因工作性質原因,唐師傅和同事們始終堅守一線。可公司從春節起就停發了包括唐師傅在內的20多名勞動者的勞動報酬。無奈,唐師傅等人走上了維權的道路。
被拖欠工資的20多名勞動者向北京市懷柔區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勞動仲裁。不久,20多名勞動者從勞動爭議仲裁委領取了《受理案件通知書》,可大家誰都不知道勞動爭議仲裁是怎麼回事、應該怎麼參與。抱著試一試的心理,他們找到懷柔區法律援助中心進行諮詢。
當時正值疫情防控期間,懷柔區法律援助中心高度重視,當即協調律師李長浩現場接待諮詢。在李長浩指導和幫助下,20多人中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9名勞動者順利獲得了法律援助。
5月5日,在前期電話溝通的基礎上,李長浩利用「五一」假期與9名受援人見了面。經過這次會面,9名受援人對維權之路有了清晰的認識。李長浩也作出判斷,在仲裁過程中調解解決,將是對勞動者權益的最佳保護方案。
經過李長浩反覆解釋溝通,唐師傅等9人最終接受了他的建議,對仲裁申請書的部分請求事項進行了調整。在此期間,不屬於受援人的另外11名勞動者也多次向李長浩求助諮詢,李長浩每次都耐心細緻地給予回應。
5月24日,唐師傅等20餘名勞動者的勞動爭議案件開庭。在前期大量工作的基礎上,雙方表示同意調解。最終,案件在懷柔區勞動人事仲裁委員會主持下順利調解解決。
北京市法律援助中心主任馬品芳介紹,北京作為農民工主要流入地,始終將維護外來農民工合法權益作為法律援助工作的重中之重。在2008年審議通過的《北京市法律援助條例》中,北京就免除了對請求支付勞動報酬和工傷賠償的農民工的經濟困難審查。2016年,北京市政府又進一步擴大法律援助事項範圍,把「因籤訂、履行、變更、解除和終止勞動合同導致合法權益受到侵害而主張權利的」納入事項範圍,農民工維護勞動權益的案件都能依法獲得法律援助。「十三五」期間,北京全市法律援助機構每年組織辦理的農民工案件均佔同期民事法律援助案件的60%以上。
「疫情防控期間,為幫助農民工在最短時間內追索到勞動報酬,北京市法律援助中心充分發揮法律援助律師隊伍的專業優勢,堅持法律諮詢服務不打烊、案件法定時限不延誤、辦案質量標準不降低。」馬品芳說,「北京市法律援助中心積極與司法機關、看守所溝通協商,通過『雲法庭』系統創新了會見形式,為受援人提供便利,確保案件按照法定程序和時限辦理完成,並通過精準指派和嚴格落實管理,確保法律援助案件質量得到保證。」
圍繞疫情防控、復工復產、新發地善後處置等重點任務,北京市各級法律援助機構通過熱線、網絡平臺,克服種種困難開展服務。同時,深入開展「法援惠民生 扶貧奔小康」活動,結合疫情影響和《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的實施,廣泛開展專項宣傳、維權活動,積極推動法律援助機構、熱線電話等信息進工地、進勞動仲裁接待場所、進勞動監察公示信息,為農民工尋求法律援助暢通渠道。
據馬品芳介紹,今年前7個月,北京全市法律援助機構已經為農民工提供法律援助6657件,佔同期民事法律援助案件的69.5%,在服務復工復產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文章來源丨法治日報
記者 | 黃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