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根據「中醫臨證課」一期線下研習營四位同學的畢業分享整理而成,這四位同學均是醫生,她們從所學的專業和工作經歷出發,分享了自己對於醫學、疾病和職業的思考,也坦誠談及目前的困惑和由臨證課帶來的啟發。李辛老師與她們展開了一些對話,我們也整理後呈現於文中。
劉槿川:
今晚是「中醫臨證課」蘇州研習營的最後一晚,不論從組織者還是學習者的角度,我都覺得咱們這次課程非常圓滿。
很多同學跟我說,在課程中不僅學了中醫,還學會了享受生活,玩得很高興,吃得好,睡得也好。(笑)
這些天我和李辛老師一直在探討什麼是「好的成人教育」,這也是動靜自在正在探索的辦學方向:除了提供課堂上知識性、能力性的教學,我們還希望,能與來到動靜自在的朋友一起去體驗生活,欣賞美好的事物。
關於中醫課程,動靜自在的目標是:為想深入學習中醫的朋友,和想成為醫生或具備臨床能力的朋友提供系統學習的支持。中醫文化和養生類的課程也很好,但那不是我們想做的方向,我們只專注於自己的目標。
「中醫臨證課」的同學有不少是職業醫生,還有很多同學正在從事或計劃從事醫療工作。今天是研習營的最後一天,我們邀請了這次班中的四位醫生同學來跟大家做一次交流,請她們談談學習感受,並結合她們現階段的經驗,為其他想走專業路線的同學提供一些參考。有請第一位同學,Z醫生。
Z醫生:
謝謝槿川老師和動靜自在平臺給我們帶來這麼好的學習機會,感謝李辛老師、趙前林老師、楊亦龍老師給予我的教導。
我簡單介紹一下自己。我是學西醫的,2003年本科畢業,專業是麻醉學,畢業後去了我們當地最好的三甲醫院工作。
我在麻醉科工作了7年,也是在這7年間,我發覺我並不喜歡這份工作,一來是這份工作的機械性重複和晝夜不規律,二來缺少成長和學習的空間。而且在工作中,我覺得自己並不像我心目中的醫生的樣子,所以我開始尋找改變的途徑。在學醫這個體系裡,我當時可以改變現狀的方法就是考研,繼續提升學歷。
其實現在的醫生壓力挺大的,一方面要應對臨床的深入學習,要積累臨床經驗,同時還要在學術上有成果。特別像我們醫院,對臨床醫生的基礎科研要求非常高,無論晉升還是各種相關事宜,都要和學歷及科研成果掛鈎。我想,那我乾脆去看一看學術研究到底是什麼樣子吧。於是我去考了麻醉學的研究生。
讀研期間,我做的是疼痛方面的基礎研究——神經病理性疼痛的機制。對於臨床醫生而言,基礎科研對我們來說又是另一個領域,這對我來說是一個挑戰,相當於從頭學起,需要重新學習和積累。
畢業後,我希望有更深入的學習,於是決定繼續讀博。我選擇了讀更基礎性的神經生物醫學。我4年博士期間做的是關於慢性內臟痛分子機制的研究。
畢業後我回到原來的醫院,當時正好遇到一個機緣,醫院成立了一個新興的科室叫「疼痛科」,這個科室是從麻醉科分出來的。我的碩博研究方向都是慢性疼痛的機制,又在讀博期間了解了這門學科的內容和診療方式,所以就進入了疼痛科工作。
疼痛科在我心目中像一個全科,它不像現有的很多醫學專科分得非常細,我們接診的都是各種各樣的疼痛病人,需要多學科的知識進行診斷。而且疼痛科運用的治療手段也比較豐富,會涉及內科的用藥、康復科的理療,也有外科的介入治療和手術,還會借用中醫的一些外治手法。所以進入疼痛科工作滿足了我的興趣,我的工作熱情也由此上來了。
今年是我在疼痛科工作的第三年。這三年中,我非常努力地去學習我們科室診療範圍內的疾病和治療方式,我覺得我已經基本能勝任了。但在工作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惑,我覺得實際上這也是西醫本身的局限,即對於患者醫治的單一性,和針對症狀點對點的治療。
現在西醫的科研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不能僅僅關注疾病的檢測指標,也開始注重整體關係,包括精神層面對疾病的影響。例如我在博士期間研究的腸易激症候群,它是一種功能性的胃腸道疾病,病人沒有明顯的指標異常,但有大便性質上的變化和慢性腹痛,我們課題組所做的就是遺傳、壓力以及精神、心理等因素導致慢性內臟痛形成的相關研究。▲照片場景:中醫臨證研習營
昨天李辛老師聊到他大學時做大鼠的動物實驗,這對我來說再熟悉不過了,我們的基礎研究就是通過建立動物模型模擬某種人類疾病,然後去研究相關機制,開發臨床用藥。但是我感覺,雖然我們知道了部分發病原理,但最終的治療方式還是看哪些指標變化了,然後針對性地做幹預,並沒有從根本上去解決疾病的根源。
目前我在臨床上收治的慢性疼痛的病人,現有的西醫治療手段大部分都能夠控制症狀,病人的生活質量也能得到改善。但確實也有一些病人,尤其某些頑固性神經痛,無法得到有效緩解。
我說幾個我遇到的病例吧。有一位病人因頑固性帶狀皰疹引起了疼痛,疼痛部位大致是中醫講的膀胱經,我們西醫講的是骶1神經。我們運用了各種醫療手段,但病人的疼痛一直不能徹底緩解。
前兩天我們科室還收治了有一位舌咽神經痛的患者,也是如此。去年我遇到一位老太太,她患有頑固性的陰部神經痛,幾乎不太能站立,只能躺著。我印象深刻的還有一位糖尿病引起周圍神經痛的病人,一開始是雙腿疼痛,後來慢慢延伸到腹部以及整個背部,都有針刺樣的疼痛,無法入睡,同時帶來情緒上的焦慮和抑鬱。他們用目前的西醫手段治療,都沒有達到非常好的效果。
這樣的病人還有很多,我們採取了各種治療方式,雖然開始都有部分緩解,但慢慢地又有所反覆或繼續進展,即使再升級方法也沒有效果。
目前的醫療現狀以及我對病人的責任,讓我感到西醫的學習已經不能滿足我臨床工作的需要了。這是我參加中醫臨證課的第一個原因。
其實我很早就對中醫很感興趣,覺得它是很高明、很厲害的東西,最好可以通過師承的方式系統學習,但那時我覺得自己很難有機緣觸及和深入到這個領域,就擱置了,但現在我有了強烈的學習動力。
第二個原因是我自己的身體出現了一些問題,在西醫的診斷是宮頸癌前病變,這可能跟我長年努力學習和工作,不太關心身體有關,比如基本的飲食和睡眠我都不太能保證。我自己不太願意用西醫的方式治療,我認為那只是解決局部問題,無法真正解決深層次的根本問題。所以我來到了李辛老師的課上。▲照片場景:中醫臨證研習營
李辛老師的書我幾年前就讀了,有一種拍案叫好的感覺,所以我也給我的父母、同事和朋友都買了,推薦他們看。雖然我是一名醫生,但我覺得我現在的水平其實比不上在座的很多同學,我現在有了動力,想深入地學習中醫。
通過學習「中醫臨證課」,我已經開始在門診中做患者的健康教育了,第一要運動,第二要休息,其實疾病就是一個信號,告訴你要去調整、休息。很多病人過度地依賴醫療手段,認為現在的醫學技術發達,能夠解決所有的問題,但實際上不是這樣的。我需要反覆告訴患者,要靠自身調到平常,要相信自身強大的自愈能力。
還有很多病人急切地要治好病,但實際上有些病的治療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我會給這部分病人一些勸解,要學會和疾病共處。
還有一些焦慮抑鬱的病人,覺得自己身上到處都是病,我會根據他們的情況來判斷,建議有的人靜坐、站樁,還有的人我會開處方,每天一小時以上的運動,我說你要是不運動,下次就不要來找我了。(笑)▲照片場景:中醫臨證研習營
參加這次課程,我除了想和老師同學探討我遇到的一些病例以外,還有一個願望就是,我很想知道中醫是怎麼看待我們西醫的用藥?
我們科室常用的治療疼痛的非甾體消炎藥,像布洛芬、塞來昔布等;另外常用的治療神經痛的藥,像普瑞巴林、加巴噴丁、卡馬西平等這類離子通道的拮抗劑;還有一些曲馬多、嗎啡這樣的麻醉性鎮痛藥物。我想知道從中醫的角度怎麼去理解這些藥對人體的作用機制,以及醫生如何通過用藥的反應程度來合理用藥。
我覺得中西醫各有所長,我希望自己能中西醫結合,給病人帶來更好、更有效、更長遠的治療。謝謝大家。
李辛:
我回應一下您。我碰到的宮頸癌前病變的病人,一般是做錐切手術,我還治過做了兩次錐切手術的病人,她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長期比較嚴重的熬夜。
我曾經在上海治療過一位臺灣病人,當時她每個月回臺灣做檢查就升一級,醫生說如果你下個月回來再升一級就必須做手術了。
後來我給她看病,她非常聽話,早睡、鍛鍊、戒菸、打坐,恢復得很快,再回臺灣檢查就每個月減退一級,半年後就恢復正常了。
Z醫生:
我也是因為2018年發現宮頸問題後覺得要調整,現在基本上不會讓自己在12點之後睡覺了。
李辛:
你應該在10點半之前睡覺。以你的教育背景、工作背景和志向來說,你要儘可能讓自己長壽、健康,等你到五六十歲的時候,你可以帶出非常好的醫生,我們現在的好醫生太少了,這很重要。
Z醫生:
我開始注意身體是在接觸了中醫之後,我覺得我要長命百歲,因為我想有更多的時間。第二是因為,我覺得我只有身體好了,感知力好了,才能成為真正的好醫生。
本來我來到課堂前想問老師,像我這樣的西醫來學習中醫,應該怎麼學才能不走彎路。但我現在意識到,第一步應該是把自己的身體養好,提高覺知力,先休息好和運動起來。
我參加工作後有一段時間出現抑鬱狀態,是運動救了我,我有學習健身操、舞蹈、瑜伽,也跑步、做器械。後來因為工作壓力大、作息不規律,尤其這三年在疼痛科相當於重新學習,非常忙碌,就慢慢地運動就少了。我再加油撿起來吧。
李辛:
對,不過不要加油,你應該再松一點。
還有一點,我個人認為宮頸癌跟病毒不一定是因果關係,而是伴生狀態,是人體的內環境到了一定的不良狀態才感染了病毒,這是伴生的結果。包括胃潰瘍和感染幽門桿菌之間的關係,我也是這個觀點。您怎麼認為呢?
Z醫生:
我也是這麼認為的。我覺得西醫這樣的邏輯是不對的。
李辛:
我再回答一下您提的西藥的問題。其實西藥也可以像我們嘗中藥一樣去嘗的。我嘗過一些西藥,也觀察過病人用西藥後的反應。例如布洛芬,從傳統中醫藥勢的角度來看,我感覺會增強人頭部的通透性,但會使頸以下的身體循環代謝減慢。
卡馬西平,它會讓人的精神或者說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性提高,讓整個人體的流通性好起來,但是按照中醫的說法,它會讓人神氣浮動、虛火上炎,使得神機和氣機格局不穩定。
我發現除了激素以外,大部分的西醫止痛藥有點像中醫所說的通行經脈藥,能加快人體的流通。大多數的疼痛,在加快氣血流通後,疼痛就能得到緩解,這也是中醫用行風氣的藥來止痛的原因。
而激素則是讓人進入一種太陰的狀態。我們都知道,激素用久了的人容易在面部、腿部、後背等位置水腫,這是因為激素讓整個人體的代謝慢下來了,而且會對我們的內臟,例如胃腸道的平滑肌系統產生比較大的阻滯。所以長期使用激素的副作用是比較大的,而一般的止痛藥只要沒有形成依賴,我覺得副作用並不像大家想像的那樣大。
比如還有嗎啡類的麻醉藥,它在全身流通的均勻度是比較好的,不像卡馬西平會留在頭部,也不像冰毒那樣對人體和精神的副作用很大。
Z醫生:
是的,我們科現在一般處治的是神經痛、常見軟組織痛、頸肩腰腿痛等,用的是剛才說的這類止痛藥,嗎啡主要用於癌痛病人。當疼痛升到一定級別,嗎啡對各種類型的疼痛都可以起到緩解的作用。
李辛:
我會對從其他專業轉學中醫的同學強調,至少要學一下西醫的診斷學和急症學,這樣不容易在有形層面的部分誤診。不管學西醫還是中醫,不要排斥對方,不要形成非此即彼的爭論,中醫、西醫都是工具,未來也會慢慢融合。
劉槿川:
謝謝Z醫生的分享,您提升了我們今晚的學術探討水平(笑)。下面有請張麗。
張麗:
大家好。我原本學的專業是服裝製版,十年前遇到一本中醫類的書,書裡說這首曲子可以振奮心陽,那首曲子可以讓人寧靜、治療抑鬱,還說按摩穴位可以治療很多病。
我當時覺得一首曲子、一個穴位還能治病,這挺有趣的。那時我剛結婚,看到一家公司招一種叫「脊椎調衡師」的職位,可以零基礎去,我就心動了。跟先生商量,他覺得我的決定不可思議,因為當時我有一份固定收入的工作,而改行過去收入特別低。我先生還給我媽打電話,讓我媽勸我別去。但最後我還是辭職改行了。
半年後,我發現我想學的東西學完了,但比起我想要達到的程度還欠缺很多。於是我又跳槽去了一家經絡養生類的醫館工作了一年多,最後到了我現在的公司,繼續學習和從事中醫。這期間我通過經絡按摩,開始真切體會到手下的寒熱虛實,而且往往能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我也是在那個時候開始有了一點做醫生的感覺,但再往後走又遇到瓶頸了。我發現有些病人的症狀改善到一定程度時,就停下來了。我於是思考這是什麼原因。我發現這些病人隱隱有哪裡不對,感覺他們有些東西埋在心裡,但我又不知道該怎麼打開他們,或者說我自己也有一部分打不開,所以不知道怎麼去觸及到他們。所以我開始學習心理學,還跟馬琴老師學了五行針灸,去北京上諾娜老師的課。之後我慢慢覺得,在內心、神這部分,我開始有能力處理了,能夠幫到更多人了。
兩年前我看了李辛老師的書,也上了老師的「靜坐與望診」課程。當時李老師對我說:」你的敏感度很好,但穩定度不夠,你要訓練自己的穩定度。」這個提醒對我非常重要。我確實容易慌張,容易糾結、纏繞、不安,內心還有一些找不到原因的隱隱悲傷。後來我上了楊碩誠老師的禪修課和「般若正見」課程,這兩年的定力鍛鍊幫我提高了穩定度。
我們這次課程部分案主同學在內心深處有巨大的情緒,如果換做以前的我,就會跟著他們不停地掉眼淚。但現在的我能夠感受他們的情緒,同時還能保持穩定。這個對我來說非常重要,因為當病人有一些別處無法訴說的東西要傾訴,如果我跟著他一起流淚,他就會停下來不講了,因為他覺得我這個容器不夠穩定,沒有辦法承載。我的穩定性夠了,病人才可以沒有顧忌地講,他打開之後,鬱結在身心的東西自然就流通走了。學「中醫臨證課」前,我一直用的是外治法,比如刮痧、艾灸、推拿,參加臨證課之後我開始嘗試用藥。我曾用附子理中丸治好了三例尿路感染。一般用臟腑辨證的醫生遇到尿路感染都會開一些清熱的藥,但學完臨證課後,我判斷這三個患者得尿路感染是因為下焦虛,所以用了附子理中丸,最後都治好了。
其中有一位尿路感染的患者,接受完別的醫生扎針後更嚴重了,她說原來吃了抗生素還能勉強開車回家,現在扎完針半路就得找廁所。
我摸了一下她的手腳都是涼的,脈比往常要緊,覺得她不像是實證,而應是虛證,還了解到她前兩天加班特別多。我說那我給你按按摩一下,於是就在她腰背部腎俞的位置用非常輕柔的手法慢慢地摩,然後發現她裡面的氣一點一點充滿起來。我擔心她吃附子理中丸太熱,畢竟她當時還是有鬱熱,就讓她早上吃一顆附子理中丸,如果有上火現象就不要吃了。我還用肉桂和吳茱萸粉調和後讓她貼肚臍和腳心。三五天後她就好了。
最近我遇到一位生了雙胞胎的女性,帶孩子的同時還要考試,她說她很困、很累但睡不著,就像一盞關不了的燈。我看她的臉很乾淨,身體比較瘦,舌苔也很乾淨。於是我就給她開個很簡單的小藥方:龍骨9克,參須5克,桑葚12克,五味子2克。
結果她說在淘寶上就買到了桑葚和五味子,其它兩味藥沒買到。她說她喝完這半個藥方後,就由睡不著變成睡不醒,特別能睡。我說能睡就多睡,睡好了以後自然就開了,這時候的開才是真的開,而不是闔不住。她說是的,現在覺得舒服多了。
她的媽媽也幫忙帶孩子,累得心慌不舒服。後來我給她媽媽也開了個小藥方,還是五六味藥,因為我就嘗過十味藥(笑),沒嘗過的藥我不敢用,只能在這十味藥裡面來回組合。但是效果非常好,她媽媽喝了一周就全好了。
上過臨證線上和線下課以後,我覺得自己思路更清晰了。我不奢望能夠治好所有人的病,我只希望盡力而為。我想做一個專業的醫生,未來想有自己的工作室,所以我報了師承考試,然後再考助理醫師,再考醫師證。
李辛:
什麼樣的人做醫生療效會好?怎樣成為一名好醫生?第一是思維清晰,第二是行動有力。我們看這位同學,她想到了就去做,十味藥也能用出千變萬化。
劉槿川:
張麗同學應該跟我們大部分同學的狀態相似,她從其它領域轉中醫,一步一步地走,現在又在考師承,她的分享為我們增加了信心。下面有請朱醫生。
圖文編輯_黃小邪
- 未完待續 -
報名 中醫臨證課(三期) 請點擊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