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鎮地處閩西北,面積192平方公裡,建置始於唐朝,是福建省歷史最悠久的古鎮之一。是一處全國罕見的城堡式大村鎮,其眾多古建築是中國迄今保留最具特色的古民居建築群之一,是國家級的旅遊資源。和平鎮地處閩西北,面積192平方公裡,建置始於唐朝,是福建省歷史最悠久的古鎮之一。是一處全國罕見的城堡式大村鎮,其眾多古建築是中國迄今保留最具特色的古民居建築群之一,是國家級的旅遊資源。和平鎮民俗文化遺存豐富,許多民俗活動相當奇特,很有觀賞價值,如被稱為活化石的儺舞,獨特的龍燈--燭橋;和平還有"三絕"-擺果臺、觀星茶、遊漿豆腐,都很能吸引遊客。和平鎮民俗文化遺存豐富,許多民俗活動相當奇特,很有觀賞價值,如被稱為活化石的儺舞,獨特的龍燈--燭橋;和平還有"三絕"-擺果臺、觀星茶、遊漿豆腐,都很能吸引遊客。
這裡有近200間青磚琉瓦、雕梁畫棟、氣派非凡的明清時代豪華民宅,一條長達半公裡的青石板土街和數10條卵石鋪砌的古巷道;這裡的和平書院曾培育出133位進士,還有黃氏峭公墓、聚奎塔、光源寺以及20餘處人類生活遺址。眾多的宗族祠堂、家廟也是和平古鎮的特點之一。保存下來的就有歧山公祠、趙氏宗祠、廖氏宗祠、丁氏家廟等。位於北門的歧山公祠,又稱"半山園",建於清光緒間,為朝議大夫、州司馬廖德昌(名維周,號歧山)的享祠,是其孫傳珍、傳瓊為紀念乃父而建。該祠原佔地面積約2000平方米,是請當時天津著名建築設計師採集大量優秀的園林建築式樣再結合邵武地方建築風格而設計建造的,而且從天津購來大量名貴花木種植,成為一處幽雅別致的園林式建築,所以又稱"半山園"。現存單體建築,單進、五開間,約300平方米,門樓前建石橋、泮池。祠內一株百年巨型茶花樹,一到陽春三月,枝頭便紅花爛漫,幽香飄逸,沁人心脾。
和平古鎮保留了完整的古街巷。城堡內有兩條分別連接東西城門和南北城門的街,街道兩側縱橫交錯的大小巷道都是中間鋪青石板,兩邊鋪河卵石,有的全部鋪河卵石。貫穿古鎮南北的舊市街,被譽為"福建第一街"。古街全長600餘米,寬6-8米,街中心全以青石板鋪築,因北高南低的地形關係,街道隨形就勢形成"九曲十三彎",宛如一條騰空欲飛的青龍。古街兩旁分布著近百條縱橫交錯呈網狀的古建卵石巷道,或長或短,或寬或窄,高牆窄巷,古樸幽遠。古民居鱗次櫛比,既有中原古風,又具地方特色,堪稱古民居的瑰寶。東門街兩旁老房子擠擠挨挨,多為磚木結構。街面鋪設石板,塊塊光滑,雨後更是光潔如鏡,如詩如畫。詩云:"江南冷雨北吹斜,人影百姿映在街。潔石鏡明非打銼,但憑千載萬家鞋。"街面每隔100米就有一個用條石鋪成,狀似棋盤的圖案,當地人稱其為棋盤石。棋盤石有何作用呢?傳統的說法是:和平歷代都有大量的人士中科舉或在外做官,他們衣錦還鄉,榮宗耀祖,騎馬或坐轎回來,進入城堡,每到一塊棋盤石就停住,下馬或下轎稍停片刻,以顯示他的榮耀和光彩。還有一個作用是:有一定身分或地位的人家出殯,棺木每抬到一處棋盤石就停下來,讓孝子賢孫們跪下叩拜,拜完再抬起棺木往前走。一般沒有官職或身分地位的人家則沒有在這裡停棺叩拜的資格。
和平主街兩面近百條的小巷在高牆間蜿蜒,古樸、幽靜、深邃,卻蘊含著勃勃生機。有詩寫道:"壁剪裁天地,地幽碧落奇。巷深苔蘚盛,天小白雲稀。"每一條古巷都有一個名字,每個巷名都有一個由來。其中最寬處只有75公分,最窄處只有50公分的巷子,叫和氣巷。因為兩個人在巷子中相遇,必須同時側身,相互謙讓才能通過,故名"和氣巷"。潘家巷,封火牆高聳,因巷子裡的住戶大多姓潘而得名。潘家巷中間有一彎折,站在巷口看,給人以"山重水複疑無路"的感覺;走進去看卻是"柳暗花明又一春"。近百條巷子,縱橫交錯,猶如迷宮,陌生人走進去非常容易迷路,極具挑戰性。
和平古鎮歷史文化積澱深厚,許多傳統的民間的民風民俗依舊傳承下來,如儺舞、三角戲、民間曲藝、節俗、婚俗以及遊漿豆腐、織造腰機布等等。和平遊漿豆腐的製作工藝堪稱中國一絕,它是用老的豆漿作為酵母,發酵而成,不添加任何的石膏與囪水,是純綠色食品。和平的油炸豆腐別有特色,有詩讚道:"溫柔玉板滿盤鮮,撲入油花唱又顛。金甲披身香四逸,千烹萬煮總纏綿。"還有"泥鰍鑽豆腐"、"燻烤鯉魚乾"、"和平包餈"、"和平田螺"、"和平米粉"等烹飪絕活,名聞遐邇,享譽久遠。和平還有"舊市三禁碑",除前面提到的"禁止搬運,保固地方"石碑外,還有獅形山下的護林碑,禁止亂設攤點的石碑。獅形山下的護林碑,碑高1.2米,底寬0.43米,呈自然三角形。碑文曰:"合市公白,不許盜砍松杉竹、砍柴、挖筍,違者鳴官究治。"據老人說,此碑是明代所立,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從中可以看出,三百年前的古鎮居民就深知保護環境的重要。
古鎮建築和平早在唐天成元年就有五日一墟期。每逢墟日趕墟者達五、六千人之眾,集中在長約600米、寬4-6米的和平街道上交易,造成擁擠和秩序混亂的局面。因此,清道光三年對街道進行修整,整頓集市秩序,並在和平街街口立禁碑一塊,碑文為:"道光三年,合市修理街道。此處狹窄,上下人多,兩邊不許堆積賣物,違者公罰。"碑為青石,高1米,寬0.2米。現今,雖碑已不存,但至今街道兩側為集市設置的固定攤點仍在屋簷滴水以內,已成傳統。歲月不緊不慢地流淌著,和平古鎮靜靜地迎送著每個日出日落,聆聽著熟悉又陌生的足音,注視著古鎮發生的一切。古鎮的人們也在日夜欣賞如歌、如畫的古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