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是個學霸遍地的地方,但強中更有強中手,吳佳俊當之無愧地被公認為是「清華學神」,不僅導師讚不絕口地誇他:「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已經超過博士生」,而且,他還是CVPR審稿人。
前不久,年僅28歲的他在Twitter上說:「很高興告訴大家,我將於2020年加入史丹福大學擔任計算機科學助理教授!」
一、同學眼中的學神
在清華學子的眼中,吳佳俊的周身似乎有種神奇的光環,讓他無論走到哪裡都成為焦點。
他是帶著光環進入清華的。
2009年,17歲的吳佳俊以國家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一等獎獲得者的身份被保送到清華,進入這個高手如林的大學校園。
進入大學後,他不僅沒有泯然眾人矣,反而在各類考試中每次都能名列第一。無論是各學科的考試,還是各種競賽,總是能看到「吳佳俊」這個名字排在第一位。
最讓同學們津津樂道的是:他不過是一位在校的大三學生,卻已經是國際頂尖的交叉信息研究會議CVPR的座上賓。
CVPR是世界頂級的計算機視覺會議之一,每年有很多人參加,但是收錄的論文只有300篇左右,不少教授終生都不一定有一篇論文進入CVPR,但是吳佳俊在大三時已經有3篇學術論文被收錄進去。為了表示對這位青年計算機天才的尊重與重視,CVPR會議將吳佳俊吸納為該會議的審稿人。
CVPR審稿人什麼概念?
曾經有人形象地做了一個比喻:就像一位文學教授一邊苦口婆心地教學生理論,一邊悄悄地著書,有一天好不容易捧回了一個諾貝爾文學獎,而他的評審人竟然是他的學生。
二、你發文章是逗著玩的嗎?
面對「學神」的傳奇,很多同學會問他:「我們發文章比登天還難,你發表一篇文章怎麼跟逗著玩兒似的?」
「你怎麼會覺得我發文章順利啊?我也有很多文章被拒啊,退回來要反覆修改才能發出去,只是你們不知道罷了。」吳佳俊說。
「發一篇文章主要是要有前面的整個想法,然後通過不斷實驗,實現比較好的效果,而且實驗過程比較長,會有不確定因素,要不斷地實驗,需要很長時間,快則三個月,滿則半年,有時候一年也是有可能的。」吳佳俊說。
他的室友也證實:吳佳俊確實在上學的時候非常忙碌,經常熬夜測算法,有時候來不及回宿舍,經常窩在實驗室湊合一宿。甚至在特獎答辯後,他還要繼續奮戰兩晚,連夜為論文做最後的修改。
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
封神的過程,本身就是一段艱苦的歷練。
三、痴迷數學和信息學
吳佳俊之所以能夠脫穎而出,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對於數學和信息學,他是發自內心的喜愛,而不是完全出於家長的逼迫。
很小的時候,吳佳俊就表現出了對數學和信息學的喜愛,主動去學一些這方面的知識,被稱為「信息學小天才」。
高中時期,他加入了學校信息學競賽小組,並在高一時就取得了NOIP提高組一等獎,高二時同樣也獲得了一等獎。高三時,17歲的他在國家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斬獲金牌,成功拿到了清華大學的保送資格。
2010年,他成為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的本科生,獲得本科生特等獎獎學金,在國際多個頂尖會議與期刊上發表論文,在高手如雲的清華大學,他仍然保證連續三年學分成績全年級第一。
面對近乎完美的學習成績,吳佳俊是這麼說的:「我相信良好的課業成績是科研工作的基礎,更是學習態度的體現,完成課程要求所需要的踏實、認真的品質也是科研工作的根本。」
雖然被「封神」,但吳佳俊的踏實與勤奮也是有目共睹的,他對自己的要求非常高,學校輔導員表示「他經常晚上過了十二點了還沒回來,或者還在寢室看書。」
四、吳佳俊的成功經驗
提到他被同學們封為「清華學神」,吳佳俊說:「我也沒有太多跟別人不一樣的學習方法,如果說有什麼不同的,那就是比要求的多做一點點。可選的作業的項目,就儘量去完成;提供的參考書目,都儘量去讀。如果有可能的話,就再多讀幾本。」
成功從來沒有捷徑,如果有的話,三分靠天賦,七分靠打拼。
如今的吳佳俊已經加入史丹福大學做助理教授,繼續在他喜愛的信息化科研道路上往前走。如此精益求精的他,相信無論在哪裡工作、學習,都會綻放出耀眼的光彩。
我是人魚媽媽,80後辣媽,文學碩士,專注家庭教育研究。每天一則教育故事,喜歡就關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