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州區朱橋鄉:一田雙收 糧漁雙贏

2020-12-15 央廣網

稻花香裡說豐年。9月10日上午,走進宣城市宣州區朱橋鄉裕豐村,一望無際的綠野裡,水稻抽穗揚花,飄香四溢。田埂上的芝麻花也開的正豔,正如陳鋮的生活——節節高。

今年31歲的陳鋮戴著草帽、穿著膠鞋正弓著腰在田裡忙活。在仔細看完自家水稻抽穗情況後,陳鋮又沿著稻田四周的環溝查看了一下種蝦進洞繁殖產卵的情況。

「你看這個小土堆,就是種蝦從下往上打洞後堆出來的土。」作為甲殼類生物,鑽土打洞是小龍蝦的天性。看著環溝邊一連串的小土堆,陳鋮十分滿意。「土堆越多,說明種蝦們都做好了過冬的準備,明年的龍蝦苗就不用愁了。」

陳鋮是土生土長的裕豐村人,但兩年前的他對於種田養殖並不是十分在行。2018年,裕豐村引進馬鞍山綠野養殖股份有限公司發展稻漁綜合種養,村黨委書記陳標江帶頭「試水」,收穫頗豐,陳鋮便也大膽嘗試,承包了97畝田發展稻蝦輪作。

雖然對種田養殖不在行,但是綠野養殖和村裡的老莊稼人都十分熱心地指導他種養技術,陳鋮也善問好學。今年4月至6月,小龍蝦收穫的時節,陳鋮90餘畝地共收穫小龍蝦3萬斤,每畝地小龍蝦淨收入有4000元左右,引得同村裡的人全都來圍觀。

「好傢夥,一畝地光龍蝦就能賺四千塊錢!」村裡人見陳鋮家的稻蝦輪作效益這麼好,也紛紛想要發展稻蝦輪作。

6月底小龍蝦全部收捕後,信心滿滿的陳鋮開始種植晚稻,同時把預留的種蝦全部移到稻田四周的環溝裡,好讓種蝦安然過冬。

「小龍蝦對水質要求較高,稻田不能用化肥、農藥,而水稻生長過程中產生的微生物及稻田的害蟲為小龍蝦提供了餌料,小龍蝦產生的排洩物又為水稻生長提供了養料,形成一種優勢互補的生物鏈,這樣種植出來的生態稻也更受歡迎。」曾經的「門外漢」現在成為發展農業種養的一把好手。

「等晚稻收割結束,我打算再擴大一百畝到兩百畝的種養殖規模。」陳鋮說完又騎上三輪車風風火火的去看其他稻田種養情況。

「稻蝦輪作,一年小龍蝦畝產在300斤左右,經濟效益4000元;一期水稻畝產800公斤,經濟效益接近2000元,全年畝產經濟收入可達到6000元,比傳統種植高3到4倍。傳統土地流轉價格在每畝400元,通過發展稻漁綜合種養每畝流轉價格是600元,農戶每畝增收200元。」對於發展稻漁綜合種養,裕豐村黨委書記陳標江心裡有本帳。

稻蝦輪作投資小、風險低、效益高,既穩定了糧食種植面積,又可提高水稻品質,還可大幅增加經濟效益,實現「稻田養蝦、蝦養稻」的良性循環,真正實現了一田雙收,糧漁雙贏。「我們希望通過稻漁綜合種養技術推廣帶動村民發展致富。目前我們村稻漁種養規模已經有一千多畝了。」陳標江說道。

裕豐村「一田兩收、糧漁雙贏」是朱橋鄉大力發展稻漁綜合種養的生動縮影。近年以來,為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朱橋鄉充分發揮圩區水域資源優勢,將水產養殖作為增加農民收入大事來抓,將稻漁綜合種養作為該鄉村振奮興的重要舉措,先後引進安徽省棋盤塔生態農業股份有限公司、馬鞍山綠野養殖股份有限公司、宣州區潤和稻蝦種養專業合作社等養殖企業在該鄉落戶,有力的推動了稻蝦養殖的發展。截至目前,全鄉稻蝦養殖面積達2000餘畝。(陳莉)

相關焦點

  • 一水兩用 一田雙收 糧漁雙贏——湖北稻漁綜合種養經驗走向全國
    9月2日,全國稻漁綜合種養發展提升現場會在四川省隆昌市召開。會議強調,要堅持穩糧增收、不與糧爭地這個根本原則,發揮好提質增效方面的優勢,處理好稻和漁、糧和錢、土和水、一產和三產、產業發展和科技支撐、積極推動和農民意願等方面的關係,推進稻漁綜合種養產業規範高質量發展。
  • 一田雙收、稻蝦共贏 產業興旺帶動雙橋農民脫貧致富
    面對這一現狀,村支兩委在駐村扶貧工作隊的幫助下,決定利用窪地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力圖在這片小天地裡作出大文章。2017年以來,雙橋村為貫徹落實脫貧攻堅戰略部署,利用優越的氣候、環境、土壤、水資源等優勢,流轉土地1000餘畝,成立了專業合作社,積極開展稻蝦種養,推行「一田雙收」的新模式。
  • 2020年優質漁米產品推介評比結果出爐!稻花香裡說豐年 吃漁米!
    2020年優質漁米產品推介評比結果出爐!稻花香裡說豐年 吃漁米!2020-12-08 10:31: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中國水產雜誌社        瀏覽量: 754 次 我要評論 12月5日,由中國稻漁綜合種養產業協同創新平臺主辦的第四屆全國稻漁綜合種養模式創新大賽暨
  • |水陽鎮|停電|宣州區|宣城|楊柳鎮|孫埠鎮
    特別提示:請停電作業線路上的雙電源用戶嚴格按規程及《雙電源協議》有關規定操作,嚴防向停電線路返送電。發布的停電時間為計劃停電時間,不排除提前或推遲停送電的可能性,任何單位和個人未在國網宣城供電公司辦理工作票及工作許可手續情況下,嚴禁在相關線路上進行工作。
  • 宣州區劉福村榮獲第二批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稱號
    宣州區劉福村榮獲第二批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稱號 2012-12-25 13:24:33   來源:宣城新聞網
  • 樂在農家① | 宣州區觀禾生態農莊,終於藏不住了!
    樂在農家① | 宣州區觀禾生態農莊,終於藏不住了!TA,就是農家樂是時候美美地犒賞自己一頓原汁原味、綠色生態的農家飯,感受最地道的農家生活了~今天起,萱姐姐將帶著大家一起「逛吃逛吃」,尋找咱們宣城最棒的農家美味!
  • 「親歷者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親歷者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07:18來自中國科協【旁白】:中國有句古話叫「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全縣一到青黃不接時,仍有大批農民出去討吃要飯。這是為什麼?想問題和找辦法成了我當時的主要工作。其實,在我去之前,縣扶貧辦、縣科協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已經做了大量的工作,我們前幾屆扶貧團的同志也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制定了切實可行的扶貧計劃和方案,並取得了顯著成效。
  • 北崗鄉永德村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以糧換糧巧手種出致富米
    來到水稻田邊,縣永德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種植戶們正忙得不亦樂乎,湊近些看,種植戶們身上背的揚肥設備引起了我們的注意。一旁的合作社理事長為我們介紹起來,原來這是永德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與水稻種植科技人員經過近三年的實驗論證,他們共同探索出了一門獨一無二的水稻種植方法,先把榨過油的豆餅粉碎高溫烘熟,然後再撒入稻田。而撒入稻田的揚肥設備,大家則親切的稱之為「巧手」。
  • 華陽河農場:「黨員護糧崗」點亮夏收戰場
    沈松遠李龍  在夏收的麥田、交通要道和農產品收購站點,在「黨員護糧崗」「黨員先鋒崗」周圍,處處閃現著胸前佩戴黨徽、臂膀佩戴「護糧」袖章的黨員身影,他們積極維持夏收秩序、為售糧職工提供服務、冒雨搶場保糧,主動展示黨員風採,發揮模範帶頭作用,點亮了安徽省華陽河農場夏收戰場。
  • 「稻漁空間」融出農業新天地
    在「稻漁空間」,稻田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田:3000多畝的鄉村生態觀光園以地作布、用稻作畫,魚、蟹、鴨遊弋其間,現代農業和旅遊業結合,實現立體種養、一水多用、一田多收,2019年,園區土地入股面積達到2002.6畝,戶均增收近8000元。
  • 蕭山這一畝田「玩法」多,「玩出」萬元效益
    蕭山這一畝田「玩法」多 ,「玩出」萬元效益 2020-09-26 17: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張明勤:在「稻漁共養」田間「揚帆」
    在淮濱縣新裡鎮董竹園村,村民陳炳森一邊忙著插秧,一邊算著「稻漁共養」模式收益帳:「香米稻保守收購價2元/斤,畝產1200斤,加上政府補貼300元,一畝地收入2700元妥妥的;一畝地收魚200斤,幾種魚折中價25元,一畝地賣魚最低獲利5000元。一畝地稻魚總收益7700元,實現了『1+1>2』,真不賴!」
  • 「授漁計劃·雙師課堂」項目落戶我縣
    來源:漣水日報■ 融媒體記者 朱 雲8月20日,公安部裝備財務局副局長、一級巡視員王強,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授漁計劃秘書長高繼輝等來漣,對即將在我縣開展的「雙師課堂」建設工作進行調研。副市長、市公安局局長周達清,縣領導洪然、朱國海、馬榮陪同調研。
  • 「宣州區」宣州區宛陵林場順利通過退化林修復、儲備林市級撫育...
    12月5日,宣城市林業局檢查組在宣州區自然資源規劃局有關人員陪同下,到宣州區宛陵林場開展2020年度退化林修復及儲備林市級撫育示範片檢查驗收。
  • 記宣州區人民法院檔案管理員董功河主要事跡
    在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人民法院的檔案庫裡,無論你隨口問哪一處檔案,檔案管理員董功河同志都能在片刻間準確地找到。董功河同志對檔案管理工作如此熟悉精通,讓人讚嘆不已!近五年來,宣州區人民法院審判業務檔案量每年增加20%以上,該同志在不增加人員的情況下都能從容應對。
  • 宣城市宣州區「模擬審批」 為項目落地爭取「時間差」
    原來,本需等到項目施工許可證下發後,才能開建的皖江現代禽業,足足把開工日期提前了近100天,這得益於宣州區實施的「模擬審批 告知承諾制」改革。 來到位於宣州區洪林鎮的皖江禽業科技項目地,施工車輛往返穿梭,施工現場一派忙碌,開工三個多月來,兩棟廠房拔地而起,建成面積逾30000平方米。
  • 吉林省中西部秸稈飼料化種地養牛、糞肥歸田 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雙贏
    原標題: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雙贏 吉林省青貯玉米飼料品質高、過腹轉化鏈條短,社會效益顯著,過去,企業、種植農戶和農業合作社獲益不多,又因各自為戰,標準化科學化水平不高、市場推廣力度不大,導致玉米飼料利用率不高。
  • 遊,我們「雙贏」
    深藏在常德老城區新一村巷內的常德市武陵區勝利路小學,是一所規模不大的城區小學,擁有「國家級體育傳統項目學校」,「國家級青少年遊泳俱樂部」兩塊金字招牌,2014、2018年連續兩屆省運會評為「備戰省運會先進單位」。
  • 湘潭縣舉行「一畝田脫貧」培訓會,受訓群眾將達千人
    鄧述東「一畝田脫貧」培訓大會。貧困戶免費領取物資。紅網湘潭縣分站12月14日訊(記者 彭圓)「免費教授我們種植技術,免費發放薄膜和塑料籃……真是太開心了!」12月12日,參加鄧述東「一畝田脫貧」培訓大會的貧困戶賀光榮說。「一畝田」脫貧模式是全國十佳農技推廣標兵、湖南省勞動模範、湘潭縣射埠鎮科協主席鄧述東經多年的探索總結提出的,該模式採用稻菇循環生態種植的方法,即種植一季優質特色水稻,再利用收割後的稻草露天種植蘑菇,實行「一田」兩收,幫助貧困戶增收,可達到「春種水稻千斤糧,秋種蘑菇萬元錢」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