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花香裡說豐年。9月10日上午,走進宣城市宣州區朱橋鄉裕豐村,一望無際的綠野裡,水稻抽穗揚花,飄香四溢。田埂上的芝麻花也開的正豔,正如陳鋮的生活——節節高。
今年31歲的陳鋮戴著草帽、穿著膠鞋正弓著腰在田裡忙活。在仔細看完自家水稻抽穗情況後,陳鋮又沿著稻田四周的環溝查看了一下種蝦進洞繁殖產卵的情況。
「你看這個小土堆,就是種蝦從下往上打洞後堆出來的土。」作為甲殼類生物,鑽土打洞是小龍蝦的天性。看著環溝邊一連串的小土堆,陳鋮十分滿意。「土堆越多,說明種蝦們都做好了過冬的準備,明年的龍蝦苗就不用愁了。」
陳鋮是土生土長的裕豐村人,但兩年前的他對於種田養殖並不是十分在行。2018年,裕豐村引進馬鞍山綠野養殖股份有限公司發展稻漁綜合種養,村黨委書記陳標江帶頭「試水」,收穫頗豐,陳鋮便也大膽嘗試,承包了97畝田發展稻蝦輪作。
雖然對種田養殖不在行,但是綠野養殖和村裡的老莊稼人都十分熱心地指導他種養技術,陳鋮也善問好學。今年4月至6月,小龍蝦收穫的時節,陳鋮90餘畝地共收穫小龍蝦3萬斤,每畝地小龍蝦淨收入有4000元左右,引得同村裡的人全都來圍觀。
「好傢夥,一畝地光龍蝦就能賺四千塊錢!」村裡人見陳鋮家的稻蝦輪作效益這麼好,也紛紛想要發展稻蝦輪作。
6月底小龍蝦全部收捕後,信心滿滿的陳鋮開始種植晚稻,同時把預留的種蝦全部移到稻田四周的環溝裡,好讓種蝦安然過冬。
「小龍蝦對水質要求較高,稻田不能用化肥、農藥,而水稻生長過程中產生的微生物及稻田的害蟲為小龍蝦提供了餌料,小龍蝦產生的排洩物又為水稻生長提供了養料,形成一種優勢互補的生物鏈,這樣種植出來的生態稻也更受歡迎。」曾經的「門外漢」現在成為發展農業種養的一把好手。
「等晚稻收割結束,我打算再擴大一百畝到兩百畝的種養殖規模。」陳鋮說完又騎上三輪車風風火火的去看其他稻田種養情況。
「稻蝦輪作,一年小龍蝦畝產在300斤左右,經濟效益4000元;一期水稻畝產800公斤,經濟效益接近2000元,全年畝產經濟收入可達到6000元,比傳統種植高3到4倍。傳統土地流轉價格在每畝400元,通過發展稻漁綜合種養每畝流轉價格是600元,農戶每畝增收200元。」對於發展稻漁綜合種養,裕豐村黨委書記陳標江心裡有本帳。
稻蝦輪作投資小、風險低、效益高,既穩定了糧食種植面積,又可提高水稻品質,還可大幅增加經濟效益,實現「稻田養蝦、蝦養稻」的良性循環,真正實現了一田雙收,糧漁雙贏。「我們希望通過稻漁綜合種養技術推廣帶動村民發展致富。目前我們村稻漁種養規模已經有一千多畝了。」陳標江說道。
裕豐村「一田兩收、糧漁雙贏」是朱橋鄉大力發展稻漁綜合種養的生動縮影。近年以來,為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朱橋鄉充分發揮圩區水域資源優勢,將水產養殖作為增加農民收入大事來抓,將稻漁綜合種養作為該鄉村振奮興的重要舉措,先後引進安徽省棋盤塔生態農業股份有限公司、馬鞍山綠野養殖股份有限公司、宣州區潤和稻蝦種養專業合作社等養殖企業在該鄉落戶,有力的推動了稻蝦養殖的發展。截至目前,全鄉稻蝦養殖面積達2000餘畝。(陳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