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受住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重考驗,成功蟬聯全國文明城市;不斷掀起學習踐行熱潮,推動偉大抗疫精神在武漢落地生根;湧現一批漢派文藝精品,振興武漢「戲碼頭」……「十三五」期間,武漢堅定不移推進文化強市建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大力弘揚偉大抗疫精神,全面提升市民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真正使英雄氣質成為源遠流長的城市基因。
10月17日晚,民族歌劇《天使日記》在武漢琴臺大劇院首演。記者許魏巍 攝
蟬聯全國文明城市獲中央文明辦通報表揚
英雄城市躍上文明新高度
11月10日,中央文明辦公布第六屆全國文明城市入選城市名單和複查確認保留榮譽稱號的前五屆全國文明城市名單。武漢連續三屆蟬聯全國文明城市稱號,複查測評成績在省會、副省級城市中排名第八,獲中央文明辦通報表揚,英雄城市躍上文明新高度。
「全國文明城市」每三年評選一次,是反映城市整體文明水平的最高榮譽稱號,也是最具綜合性、最有價值的城市品牌。2015年起,武漢已連續兩屆蟬聯全國文明城市稱號。今年,是新一屆全國文明城市「複評」大考之年,剛剛走出「風暴眼」的武漢,成功經受住了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重考驗,再次擦亮「全國文明城市」的金字招牌。
11月20日,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在京舉行。青山區工人村街青和居社區黨總支書記桂小妹、武漢中學校長楊定成作為全國文明單位、全國文明校園代表受邀出席會議。武漢地區有一批先進典型獲評新一屆全國文明村鎮、文明單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園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
桂小妹在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會場拍照留念。 桂小妹本人供圖
「全會制訂新規劃,內容概括『十四五』,群眾點讚都說好,都鼓掌。」日前,蔡甸經濟開發區龍王廟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內舉行「龍王廟人學全會」主題活動,社區志願者表演的三句半《五中全會開新篇》句句接地氣,引得現場居民拍手叫好。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4個、文明實踐所117個、文明實踐站1713個。這些場所正在成為傳播科學理論的大眾平臺、加強基層思想政治工作的堅強陣地、培養時代新人和弘揚時代新風的精神家園、開展中國特色志願服務的廣闊舞臺。
7月,武漢還發布了《武漢市精神文明創建「十大行動」實施方案》。用「理想信念鑄魂行動、市民素質提升行動、健康生活倡導行動、社區治理提質行動、城市環境美顏行動、窗口行業創優行動、志願服務關愛行動、紅色文化育人行動、立德樹人推進行動、文明鄉風涵育行動」全面推進精神文明建設。
目前,武漢正聚焦市民文明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雙提升」,深入開展精神文明創建「十大行動」,著力增強市民文明意識、規範市民文明行為、培育城市文明風尚,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建設更高水平的全國文明城市,充分展現英雄城市的獨特魅力和英雄人民的文明風採。
武漢人藝抗疫話劇《逆行》登上國家大劇院舞臺
11月21日、22日兩天晚上,由武漢人民藝術劇院創作的大型抗疫話劇《逆行》在國家大劇院上演。該劇生動再現了武漢人民全力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英雄壯舉,唱響「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讚歌。
《逆行》在國家大劇院演出。記者萬建輝 攝
《逆行》全劇以武漢醫院呼吸內科主任劉宇先身患絕症仍堅持與病魔鬥爭搶救生命的「逆行」為主線,通過劉宇先及其老師江凌雲以及外賣小哥陳漢生三家人在疫情中的情感糾葛,全景展現武漢人民的抗疫英雄事跡。通過「突如其來」「未雨綢繆」「搶救生命」「全民抗疫」「全國馳援」「迎接曙光」等震撼人心的戲劇情節,詮釋了生命的價值和「絕不認輸」的精神品格。
「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10月31日晚,作為全國脫貧攻堅題材舞臺藝術優秀劇目,原創音樂劇《種在屋頂上的長春花》亮相第九屆琴臺音樂節。該劇由武漢歌舞劇院有限責任公司創作演出,講述扶貧幹部路瑤瑤和當地村委會副主任李春天,依靠全村黨員幹部的力量,將昔日的窮山惡水變成世外桃源的故事。
「萬裡長江流千古,三鎮託起英雄地……」9月12日,第八屆武漢「戲碼頭」中華戲曲藝術節在湯湖戲院拉開序幕。在經歷了戰疫、戰汛的重重考驗後,武漢這座戲韻悠長的「戲碼頭」再次鳴鑼開唱,並在雲端、線下同時綻放。
9月12日晚,第八屆「戲碼頭」中華戲曲藝術節開幕式,在湯湖戲院舉行。記者許魏巍 攝
經歷疫情防控期間的暫別,在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那天,武漢8家博物館集體回歸,限流預約開放。據了解,武漢市每十萬人擁有博物館數量居全國前列。
今年,武漢還成功舉辦第九屆琴臺音樂節、第七屆武漢國際戲劇演出季等。開展「武漢之夏」系列群眾文化活動和系列閱讀活動。我市《紀律建設永遠在路上——中國共產黨紀律建設歷史陳列》《江漢泱泱 商邑煌煌——盤龍城遺址陳列》分獲第十七屆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活動「特別獎」和「精品獎」。
10月27日晚,第九屆琴臺音樂節在琴臺音樂廳開幕。記者許魏巍 攝
「十三五」期間,武漢高質量完成了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會開閉幕式演出任務。成功申辦到2021年第十七屆中國戲劇節主辦權。全市景區(點)由2015年的119家增加至277家,增長率130%,A級旅遊景區由2015年的21家增加至46家,增長率167%。長江燈光秀、《知音號》成為武漢城市文化旅遊新名片。
戰疫青年甘如意華雨辰雲課堂宣講
感召青少年爭做時代新人
武漢是全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主戰場和決戰決勝之地,是抗疫鬥爭的精神坐標,也是偉大抗疫精神產生的重要地區。我們要大力弘揚偉大抗疫精神,真正使英雄氣質成為城市源遠流長的基因。
「今天有幸聆聽抗疫英雄們的報告,深感英雄離我們並不遙遠,許多平時堅守崗位、默默奉獻的普通人能在危險的時刻挺身而出,平凡人書寫著偉大事。」12月7日,武漢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事跡報告會舉行市委黨校專場,聆聽報告會後,市委黨校法學教研部黨支部書記馮玥感慨地說。
為更好激勵和動員全市人民大力弘揚偉大抗疫精神,奮力奪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我市組織成立了武漢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事跡報告團,遴選18名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作出突出貢獻的代表,深入全市開展巡迴報告。截至目前,報告團已走進全市各區及戰線、高校開展了29場巡迴報告,在全市幹部群眾中引起熱烈反響,超過2萬人次現場聆聽,數千萬網友線上觀看。
武漢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事跡報告會現場。 記者史偉 攝
11月3日,武漢出版集團組織編寫的圖書《英雄城記》在漢首發。該書收錄了疫情防控期間堅守一線的醫護人員、公安幹警、建設者、保供人員、志願者等173位作者的173篇日記按時間順序依次排列,展現了從1月23日上午10時封城到4月8日0時解封這76天裡,武漢人民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面對疫情萬眾一心、守望相助的共同記憶。
將弘揚偉大抗疫精神教育同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緊密結合起來,我市組建「戰疫青年說」宣講團,組織全國第一檔以抗疫為主要內容,面向青少年的電視節目「同上一堂思政課——戰疫青年說」宣講活動。甘如意、華雨辰等宣講團的17名成員用雲課堂的方式分享戰疫故事,生動展現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形象,感召更多青年學生爭做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目前,武漢正在開展「平凡中的偉大——我身邊的抗疫英雄故事」主題作品徵集活動等群眾性主題教育活動,發動身邊人講身邊事,以身邊事感染身邊人,掀起學習踐行熱潮,推動偉大抗疫精神在武漢落地生根。
(記者胡雪璇 通訊員陳麗)
「90後」志願者邵劍昭:
評上抗疫先進個人 送菜送藥仍是日常
志願服務常態化,志願服務不斷線。12月12日,在獲得「湖北省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稱號3個多月後,江岸區百步亭悅秀苑社區「90後」志願者邵劍昭照例提著一袋子蔬菜來到208棟,探望在此居住的八旬獨居老人渝奶奶。
獲得「湖北省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稱號已過去3個多月,邵劍昭依舊活躍在社區裡弄之間。 記者何曉剛攝
「是小邵吧,小邵又給我送東西來了。」每次一聽到敲門聲,渝奶奶就知道是他來送菜了。渝奶奶老伴去世多年,平日裡就是邵劍昭的結對關愛對象,買米買菜、充煤氣、維修電器,老人家裡有什麼事兒都會找他。
「她把我當自己孫子,很信任,我也把老人當親人。」疫情防控期間,邵劍昭每天都會和社區老人通電話,除了詢問身體狀況,還會問老人們的生活需求,及時將菜品、藥品等配送到家。有時候老人在電話裡說不清楚,他就主動上門確認。
百步亭社區悅秀苑黨總支書記田歡介紹,在小邵的帶動下,社區先鋒黨員志願服務隊也積極發揮作用。疫情期間,這支服務隊累計服務社區困難群體達5000多人次,構築起社區疫情防控的嚴密防線。
「現在隊員已增加到100多名,而且大部分都是參與過疫情防控的『90後』志願者。如今志願服務精神已經融入了社區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大家繼續通過志願服務弘揚偉大抗疫精神、為新時代文明實踐增溫加熱。」
微信群裡,大家爭先認領「包片區」的志願服務,清掃社區、站崗值守、關愛空巢老人、團購物資的任務分配幾乎「秒空」,「紅馬甲」的身影遍布小區各個角落;主題黨日活動中,大家集思廣益創新形式,辦講座、演節目、發手冊,製作短視頻、H5產品,廣泛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還把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編寫成朗朗上口的快板,以居民喜聞樂見的方式深入人心。
「在百步亭,居民經常說的一句話叫『一人走百步不如百人走一步』。為了打贏這場無硝煙的戰爭,我們擰成一股繩,付出了很多。現在志願服務已經成為了我們的生活習慣,這股英雄氣質也成為了城市基因。」剛剛獲評第四屆武漢市文明市民候選人的邵劍昭深有感觸地說,志願者是新時代文明實踐的主力軍,今後還將不斷做大「志願圈」,建設群眾身邊「帶不走」的服務隊,擦亮英雄城市的底色,讓文明實踐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記者汪甦)
「擺渡人」祝恆:
把抗疫經驗寫進畢業論文
「參與了這場戰疫,我體會到一種挺身而出的成長,把對這段特殊經歷的所思所想寫進畢業論文,我覺得特別有意義。」12月12日,「95後」志願者、深圳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研究生祝恆告訴長江日報記者,結合自身專業,她的畢業論文選擇對社區防疫規划進行探究。
「95後」志願者、深圳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研究生祝恆把參與戰疫的所思所想寫進畢業論文。
祝恆介紹,社區承擔了生活物資兜底和患者送醫的分工,在疫情防控期間,應提供結構明晰、分區合理、設施布局均勻的社區環境,以縮短志願者代購藥品、食品的距離,增大社區服務站便捷服務人群數量,提升防疫站點的空間品質,達到建設「韌性社區」進行常態化防控。論文中,她還引用了武漢市第十三屆委員會第九次全體會議上提出的「打造15分鐘生活圈」的概念。「社區周邊步行15分鐘範圍內,有社區衛生服務站、基層文化體育設施,全面提升居民生活品質。」
「社區是疫情防控的最基層、最末端。我在社區做志願者一個多月,有深切的實戰經驗。這項工作與居民生命密切相關,每當居民發給我『求助』『拜託』這些字眼時,我的心都是緊的。」疫情防控期間,放假回家的她加入所在的張家墩社區買藥小組。為了方便找藥,她和社區工作人員跑遍了街道範圍內的五六十個藥店,將藥店店長拉進微信群裡溝通。
遇到深夜救助,她制定兩套方案:一是馬上網上聯繫,給各個藥店店長留言問詢,同時也將藥品信息發送到志願者群裡,發動大家一起尋藥;二是安撫居民情緒,了解患者病情危急程度,是否需要社區安排車輛就醫,或是通過網絡平臺在線問診。「安頓好求助居民後,已經凌晨兩三點了,我懸著的心才落地。」祝恆說,那一刻,她懂得了「擺渡人」這3個字的含義。
志願服務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疫情中的志願服務彰顯了理想信念、責任擔當,成為城市的文明程度、社會溫度、市民精神高度的生動體現。「現在,我們的志願者群仍未解散,只要有需要幫助的,群裡一呼就有人應。」祝恆也把抗疫精神帶回學校,發奮學習,刻苦鑽研,前不久獲得了第十五屆「廣東大學生年度人物」稱號。「一個志願者的力量也許很小,但是個人的力量匯聚成河,就讓我們這新時代展現出磅礴的偉力。」(記者汪甦)
馬拉松業餘愛好者梁羿:
家門口體驗「零差評」漢馬賽道
家住東湖之濱的梁羿是洪山區教育局信息技術中心的教研員,2015年底她被身邊熱愛跑步的朋友感染,成為一名業餘跑步愛好者。
洪山區教育局信息技術中心教研員梁羿是一名業餘跑步愛好者,2019年跑完漢馬全程。
2016年4月,首屆武漢馬拉松賽成功舉辦。梁羿作為初跑者,羨慕地看著跑團的夥伴出徵,萌發了跑完漢馬全程賽的想法。聽說沒有全馬成績,中籤概率很低,從此梁羿增加跑量,從小賽事開始嘗試,多次體驗武漢舉辦的半馬比賽。隨著體能增強及經驗的積累,她開始挑戰全馬,4年分別完成了黃石、鹹寧、荊州、無錫等地的全程馬拉松,每次完賽後她都把獎牌掛在客廳最顯眼的位置,可家門口的漢馬獎牌啥時能拿到?她盼望著早日在武漢關到歡樂谷的賽道上酣暢淋漓地跑上一程。
漢馬賽事越辦越成熟並升級為國內金牌賽事,報名人數突破國內馬拉松最高紀錄。為能中籤,梁羿多次報名參加直通漢馬的女子半馬比賽,但都沒能夢想成真。
2019年,就在武漢舉辦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會前夕,梁羿終於如願。4月14日早晨5時,梁羿就乘坐地鐵2號線和跑友從光谷直奔江漢路,天雖沒亮,但地鐵口的志願者已各就各位,跑友們身著鮮亮的參賽服匯集到起點熱身。
「啪!」隨著發令槍響,梁羿頓時淹沒在歡樂的海洋。組委會精心設計的路線涵蓋了武漢一城兩江三鎮四橋五湖,平日無暇駐足留意的街道、建築,那天都盡收眼底,「邊跑邊欣賞家鄉的一街一景,我感到特別親切」。
一路歡快來到東湖綠道,此時已跑過30公裡,梁羿感到身體開始進入最苦最難的「撞牆期」,體能急速下降需要補充能量。來到補給點,她看到蛋撻、水果、能量膠、飲料、鹽丸一應俱全,心裡頓時踏實了,「我只是馬拉松業餘愛好者,配速較慢,那次就怕後半程和我曾經參加的其他賽事那樣,存在補給點物資不足問題。看來漢馬『零差評』的口碑不是吹的,那天志願者不僅把水杯遞到我手中,水果全部切好,就連能量膠也提前撕開,這貼心的超五星服務堪稱完美」。
距離終點越近,梁羿越能感受到加油助威的節奏,她的腳步變得更加堅定,終於在全程42.195公裡的漢馬賽道圓滿畫上句號,「美好的體驗讓我驕傲,家門口的漢馬真的很完美!」(記者黃徵)
武漢城市歷史文化研究專家胡榴明:
新房老屋和諧共生留住城市的根
武漢城市歷史文化研究專家、作家胡榴明是土生土長的武漢人,對武漢的老房子、老街巷充滿感情。她當過工人,做過老師,43歲那年成為一名自由作家。
武漢城市歷史文化研究專家、作家胡榴明。記者黃徵 攝
十幾年前,胡榴明將寫作視角鎖定為武漢歷史建築,迄今已出版4部有關武漢城市歷史文化的書籍,「『十三五』期間,我感受最深的是從政府到老百姓,都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一個城市的歷史和文化價值,對歷史建築和老街巷的保護力度不斷增強」。
1950年出生的胡榴明,在漢口的江漢路、勝利街、自治街一帶生活了30多年,交通路上的書店、江漢路的煙火氣,都成為她美好的記憶。受父親胡天風影響,她從小飽讀詩書,「我也算是家學傳承,自學成才,我對武漢的喜怒哀樂都寫進了書中」。
2003年,經老作家周翼南推薦,胡榴明接下《夕陽無語·武漢老公館》的寫作任務,在前期研究中,她發現自己上幼兒園的那幢老建築也是一個老公館,「可惜,它在上世紀90年代被拆毀了。那時候被拆毀的老房子、老裡分不乏一些經典建築,令人惋惜,它們獨特的歷史、文化價值不可複製」。
讓胡榴明感到欣慰的是,進入21世紀,尤其是近幾年,從政府到開發商,以及社會各界對歷史建築、歷史街區的保護意識越來越強,保護力度越來越大。她創作的《曇華林》一書出版後,武昌區組織讀書會,邀請她給讀者講述曇華林的故事。江岸區多次邀請她參加城市規劃專家論證會,她和其他文化名人對漢口青島路片、黎黃陂路片等歷史街區的改造、開發、保護建言獻策。
2017年7月,胡榴明作為市民盟盟員撰寫了《關於漢口青島路片歷史建築保護開發的建議》,建議有關部門「一定要以審慎的態度,尊重現有的歷史建築」「摸清片區內建築的歷史和現狀,組織各方專家審慎評定,決定取捨,有序保護開發」。很快,此建議得到市領導的批示肯定。
「這5年,武漢發展勢頭很好,新房子湧現出來很多,同時對老房子也保護有加,我對這些很欣慰,很高興。新房子老房子都是城市的一分子,我們要如同對待自己的肌膚容顏一樣對待城市的每一寸肌膚每一個構成,點點滴滴把城市建設好,讓大武漢越來越精緻、精彩、漂亮!」胡榴明表示,武漢「十三五」期間,文化強市戰略推進順利,成果斐然,「這讓我們對『十四五』有了更高的期待,我們每個人都要加入進來,為之出力」。(記者黃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