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業大學2020級研究生開學典禮今天在屏峰校區田徑場隆重舉行,全體2020級研究生將在這裡乘上逐夢之舟,揚帆起航。
在開學典禮上,浙江工業大學校長李小年發表了《固守學術之魂》的致辭,以下是致辭全文:
固守學術之魂
——在浙江工業大學2020級研究生開學典禮上的致辭
校長 李小年
(2020年10月11日)
親愛的同學們、老師們:
大家上午好!
今天,在這寓意收穫的美好時節,我們迎著朝陽,相聚在美麗的屏峰山麓,隆重舉行2020級研究生開學典禮,祝福你們步入求知問學的新階段,見證你們開啟人生的嶄新旅程。首先,我謹代表浙江工業大學全體師生員工,向同學們表示衷心的祝賀和熱烈的歡迎!向辛勤培育你們的家長和老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誠摯的感謝!
同學們,從今天起,你們將以浙江工業大學研究生的身份開啟學術生涯。看著你們眼中飽含對未知的渴望,閃爍著自信篤定的光芒,我們由衷地為你們感到欣慰。
孔子說:「知者不惑。」何以成為知者?梁啓超先生給出的答案是:養成我們的判斷力。他進一步闡釋了養成判斷力的三個步驟:一是有相當的常識,二是有專門的智識,三是有遇事能斷的智慧。心智成熟的過程,就是從常識到專門智識,進而到智慧的境界升華。智慧是對無限、永恆之道的把握,梁啓超認為「養成總體的智慧才能得有根本的判斷力」。研究生研習學問的最主要方式是開展學術活動,而學術活動則是人類智慧的實踐探索,豐富著人類的理性精神和感性體驗,同時也承載著「創新驅動發展」的使命。
進入21世紀以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科學技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國家的前途命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人民的生活福祉。研究生教育處在國民教育的最頂端,是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同學們是知識層次最高、創新思維最活躍、最具發展潛力的青年群體,你們的學術水平和創新能力決定了我們國家未來的科技發展水平,必將深刻地影響著我們國家未來的綜合競爭力,昭示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進步的貢獻。由衷地希望同學們呵護好內心從事學術的那份原始衝動,固守學術之魂,堅定為真理而治學、為致用而治學的崇高理想,走好學術之路,以更加成熟、健全、包容的心智,去回報你們的父母和家庭,回報我們的社會和國家,並在不斷地創新和奉獻中彰顯新時代青年應有的責任和擔當。
成為研究生,預示著你們將從知識的接受者轉變為知識的研究者直至創造者,從學生轉變為學者,這是非常有挑戰性的一次跨越。實現這一跨越,需要從紛繁複雜的學術現象中去蕪存菁,固守學術之魂。古往今來,人類文明的每一次跨越、科學技術的每一次進步都是以客觀事實和規律為依據、以實踐為準繩、以繼承為基礎、以創新為靈魂的。司馬遷忍辱負重,歷經14年的努力,創造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鴻篇巨製——《史記》。在其《報任安書》中,他用「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這短短15個字抒發了著作《史記》的豪情壯志,充分體現了他崇高的學術襟懷、寬廣的學術視野和遠大的學術志向。這句話流芳百世,成為了後世學者追求自身學術理想的座右銘。
固守學術之魂,就要涵養「究天人之際」的學術襟懷。學術研究的對象包括自然、社會和思維。探尋三者的本質及其相互之間的關係,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進而實現人類和自然的長久存續是學術研究的永恆主題。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民生改善、國防建設面臨許多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技術的解決方案。為此,廣大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負起這一歷史責任,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斷向科學技術的廣度和深度進軍。「四個面向」既是奮鬥方向,更是行動指引。提倡同學們涵養「究天人之際」的學術襟懷,就是希望大家堅持「四個面向」,既有逐鹿科學前沿的「頂天」氣魄,又有服務創新發展的「立地」追求,不斷提升學術品味,把自己的研究與前沿科學、顛覆性創新聯繫起來,與國家和區域的戰略需求和重大現實問題結合起來,真正成為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價值、有責任的人。
固守學術之魂,就要拓展「通古今之變」的學術視野。「學如弓弩,才如箭鏃」,有深厚的學養和積澱,才華之箭方能射得更準更遠。科研創新具有靈感的瞬間性和路徑的不確定性,有的是源於長久的專注,有的是源於系統的思考,更多的是源於廣博學識的積累和巨人肩膀的支撐,來自於前人成果的啟發與當今需求的召喚。從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歷史和趨勢來看,任何一門學科都可以從其他學科發展中得到思想、理論和方法的啟示,要獲得一流的學術成果越來越需要寬廣的學術視野和多學科的知識積累。所有這些都是建立在精而廣的學術知識體系之上的。提倡同學們拓展「通古今之變」的學術視野,就是希望大家永葆學子的赤誠,弘揚「取精用弘」的學風,以兼收並蓄的開放心態投入對未知領域的激情探索,從歷久彌新的學術經典中洞悉世界、感悟當下,廣泛涉獵其他學科領域,開展跨學科的交流學習,進而觸發創新靈感,為衍生和迭加新概念、新原理和新技術打下堅實的基礎。
固守學術之魂,就要葆有「成一家之言」的學術志向。中國高等化工教育的開拓者,我們的老校長——李壽恆先生倡導的「三志」教育思想,其中兩條就是:教師「要有獨樹一幟、獨特見解及自成學派的宏圖大志」;學生要樹立「在科學上、事業上有所建樹的志向」。創新是學術活動的根本目標。1972年,中國稀土之父、浙江工業大學的校友徐光憲院士接受了一項緊急軍工任務——分離稀土元素中性質最為相近的鐠和釹,在無先例可循的科研道路上,他大膽選擇了挑戰萃取法分離的國際難題,最終以創造性的回流串級萃取新工藝,使中國稀土分離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我們的身邊,沈寅初院士以「探索未知、激情求解」為生命之魂而始終不渝,在上個世紀60年代跑遍全國各地,經歷了幾萬次的失敗,成功研製出能防治水稻紋枯病的生物農藥「井岡黴素」,讓老百姓吃上了安全放心的大米。高從堦院士始終堅守在科研第一線,為我國膜科學技術的創新與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我國科技界要堅定創新自信,堅定敢為天下先的志向,在獨創獨有上下功夫」。提倡同學們葆有「成一家之言」的學術志向,就是希望大家永葆對創新的赤誠,不把文憑作為學術的目標,在學術研究的道路上敢於超越權威、做到不斷變革、永遠追求卓越,努力在獨創獨有上下功夫,用更多的「硬通貨」創新成果服務社會、報效國家、貢獻人類。
同學們,為真理而治學、為致用而治學,既是學者追求的終極價值,也是時代賦予我們的職責使命。願青春的你們,固守學術之魂,以崇高的學術襟懷、寬廣的學術視野和遠大的學術志向,在研習中求真學問,在實踐中練真本領,真正成為以研究為生的時代青年,真正成為為國之生命、人民命運而研究的強國棟梁!
由衷地祝福你們!謝謝大家!
來源:浙江工業大學圖片 / 馮凱琦 陳婧婧 孫瀅璐 錢怡嘉 程昊哲 陳錢英 推送 / 陳珺懌 朱炫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