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閔行區江川路街道迎來「四喜臨門」的大場面一周內4個小區的4臺電梯同時開工加裝普陀區長風新村街道風荷園也啟動推進成片加裝電梯而在不久前的10月27日,虹口區江灣鎮街道逸仙小區更出現了14個單元同時開工加裝電梯的「盛事」……
而據上海12345市民服務熱線統計,今年5月1日以來的半年中,市民共撥打熱線3387次對加裝電梯一事進行諮詢、求助和投訴,這一來電量也遠高於了往年。
△半年熱線撥打數量曲線。
3387次來電中
哪些問題最被聚焦?
哪些矛盾最為突出?
哪些做法和建議呼聲最高?
▼▼▼
3387次來電中
我們發現了一個裝梯「潛規則」
「同意」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對市民來電中的高頻詞進行了梳理。排除掉工單記錄中使用的工作術語,以及「加裝」「電梯」這些必然出現的關鍵詞外,還出現了以下這些高頻詞:
「同意」出現了1584次
「施工」出現了1286次
「居委會」出現了746次
△熱線電話內容詞頻分布圖。
「同意」出現了1584次,說明.....
「同意」成為出現頻次最高的詞並不讓人意外,在加裝電梯中,所在樓幢的居民能否達成一致意見,更具體說能否取得底樓以及二樓居民的同意,幾乎是電梯最終能否成功加裝最關鍵的因素。不少居民也同樣選擇通過「12345」,表達自己對於加裝電梯的「不同意」。除了影響通風、採光以及擔憂運行噪聲等常見的說法之外,「房屋市值的變化」「是否有相應的補償」也是常見的理由。
同意率降低卻牽出了「潛規則」。去年年底,上海出臺新政策將本樓幢同意率從原來的90%降低到三分之二,且不再要求「無明確反對意見」,小區同意率也從原來的三分之二降低到一半。但從市民來電來看,這一門檻的降低並不意味著可以忽視部分居民的反對聲。
如寶山區一街道在回復居民來電時明確「為避免今後安裝電梯產生矛盾,建議市民最好是取得100%同意」。
可見,要求
「百分之百同意」仍然是一個操作「潛規則」
僅有個別街道表示願意
在有反對意見的情況下
「在充分協調的基礎上推進工作」
求助類來電是來電中最多的一類
3387次市民來電中
包含求助類來電1347次
諮詢類來電1035次
投訴舉報類來電706次
意見建議類來電284次
以及15次其他類型的來電
△3387次來電的分類。
這幾個區來電多一些
具體到申城各個區,記者梳理發現,3387次來電中,除了一些政策諮詢未明確所屬區域之外,「12345」為2977次來電標註了來電人的所在區域。
浦東新區以372次來電位列第一
普陀區328次
寶山區320次
靜安區305次
虹口區266次
閔行區261次
徐匯區255次
楊浦區251次
長寧區234次
剩餘的黃浦區和幾個郊區則來電較少
均不足百次
△各區熱線電話數量分布。
但具體分析,各區來電多寡除了與區域面積有關之外,還與各區的加裝電梯推進情況有關。
△各區熱線電話具體分類圖。
284次建議來電提了哪些「金點子」?
·這些來電中,一些街鎮成立「加梯臨時黨支部」「加裝電梯工作室」的做法頗受推崇
寶山區的一位居民建議推廣楊浦區殷行社區「0元加裝電梯」的方案,即由電梯公司「代資」加梯,居民每年繳納一筆使用費;
虹口區的一位居民則建議應該由街鎮社區牽頭,更多地嘗試「組團」「批量」加裝,通過規模化的操作降低成本,凝聚條塊合力,也容易為加裝電梯營造濃厚的氛圍;
靜安區的一位居民則希望臨汾路街道能夠「共享」他們在推進加裝電梯中製作的《電梯技術》和《群眾工作》兩本指導手冊,分享他們破解「底樓尷尬」的好經驗,幫助其他社區推進加裝電梯。
·加裝電梯中一些容易產生糾紛的「點」也被指了出來
長寧區的一位居民建議,加裝電梯在小區徵詢時必須將加裝的細節明示,並提供必要的效果圖。尤其在涉及到是否佔用到綠化、是否佔用小區車位、是否涉及無障礙通道的改造等問題上,一定要說清楚,避免進入實際加裝環節時遭致小區其他樓幢居民反對,引發矛盾;
寶山區的一位居民則建議,在樓內協商時,樓上居民不應該有欺瞞的心態。而應該主動告知可能的不利影響,保障底樓及二樓居民的知情權。這樣才能就加裝細節充分協商,進而改進加裝方案,達成一致。多位居民還指出,實際操作中已發生多次「老人起初同意,但子女知曉後反對,導致老人後期『反水』」的現象,建議在樓內徵詢環節中予以考慮規避。
·針對施工過程中擾民現象,也有不少建議
除了呼籲加強施工管理外,黃浦區的一位居民則建議不妨嘗試已在一些社區試點的工廠化安裝、鋼結構整體吊裝新工藝,縮短工期,降低對小區居民的影響。
奉賢區一位居民建議,電梯加裝施工時如果要佔用小區道路和車位,不妨先對佔用區域進行「增擴」,保障居民正常的通行和停車需求,待電梯加裝完畢後再恢復原樣。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原創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毛錦偉 脫崟 曹俊 狄斐
微信編輯:泰妮
校對:皮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