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之間雖然存在個體差異,但是在區域和全球大規模人群之間,平均生長顯著相似。例如,印度、挪威和巴西的兒童在生命早期向他們提供健康的生長條件時均顯示相似的生長模式。新的標準證明,在兒童生長至5歲方面的差別更多地受到營養、餵養方法、環境以及衛生保健而不是遺傳或種族特性的影響。時任世衛總幹事李鍾鬱在頒布該標準時強調,這一標準為保證兒童的最佳營養護理提供了重要參考,同時將最大限度地減少嬰幼兒死亡和疾病的發生。
以往推行了40年的舊「兒童生長標準」是以美國特定地區和時間選定的兒童為樣本制定的。這些嬰兒主要都吃配方牛奶,他們的體重比吃母乳的嬰兒重很多。同時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原來的標準存在若干技術和生物缺陷,不應作為全球普遍的兒童健康標準。而我國的標準雖然是綜合國內不同地區和不同餵養分方式的數據統計出來的。但這樣的數據並不能說明它更正確,而恰恰會由於混合或人工餵養寶寶的因素使數據偏高。於是從1997年到2003年間,世界衛生組織對包括巴西等6個國家的8440名母乳餵養的孩子的進行了跟蹤調查。這些孩子來自巴西、加納、印度、挪威、阿曼和美國等6個不同的國家,他們是根據最佳的成長環境選定的:採取專家建議的餵養方法,有良好的衛生保健環境,母親不吸菸等,最重要的是以母乳餵養為標準。身體都很健康,對孩子的照顧也非常周到。其生長發育曲線圖是通過檢測這些嬰幼兒的正常發育過程後描繪出來的。同時生長發育指標中還包含了身體質量指數(BMI=體重(公斤)÷身高(米)的平方,單位為公斤/平方米),這是WHO首次在嬰幼兒生長發育指標中引入此項指標。BMI為評估體重與身高比例提供了工具,對於監控孩子的肥胖症非常有效。它是評估兒童健康的一個重大革新。目前我國很多醫院的兒科和兒保科醫生目前也在採用世界衛生組織頒布的新的生長曲線圖,並對照2009年6月2日衛生部對外發布了《中國七歲以下兒童生長發育參照標準》。這套《標準》參考了2005年中國九個較發達城市兒童體格發育調查的結果,稍高於WHO的標準。綜合考慮進行判斷寶寶生長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