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講的故事大家應該是大概知道的,唐僧為了普度眾生去西方求取真經,一路上風險重重,幾經危險,最後去雷音寺取得了真經,其實在雷音寺那段有一個小細節讓人深思,下面就大概從取經的原因說起吧。
其實真正的取經要求是唐太宗說的,其實故事還要從魏徵說起,歷史上真實的魏徵其實是一個敢說的賢臣,在《西遊記》中他除了是皇帝手下的大臣,還是天庭的劊子手,行刑官。當時涇河龍王和算命先生打賭,然後龍王犯了天條去找魏徵,想求皇帝給個面子讓魏徵放過他,皇帝也是答應了,後來涇河龍王還是死了。皇帝被龍的冤魂纏身,導致他掛了。
唐王下了地府,很特別的是他是被判官一路護送去的,黑白無常沒這個資格,在地府唐王看到了很多,並且基本上所有的閻王都來拜見唐王,然後再生死簿上跟唐王加了三十三年壽命,為什麼是三十三呢?因為三生萬物啊。就這樣唐王在地府遊了一遍,還看到很多死於自己手上的人,冤魂無數啊。唐王回到人間就立馬開了個水陸大會,讓和尚去超度冤魂,唐僧就這麼出來了。
接下來就是觀音菩薩的出場了,菩薩順水推舟就說唐僧將的佛法就小乘佛法,根本不頂用,要講就將大乘佛法,並且大乘佛法只能自己去西天去取,這正說到了唐王的心坎上,他也怕啊,所以要人去取經,剛好當時唐王在觀音手上給他買了幾千兩銀子的袈裟和法杖,唐僧就毛遂自薦當了勇士。就這樣唐僧「自願」踏上了西行的路。
佛家講的就是普度眾生,心繫天下蒼生,如果佛祖等人真的在意世間人民的死活,他完全可以送經書過來嘛,再不濟也可以託個人給寄過來嘛,吳承恩老先生在開頭就已經暗示了這一點,從開頭到解圍取得真經兩個地方就可以看出佛祖的心思,唐僧本是佛祖的第二個徒弟,因為言語不和就被弄下來重新修行了,他安排的唐僧取經為的就是讓唐僧重新修成正果,並不是為了黎民百姓。
說完了取經的來由,接下來看看發生在大雷音寺的貪婪事件吧,這件事也作為結局來收場吧。在古代很多朝廷官員都貪的不行,在明末的崇禎皇帝就是被朝中的貪官捨不得錢給終結了,封建社會的貪婪很多,《範進中舉》一文就可以看出古代官員的貪汙,像佛家這樣什麼都戒的人肯定是很完美的,連肉都不吃錢都不要的肯定是好人,可是大家都錯了。
在《西遊記》中有兩個佛祖的徒弟阿儺和伽葉,這兩個人肯定很多人都沒很多印象,在唐僧去拿經書時這兩個人去要好處費,剛開始給的無字經書,後來因為把自己的紫金缽盂給了他們才給的經書,這樣說大家應該就有印象了吧。唐僧師徒一行歷經千辛萬苦好不容易到了佛門聖地靈山,還見到了如來佛祖,見過面後小談了幾句便讓他們師徒去領經書,然後就叫手下兩個徒弟就帶他們參觀「圖書館」,順便取經書回家。
兩位尊者剛開始還蠻客氣的,帶著師徒幾人好好的看遍經書(不是看完內容,是看外面的名字),唐僧看得也是非常興奮啊,很高興就想去挑選點書,這時候這兩個尊者就發話了:聖僧東土到此,有什麼人事送給我們?快拿出來,好把經書給你門。意思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人事是啥,就是財務或者其他值錢的東西,這可不是小編我胡編亂造啊,這是原文中寫的,這看起來是不是有點不可思議呢。唐僧自然是沒有錢的,一路上要飯過來的,你覺得手上會有金子嗎?
兩個尊者也是無奈,態度發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轉彎,說了句:「白手傳經繼世,後人當餓死矣!」然後就把經書給他們了,師徒幾人樂呵呵的就走了。後來還是燃燈古佛(為過去佛)給了他們提示,讓手下白雄尊者去劫了經書,最後發現經書的沒字的,孫悟空火氣瞬間就上來了,回到靈山去找佛祖理論,這一理論就搞出大問題來了。
佛祖說的話真讓人無語,他說(這是小編概括說的,原文不好懂):我已經曉得兩個弟子要錢的事了,經書反正是不可以隨便給的,當時也有個比丘聖僧來取經,並且把這個經書在舍衛國趙長者家裡讀了一遍,使得亡靈超度,我只要了他三鬥三升粒黃金,搞虧了,搞得後人沒有錢用。三升三鬥大概是什麼概念呢,按猜測大概一個小金堆吧,為什麼猜測呢,因為這麼多錢根本難以想像。我們討論黃金都是用克來衡量的,佛祖就厲害了,雖然以前沒有這個概念,但是也說的有點嚇人吧。
佛門中人本該不會收取這些的,但是作者這樣寫的目的就很明確了,我就不詳細說了,唐僧一行人討飯走到西天,沒有說手上裝了半毛錢路上去買吃的,而佛祖一開口就是要錢,這是真的「佛祖」?早點說還可以找唐王多要點,但要說的像佛祖那樣三升三鬥金粒,估計背一路都要背的累死,這樣對比起來真的不想說太多,佛祖一天到晚坐在那講經,他要這錢作甚?裝修大雷音寺?買飯用?這都說不過去,並且佛祖也明說了,他知道手下討錢的事情,說明他是縱容的,也就是說《西遊記》中的佛祖原來是貪婪的,就算他是將這些錢哪去普度眾生了,這也許佛家的修行成佛說不過去。
不管怎麼看總之小編覺得這個佛祖拿錢就是不對,居然還嫌棄之前的取經者錢給少了,本來我們去寺廟捐香火錢就是隨心的,怎麼能夠這樣說呢,這很明顯是作者想表達什麼,具體的就不說了,我也不是作者本人,反正這個也是想表達出對佛家的……,不知道大家怎麼看呢?佛祖到底應不應該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