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酷心理學實驗:「媽媽」不僅是一個身份,更重要的是提供安全感

2020-11-05 第一心理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有一個「碗櫃理論(Cupboard Theory)」風靡美國,深深影響了大多數美國父母,時至今日它在中國也有頗多體現。

所謂碗櫃理論,其實就是指嬰兒對父母的依戀,主要原因是因為,他們的父母給嬰兒生存所需的所有物質需求,比如照顧嬰兒,讓她吃飽穿暖遠離危險。

在對如何照顧和研究嬰兒行為上,行為主義心理學創始人華生主張的是「哭聲免疫法」,他認為,滿足一個嬰兒愛的需求,只需要媽媽給孩子提供充足可口的食物即可。

除此之外,完全沒有必要跟孩子過分親密,並且,嬰兒如果哭了不要立即抱他,因為這樣會使他對自己的母親過於依戀,以後在社會上將難以獨立。

另一個權威人物斯金納則提出了一個「強化理論」,他認為如果嬰兒一哭,父母就去抱他,那麼,父母就是在強化哭鬧的行為,最終使孩子成為嬌氣包、愛哭鬼。

這套理論民間流傳甚廣,但是很多家長卻對碗櫃理論、強化理論深信不疑。

為了鍛鍊嬰兒或孩童的獨立能力,哪怕看著孩子哭很心疼,也強忍著無視。

但是諷刺的是,多數運用這種冷酷方式教育孩子的父母,都發現孩子長大後有著很明顯、嚴重的精神問題。就連碗櫃理論提倡者華生自己的孩子,也深受其害。

而反對碗櫃理論的著名心理學家哈利·哈洛則堅持認為,食物生存固然重要,但是對嬰兒來說,接觸性安慰也一樣重要不可或缺,而且是必需品。

為了驗證自己的理論觀點,同時也為了反駁華生等人的觀念,哈洛開展了著名的恆河猴實驗,也被稱為「母愛剝奪實驗(Maternal deprivation)」

實驗所要驗證的,是關於愛的真相,即愛不是僅僅提供食物,而是情感依賴和肢體接觸,以及精神撫慰。

選擇恆河猴來做試驗是有原因的,恆河猴與人類基因的相似程度達到94%,所以恆河猴的反應對人類有參考性。

哈洛首先從猴子媽媽身邊抱走一些剛出生的小猴子,然後在小猴子生活的籠子裡放置了兩個假媽媽。一個假媽媽用鐵絲纏繞而成,冰冷而堅硬,但是它的胸前掛著一個奶瓶,小猴子餓了可以喝奶;另一個假媽媽則纏上了柔軟富有彈性的海綿加棉布,觸感溫暖親切,可以溫暖小猴子寶寶。

剛開始,被抱離媽媽身邊的幼猴們顯得極度狂傲、恐懼、焦躁不安。

哈洛在實驗記載中這樣寫道:小猴子們離開了媽媽呆在實驗室裡,不一會兒就顯得非常煩躁、恐懼不安,最後大小便失禁,導致實驗室裡總是瀰漫著一股臭味。

幾天之後,幼猴們意識到自己的媽媽已經離開自己不會再出現了,於是開始嘗試著向這兩個假媽媽們靠近,以滿足自己的情感需要。

根據實驗過程中的觀察可見,幼小的猴子們最為常見的行為是,只有實在餓到不行的時候,它們才會到觸感冰冷的鐵絲假媽媽那裡喝奶吃飽肚子,而剩下所有時間都是待在溫暖柔軟的絨布媽媽身邊。

所以,透過這個實驗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他們的確需要食物和物質上的滿足和豐盛,但更為依賴的,則是媽媽與他的肢體接觸,和對他的情感安慰。

這個實驗結束後,哈利又進行了一項十分殘忍的測試,為了測試出小猴子有多麼依賴媽媽,他故意在絨布媽媽身上裝上會傷害幼小猴子的機關裝置,本以為幼猴被機關傷害後會遠離絨布媽媽,結果卻與他所假設的相反。

無論假絨布媽媽身上的機關對幼猴有多少次多大的傷害,幼猴都義無反顧地一次又一次地奔向絨布媽媽,渴望從絨布媽媽身上獲取那些溫暖慰藉。

由此可見,幼兒對媽媽的依賴有多大。

最後,哈利特意把這些受過刺激的幼猴放了出來,通過觀察他發現,這些小猴子進入到猴群中之後,不僅無法與其他的猴子相處,而且還出現了極端的反群體行為,並且不停傷害自己。

哈洛由此得出結論:這些從小沒有感受到母親撫摸和呵護的幼猴,長大後都十分冷血。所以這些幼猴十分冷血。

由此可見,媽媽的肢體接觸和情感安慰,對幼兒來說極其重要。

所以,媽媽是什麼呢?並不只是生物學上的來源或社會學上的撫養人,對孩子來說,其實是重要的情感支柱和精神支柱,這一層關係的健康發展,是幼兒健康成長的關鍵。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1] Piaget, J. (1990). The child's conception of the world. New York: Littlefield Adams.

[2] Erikson, Erik H. Childhood and Society. New York: Norton, 1950.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

相關焦點

  • 一個殘酷的心理學實驗告訴你真相
    相信看完這兩組實驗,你就懂得如何處理寶寶哭鬧了!1.哭聲免疫法實驗行為主義心理學創始人約翰·華生(John B. Watson),在1920年曾做過一個小阿爾伯特實驗。他認為這樣做父母會更輕鬆,這樣做孩子哭的頻率會越來越少。另一個行為主義心理學的代表人物斯金納提出「強化理論」,也稱孩子哭泣時,不應該立刻就去抱他,否則就會強化他的行為,讓他成為一個真正的「愛哭鬼」。
  • 一個殘酷的心理學實驗揭開了真相
    「恆河猴實驗」揭開了真相在最初的心理學研究當中,人們普遍認為,嬰兒之所以會依戀自己的母親,是因為解決溫飽問題,所以,只要保證嬰兒的食物和冷暖,母親的存在就沒有必要。整個實驗過程殘酷而冷漠,但卻無比真實地揭開了真相。研究人員將一群剛出生的小猴抱走,讓它們與自己的媽媽從此分離,然後給它們各自準備了一個籠子,裡面放著兩個「假媽媽」,一個是用金屬製成的,另一個是用絨布製成的。
  • 一個殘酷的心理學實驗揭開了真相
    「恆河猴實驗」揭開了真相在最初的心理學研究當中,人們普遍認為,嬰兒之所以會依戀自己的母親,是因為解決溫飽問題,所以,只要保證嬰兒的食物和冷暖,母親的存在就沒有必要。一開始,人們對這種理論深信不疑,但美國心理學家哈洛卻不這樣認為,於是著名的「恆河猴實驗」孕育而生,這個實驗也被稱為「母愛剝奪實驗」。
  • 媽媽是什麼?一個殘酷心理學實驗解釋了含義!
    美國心理學家哈利哈洛為了驗證愛的真相不是提供食物,而是情感依賴和肢體接觸的想法,所以,耗費大半生的心血專門研究實驗,最後提出了著名的「恆河猴」實驗和「母愛剝奪實驗」,真實形象地向人們展示了母親的真正含義。
  • 一個「殘酷」的實驗,看清喜怒無常的媽媽,對孩子的傷害有多大
    導讀:一個「殘酷」的實驗,看清喜怒無常的媽媽,對孩子的傷害有多大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一個「殘酷」的實驗,看清喜怒無常的媽媽,對孩子的傷害有多大!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20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實驗,無比殘忍卻又拯救了千萬家庭
    這對動物來說是無比殘酷的,但因此挽救了成千上萬的家庭,被稱為20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實驗。 20世紀三四十年代,美國行為心理學創始人約翰- 華生提出了一個非常著名的理論,那就是孩子對於愛的需求,源於他們對於事務的需求,所以母愛只要提供足夠的食物就可以了。
  • 一個影響世界觀的實驗,體現了寶寶對媽媽無可比擬的愛,別錯過
    每個寶寶生下來好像天生就有尋找食物的特性,會本能地尋找媽媽的乳頭會在餓的時候自己爬上來,或者又哭又鬧,想要吃奶,這些瞬間可能會讓你覺得寶寶依賴媽媽是出於人的生存,本能是為了尋找食物,如果沒有這樣的生存,本能寶寶對媽媽的愛到底又會有多少呢?或者換一種說法,說食物和母愛比起來,對於寶寶來說,哪個更重要呢?
  • 一個有關愛的心理學實驗:有奶不一定就是娘
    》中有一個讓人細思極恐的實驗,便是史丹福大學哈洛的猴子實驗。堪稱心理學依戀理論最具代表性的實證。哈洛的實驗過程以影片方式記錄下來,呈現的景象雖然令人心寒驚恐,卻也凸顯了親密情感對生命的重要。首先,哈洛和他的學生將一群剛出生的小猴子和母親分離,單獨放進籠子裡,籠子裡放著2隻代理母猴,一隻是用鐵絲纏繞成母猴的形狀,冰冷,堅硬,腹部上方有一個鋼製的乳頭,乳頭上有一個小洞,可以讓奶水流出。另一隻母猴是用布做的,柔軟、溫暖,乳房吸不到奶,但笑容可掬。
  • 心理學上一個殘忍的實驗,告訴我們養育一個孩子重要的是什麼…
    寶寶出生後,或早或遲地會表現出對媽媽的依戀。媽媽把寶寶抱在懷裡,寶寶會睡得很踏實,臉上露出幸福的表情。如果長時間見不到媽媽,寶寶就會哇哇大哭,不睡覺。在新生兒階段有一個很重要的連接,叫作母嬰連接,是建立寶寶與父母之間親情和緊密關係最重要的情感基礎。
  • 孩子的安全感從何而來----來自著名心理實驗的答案
    在教育心理學裡,有一個非常著名的恆河猴實驗。這個實驗主要分為三部分。實驗的第一部分:研究人員把小猴子放到房間,房間有兩隻母猴子:一隻是鐵絲網做的母猴子,身上安放了一個奶嘴,小猴子可以從它身上吸到奶喝。另一隻是不做的沒有奶的母猴子,小猴子從它身上吸不到奶。
  •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嬰兒的心理需求:尋求安全感
    嬰兒的睡眠狀態是他一天當中最重要的部分。發展心理學關注嬰兒能否建立正常的「睡眠—覺醒周期模式」。如果新生兒睡眠不規律,可能是出現某種異常問題的徵兆。嬰兒的覺醒狀態是指嬰兒每天有2-5個小時的覺醒狀態,這時嬰兒會安靜地觀察周圍的事物或與母親建立聯結,嬰兒的學習和記憶就是在覺醒狀態下進行的。
  • 心理學:為什么女人會缺乏安全感
    心理學:安全感1、女人不安全感來自原生家庭很多人往往低估了經濟獨立的重要性,經濟獨立對於女性的自尊與安全感都是非常重要的。徐志摩的原配妻子張幼儀與徐志摩結婚的時候,非常弱弱的,一直很沒有安全感,因為徐志摩愛上了才華多藝的林徽因,而覺得她是土包子無趣。後來她與徐志摩離婚後,反而人生開掛了。
  • 殘酷的恆河猴實驗:孩子和媽媽是如何建立依戀關係的?生理VS心理
    高學歷女性為什麼放棄職場高薪去做全職媽媽?有一項殘酷的實驗給了我們答案,這個實驗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哈裡哈洛及其同事一起主導完成的。這個實驗又被稱為是恆河猴實驗,實驗過程是這樣的:一隻嬰猴,從出生第一天就被帶離開母猴的身邊,並讓它在未來的165天內和鐵絲媽媽還有毛絨媽媽在一起,鐵絲媽媽胸前掛有奶瓶,而毛絨媽媽沒有,也就是說和鐵絲媽媽在一起的時候能夠滿足嬰猴的基本生理需求,但是和毛絨媽媽在一起的時候,能夠帶給嬰猴溫暖的觸感和溫度。
  • 關於孩子安全感的問題,這篇文章通通解決!
    說到這個話題,有三個經典的心理學實驗不得不提。 首先,安全感是人渴望穩定、安全的心理需求。 而對於小朋友來說,這種需求主要被滿足於與父母的互動中,心理學中把這種互動關係稱為依戀關係。
  • 兩個心理學實驗告訴你答案:抱就對了
    第一個實驗:&34;這個實驗是非常殘忍的,科學家一般都做動物實驗,而&34;是美國心理學家:約翰·華生在一個八個月的孩子身上做的心理實驗。這個實驗得出的&34;,認為孩子可以被訓練的不哭鬧,更獨立,旨在培養不負責任的&34;。
  • 心理學技巧:抓緊「沒安全感」時機
    1、越沒安全感,越喜歡那些喜歡自己的人在《社會性動物》一書中,提及兩個關於此心理的實驗。心理家伊萊恩·瓦爾斯特做過一個實驗測試,一半學生正面評價,提升她們的自尊。另一半負面評價,降低她們的自尊。最後,學生們被要求對她們喜歡的各種各樣的人進行評分,結果收到負面反饋的學生比收到正面反饋的學生更喜歡自己的男性崇拜者。總結就是,我們喜歡被人喜歡——我們越沒有安全感,就越喜歡那些喜歡我們的人。薩拉·基斯勒和羅伯塔·巴拉爾還做過一個實驗也證明了這一觀點。
  • 媽媽一走,孩子就哭,這是缺乏安全感嗎?
    John Bowlby的「依附理論」 John Bowlby認為,成年人遇到的情感中的心理障礙,大多始於童年時期的情感挫折,而其中決定因素就是孩子在嬰幼兒時期與母親的依附關係。母親與孩子的情感聯繫越緊密,越能夠幫助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即「安全型依附」,這種無微不至的關照並不會把孩子寵壞。反而,如果孩子對於母愛總是處在患得患失的焦慮中,就會時而精神煥發,時而絕望至極,而形成「焦慮型依附」,並會把這種心理上的焦慮帶入成年,形成潛意識中的情感障礙。
  • 心理學實驗提供給學生的有效的記憶方法
    心理學上有一個關於認知記憶的實驗,這個實驗可以讓我們重新去思考,怎樣去記住自己想記的東西,尤其是作為一個學生,面對無處不在的考試,更需要一個好的記憶方法。在實驗裡,實驗者把被試分成了兩個組,實驗內容是對數學、英語、地理三個科目的記憶內容進行測試。
  • 小孩三歲前和誰睡覺很重要,關係到小孩的安全感,父母不要在乎
    小孩三歲前跟誰睡很重要,關係到小孩安全感的建立,如果父母不關心,那麼小孩可能會在內心缺乏安全感,變得自卑敏感。還是和媽媽睡吧。母親是孩子安全感的源泉,對於新生兒來說,母親的懷抱是一切,母親是孩子的依靠。這一階段最好和媽媽一起睡覺,讓孩子感受到媽媽的溫暖,這樣孩子的內心才會有安全感。
  • 強大的自尊會讓你更健康 10大心理學實驗背後的人性真相
    除了那些雞尾酒會式的談話,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許多著名的心理學實驗已經展現了人性中普遍卻令人驚訝的真相。下面就是能改變自我認知的10大經典心理學實驗。總有惡在心中We all have some capacity for ev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