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剝奪母愛的孩子,未來會怎樣?一個殘酷的心理學實驗揭開了真相

2020-09-05 宋媽說育兒

母親其實更像一面鏡子,希望孩子能夠成為自己生命的延續,並將自己的期待寄托在孩子身上。因此,孩子與母親之間的關係也會更加密切。

但那些從小被剝奪了母愛的孩子,該怎樣與母親建立羈絆?他們的未來會是怎樣的呢?心理學家哈洛的「母愛剝奪實驗」揭開了真相。

被剝奪母愛的孩子,未來會怎樣?「恆河猴實驗」揭開了真相

在最初的心理學研究當中,人們普遍認為,嬰兒之所以會依戀自己的母親,是因為解決溫飽問題,所以,只要保證嬰兒的食物和冷暖,母親的存在就沒有必要。

一開始,人們對這種理論深信不疑,但美國心理學家哈洛卻不這樣認為,於是著名的「恆河猴實驗」孕育而生,這個實驗也被稱為「母愛剝奪實驗」

之所以選擇恆河猴作為研究對象,是因為它的基因相似度與人類非常接近,得出的結論可信度更高。整個實驗過程殘酷而冷漠,但卻無比真實地揭開了真相

研究人員將一群剛出生的小猴抱走,讓它們與自己的媽媽從此分離,然後給它們各自準備了一個籠子,裡面放著兩個「假媽媽」,一個是用金屬製成的,另一個是用絨布製成的。

一開始,剛離開母親的小猴顯得異常焦慮恐懼,它們不斷地大聲尖叫,甚至生活出現問題,使得整個實驗室充滿了悲涼的氛圍。

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小猴子發現無論怎樣反抗,都不可能再回到母親身邊,所以他們放棄了掙扎,將感情轉移到了假媽媽身上。如果從最初的理論上看,小孩會去找帶有食物的金屬媽媽,但事實卻是他們都抱住了「絨布媽媽」。

小猴子會和「絨布」媽媽保持非常親密的關係,向它表示友好,除非實在餓得不行了,它才會轉身去找金屬媽媽吃點東西,然後再回來。

這項實驗結果也證明了一個重要的事實,無論是人類還是動物,對於親密關係的需求遠遠大於對食物的需求程度。甚至有很多實驗研究表明,當一個嬰兒從小缺乏母愛時,他們的身體和智力發育,都會受到或多或少的阻礙,而且不可逆

這樣告訴家長,再好的學校教育,都不及父母的擁抱和愛撫,只有當孩子真正感受到愛時,他才能健康茁壯地成長,才能有勇氣面對未來的挑戰

更「扎心」的現實:即使母親對自己怎樣,孩子也不願意離開媽媽

為了更加深度地證明實驗結論,研究人員做出了一次更殘忍的決定,他將「假媽媽」身上安裝了很多「陷害」小猴的機關。

因此每當小猴子靠近時,這個「假媽媽」就會做出傷害自己的行為,但是無論怎樣的傷害,小猴依舊不願離開媽媽。即使遍體鱗傷,也願意尋求一點點溫暖,找到那一份歸屬感

這個實驗也從側面證明了,那些被「虐待」的孩子,寧願結束自己的生命,也不願意承認,「媽媽不愛我」的這個事實,這或許就是母親與孩子與生俱來的安全感吧。

而這個實驗,也讓哈利相信,只要有安慰和食物,嬰兒也能夠健康地成長,但這是真實的嗎?實驗其實還在繼續。

愛可以傳遞,愛無能同樣會傳遞

這些被「假媽媽」帶大的猴子,長大之後出現了很大問題,他們不能與其它猴子相處,會表現出異常的群體行為,比如暴力、廝打等現象,甚至有些小猴子會有自殘的現象。

最「扎心」的結果是,這些小猴子長大之後,也不能成為一名正常的母親,她們其中有些會「虐待」自己的孩子,冷漠、忽視盡顯悲涼,只有極少數的猴子能夠表現得比較正常。

這個實驗結論也證明了,愛可以傳遞,但愛無能同樣會傳遞。一個沒有感受過真正母愛的人,成年之後,也很難成為一名合格的母親。

而作為此次實驗的實施者哈洛而言,他也是一位缺少母愛的孩子,雖然他在事業上取得了不錯的成就,但他的家庭只能說是一場悲劇。

而這些小猴的付出,給了所有母親一個提醒,也告訴所有父母,愛才是讓孩子成長的最好途徑,而不是所謂的金錢和物質

相關焦點

  • 被剝奪母愛的孩子,未來會怎樣?一個殘酷的心理學實驗揭開了真相
    母親其實更像一面鏡子,希望孩子能夠成為自己生命的延續,並將自己的期待寄托在孩子身上。因此,孩子與母親之間的關係也會更加密切。但那些從小被剝奪了母愛的孩子,該怎樣與母親建立羈絆?他們的未來會是怎樣的呢?心理學家哈洛的「母愛剝奪實驗」揭開了真相。被剝奪母愛的孩子,未來會怎樣?
  • 一個殘酷心理學實驗解釋了含義!
    的說法,認為孩子之所以依賴自己的父母,是因為父母給了他們充足的食物和較好的物質生活,認為母親不應該跟孩子太過親密,否則會造成孩子的戀母情結,從而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事情真的是這樣嗎?美國心理學家哈利哈洛為了驗證愛的真相不是提供食物,而是情感依賴和肢體接觸的想法,所以,耗費大半生的心血專門研究實驗,最後提出了著名的「恆河猴」實驗和「母愛剝奪實驗」,真實形象地向人們展示了母親的真正含義。
  • 恆河猴母愛剝奪實驗:推翻一套坑人的育兒法,拯救無數兒童
    約翰·華生做過的一個慘絕人寰的實驗。恆河猴母愛剝奪實驗哈洛被稱為上個世紀最殘忍的科學家之一,他專門建立了一座猴子實驗室用來做研究。為了防止出現生病傳染,他將所有的猴子隔離餵養,剛出生的小猴子也不例外。他給猴子們準備了兩個「媽媽」,一個用鐵絲製作,上面綁著奶瓶,用來提供食物;另一個則是用軟布製作的,用來提供擁抱。根據華生提出的理論,嬰兒只需要食物就可以,母親可有可無,過度的關注會讓孩子喪失獨立的人格。
  • 殘酷心理學實驗:「媽媽」不僅是一個身份,更重要的是提供安全感
    在對如何照顧和研究嬰兒行為上,行為主義心理學創始人華生主張的是「哭聲免疫法」,他認為,滿足一個嬰兒愛的需求,只需要媽媽給孩子提供充足可口的食物即可。除此之外,完全沒有必要跟孩子過分親密,並且,嬰兒如果哭了不要立即抱他,因為這樣會使他對自己的母親過於依戀,以後在社會上將難以獨立。
  • 一個殘酷的心理學實驗告訴你真相
    相信看完這兩組實驗,你就懂得如何處理寶寶哭鬧了!1.哭聲免疫法實驗行為主義心理學創始人約翰·華生(John B. Watson),在1920年曾做過一個小阿爾伯特實驗。他認為這樣做父母會更輕鬆,這樣做孩子哭的頻率會越來越少。另一個行為主義心理學的代表人物斯金納提出「強化理論」,也稱孩子哭泣時,不應該立刻就去抱他,否則就會強化他的行為,讓他成為一個真正的「愛哭鬼」。
  • 20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實驗,無比殘忍卻又拯救了千萬家庭
    這對動物來說是無比殘酷的,但因此挽救了成千上萬的家庭,被稱為20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實驗。 20世紀三四十年代,美國行為心理學創始人約翰- 華生提出了一個非常著名的理論,那就是孩子對於愛的需求,源於他們對於事務的需求,所以母愛只要提供足夠的食物就可以了。
  • 強大的自尊會讓你更健康 10大心理學實驗背後的人性真相
    除了那些雞尾酒會式的談話,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許多著名的心理學實驗已經展現了人性中普遍卻令人驚訝的真相。下面就是能改變自我認知的10大經典心理學實驗。總有惡在心中We all have some capacity for evil.
  • 不恰當的幫助,反而會剝奪孩子的成功 | 心理學幫你看清幫助的界限
    在2018年的一次採訪中,赫克曼被問到,如何養育一個出色的孩子?如果讓您給父母們一個養育方面的建議,那是什麼?赫克曼說,「我認為最重要的一條建議就是,凡是成功的學習都具有一個始終如一的特徵,那就是允許孩子失敗。」「不斷的嘗試和失敗,恐怕是學習的最重要的來源。
  • 心理學:加拿大心理學家曾做「感覺剝奪實驗」,一半人出現幻覺
    在心理學的定義中,感覺指的是人腦對於當前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個別屬性的反映,包括視覺、嗅覺、聽覺、觸覺等。感覺是人們一些心理活動的基礎,是人類認識世界的源泉,而且對機體生存具有重要作用。當我們不在意的時候,感官系統隨時隨地都在接受豐富多樣的外界刺激。有時候也許我們會厭煩,想要身處與外界相對隔絕的環境中,但是一旦真正處於消失感覺的狀態下,那滋味可並不是那麼好受。
  • 傷痕實驗——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傷痕實驗。實驗組織者所有的參與者說:這個實驗的目的是——想觀察,人們對面部有傷痕的陌生人的感覺如何,態度如何。每一個參與者都被安排到不同的沒有鏡子的小房間裡。由專業的化妝師,在他們的左臉上,畫出一道觸目驚心的傷痕。
  • 母愛偉大,為何弒母?心理學:能放手的愛才是偉大的母愛
    因為一邊是我們最愛的母親,一邊是花朵一樣的孩子。母愛是偉大的,一直被人們稱頌的;孩子是心頭肉是祖國的未來。這原本是兩個愛的代名詞,誰會想到二者會與仇恨聯繫在一起呢!究竟是什麼樣的心結導致了慘案的發生?更是為了防止類似事件的再發生,我們就從心理學的角度,深度探索弒母案背後的前因後果。
  • 心理學如是說:感覺剝奪實驗,如果我們沒有感覺會怎麼樣呢?
    在20世紀50年代,就有心理學家做過這方面的實驗研究。有些人可能會想是不是通過讓人們失去感官的正常功能來研究我們失去感覺會怎麼樣,但這顯然是不允許的。但是我們可以通過讓人們不受到刺激來研究沒有感覺會怎麼樣。
  • 一個有關愛的心理學實驗:有奶不一定就是娘
    》中有一個讓人細思極恐的實驗,便是史丹福大學哈洛的猴子實驗。堪稱心理學依戀理論最具代表性的實證。哈洛的實驗過程以影片方式記錄下來,呈現的景象雖然令人心寒驚恐,卻也凸顯了親密情感對生命的重要。首先,哈洛和他的學生將一群剛出生的小猴子和母親分離,單獨放進籠子裡,籠子裡放著2隻代理母猴,一隻是用鐵絲纏繞成母猴的形狀,冰冷,堅硬,腹部上方有一個鋼製的乳頭,乳頭上有一個小洞,可以讓奶水流出。另一隻母猴是用布做的,柔軟、溫暖,乳房吸不到奶,但笑容可掬。
  • 顛覆你自我認知的10個心理學實驗
    目前,他們為了揭開這層神秘面紗,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不算那些心理學座談形式的實驗,過去一個世紀,有些著名的心理學實驗展現了人性中普遍卻令人驚訝的真相。實驗測試學齡前兒童對眼前誘惑的忍耐能力 – 實驗結果讓我們對毅力和自律有了更深的了解。實驗中,一群四歲的孩子帶進一個房間。每個孩子面前擺著一個棉花糖,被告知:「你可以現在把糖吃了,或者你不吃等到15分鐘,實驗員回來會給你兩個棉花糖吃。」《時代周刊》寫到,雖然大部分孩子同意等待,但他們通常無法抵禦誘惑,在實驗員返回之前放棄並吃掉糖果。
  • 感覺剝奪實驗
    實驗背景  1954年,加拿大麥克吉爾大學的心理學家首先進行了「感覺剝奪」實驗:實驗中給被試者戴上半透明的護目鏡,使其難以產生視覺;用空氣調節器發出的單調聲音限制其聽覺;手臂戴上紙筒套袖和手套,腿腳用夾板固定,限制其觸覺
  • 都說有奶便是娘,孩子到底和誰更親近?給你揭開親子依戀的秘密
    但是,有一些媽媽卻因為各種原因不能享受給寶寶餵奶這份幸福,這些媽媽也經常會擔心一個問題:我不能給寶寶餵奶,寶寶是不是就沒那麼愛我了?我是不是就是一個不及格的媽媽了?問題其實並沒有那麼嚴重,每天抱著寶寶餵奶確實會增加母子感情,但即使媽媽們無法做到這點,還是有其他補救的辦法的。這個問題,我們要從20世紀最著名的心理學實驗--恆河猴實驗說起。
  • 6年追蹤3個孩子,揭開教育殘酷真相:父母的層次決定孩子的高度
    曾經有一部名喚《出路》的紀錄片,花了6年的時間去追蹤3個不同階層的孩子的生活軌跡,用來研究影響孩子成長的各種因素。其中,紀錄片通過向我們展示3個孩子的人生經歷,讓我們看到,影響孩子成長的不僅僅是階層和努力,其中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是父母的眼界,或者可以說,父母的眼界決定了孩子成長的"高度"。
  • 「這個髒,不能碰」,一個殘忍實驗,教父母警惕「感覺剝奪」陷阱
    很多家長對於孩子的行為,管束得過於嚴格。涼的東西不能碰,辣的東西不能吃,髒東西不能用手拿……當然,父母的本意都是為了孩子好。但是,這些不同的「感覺」,正是人類精神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父母過於約束孩子的行為,則很有可能掉進「感覺剝奪」的陷阱裡。
  • 從「夢剝奪」實驗了解「夢境」
    人們一提夢境,大家也許會想到夢中各種各樣啼笑皆非的人生體驗,那你知道嗎,夢境與我們的身心健康也有很緊密的聯繫,讓我們從一個有趣的實驗——「夢剝奪實驗」說起啦!實驗過程很簡單,研究者挑選了8名23歲到32歲的男性作為被試,要求他們每天都要到實驗室睡覺,睡覺時在他們的頭上貼上電極貼。剛開始,被試可以安心地睡覺,研究者主要觀察他們的夢境未被剝奪時的精神狀態。幾天過後,夢境剝奪實驗正式開始,當被試進入睡眠狀態後,會出現快速眼動的情況,這說明他們此時正在做夢,這時研究者把他們叫醒,直到他們完全清醒後再讓他們繼續睡覺。
  • 家長別再殘酷剝奪孩子學習的本能,孩子太可憐了
    其實,這裡我只想說,別再殘酷剝奪孩子學習的本能了那家長怎樣和孩子溝通孩子才願意學呢?有個研究組研究過孩子怎麼誇更好,誇孩子相信你很聰明的,孩子不敢放手去做,挑簡單的做。因為孩子怕做不對別人講他不聰明;但另外一組說,你很有探索能力,注重孩子的過程,這組的孩子都敢努力去探索稍困難的任務,所以誇孩子有講究,注重孩子的過程很重要,比如你想誇孩子懂事只要說孩子這個行為可以幫到誰,不需要說他人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