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髒,不能碰」,一個殘忍實驗,教父母警惕「感覺剝奪」陷阱

2020-12-13 小鹿的魔法廚房

很多家長對於孩子的行為,管束得過於嚴格。

涼的東西不能碰,辣的東西不能吃,髒東西不能用手拿……當然,父母的本意都是為了孩子好。但是,這些不同的「感覺」,正是人類精神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

如果父母過於約束孩子的行為,則很有可能掉進「感覺剝奪」的陷阱裡。

什麼是「感覺剝奪」?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實驗,叫做「感覺剝奪」實驗。

1954年,心理學家貝克斯頓和斯科特以每天20美元的報酬,找了幾個學生來進行一項看起來非常新奇的實驗。

他們給學生戴上特製的半透明塑料眼鏡,手臂套上用紙板做成的「鎧甲」,送到隔音的空間裡。學生們躺在舒適的床鋪上,所能感覺到的只有空氣調節器發出的嗡嗡聲。

一開始,學生們都感覺很有趣,是一種非常新奇的體驗。他們有的選擇睡覺,有的默默思考,有的則開始考慮自己的論文作業。

然而,僅僅兩天之後,學生們就開始出現注意力渙散、焦躁不安、精神不能集中等現象,有的甚至產生了幻覺。考慮到學生們的健康問題,心理學家停止了這項實驗。

研究證明,感覺剝奪會對人的心理和行為產生極大的影響。「感覺」雖然是一種簡單的心理活動,但它卻是構成人健康心理必不可少的因素。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無時無刻不處在「感覺」當中——耳朵聽到窗外馬路上的汽車鳴笛聲,眼睛看到對面牆壁上一塊不顯眼的汙漬,手指觸摸到不同材質的物品,風拂過皮膚帶來一絲涼意。

所有的一切,都是構成人類「知覺」的精神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刺激雖然微弱,卻是維持精神運轉的必要條件。

看似「髒亂差」的東西,也是一種人生體驗

很多家長,尤其是愛乾淨的女性家長,都把孩子管得過於「細緻」了。

成年人認識世界,可以通過很多種途徑。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只有親身經歷,才是最有效的。

而對於小孩子而言,親身經歷不僅是對於世界的認識,還是一種人生經驗的積累。只有親自試過了,才能知道,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

很多父母都害怕孩子吃苦,為了讓孩子避開那些成長道路上的「泥坑」,而立下許多規定,這也不允許,那也不允許,把孩子束縛在一張大網裡,長此以往,孩子不僅會對調皮搗蛋的事情失去興趣,同時,也會對其他的事情失去興趣。

很多低年級的孩子,為什麼沒有上進心,不喜歡搗亂,但也不愛學習?

父母有父母的經驗,但孩子也應該有自己的道路。

研究表明,在孩子6歲左右的時候,神經發育達到巔峰時期。在那之後,一些沒有及時得到「刺激」的神經突觸,就會隨著孩子的長大慢慢退化,最終消亡

所以,有一些經驗和習慣,如果在童年時錯過了,便有可能這一生都不會再擁有。

所以,當孩子對一塊泥巴產生濃厚興趣的時候,父母千萬不要再說:「這個髒,不能碰!」

帶他玩泥巴,然後讓他自己洗手,反覆清理到完全乾淨為止。讓孩子充分感受到他的興趣給他帶來的精神刺激,同時也親身體會到這份愉快經歷所帶來的後果,讓他自行決定,以後還要不要這樣做。

貪玩,冒險,然後承擔責任,這不僅是給孩子的一堂體驗課,也是給家長的人生教育課。避免那些過多的束縛與規定,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充分體會到「感覺」帶來的快樂。

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我們不能照搬前人的經驗,而應該結合科學的理論,根據自己家孩子的實際情況,選擇最適合孩子的管教方法。

這套「正面管教」系列書籍,是非常暢銷,也非常實用的一套「錦囊妙計」,最適合缺乏系統育兒理念的家長閱讀,把科學的理論和實際情況相結合,建立起最適合你家孩子的一套管教方法。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塊璞玉,而正面的管教方法就是打磨璞玉的工具。只有經過恰當的打磨與切割,美玉才能從石殼中脫落出來,散發出迷人的光彩。

這套書一共包含五本,教各位家長如何與孩子溝通,如何選擇管教方式,如何讓孩子把你的話聽進心裡,如何讓你的孩子在心理上健康成長。不膽怯,不懦弱,不叛逆,敢於爭取,積極向上。

全套原價128元,現價49元,基本是打四折了!優惠力度相當大,有需要的讀者可以點擊下方購買:

相關焦點

  • 「這個髒,不要碰」,家長對孩子「感覺剝奪」,是最失敗的教育
    其實看看我們周邊的確是有很多這樣的孩子,一直都被父母呵護著,一句"這個髒,不要碰",一句"哎呀,怎麼弄得這麼髒,真是不聽話",讓孩子一直都認為這個世界"髒"是無處不在的,是危險的。但是醫生卻說到,大人一直給小孩子灌輸這樣的思想,導致孩子都沒有興趣去探索或是嘗試了。這樣子對於孩子以後的發展是弊大於利的。
  • 感覺剝奪實驗
    感覺剝奪是指將志願者和外界環境刺激高度隔絕的特殊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各種感覺器官接收不到外界的任何刺激信號,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就會產生這樣或那樣的病理心理現象。Lilly在1956年進行了感覺隔離實驗,他將志願者浸入充滿溫水的水箱中。他們戴著呼吸面罩,這既可以保持呼吸,又阻止了光的穿入。這就形成了一個沒有光、聲音或衣物刺激的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下,被試漸漸變得煩躁,而且難以集中注意力,甚至個別被試產生了精神障礙。任何一個志願者在這個實驗中所能堅持的最長時間是3個小時。被試報告說,在實驗中,他們產生了不真實感,喪失了識別能力。
  • 被剝奪母愛的孩子,未來會怎樣?一個殘酷的心理學實驗揭開了真相
    但那些從小被剝奪了母愛的孩子,該怎樣與母親建立羈絆?他們的未來會是怎樣的呢?心理學家哈洛的「母愛剝奪實驗」揭開了真相。被剝奪母愛的孩子,未來會怎樣?「恆河猴實驗」揭開了真相在最初的心理學研究當中,人們普遍認為,嬰兒之所以會依戀自己的母親,是因為解決溫飽問題,所以,只要保證嬰兒的食物和冷暖,母親的存在就沒有必要。
  • 被剝奪母愛的孩子,未來會怎樣?一個殘酷的心理學實驗揭開了真相
    但那些從小被剝奪了母愛的孩子,該怎樣與母親建立羈絆?他們的未來會是怎樣的呢?心理學家哈洛的「母愛剝奪實驗」揭開了真相。被剝奪母愛的孩子,未來會怎樣?一開始,人們對這種理論深信不疑,但美國心理學家哈洛卻不這樣認為,於是著名的「恆河猴實驗」孕育而生,這個實驗也被稱為「母愛剝奪實驗」。
  • 「那個髒,不要碰」父母過分追求清潔會扼孩子的成長
    簡言之,父母的想法是「萬物一切皆髒,孩子能不碰就不碰」以避免生病。教孩子講衛生是對的,但沒必要矯枉過正,孩子一碰到什麼東西,就會想到最壞的結果,追求太多「乾淨」,這會扼殺孩子的成長。「這群孩子就像公主和少爺,說父母告訴他們地上髒,千萬不能坐」。不要驚訝有很多孩子和他們聯繫,有這樣的現象:孩子洗手時濺幾滴水,就要專心打球、跑步,把髒手洗乾淨有一點;甚至有些孩子不願意碰橡膠泥和顏料,感覺到這些東西「又粘又髒」。
  • 代母實驗,這個用猴子做的殘忍實驗,揭示了人類養育孩子的關鍵
    如果讓我篩選「十大殘忍心理實驗」的話,今天要說的這個利用恆河猴做的實驗肯定是要上榜的。這個心理實驗,即使在當年也飽受爭議,就更不用說在動物保護主義盛行的現在了。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儘管這個心理實驗有些殘忍,但是它揭示的心理真相讓後世的父母受用無窮。
  • 心理學如是說:感覺剝奪實驗,如果我們沒有感覺會怎麼樣呢?
    舉個例子,比如我們不需要把一個人弄聾了讓他聽不到聲音,我們可以讓他待在一個安靜的、沒有任何聲音的房間裡,也就是不讓他感受到任何聽覺刺激,這就叫做感覺剝奪。所以感覺剝奪實驗是指試圖控制或去除對人的感覺刺激的一種實驗。1954年,心理學家赫倫和他的同事在加拿大麥克吉爾大學首先進行了感覺剝奪實驗。
  • 殘忍的「代母實驗」,揭露了最真實的母子關係
    在心理學發展史上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人,他做了一系列殘忍的實驗,證明愛的存在。而這個實驗對於當時社會乃至後來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可以說改變了整個人類的育兒觀。這個人就是哈利哈洛,而他做的這系列實驗就是美國著名的恆河猴實驗,包括了心理學上著名的母愛剝奪實驗、絕望之井實驗等。
  • 心理學:加拿大心理學家曾做「感覺剝奪實驗」,一半人出現幻覺
    加拿大幾位心理學家一起進行了一個關於感覺剝奪的實驗,這是第一個以人為對象進行的相關實驗。實驗對象是用高額報酬招募來的大學生,他們每天要做的事是24小時躺在有光的小屋的床上,時間儘可能長,可以吃飯、上厠所,但是感官都被加以嚴格限制。
  • 恆河猴母愛剝奪實驗:推翻一套坑人的育兒法,拯救無數兒童
    當年,我嘗試過那麼多的睡眠方法,唯獨「哭聲免疫法」沒用,因為憑著一個母親的直覺,孩子哭了不抱,這是太殘忍的一件事情。孩子無緣無故不會哭,一定是有什麼不舒服,即使身體健康沒問題,也有可能是內心或者意識裡的不安全感所致。
  • 從「夢剝奪」實驗了解「夢境」
    人們一提夢境,大家也許會想到夢中各種各樣啼笑皆非的人生體驗,那你知道嗎,夢境與我們的身心健康也有很緊密的聯繫,讓我們從一個有趣的實驗——「夢剝奪實驗」說起啦!這個研究的先驅是史丹福大學的研究者德門特(William Dement)。實驗過程很簡單,研究者挑選了8名23歲到32歲的男性作為被試,要求他們每天都要到實驗室睡覺,睡覺時在他們的頭上貼上電極貼。剛開始,被試可以安心地睡覺,研究者主要觀察他們的夢境未被剝奪時的精神狀態。
  • 做一個「不怕髒」的家長吧,孩子髒玩好處太多了
    看到孩子蹲地上撿樹葉,媽媽喊道:「快住手,樹葉多髒啊!」有的孩子喜歡玩泥土、玩石子,媽媽們會說:「不許碰,好多細菌,太髒了!」我想說,孩子們喜歡玩沙子、玩泥土,喜歡各種髒玩,其實並沒有想像得那麼髒。顏料弄髒了衣服不能洗一洗嗎?怕撿起的樹葉太髒,就不能好好洗雙手嗎?
  • 「那個太髒不要碰」,怕髒的父母,旺旺養不出聰明娃
    因為怕髒,父母凡事包辦朋友所說的聰明並不只是智力方面,還有各項的發展,比如說,因為家長怕髒,不讓孩子碰這個不讓他碰那個因此,提醒家長,不要過度怕髒,只要孩子有能力做的事情,都應該試著讓他自己做,像一些小事比如吃飯、上廁所等等,都可以讓他自己來,養成自己動手的習慣後,學習東西也更快。家長可以從旁引導,比如孩子上廁所,家長可以給他穿條寬鬆舒適的褲子,鬆緊腰的款式,有助於他自行學習如廁。
  • 撥開生活中的數字迷霧,警惕認知的陷阱
    (1)認知偏誤陷阱——錨定效應人類是不能完全理解未知事物的,我們習慣於以已知來理解未知。我們做的判斷和理解都是基於那個「錨」。這個思維方式是有助於我們理解未知世界。經濟學家Daniel Ellsberg在1961年第一次提出不確定性偏誤的概念,同時描述了這樣一個實驗來說明不確定偏誤,這個實驗也被叫做「Ellsberg paradox」:假如一個罐子裡有 30 個球,10 個紅色,剩下的是白色或者黑色,但不知道黑色白色有多少。
  • 想要培養孩子的獨立性,父母要避開這「五大陷阱」
    獨立教育一直都是被親子教育廣泛討論的熱點,一個成功的教育所會帶給孩子的應該是幫助他們去健全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懂得用一個正確的方式去看待問題,解決問題,而現今在社會上卻存在著這樣一群人,他們不求進取,習慣性啃老,總是躲在父母的庇佑之下,難以獨立,乃至成年都還是一個難以脫離家長的「巨嬰」。
  • 家長過度「愛乾淨」,會造成孩子「感統失調」,父母需要警惕!
    每次帶愛孩子去樓下小區的公園玩,總會看到這樣的場景:剛下雨不久後,草地上有了一個個小水窪,孩子踩水踩得正開心,一個媽媽突然過來,立刻大聲制止孩子:"不要玩水,鞋子都弄溼了";孩子聚在一起玩沙子,一群人堆城堡堆得正入迷,有經過的父母看見了,卻是慌慌張張過來將孩子拖回家了
  • 有趣的「棉花糖」實驗 避免掉進「棉花糖陷阱」
    親貝網帶大家了解下這個實驗以及如何避免掉進「棉花糖陷阱」。在上世紀60年代,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 Walter Mischel 進行了一系列著名的「棉花糖」實驗。14年後,他找到了當年參與棉花糖實驗的孩子進行了後續調查,他發現當年可以忍住不吃棉花糖的孩子普遍「更具有競爭力」——可以進入好的大學。高考(SAT)成績也比吃了棉花糖的孩子平均高了210分。至此,他提出了一個重大的發現:自控力,也就是延遲享樂的能力,是決定孩子今後成就的一個關鍵因素。
  • 父母這幾種「軟暴力」有多傷孩子?一個比一個厲害,你碰了幾個?
    這種暴力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它潛在的危害常常被忽視,甚至有時會被鑑定為一種「習慣」。這三種「軟暴力」教育,你碰了幾個?很多父母打著培養孩子的旗幟,為了讓孩子取得好成績,完全不顧孩子的意願給他報了各種培訓班和買了各種習題冊,還剝奪孩子放鬆身心機會:不許看電視、不許出去玩、不能跟哪種人交朋友等,讓孩子每天都圍繞著學習打轉,天天過著單調而又枯燥的生活。
  • 拒做「直升機父母「,遠離5種「家長陷阱「,才能養出獨立自主娃
    「直升機」式父母就是:像直升機一樣盤旋在孩子的上空,時時刻刻地監控著孩子的一舉一動。而「直升機」式父母的做法,長此以往會引起孩子的不滿和逆反心理,還可能會導致孩子變成一個沒有思想、無法獨立的人。兒童心理學家達琳·斯威特曾在書中寫過:父母過於溺愛孩子、剝奪孩子自主獨立機會等一類錯誤做法稱作「家長陷阱」。
  • 拒做「直升機父母」,遠離5種「家長陷阱」,才能養出獨立自主娃
    "直升機父母"給孩子帶來的不良影響"直升機父母"的過分保護孩子,剝奪孩子自由成長,不利於其獨立性和社會性的培養。過多的幹預和控制,會令孩子喪失想像力,可能會引起孩子不滿和逆反心理,也有可能令孩子變成一個沒有思想、無法獨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