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對於孩子的行為,管束得過於嚴格。
涼的東西不能碰,辣的東西不能吃,髒東西不能用手拿……當然,父母的本意都是為了孩子好。但是,這些不同的「感覺」,正是人類精神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
如果父母過於約束孩子的行為,則很有可能掉進「感覺剝奪」的陷阱裡。
什麼是「感覺剝奪」?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實驗,叫做「感覺剝奪」實驗。
1954年,心理學家貝克斯頓和斯科特以每天20美元的報酬,找了幾個學生來進行一項看起來非常新奇的實驗。
他們給學生戴上特製的半透明塑料眼鏡,手臂套上用紙板做成的「鎧甲」,送到隔音的空間裡。學生們躺在舒適的床鋪上,所能感覺到的只有空氣調節器發出的嗡嗡聲。
一開始,學生們都感覺很有趣,是一種非常新奇的體驗。他們有的選擇睡覺,有的默默思考,有的則開始考慮自己的論文作業。
然而,僅僅兩天之後,學生們就開始出現注意力渙散、焦躁不安、精神不能集中等現象,有的甚至產生了幻覺。考慮到學生們的健康問題,心理學家停止了這項實驗。
研究證明,感覺剝奪會對人的心理和行為產生極大的影響。「感覺」雖然是一種簡單的心理活動,但它卻是構成人健康心理必不可少的因素。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無時無刻不處在「感覺」當中——耳朵聽到窗外馬路上的汽車鳴笛聲,眼睛看到對面牆壁上一塊不顯眼的汙漬,手指觸摸到不同材質的物品,風拂過皮膚帶來一絲涼意。
所有的一切,都是構成人類「知覺」的精神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刺激雖然微弱,卻是維持精神運轉的必要條件。
看似「髒亂差」的東西,也是一種人生體驗
很多家長,尤其是愛乾淨的女性家長,都把孩子管得過於「細緻」了。
成年人認識世界,可以通過很多種途徑。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只有親身經歷,才是最有效的。
而對於小孩子而言,親身經歷不僅是對於世界的認識,還是一種人生經驗的積累。只有親自試過了,才能知道,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
很多父母都害怕孩子吃苦,為了讓孩子避開那些成長道路上的「泥坑」,而立下許多規定,這也不允許,那也不允許,把孩子束縛在一張大網裡,長此以往,孩子不僅會對調皮搗蛋的事情失去興趣,同時,也會對其他的事情失去興趣。
很多低年級的孩子,為什麼沒有上進心,不喜歡搗亂,但也不愛學習?
父母有父母的經驗,但孩子也應該有自己的道路。
研究表明,在孩子6歲左右的時候,神經發育達到巔峰時期。在那之後,一些沒有及時得到「刺激」的神經突觸,就會隨著孩子的長大慢慢退化,最終消亡。
所以,有一些經驗和習慣,如果在童年時錯過了,便有可能這一生都不會再擁有。
所以,當孩子對一塊泥巴產生濃厚興趣的時候,父母千萬不要再說:「這個髒,不能碰!」
帶他玩泥巴,然後讓他自己洗手,反覆清理到完全乾淨為止。讓孩子充分感受到他的興趣給他帶來的精神刺激,同時也親身體會到這份愉快經歷所帶來的後果,讓他自行決定,以後還要不要這樣做。
貪玩,冒險,然後承擔責任,這不僅是給孩子的一堂體驗課,也是給家長的人生教育課。避免那些過多的束縛與規定,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充分體會到「感覺」帶來的快樂。
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我們不能照搬前人的經驗,而應該結合科學的理論,根據自己家孩子的實際情況,選擇最適合孩子的管教方法。
這套「正面管教」系列書籍,是非常暢銷,也非常實用的一套「錦囊妙計」,最適合缺乏系統育兒理念的家長閱讀,把科學的理論和實際情況相結合,建立起最適合你家孩子的一套管教方法。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塊璞玉,而正面的管教方法就是打磨璞玉的工具。只有經過恰當的打磨與切割,美玉才能從石殼中脫落出來,散發出迷人的光彩。
這套書一共包含五本,教各位家長如何與孩子溝通,如何選擇管教方式,如何讓孩子把你的話聽進心裡,如何讓你的孩子在心理上健康成長。不膽怯,不懦弱,不叛逆,敢於爭取,積極向上。
全套原價128元,現價49元,基本是打四折了!優惠力度相當大,有需要的讀者可以點擊下方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