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讓我篩選「十大殘忍心理實驗」的話,今天要說的這個利用恆河猴做的實驗肯定是要上榜的。這個心理實驗,即使在當年也飽受爭議,就更不用說在動物保護主義盛行的現在了。
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儘管這個心理實驗有些殘忍,但是它揭示的心理真相讓後世的父母受用無窮。
那為什麼這個實驗稱之為殘忍,又為什麼這個實驗對於後世的教育有極大的啟迪作用呢?別急,待我一一給你講述。
恆河猴實驗
上個世紀50年代末,哈洛用恆河猴做了一系列的實驗,包括「代母」實驗,「面具」實驗,「鐵娘子」實驗和「絕望之井」實驗,而每一個實驗其實都飽受爭議。而今天我們要重點講述的是對後世影響最大的「代母實驗」。
說起哈利哈洛(Harry Harlow)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但是提起他的一個學生,可能很多人就知道了,那就是創造了「需求層次理論」的馬斯洛。
哈洛, 1905—1981,美國比較心理學家,曾榮獲國家科學獎,1951年當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1958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60年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傑出科學貢獻獎。
哈洛之所以設計「代母實驗」,是因為當時心理學家普遍認為「嬰兒對母親的依戀,是對營養物質的一種回報」,簡單的說就是「有奶便是娘」。
但是哈洛在研究猴子時發現,用這樣的養育觀念養出來的猴子普遍存在一些問題,於是他對這樣對教養理念產生了疑惑。為此,他設計實施了本實驗。
代母實驗
哈洛在用猴子做實驗時,他需要培育猴子。為了避免猴子之間疾病的傳播,哈洛把母猴和幼猴分開,只是用奶瓶餵養幼猴。根據當時盛行的育兒理念,這樣環境下長大的猴子會更健康。
但是實際結果卻與預想的大不一樣。
他發現幼猴對於原本鋪在籠子底部的絨布產生極大的依戀。它們會微縮在一角,緊緊抱著絨布。而當實驗人員要拿走絨布時,卻受到幼猴的極大反抗。它們會吱吱亂叫,發脾氣,甚至咬實驗人員。相反,如果實驗人員只是拿走奶瓶,幼猴的反應卻沒有這麼大。而且更嚴重的是,被剝奪母親的幼猴普遍膽小,智力發育遲緩。
這樣的結果違背了當時的養育理念,因為幼猴沒有對奶嘴產生依戀,而是對不產奶的毛巾產生了依戀。帶著這個疑惑,哈洛便設計了殘忍的「恆河猴代母實驗」。
實驗過程:
哈洛設計了一個隔離箱,隔離箱內放置了兩個假的猴媽媽:一個是用冰冷的鐵絲製作的、帶有奶嘴、可以24時供奶的「鐵絲媽媽」,而另一個則是包裹著絨布,但是沒有奶嘴的「絨布媽媽」。然後哈洛把一隻剛出生沒多久的幼猴放入隔離箱中,觀察它會選擇哪個猴媽媽。
根據當時的依戀理論,幼猴顯然是應該選擇可以24時不斷供奶的「鐵絲媽媽」,因為有奶便是鳥,它可以給幼猴提供食物。但是實驗結果卻與預測大相逕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