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們了解了華生的小阿爾伯特實驗,而他做這個實驗,則是為了驗證自己的一個觀點:「孩子對愛的需求。源自於他對食物的需求,滿足了他對食物的需求,就滿足了他對愛的需求。」華生認為,母親只需要給寶寶提供足夠食物就可以了,不能和孩子太過親密。一時間,這一理論風靡全美國,還衍生出哭聲免疫法、嬰兒獨立睡眠法等對於兒童教育成長的方法。
但這樣將孩子當成人對待真的可以嗎?心理學家哈洛對此提出了質疑,並選擇和人類類似的恆河猴做了一系列的實驗,其中第一個就是代母實驗。
哈洛和他的同事們把一隻剛出生的小猴子放進一個隔離的籠子中養育,並用兩個假猴子替代真母猴。這兩個代母猴分別是用鐵絲和絨布做的,實驗者在「鐵絲母猴」胸前特別安置了一個可以提供奶水的橡皮奶頭。按哈洛的說法就是「一個是柔軟、溫暖的母親,一個是有著無限耐心、可以24小時提供奶水的母親」。按照華生的「有奶便是娘」理論,小猴子應該會更喜歡有奶的鐵絲母猴。
剛開始,小猴多圍著「鐵絲母猴」,但沒過幾天,令人驚訝的事情就發生了:小猴只在飢餓的時候才到「鐵絲母猴」那裡喝幾口奶水,其他更多的時候都是與「絨布母猴」呆在一起;小猴在遭到不熟悉的物體,或者受到驚嚇時,會跑到「絨布母猴」身邊並緊緊抱住它,哈洛將「絨布母猴」移到其他房間後,小猴也不會抱緊「鐵絲母猴」,而是眼巴巴的望著被隔離開的「絨布母猴」。如果沒有「絨布母猴」,小猴就蹲在地上縮成一團,尖叫、戰慄、搖擺……
根據這個實驗,哈洛提出了一個著名論斷——愛源於接觸,而非食物。接觸所帶來的安慰感,是母愛最重要的元素。只有食物,人類絕對活不久。
此外,哈洛還從這個「代母養育實驗」中觀察到了一些問題:那些由「絨布母猴」撫養大的猴子不能和其他猴子一起玩耍,性格極其孤僻,甚至性成熟後不能進行交配,更沒有撫育下一代的能力。
於是,哈洛對實驗進行了改進,為小猴製作了一個可以搖擺的「絨布母猴」,並保證它每天都會有一個半小時的時間和真正的猴子在一起玩耍。改進後的實驗表明,這樣哺育大的猴子基本上正常了。
至此,哈洛得出結論——運動和玩耍,是母愛另外兩個重要的因素。
哈洛等人的研究發現給了我們很多有意義的啟示,它對改變傳統的育兒觀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父母對孩子的養育不能僅僅停留在餵飽層次,要使孩子健康成長,一定要為他提供觸覺、視覺、聽覺等多種感覺通道的積極刺激,讓孩子能夠感到父母的存在,並能從他們那裡得到安全感。「粘人」的寶寶有時讓人心煩,但是這恰恰說明他具有一種積極的情緒——對親人的依戀。
為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戀是保障他心理健康發展的基礎。兒童與依戀對象之間溫暖、親密的聯繫使兒童既得到生理上的滿足,更體驗到愉快的情感。
來源:安徽網
聲明:本文已註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聯繫郵箱:chuzhou@xaw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