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周例會,研二正在準備實驗的學生問我:老師,萬一我的實驗失敗,怎麼辦?我還能畢業嗎?
我問他:你認為怎麼樣算失敗?他說:我的實驗目標是做出XX,如果達不到這個目標,我認為就失敗了。
剛聽到他這個問題的時候,我是有點詫異的,因為工作這些年來,我已經習慣不將某項實驗的結果與項目完成之間建立起聯繫。
記得上一次自己擔心實驗結果不好還是讀博的時候,依稀記得導師當時的回答是:就算實驗做不出預期的結果,你也能從中得到啟發。
十多年過去了,現在輪到自己作為老師來回答這個問題了,我想把答案說得更透徹些。
我將通過三篇文章分別從「如何看待實驗失敗」、「為什麼實驗成敗與畢業無關」、「實驗失敗時該怎麼辦」這三個角度來回答。
這第一篇文章,我首先想糾正大家關於實驗失敗的理解——實驗結果達不到預期並不算失敗。
也許有同學會反駁說:失敗的定義是沒有達到預定目的。實驗結果沒達到預期就是沒有達到實驗目的呀,不是失敗是什麼?!
等等,你確定理解實驗目的?實驗目的並不是達到你的預期。
事實上,為了保證科學研究的客觀性,你在實驗過程中應該不報有任何預期,因為你的預期可能會讓你在無意當中影響自己的實驗結果。
這也是為什麼在高質量的藥物實驗中採用雙盲設計(醫生和患者都不知道誰用的藥、誰用的安慰劑)的原因,這樣可以避免醫生和患者的心理預期影響藥物的實際效果。
實驗目的不是達到預期,那是什麼呢?是為了驗證研究假設。
研究假設是在你剛開始研究的時候,你為你的研究問題找到的最可能的答案。這個答案到底是不是真的呢,需要你通過實驗來驗證。
只要你做了實驗,那就算進行了驗證,不管驗證結果如何,你都完成了預定目標,因此沒有失敗一說。
也許又會有同學說:老師你咋那麼愛咬文嚼字呢。好吧,我真正想說的是,如果驗證的結果不好,也就是說我的實驗結果不支持研究假設,這不是沒達到研究目的,不算研究失敗嗎?
那我又要問了:你確定理解研究目的?研究目的並不是證明你的研究假設。
我們做論文的過程,其實就是運用「科學研究」這種方法,來為自己的研究問題尋找答案的過程。
尋找問題答案的方法有很多,科學研究這種方法有點不一樣:它先讓你根據現有信息提出一個最可能的答案(即研究假設),然後讓你推測在這個答案成立的情況下可能會發生什麼事,最後讓你親自去觀察或實驗看看是不是真的發生了那些推測的事。
推測的事發生了,你一開始提出的答案很可能就是真的。推測的事沒發生,你一開始提出的答案可能就不是真的(但是也不一定,需要你去判斷,我會在本系列第三篇文章中講怎麼做)。
雖然在學位論文中,往往只展示一個研究假設,但是在真實的研究過程中,你探索的答案可能不只一個。我們研究的目的,是為自己的研究問題找到目前為止最可能的那個答案,而不是證明自己提出的某個答案正確。
你可能探索了幾個答案,都被證明不正確,但這時還稱不上研究失敗,因為你的研究並未結束。除非你主動放棄,停止尋找最可能的答案,我們才說你針對XX問題的研究失敗了。
實驗結果達不到預期並不算失敗,因為實驗目的不是達到預期,是為了驗證研究假設。不管驗證結果如何,你都完成了預定目標,因此沒有失敗一說。
實驗結果不支持研究假設,也不算失敗,因為研究的目的不是證明自己提出的某個答案正確,而是為自己的研究問題找到目前為止最可能的那個答案。只要你的研究尚未結束,就稱不上失敗。
當然,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實驗結果能夠支持研究假設。可是萬一不能,也不要擔心,因為你能否畢業與實驗結果支不支持研究假設無關。下一篇文章我們就來說一說為什麼無關。
想深入了解科學研究、研究問題、研究假設等概念,請看文章,配有實例解釋。
本文作者學亦思,深入解讀研究生階段的師生關係、科學研究、論文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