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曾經歷過失敗,也許是面試搞砸了,期末掛科了,或是被夢想的學校拒之門外了。不管我們是否樂意,失敗都是生活的一部分。不過最終別人總會告訴我們,克服重重艱難險阻後,未來的成功會更加甜美。然而,新近研究表明這句警言也許是錯的。至少在人們的預期中,最初的失敗會讓其低估成功帶來的喜悅感。
(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022103119305967)
人生布滿挫折。如何應對它們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我們的決定和成就。以往的研究顯示,人們對快樂的預期十分關鍵:「我如果達成目標會有多快樂?」在最近的一項研究中,我們試圖弄懂人們面臨失敗時這種預期會發生什麼變化。人真的有能力預測自己的快樂嗎?
(careymorewedge.com/papers/MotivatedForecasting.pdf)
「飯總是別人碗裡的香」這句諺語暗示人總是花很多時間渴求得不到的東西。營銷團體利用這種心理傾向,通過採取飢餓營銷策略,製造緊缺感來吸引消費者。在這種邏輯中,越難得到的東西價值越大。不過,這是否是普通人應對失敗的恰當模型呢?
根據伊索寓言《狐狸和葡萄》的情節走向,失敗通常會帶來完全相反的效果,讓人們放棄原先的計劃。在這篇寓言中,狐狸被葡萄藤上一串串葡萄給饞壞了,費了老勁想摘,但就算跳起來也夠不著。狐狸很快意識到葡萄實在是太高了,最後改變主意離開了,還斷定這些葡萄沒準是酸的。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最初的失敗也許讓將來的成功沒那麼有吸引力了。
所以,成功到底是什麼?是別人碗裡的飯,還是酸葡萄?
我們的團隊受到這些對立概念的啟發,將兩種敘事各自轉換成了一個可以驗證的假說,並在挪威和美國進行了一系列實驗,驗證人們是如何應對失敗的。
在該項研究中,約1200人先參與了一項認知測試的預實驗,他們被隨機分配,接受好或壞的反饋結果。我們採用了虛假反饋程序,告知一半人他們的分數居倒數20%,另一半居於前20%。然後,他們需要預測如果自己在實際測試中分數很高(進入了前10%),將會感覺如何。被試從0到10評估自己預想中的愉悅程度,由此代表他們在取得高分時將會感受到的快樂、感激和自豪程度。根據現代研究標準方法,本文還包含了一個在大樣本中進行了預註冊的重複實驗,以確保主要結果的有效性。
如果真是「別人碗裡的飯更香」,那麼相較於在預實驗中得到好反饋的人,得到差反饋的人應當會預測未來成功時的快樂程度更高。但是,如果參與者表現得更像伊索寓言中的狐狸,那麼他們就會期待值較低,並試圖規避失敗。
最終的實驗結果偏向了伊索寓言,數據顯示,最初的失敗能削弱未來的成功對人的吸引力。具體來說,與那些從預實驗中得到好反饋的人相比,得到差反饋的人預測自己在取得高分後收穫的快樂、感激和自豪感更少。然而,在後來的實驗中,當這群人在實際測試中獲得了高分時,他們和那些得到好反饋的人一樣快樂,並且比自己事先預測的要快樂得多。這表明,最初的失敗使人們低估了未來成功時的快樂感。
我們借用了伊索寓言中的葡萄概念,並將這種現象稱為「酸葡萄效應」(sour-grape effect),即一種因無法實現而貶低目標或獎勵的價值的一貫傾向。
但問題是,失敗為何使我們低估未來的快樂?根據哥倫比亞大學哲學教授喬恩·埃爾斯特(Jon Elster)提出的「適應性偏好」(adaptive preferences)理論,人們並不總是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通常會根據能力來調整欲望。也就是說,人的偏好有時取決於可能實現的目標,而非理想目標。
這一觀點和心理學中的認知失調理論相一致,表明人們努力維持對自己一致性的正向看法。當結果不符合自己的認知時,他們通常不會貶低自己,而是貶低目標。換句話說,如果個體遭遇了失敗,保護積極自我意識的方法之一就是否認未來成就和情緒的相關性,以避免認知失調。
我們的實驗結果印證了此種邏輯:酸葡萄效應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得到差反饋的人不僅預測了未來得到高分時快樂程度較低,並在他們驚異地發現自己在實際測試中得了高分之前,宣稱其認知表現無關乎個人身份及未來生活中的成功。但最終結果出來後,他們再次評估的快樂程度很高,這顯示在其內心深處,他們知道測試結果和情緒相關。
對於具有心理學和行為經濟學背景的讀者來說,這一發現可能是令人驚訝的,因為此前研究的典型結果表明,人們傾向於高估自己對未來事件的情感反應——即人們熟知的「影響偏差」(impact bias)。但我們的研究結果是個例外——一種完全相反的酸葡萄效應。作為一種失敗防禦機制,人們實際上可能會低估未來達成預期目標時的快樂感。
(journals.sagepub.com/doi/full/10.1111/j.0963-7214.2005.00355.x)
酸葡萄效應表明,我們能得到什麼,也許限制了我們想要什麼。通常,在得到某物之前,我們並不知道自己想要,或在多大程度上想要它。其他團隊的相關研究發現在約會場景和政治領域中也有類似的效應,這表明我們當下的偏好是由成功的可能性塑造的。如果你認定自己無法為世界帶來積極影響,或無法得到夢想中的工作,那麼你可能低估實際達成這些事情時感覺會有多好。因此,這種預測偏差可能會阻止人們全力以赴。
(psycnet.apa.org/record/2004-11075-007)(journals.sagepub.com/doi/10.1177/01461672022812014)但遠離個人目標也可能是一種有效策略,因為它能幫我們將注意力從不可能實現的目標轉移到那些更好、更可能實現的目標上。正如經濟學家所言,我們也應該考慮「機會成本」或其他的可能性。然而,如果「酸葡萄效應」來得過早,人們容易畏懼失敗,也許會錯過再次嘗試的機會,還可能忽略曾經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實則已經觸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