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早期的「情緒記憶」,你知道多少?從殘忍的心理學實驗談起

2020-12-14 Ada媽媽深呼吸

導讀:

美國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華生曾經做過一個「慘無人道」的心理學實驗:

實驗的對象是一名叫做阿爾伯特的小嬰兒,華生在他身邊放了小白鼠、小兔子等很多毛絨玩具,用了兩個月的時間讓阿爾伯特和它們建立親密的情感連接。

隨後,華生找來小白鼠陪伴小阿爾伯特,當孩子玩兒得正開心時,華生拿出一根鋼管猛烈敲擊,發出刺耳的聲音,小阿爾伯特受到強烈刺激,哇哇大哭。

之後,每次阿爾伯特和小白鼠玩兒時,華生都會重擊鋼管,反覆進行多次試驗後,小阿爾伯特再也不敢靠近小白鼠了,只要看到小白鼠他就開始驚恐並哭泣。

後來,華生又用相同的手段,使阿爾伯特的恐懼名單中又加入了別的毛絨小夥伴,這就是心理學界著名的「兒童恐懼形成」實驗。

這個實驗結果讓華生興奮異常,他發表了一篇論文,稱人的行為是完全可以被訓練出來的。在他的理論體系中,人就是機器,孩子會有什麼輸出,完全取決於輸入的訓練,哪怕這個程序出現異常,只要懲罰措施到位,一切都可以回到正軌

後來,著名的《實驗社會心理學》雜誌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

情緒記憶很難忘記,尤其當它來源於視覺感官時,能夠引起情緒波動的畫面,要比平淡無奇的畫面更讓人印象深刻,這類記憶被稱為「情緒記憶」

領導該項研究的基思·佩恩表示:一旦情緒記憶形成,會與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發生關聯,很難將它們隔離。如果人們試圖去忘卻這些記憶,情感因素會強化它們,從而會使其變得更加難忘。

如果這種記憶在童年發生,會植入潛意識深處,影響更為深遠,甚至伴隨終生,即我們所說的「童年陰影」

園園今年23歲,關於童年陰影他有著深刻的體會。小時候因為爸爸媽媽上班忙,所以在幼兒園他就已經開始寄宿了,園園回憶說幼兒園的廁所又髒又臭,而且沒有燈。廁所裡有定時衝水裝置,突然衝水的聲音,哪怕是白天也會讓他嚇一跳,所以,不到萬不得已園園都不會去廁所。

直到現在他也害怕去廁所,每次去公廁都會不自覺地緊張,趕緊解決完問題,然後「落荒而逃」,據說,跟他一起上幼兒園那些小朋友,很多人都害怕上廁所,這種恐懼持續到成年

如果細心觀察身邊的人,我們就會發現,生活中有很多人會有莫名其妙的「害怕」物品,比如毛茸茸的東西、青蛙、蜘蛛、密集恐懼,等等。

針對「情緒記憶」,我們養育孩子過程中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呢?

1、為孩子提供一個溫馨、和睦,環境舒適的成長氛圍

與華生實驗相對應的,還有一個著名的「恆河猴母愛實驗」,顛覆了之前錯誤的育兒方法,挽救了無數因華生理論而被「非人道」對待的兒童。

恆河猴實驗給猴子們準備了兩個「假媽媽」,一個媽媽用鐵絲纏繞而成,上面綁著奶瓶,而另一個媽媽是用柔軟布料做成的,沒有食物提供,按照「有奶便是娘」的認知,猴子應該更喜愛「鐵絲媽媽」。事實上,除了餓了需要吃奶,其餘時間猴子都選擇依偎在「軟布媽媽」的懷抱

所以一個安全、舒適的成長環境對孩子極其重要,他們需要媽媽溫暖的懷抱,需要父母滿滿的愛,需要成人正向的鼓勵,只有享受愛的孩子,才有愛別人的能力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充滿矛盾、冷漠,甚至是暴力的家庭中,就容易形成冷漠、孤僻的性格。

最重要的是,將來有了自己的家庭,他們也不知道如何去愛家人,他們會把自己遭受過的一切繼承並實施,因為在他們的世界裡,這就是家庭本來的樣子。

2、避免讓孩子接觸到過度的「不良刺激」

養育孩子是個細緻活兒,也是個耐心活兒,很多時候不起眼的小問題都會釀成大後果。比如很多家長帶孩子,控制不了局面時,會威脅孩子「你再哭我就不要你了」「再不聽話我讓警察來把你抓走」

當拋出這些話時,孩子可能會因為害怕而乖乖就範,殊不知在童年的陰影中,對孩子最可怕的恐懼莫過於「被拋棄」,這種感受會被應用延展到各種關係中,比如親子、手足和伴侶

負面的教養方式,會刺激到孩子的情感,損害他們的自我價值和認同感,父母一定要避免。

3、如果孩子對某件事情產生恐懼,務必要引導孩子走出陰影

當孩子害怕某件事情時,一定要想辦法將其與正面積極的事物聯繫起來,消除孩子的恐懼。比如孩子被小狗嚇到,那我們就可以買一些關於小狗的繪本,給孩子講講關於小狗的溫暖故事,樹立起狗狗正面的形象,並適時地找機會和小狗玩耍。

當然做到這件事情的前提是,能夠捕捉到孩子的恐懼,並加以重視。

【包麻麻總結】

兒童時期形成的情緒記憶,會存在於潛意識中,有的人終其一生也意識不到自己恐懼的來源,不清楚那毫無緣由的害怕來自於哪裡

出於自我保護的本能,我們的大腦會自動劃分出一個隔離區,將對自己造成恐懼、焦慮等負面情緒的情感隔離開來,在這裡去改變某些細節,欺騙自己的潛意識,即我們常說的「自欺欺人」。

因此情緒記憶一旦形成,就很難更改,所以需要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用心去養育和關愛。

我是包麻麻,關注我,不迷路......

相關焦點

  • 10大經典兒童心理學實驗
    我們咯咯笑、大哭、捧腹、探索、摔倒,我們對於剛剛起步的這條旅途幾乎一無所知。錯非遭遇不幸,在生命最初的幾年中,我們孕育發生了記憶、語言、自我意識、記憶認知、社會和情緒能力。我們向著未來的自己走出了最初的幾步。兒童心理學——或者更寬泛的說,成長心理學——並不單單是關於孩子的研究,而是研究像你我如許的人,以及我們怎樣成為現在這個樣子。
  • 史上最殘忍的心理學實驗,被美國心理學會列為禁止的實驗
    經典條件反射(Classical Conditioning),又稱巴甫洛夫條件反射,是心理學上的一個非常經典的概念,指一個刺激和另一個帶有獎賞或懲罰的無條件刺激多次聯結,可使個體學會在單獨呈現該一刺激時,也能引發類似無條件反應的條件反應。這話聽起來很繞口,但等我給你解釋完,或許你就可以明白了。
  • 五大兒童心理學經典實驗
    每個人都對這世界存有惡意,而我深愛你 文 / 部分圖文來源網絡 兒童心理學——或者更寬泛的說,發展心理學——並不僅僅是關於孩子的研究,而是研究像你我這樣的人,以及我們如何成為現在這個樣子。
  • 殘忍的「阿爾伯特」心理學實驗驗證,永遠別因為學習向孩子發火!
    「阿爾伯特(Albert experiment)」心理學實驗:在心理學歷史上有一項實驗,遠近聞名的同時又最具爭議,那就是阿爾伯特實驗,該實驗是由約翰·布羅德斯·華生及其助手共同完成的。實驗的結論恰恰可以解釋孩子抗拒逃避學習的這種行為。
  • 最「恐怖」的心理學實驗——小艾伯特實驗
    情緒起源的問題一直是許多心理學研究者爭論的焦點。20世紀初,心理學的核心問題幾乎完全被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所統治。
  • 孩子記憶力差,父母用好「情緒記憶」,你也能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
    文丨飯飯媽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在生活中那些我們記憶深刻的東西,大都是帶有情緒的。不管是開心的還是憤怒的,人們對於這些狀態之下發生的事情總是記憶深刻。比如明明是個路痴,但是今天想要去買自己喜歡的東西,必然會記住路線以便下次再來;如果上班的時候被點名批評,我們也會永遠記住較為尷尬的時刻。這是為什麼呢?
  • 從華生「兒童恐懼形成實驗」看早期記憶對兒童性格的影響
    後來,著名的心理學雜誌《實驗社會心理學雜誌》(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發表了一項研究,領導該項研究的Keith Payne認為,情緒記憶是最難忘記的,尤其是當這種記憶來源於視覺線索時,通過對218名參與實驗人員的分析和研究,該研究團隊發現,那些畫面中能夠引起情緒變動的,要比平平無奇的畫面更加令人印象深刻
  • 兒童心理學,爸爸、媽媽們知道,影響孩子情緒的因素有多少
    後來沒有辦法,只好諮詢了育兒方面的專家後才知道,小強是因為情緒方面出現了問題。而這一切都是不和睦不協調的家庭環境造成的。大家知道家庭環境多麼重要了吧,他能給孩子身心帶來多麼大的傷害?有一些科學家做過一個實驗,在大山上選兩棵樹,有一棵樹每天都用讚美的語言,激勵的語言,關愛的語言對它,這個樹長得非常的茂盛。而另一棵樹每天都討厭,滾蛋,恨你這樣的話對它說。竟然沒過多長時間,這棵樹枯萎了。可見我們語言的力量多麼的強悍。語言是一種能量,它能夠影響到周圍的一切。
  • 心理學實驗提供給學生的有效的記憶方法
    心理學上有一個關於認知記憶的實驗,這個實驗可以讓我們重新去思考,怎樣去記住自己想記的東西,尤其是作為一個學生,面對無處不在的考試,更需要一個好的記憶方法。在實驗裡,實驗者把被試分成了兩個組,實驗內容是對數學、英語、地理三個科目的記憶內容進行測試。
  • 殘忍的「阿爾伯特」心理學實驗表明,永遠不要因為學習對孩子發火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一、 「臭名昭著」的阿爾伯特心理學試驗1920年,行為主義學派心理學家約翰·布羅德斯·華生,和他的助手羅莎莉·雷納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進行了一項實驗。從積極的角度來說,以華生為代表的的早期行為主義心理學研究,改變了當時過分重視意識研究的傾向
  • 20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實驗,無比殘忍卻又拯救了千萬家庭
    這對動物來說是無比殘酷的,但因此挽救了成千上萬的家庭,被稱為20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實驗。 20世紀三四十年代,美國行為心理學創始人約翰- 華生提出了一個非常著名的理論,那就是孩子對於愛的需求,源於他們對於事務的需求,所以母愛只要提供足夠的食物就可以了。
  • 殘忍的「阿爾伯特」心理學實驗證明,永遠不要因為學習對孩子發火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無論是華生的「阿爾伯特實驗(Albert experiment)」,還是哈洛的「恆河猴實驗(Rhesusmonkeys experiment)」,又或者是斯金納的>「箱子實驗(Skinner box)」,都是心理學上飽受詬病的實驗。
  • 殘忍的「代母實驗」,揭露了最真實的母子關係
    在心理學發展史上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人,他做了一系列殘忍的實驗,證明愛的存在。而這個實驗對於當時社會乃至後來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可以說改變了整個人類的育兒觀。這個人就是哈利哈洛,而他做的這系列實驗就是美國著名的恆河猴實驗,包括了心理學上著名的母愛剝奪實驗、絕望之井實驗等。
  • 崩壞心理學實驗:你對人性其實一無所知
    如今,我們對人類大腦的大部分認知都來源於上個世紀的心理學實驗。從阿施的從眾心理實驗到津巴多的斯坦福監獄實驗,以下25個經過精密設計的心理學實驗為我們開闢了一條了解人類混沌思考與行為模式的道路,供大家一探究竟。25 選擇性注意測試 你認為自己有洞察力嗎?這兒有個方法來檢驗。點擊下面的視頻連結。先觀察一下,視頻裡穿白襯衫的人傳了多少次球?
  • 《實驗心理學實驗指導手冊》
    第一部分主要介紹心理學實驗研究中最基本的實驗技術,包括心理物理法和反應時方法;第二部分主要介紹人類的基本認知過程,包括感覺、知覺、注意和記憶等領域所涉及的一些基本或經典實驗;第三個部分主要介紹了最近十年發表在頂級科學刊物上最為經典的一些心理學實驗研究。本書三個部分內容豐富全面,循序漸進,對於了解心理學實驗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內容有較好的指導作用。
  • 19個著名心理學實驗,影響人類思想歷史進程
    甲組學生不知道村莊有多遠,只讓他們跟著導遊走,剛走二三公裡,就有學生叫苦,走了一半路學生開始抱怨,情緒低落而且開始散亂,以致潰不成軍。乙組學生僅知道距離目的地有10公裡,中途沒有路牌,他們只跟著嚮導走,走了多少,還剩多少一概不知。
  • 7個無名之輩,意外成就經典心理學實驗,卻付出了一生代價
    說到心理學,不管是不是專業人士,對於弗洛伊德、榮格、馬斯洛等大師,多少還是知道的,儘管也許我們並不清楚他們的具體成就,但至少聽說過這些鼎鼎大名。但是你想過沒有,是誰成就了大師?是那些被當做實驗品的病人啊!他們用自己的精神、肉體,甚至一生,為心理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今天,我們為大家介紹其中的7位,以此紀念他們、緬懷他們。
  • 19個著名心理學實驗,影響人類思想歷史進程
    甲組學生不知道村莊有多遠,只讓他們跟著導遊走,剛走二三公裡,就有學生叫苦,走了一半路學生開始抱怨,情緒低落而且開始散亂,以致潰不成軍。乙組學生僅知道距離目的地有10公裡,中途沒有路牌,他們只跟著嚮導走,走了多少,還剩多少一概不知。結果行走到不到一半就有人叫苦不迭,速度也越來越慢。
  • 一個殘酷的心理學實驗告訴你真相
    相信看完這兩組實驗,你就懂得如何處理寶寶哭鬧了!1.哭聲免疫法實驗行為主義心理學創始人約翰·華生(John B. Watson),在1920年曾做過一個小阿爾伯特實驗。如果你認為實驗到這裡就結束了,就想得太簡單了。
  • 美國心理學專業,你知道多少?
    大家一定知道心理學,但要是具體的問到你,心理學具體是什麼,可能大家就有所疑惑了。我們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所以我就和大家一起來看看美國心理學專業吧。心理學基礎研究的內容是描述、解釋、預測以及影響行為。其中有基礎心理學和應用心理學。這樣一說,大家就應該大致的有一個概念了。實際上心理學是一門從實驗室走出來的學科,早期的心理學屬於理科的範疇,而隨著探討人和社會的心理學分支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