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壞心理學實驗:你對人性其實一無所知

2021-02-15 壹心理

文:MARY REYES | 譯:陳馬丁

為什麼人們有特定的行為模式?從古至今,心理學家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如今,我們對人類大腦的大部分認知都來源於上個世紀的心理學實驗。從阿施的從眾心理實驗到津巴多的斯坦福監獄實驗,以下25個經過精密設計的心理學實驗為我們開闢了一條了解人類混沌思考與行為模式的道路,供大家一探究竟。

25 選擇性注意測試 

你認為自己有洞察力嗎?這兒有個方法來檢驗。點擊下面的視頻連結。

先觀察一下,視頻裡穿白襯衫的人傳了多少次球?(不準往下看劇透哈)

你得到了正確答案嗎?如果有,那麼恭喜你!

但是一個更為重要的問題是:你注意到了一個穿大猩猩服的人嗎?在西蒙斯和沙布裡斯著名的洞察力實驗中,受試者被要求數清白隊成員之間互傳了多少次球。有趣的是,在測試過程中,一個穿大猩猩服的男人走入了球場,站在屏幕中心幾秒鐘,又緩緩離開。實驗結果表明,大部分人壓根兒沒有注意到這隻大猩猩!看來,人們常常高估了他們一心多用的能力。

24 地鐵站的小提琴手

你會花時間停下腳步去留意身邊的美嗎?2007年的一項實驗告訴我們,你很可能不會。世界著名的小提琴家喬什·貝爾假扮成華盛頓地鐵站裡的一個街頭樂手,來測試多少行人會停下來欣賞他的音樂。喬什使用的純手工小提琴售價高達350萬美金,而他剛剛以100美金/人的票價在波士頓舉行了一場全滿的音樂會,但這些並沒有吸引多少人來欣賞他的表演。那天他只賺了可憐的32美金。

23 琴鍵樓梯

大眾汽車發起了一項名為「有趣理論」的活動,旨在證明把無聊的活動變得有趣能改變人們的行為。在最近的一次實驗中,他們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地鐵站裡搭建了一個琴鍵樓梯,以此檢驗這項改變是否能讓更多的人選擇走樓梯而不是乘坐扶梯。實驗當天,使用樓梯的人數增長了66%,證明有趣是改變人們行為的最好方式

22 米爾格倫電擊實驗

自孩童時期起,人類就受訓去服從權威。1961年,耶魯大學心理學家斯坦利·米爾格倫進行了一場實驗,以測試哪怕在需要違抗道德準則的情況下,人們是否會服從權威。研究員要求參與者扮演「老師」的角色,並在另一房間的「學生」犯錯時,對他們執行電擊。當然了,這只是個幌子,事實上沒有人真的受到了電擊。但是為了達到逼真的實驗效果,米爾格倫讓參與者聽到事先錄好的叫喊聲,讓他們以為這些遭受電擊的「學生」真的身處巨大的痛苦中,並且急切地希望結束實驗。儘管如此,在權威人士的要求下,許多參與者仍舊選擇執行電擊,並隨著錯誤答案的增多而提高電壓,有些甚至到了致命的地步。在這場實驗之後,許多效仿實驗也得到了近乎相同的結果,證明人們為了服從權威,甚至願意違抗自己的道德和良知。

21 棉花糖測試

選擇延後滿足能預示未來的成功嗎?這是史丹福大學的沃爾特·米歇爾在他1972年的棉花糖測試中嘗試回答的問題。實驗中,四到六歲的孩子們被領到了一個房間裡,他們面前的桌上有一塊棉花糖。在讓孩子們獨處前,實驗人員告訴他們,如果15分鐘後這塊糖還在桌上,那麼他們就能額外獲得一塊糖。實驗人員記錄了每個孩子的忍耐時間,並且嘗試尋找這項數據是否與孩子們成人後的成功有關聯。在600個孩子中,少數選擇立刻吃掉糖果,但也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忍過了15分鐘,獲得了第二塊糖果。在後來的跟蹤調查中,米歇爾發現那些能延後滿足的孩子擁有更強的能力,並在SAT考試中獲得了比同齡人更高的分數,證明這項品質很有可能會伴隨人的一生。

20 旁觀者效應

當緊急情況發生時,大多數人也許會希望自己正置身於一個繁忙的場所裡,以提高被幫助的機率。但與這種主流思想正好相反,身處人群當中並不能保證任何事情。心理學中的旁觀者效應認為,當周圍的目擊者很少,甚至沒有其他的目擊者時,人們更願意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而當周圍有其他人在場時,人們便覺得總有其他人會挺身而出,不用自己出面。科學家稱之為責任分散。最近,在倫敦一條繁忙的街道上進行了一次旁觀者效應實驗。通過實驗發現,求助者外顯出來的社會地位會影響其受助的機率,但大部分人依舊選擇無視。

19 阿施的從眾實驗

這項實驗展示了人們在小組討論時的從眾心理。在上世紀五十年代的一系列實驗中,一位受試者被安排坐在一間滿是演員的房間裡。實驗人員展示了一幅畫有三條編好號的線條的圖像,並要求房間的人指出最長的那條。演員們故意給出了錯誤答案,以判斷受試者是否會服從於錯誤的小組答案。實驗結果再次證明了人們的從眾心理

18 斯坦福監獄實驗

斯坦福監獄實驗被認為是最不人道的心理學實驗之一,它檢驗了監獄環境是否會影響人們的行為。1971年,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學樓的地下室裡搭建了一座模擬監獄,24名男性學生被隨機分配成為囚犯或獄警,並在接下來的兩周裡扮演他們的角色。結果,這些學生扮演過了頭,甚至到了引發心理折磨的程度。就連扮演警長的心理學教授菲利普·津巴多都沒能逃脫實驗的負面影響,在實驗理應結束時依舊容許虐待行為的進行。雖然這項實驗僅在開始後的六天就被叫停,但它證明了特定的情境會引發人們特定的行為,哪怕這些行為是與個人原本的行為準則相悖的

17 不倒翁實驗

上世紀六十年代,圍繞基因、環境和社會學習對兒童成長有何種影響的爭議不絕於耳。阿爾伯特·班杜拉在1961年進行了一項不倒翁實驗,證明人類行為來源於社會模仿,而不是內部基因。他設置了三個組:第一個組看到一個狂躁的成年人對不倒翁大打出手,第二個組看到一個溫和的成年人和不倒翁玩,第三組則是對照組。結果表明,看到暴力行為的兒童更容易對不倒翁展現出暴力傾向,機率遠遠高於其它兩組

16 巴甫洛夫的狗

熟悉帕夫洛夫這個名字嗎?不認識?那你可就out了。帕夫洛夫的實驗讓全世界認識了條件反射這個概念。帕夫洛夫首先測量了狗在面對食物時分泌唾液的量。他發現,狗在看到食物時都會分泌唾液。接著,他在給狗食物的同時讓狗聽到鈴聲。隨著時間的推移,狗逐漸把鈴聲和食物聯繫在了一起,並會在聽到鈴聲時分泌唾液。帕夫洛夫的實驗表明反射能夠通過學習獲得。

15 小阿爾伯特

小阿爾伯特實驗相當於是人類版本的帕夫洛夫實驗。這項實驗於1920年由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約翰·華生和他的搭檔羅莎莉·雷納設計進行,被認為是心理學史上最不人性的實驗之一,因為實驗導致一個九個月大的嬰兒阿爾伯特產生了非理性的恐懼心理。實驗中,華生把一隻小白鼠放在嬰兒面前,起先嬰兒並未表現出恐懼。後來,每當小阿爾伯特觸碰小白鼠,華生就會用鐵錘敲擊一根鋼管,發出巨大的響聲。不久後,每當小白鼠出現在房間裡,小阿爾伯特就會開始哭鬧,並表現出恐懼。華生還通過此種方法讓小阿爾伯特對其它常見的小動物和物件產生恐懼,證明經典條件發射理論同樣適用於人類。

14 嘉士伯社會實驗

在這個有趣的廣告中,一對毫不知情的情侶走進一個150座的放映廳,驚訝地發現房間裡全是五大三粗面相粗暴的機車手,只有放映廳中央剩下兩個空座位。一些情侶不想從機車手中間通過,於是選擇離開放映廳,而那些選擇坐下的情侶則獲得了免費的嘉士伯啤酒和滿堂的喝彩。在這種情形下,你會怎麼做呢?是選擇安然無恙地離開,還是冒險走到這群怒氣衝衝的機車手中間?其實,不要以貌取人,才是這則廣告想要表達的。

13 「走失的小孩」實驗

人們時常忽略他們的周遭,這句話在這項實驗裡得到了證實。一張「走失的小孩」的傳單被貼在了一家熱鬧商店的大門上。一些路人駐足觀看,另一些人則選擇無視,可是所有人都沒發現,其實那個失蹤的小男孩就站在商店門口!這項實驗表明,人們時常忽略周圍的許多事物

12 被分隔的班級

受馬丁·路德·金暗殺事件的啟發,三年級教師簡艾麗·奧特在1968年組織了一場班級活動,以此來幫助她的白人學生認識到種族主義的不良影響。艾麗把她的班級分成了兩組:藍眼學生和棕眼學生。第一天,她讓藍眼學生成為優越組,並賦予他們一些特權,而棕眼學生則是弱勢群體。她阻止兩組學生之間的交流,還強調了弱勢群體的諸多不利。很快,她注意到了學生們行為上的變化。藍眼學生在課上的表現更好,一些人還開始欺負他們的棕眼同學。而相比之下,棕眼學生感受到了自信缺失,課堂表現也明顯變差。第二天,她轉變了兩組學生的地位,藍眼學生成為了弱勢群體。在活動最後,孩子們開心地擁抱彼此,大家都同意不應該以貌取人。

11 哈洛的猴子

如果你童年時期獲得了很多關愛,那你說不定得感謝哈利·哈洛。通過上世紀六十年代一系列富有爭議的實驗,他展示了母愛對於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性。實驗中,哈洛將剛出生幾小時的恆河猴和它們的母親分隔開,並給它們做了兩個人工「繼母」。一個「繼母」由鐵絲編成,頂端安裝了一隻奶瓶;另一個「繼母」包裹著柔軟的毛巾布,但沒有奶瓶。有趣的是,相較於鐵絲媽媽,小猴子更喜歡和毛巾媽媽在一起,由此證明了在幼兒成長的問題上,父母的關愛比溫飽更加重要

10 羅伯斯山洞實驗

這項經典實驗為我們提供了解決偏見和衝突的辦法。22個年齡11歲的男孩被隨機分成了兩組,然後送到位於俄克拉荷馬的羅伯斯山洞州立公園參加夏令營。兩組男孩住在不同的小屋裡,整整一周都互不知曉對方的存在,並在這段時間裡和同組的男孩結下了友誼。當兩組男孩最終見面時,他們便開始用言語攻擊對方。為了讓衝突升級,實驗人員安排了讓兩組男孩互相對抗的活動,這無疑加深了兩組男孩之間的排斥感,他們甚至拒絕和對方組在同一個房間吃飯。實驗的最後一步是讓兩組男孩重新成為朋友。最初的一些活動,比如一同放煙花和看電影並沒有多大成效。實驗人員於是設計了一些需要團隊合作的活動。在實驗的最後,男孩們決定同乘一輛巴士回家。這個結果告訴我們,合作不僅可以解決衝突,也可以克服歧視

9 怪獸實驗

「怪獸實驗」,因其不道德的實驗方法而得名,揭示了積極和消極的語言療法對兒童的影響。愛荷華大學的溫德爾·詹森選了22名孤兒,其中一些有口吃。在實驗中,詹森對口吃的孩子採用了積極療法,當他們發音流暢時,詹森會表揚他們。而那些沒有口吃的孩子們就沒那麼幸運了,哪怕出現細小錯誤,也會受到責備。實驗過後,一些接受消極療法的孩子出現了心理問題,甚至惡化成為了終其一生的語言問題。雖然殘酷,但這項實驗說明了積極鼓勵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8 會傳染的哈欠

我們都知道哈欠會傳染,但是你知道狗也會被人的哈欠傳染嗎?倫敦大學最近的一項實驗發現,72%在看到人打哈欠後同樣打了哈欠。平均下來,狗狗們過99秒後才打哈欠,它們的性別和年齡對此沒有影響。雖然狗為什麼會被傳染依舊是個謎,但研究人員認為這也許和它們的共情能力有關。

7 光環效應

光環效應是社會心理學的一個經典概念,說的是我們對一個人的整體印象會被他/她身上的某一個特質影響。比如當一個人性格很好時,人們會覺得他/她的其它方面更有吸引力。在一項近期的實驗中,一位男性給一家約會網站製作了兩段視頻。視頻內容完全一樣,但說話的語氣有區別,一個愉快一個鬱鬱寡歡。兩段視頻被分別給兩組女孩觀看,雖然內容一樣,但愉快組的女孩們覺得這位男性很有魅力,而鬱鬱寡歡組的女孩們則覺得這位男性不好相處。這個實驗展現了說話語氣對人們整體吸引力的影響,也生動地闡述了光環效應。

6 同卵雙胞胎

幾個世紀以來,心理學家們一直痴迷於對同卵雙胞胎的研究。許多實驗都試圖證明同卵雙胞胎之間的心靈感應。在一項實驗中,德倫·布朗嘗試展現同卵雙胞胎之間的超感交流能力。不論心靈感應是否真的存在,同卵雙胞胎對感官刺激的相似反應都說明了一點,即基因、成長環境和人生經歷可能會導致雙胞胎產生相似的思考方式。

5 撞車實驗

記憶據有欺騙性,這是洛夫特斯和帕爾默在他們1974年的撞車實驗中得出的結論。他們想知道問題的措辭方式是否會影響和扭曲受試者對事件的記憶。受試者觀看了幾張車禍現場的幻燈片,並被要求站在目擊者的角度描述事情發生的經過。研究人員發現,他們提問的方式會影響受試者對事故的記憶。這展現了人們記憶的不可靠性。

4 認知失調

你是否經歷過以下情況:在經歷失望之後,你說服自己其實一點也不值得失望?如果你經歷過,那你就體驗了一把心理學上的認知失調。1956年,心理系學生傑克·布雷姆把他的一些婚禮禮物帶到了班上(一盞檯燈,一個烤麵包機,一臺收音機等)並讓班上同學為它們打分。在此之後,傑克又讓同學們從兩樣評分相同的物品中選出一樣。做出選擇後,同學們對所有物品做了第二次評分。結果所有人都提高了自己所選物品的分數,降低了未選物品的分數。這個實驗表明,人們都傾向於認為自己做了正確的決定。

3 免費擁抱活動

我們都有感覺糟糕的時候,而一個簡單的擁抱或許就會讓我們好起來。一個自稱為胡安·曼恩的男人就進行了一場社會實驗來驗證這個理論。他舉著一塊寫有「免費擁抱」的牌子站在澳大利亞雪梨的街頭,立志要在他的城市裡傳播歡樂。這項活動很快吸引了眾多的參與者,最後甚至被警察制止。好在有超過一萬人籤署了一份請願書,希望能將這個充滿希望和關懷的活動繼續下去,讓大家在這個冰冷的媒體時代也能隨時找到人性的關懷。

2 變化盲視

變化盲視說的是人們對一些場景中的明顯變化反而無法察覺的現象。這種現象甚至囊括了對人臉的盲視。一項實驗表明,視覺幹擾能引發變化盲視。在實驗中,一位男子遞給受試者一張同意表,然後他假裝撿東西蹲了下去,緊接著,另一位長相和服裝都不同的男子站了起來。驚人的是,75%的受試者完全沒注意到面前男子的變化。看來,我們的大腦還真沒想像當中的靠譜啊

1 電梯從眾實驗

這段來自上世紀六十年代一個著名電視節目的視頻剪輯展示了毫不知情的路人在面對集體行為時的反應。視頻展現了兩個男人在面對電梯裡其他人的奇怪行為時的搞笑反應。和其他路人一樣,雖然他們對發生了什麼完全摸不著頭腦,但還是選擇做出和電梯裡其他人一樣的搞笑舉動。這段視頻告訴我們,人們總是會嘗試融入群體,即便他們完全無法理解群體裡的主流行為。

原標題:25 Mind Blowing Psychology Experiments…You Won’t Believe What’s Inside Your Head

原文連結:http://list25.com/25-intriguing-psychology-experiments/2/ 圖片來源:谷歌

-今日互動-

你看到了那隻大猩猩嗎?

反正學姐是看到了╮(╯▽╰)╭

-學習更多-

回復「課程」獲取各期公開課合集

回復「心理書」下載7本心理學周刊

回復「文章」查看往期實用心理文章

有困惑了看心理公開課

最新課程,點擊閱讀原文了解↙↙↙

相關焦點

  • 揭露人性的經典心理學實驗(一)
    從今天開始,小拿會給大家分享心理學的各種實驗,讓大家能對心理學有更多的了解。今天,小拿要分享的是有關人性的一個實驗。認知失調實驗——傻瓜?不,我不是這是 1954 年心理學家 Leon Festinger 進行的一項實驗。實驗中,被試需要做一些機械重複的無聊工作。
  • 這幾個心理學實驗,揭示了人性的複雜
    20世紀是心理學發展迅速的一個時期,在過去的100年裡,心理學家們進行了很多偉大的心理學實驗,其中很多實驗,揭示了人類本性中我們自己都意識不到的問題。人類總是自以為對自己的了解已經足夠,然而boredpanda最近總結的一些著名的心理學實驗之後,讓我們發現——人類其實真的非常複雜...
  • 強大的自尊會讓你更健康 10大心理學實驗背後的人性真相
    除了那些雞尾酒會式的談話,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許多著名的心理學實驗已經展現了人性中普遍卻令人驚訝的真相。下面就是能改變自我認知的10大經典心理學實驗。總有惡在心中We all have some capacity for evil.
  • 一次逼近人性真相的心理學實驗:對權威的服從
    【一】 你會怎麼做? 微博上曾經有過這樣一個話題:你的上司對你特別好,所有的福利都有,假期都給足,加班都有加班費,工資獎金從來不少,請假什麼的都問題不大,可以說是一個對屬下非常好的領導。但是有一個問題:他貪汙。
  • 暗黑心理學:幸災樂禍與人性的陰暗面
    暗黑心理學:幸災樂禍與人性的陰暗面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心理及其影響下的精神和行為活動。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學科後,在10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出現了許多流派和分支。他們從不能的視角出發,揭示不同的視角,為最終了解整體提供了可能。
  • 顛覆你自我認知的10個心理學實驗
    10個心理學實驗:改變你以為了解自己的看法作者:Carolyn Gregoire;譯者:
  • 10大心理學實驗背後的人性真相,早知道早受益
    除了那些雞尾酒會式的談話,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許多著名的心理學實驗已經展現了人性中普遍卻令人驚訝的真相。下面就是能改變自我認知的10大經典心理學實驗。總有惡在心中We all have some capacity for evil.
  • 心理學告訴你:人性到底是什麼?
    大家受到限制於人的本性下,不可以做違反人性的事情,如果超過規定的限制,那麼作為一個人,也喪失了與生俱來的人性了。人性,心理學將人的本性定義為是作為一個人們差別於動物的質的規定性,人的本性有三種屬性,即精神屬性、生物屬性、社會屬性,三種屬性相輔相成,相互制約。精神屬性便是為了更好地生存和發展而去對外部環境探究和反應,與外部環境開展信息交換的一個過程。
  • 心理學:一個逼近人性真相的實驗——對權威的服從
    一個心理諮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文/老K你是否都覺得自己是正義並且具有道德的呢?在隨意指責他人的同時,有沒有想過一個事情,這些所謂道德和正義又是從何而來?1960年代,在耶魯大學任教的心理學家斯坦利·米爾格拉姆進行了一系列著名的實驗,也許會顛覆你對個人道德和自由意志的看法。當你大肆譴責和審判他人時,也許並不是因為你有多高尚,而是足夠幸運地沒有被裹挾進對邪惡權威的服從中。
  • 【100.1趣聞】25個讓你世界觀崩壞的心理實驗
    如今,我們對人類大腦的大部分認知都來源於上個世紀的心理學實驗。從阿施的從眾心理實驗到津巴多的斯坦福監獄實驗,以下25個經過精密設計的心理學實驗為我們開闢了一條了解人類混沌思考與行為模式的道路,供大家一探究竟。25 選擇性注意測試先看一下,視頻裡穿白襯衫的人傳了多少次球?
  • 史上最牛的6個心理學實驗,透過數據看透人性
    有一些心理實驗,設計巧妙,耐人尋味,發人深思。這些實驗,有些因為突破倫理而備受詬病,僅僅做了一次,就再也無人敢重複試驗。透過這些實驗的結果,我們能感悟到其中蘊含的深刻哲理,揭開人性神秘的面紗。這些實驗,不僅教育工作者應該熟知,家長、領導、員工等各種社會角色,也都應有所了解。01傷痕實驗美國科研人員進行過一項有趣的心理學實驗,名曰「傷痕實驗」。
  • 心理學實驗之四服從權威實驗
    心理學實驗之四服從權威實驗服從權威實驗服從權威實驗是1961年耶魯大學心理學助理教授斯坦利·米爾格蘭姆做的心理學實驗
  • 魔鬼實驗,是什麼讓人性變得邪惡?
    20位心理學家之一,這位享譽世界的心理學大師幾乎是每一位心理學迷的偶像。會後,壹心理為老頑童「津巴多」教授送出了壹心理精心製作的禮物,並有幸請津巴多教授對壹心理的用戶、讀者寄語——如果,你真的不知道津巴多,不知道這「老頑童:到底有多麼傳奇,那麼,讓我們把時間回溯到40年前……1970年夏天,一個名叫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的史丹福大學教授啟動了一項心理學實驗……
  • 吃虧是福,心理學課堂遊戲讓我懂得人性
    今天上課我們心理學的趙老師舉行了一場特殊的拍賣,由於是網上授課,於是乎屏幕上的數字20成為了此次的拍賣「物品」,我們班45個人必須參與拍賣,拍賣幅度不得少於1元,最後一條簡直是「毫無人性」,要求拍賣所得最高者可獲得本次拍賣的20元,第二高價者不僅僅沒有20,還需要付出與20所得者同樣的錢給「趙大哥」!
  • 哲思 | 5大經典心理學實驗,改變你的認知
    上世紀60年代後期,斯坦福做了一個著名的實驗,測試學齡前兒童對即時誘惑的忍耐力。通過實驗,人們獲得了對於意志力和自律力的強大洞見。實驗中,一群四歲的孩子被分別帶進一個房間。每個孩子面前都擺著一個棉花糖,並被告知:「你可以現在把糖吃了,也可以等15分鐘後再吃,但那時候你會得到兩個棉花糖。」雖然大部分孩子都答應要等待,但他們通常無法抵禦誘惑,在實驗員返回之前就將棉花糖吃掉。
  • 哲思| 5大經典心理學實驗,改變你的認知
    關於人性的討論,從古至今不絕於耳。來看看這5大經典心理學實驗,也許能改變你的自我認知。實驗中,一群四歲的孩子被分別帶進一個房間。每個孩子面前都擺著一個棉花糖,並被告知:「你可以現在把糖吃了,也可以等15分鐘後再吃,但那時候你會得到兩個棉花糖。」
  • 《理解人性》:跟著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洞悉人性
    《理解人性》書名簡單直白,人類是社會性的群居動物,不管到哪裡我們都需要與形形色色的人相處,因此人性這個話題值得我們很多人花一輩子去慢慢理解。作者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是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個體心理學創始人,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與弗洛伊德、榮格並稱為20世紀精神分析學派三大奠基人。
  • 心理學:人性、潛意識、智慧、情緒的深度認知,共勉
    人性心理學:什麼是人性?人性也就是人的天性。要知道:人一旦沒有了利益往往就會很難維持自己的生命,因此,大多數人為了自己的利益,往往都喜歡去攻擊別人,甚至還會貪得無厭的向別人索求,這就是赤裸裸的人性。潛意識心理學:什麼是真正的潛意識?如果抬著頭走路的人被全世界人都認為是一個壞人,那麼那些真正的壞人也必將低著頭去走路,這就是潛意識行為。很多心理學家認為,通過一個人的潛意識行為能夠讀懂一個人的內心,其實,這是一種很荒謬的說法,因為一個人的潛意識也有可能是假的。
  • 書訊 | 百科全書式的進化心理學著作 解鎖「人性」深處奧秘
    你對這些問題是否產生過好奇,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推出的進化心理學著作《從猿性到人性》就像一部人性進化大戲,解鎖「人性」奧秘。讀完這本書,你將知曉人類心理特徵的本質與起源。人性是由本能所控制的嗎?也許有讀者因此要置疑,人性這麼複雜,難道真的是靠進化論可以解釋的嗎?其實,最早提出進化論可以解釋動物心智複雜性的人,是達爾文。達爾文提出進化論時,不僅堅持認為進化論可以解釋動物身體的複雜性,而且也可以解釋動物心智的複雜性。但是,在達爾文寫下上述論斷一個多世紀後,對人性的研究仍然幾乎不考慮進化論。
  • 走進課堂 | 課堂實錄:實驗心理學與實驗方法
    實驗心理學解釋了現象是怎麼被探測的同時,其實也幫大家對現象本身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達到了鞏固知識的效果。有一個現象值得關注:每當我們在實驗心理學的課上去提問曾經在普通心理學上學到的東西的時候,不是百分之百的都能被大家提取出來的。所以有必要再次回顧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對吧?艾賓浩斯遺忘曲線給我們的一個提示是要及時複習,避免遺忘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