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MARY REYES | 譯:陳馬丁
為什麼人們有特定的行為模式?從古至今,心理學家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如今,我們對人類大腦的大部分認知都來源於上個世紀的心理學實驗。從阿施的從眾心理實驗到津巴多的斯坦福監獄實驗,以下25個經過精密設計的心理學實驗為我們開闢了一條了解人類混沌思考與行為模式的道路,供大家一探究竟。
25 選擇性注意測試
你認為自己有洞察力嗎?這兒有個方法來檢驗。點擊下面的視頻連結。
先觀察一下,視頻裡穿白襯衫的人傳了多少次球?(不準往下看劇透哈)
你得到了正確答案嗎?如果有,那麼恭喜你!
但是一個更為重要的問題是:你注意到了一個穿大猩猩服的人嗎?在西蒙斯和沙布裡斯著名的洞察力實驗中,受試者被要求數清白隊成員之間互傳了多少次球。有趣的是,在測試過程中,一個穿大猩猩服的男人走入了球場,站在屏幕中心幾秒鐘,又緩緩離開。實驗結果表明,大部分人壓根兒沒有注意到這隻大猩猩!看來,人們常常高估了他們一心多用的能力。
24 地鐵站的小提琴手
你會花時間停下腳步去留意身邊的美嗎?2007年的一項實驗告訴我們,你很可能不會。世界著名的小提琴家喬什·貝爾假扮成華盛頓地鐵站裡的一個街頭樂手,來測試多少行人會停下來欣賞他的音樂。喬什使用的純手工小提琴售價高達350萬美金,而他剛剛以100美金/人的票價在波士頓舉行了一場全滿的音樂會,但這些並沒有吸引多少人來欣賞他的表演。那天他只賺了可憐的32美金。
23 琴鍵樓梯
大眾汽車發起了一項名為「有趣理論」的活動,旨在證明把無聊的活動變得有趣能改變人們的行為。在最近的一次實驗中,他們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地鐵站裡搭建了一個琴鍵樓梯,以此檢驗這項改變是否能讓更多的人選擇走樓梯而不是乘坐扶梯。實驗當天,使用樓梯的人數增長了66%,證明有趣是改變人們行為的最好方式。
22 米爾格倫電擊實驗
自孩童時期起,人類就受訓去服從權威。1961年,耶魯大學心理學家斯坦利·米爾格倫進行了一場實驗,以測試哪怕在需要違抗道德準則的情況下,人們是否會服從權威。研究員要求參與者扮演「老師」的角色,並在另一房間的「學生」犯錯時,對他們執行電擊。當然了,這只是個幌子,事實上沒有人真的受到了電擊。但是為了達到逼真的實驗效果,米爾格倫讓參與者聽到事先錄好的叫喊聲,讓他們以為這些遭受電擊的「學生」真的身處巨大的痛苦中,並且急切地希望結束實驗。儘管如此,在權威人士的要求下,許多參與者仍舊選擇執行電擊,並隨著錯誤答案的增多而提高電壓,有些甚至到了致命的地步。在這場實驗之後,許多效仿實驗也得到了近乎相同的結果,證明人們為了服從權威,甚至願意違抗自己的道德和良知。
21 棉花糖測試
選擇延後滿足能預示未來的成功嗎?這是史丹福大學的沃爾特·米歇爾在他1972年的棉花糖測試中嘗試回答的問題。實驗中,四到六歲的孩子們被領到了一個房間裡,他們面前的桌上有一塊棉花糖。在讓孩子們獨處前,實驗人員告訴他們,如果15分鐘後這塊糖還在桌上,那麼他們就能額外獲得一塊糖。實驗人員記錄了每個孩子的忍耐時間,並且嘗試尋找這項數據是否與孩子們成人後的成功有關聯。在600個孩子中,少數選擇立刻吃掉糖果,但也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忍過了15分鐘,獲得了第二塊糖果。在後來的跟蹤調查中,米歇爾發現那些能延後滿足的孩子擁有更強的能力,並在SAT考試中獲得了比同齡人更高的分數,證明這項品質很有可能會伴隨人的一生。
20 旁觀者效應
當緊急情況發生時,大多數人也許會希望自己正置身於一個繁忙的場所裡,以提高被幫助的機率。但與這種主流思想正好相反,身處人群當中並不能保證任何事情。心理學中的旁觀者效應認為,當周圍的目擊者很少,甚至沒有其他的目擊者時,人們更願意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而當周圍有其他人在場時,人們便覺得總有其他人會挺身而出,不用自己出面。科學家稱之為責任分散。最近,在倫敦一條繁忙的街道上進行了一次旁觀者效應實驗。通過實驗發現,求助者外顯出來的社會地位會影響其受助的機率,但大部分人依舊選擇無視。
19 阿施的從眾實驗
這項實驗展示了人們在小組討論時的從眾心理。在上世紀五十年代的一系列實驗中,一位受試者被安排坐在一間滿是演員的房間裡。實驗人員展示了一幅畫有三條編好號的線條的圖像,並要求房間的人指出最長的那條。演員們故意給出了錯誤答案,以判斷受試者是否會服從於錯誤的小組答案。實驗結果再次證明了人們的從眾心理。
18 斯坦福監獄實驗
斯坦福監獄實驗被認為是最不人道的心理學實驗之一,它檢驗了監獄環境是否會影響人們的行為。1971年,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學樓的地下室裡搭建了一座模擬監獄,24名男性學生被隨機分配成為囚犯或獄警,並在接下來的兩周裡扮演他們的角色。結果,這些學生扮演過了頭,甚至到了引發心理折磨的程度。就連扮演警長的心理學教授菲利普·津巴多都沒能逃脫實驗的負面影響,在實驗理應結束時依舊容許虐待行為的進行。雖然這項實驗僅在開始後的六天就被叫停,但它證明了特定的情境會引發人們特定的行為,哪怕這些行為是與個人原本的行為準則相悖的。
17 不倒翁實驗
上世紀六十年代,圍繞基因、環境和社會學習對兒童成長有何種影響的爭議不絕於耳。阿爾伯特·班杜拉在1961年進行了一項不倒翁實驗,證明人類行為來源於社會模仿,而不是內部基因。他設置了三個組:第一個組看到一個狂躁的成年人對不倒翁大打出手,第二個組看到一個溫和的成年人和不倒翁玩,第三組則是對照組。結果表明,看到暴力行為的兒童更容易對不倒翁展現出暴力傾向,機率遠遠高於其它兩組。
16 巴甫洛夫的狗
熟悉帕夫洛夫這個名字嗎?不認識?那你可就out了。帕夫洛夫的實驗讓全世界認識了條件反射這個概念。帕夫洛夫首先測量了狗在面對食物時分泌唾液的量。他發現,狗在看到食物時都會分泌唾液。接著,他在給狗食物的同時讓狗聽到鈴聲。隨著時間的推移,狗逐漸把鈴聲和食物聯繫在了一起,並會在聽到鈴聲時分泌唾液。帕夫洛夫的實驗表明反射能夠通過學習獲得。
15 小阿爾伯特
小阿爾伯特實驗相當於是人類版本的帕夫洛夫實驗。這項實驗於1920年由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約翰·華生和他的搭檔羅莎莉·雷納設計進行,被認為是心理學史上最不人性的實驗之一,因為實驗導致一個九個月大的嬰兒阿爾伯特產生了非理性的恐懼心理。實驗中,華生把一隻小白鼠放在嬰兒面前,起先嬰兒並未表現出恐懼。後來,每當小阿爾伯特觸碰小白鼠,華生就會用鐵錘敲擊一根鋼管,發出巨大的響聲。不久後,每當小白鼠出現在房間裡,小阿爾伯特就會開始哭鬧,並表現出恐懼。華生還通過此種方法讓小阿爾伯特對其它常見的小動物和物件產生恐懼,證明經典條件發射理論同樣適用於人類。
14 嘉士伯社會實驗
在這個有趣的廣告中,一對毫不知情的情侶走進一個150座的放映廳,驚訝地發現房間裡全是五大三粗面相粗暴的機車手,只有放映廳中央剩下兩個空座位。一些情侶不想從機車手中間通過,於是選擇離開放映廳,而那些選擇坐下的情侶則獲得了免費的嘉士伯啤酒和滿堂的喝彩。在這種情形下,你會怎麼做呢?是選擇安然無恙地離開,還是冒險走到這群怒氣衝衝的機車手中間?其實,不要以貌取人,才是這則廣告想要表達的。
13 「走失的小孩」實驗
人們時常忽略他們的周遭,這句話在這項實驗裡得到了證實。一張「走失的小孩」的傳單被貼在了一家熱鬧商店的大門上。一些路人駐足觀看,另一些人則選擇無視,可是所有人都沒發現,其實那個失蹤的小男孩就站在商店門口!這項實驗表明,人們時常忽略周圍的許多事物。
12 被分隔的班級
受馬丁·路德·金暗殺事件的啟發,三年級教師簡艾麗·奧特在1968年組織了一場班級活動,以此來幫助她的白人學生認識到種族主義的不良影響。艾麗把她的班級分成了兩組:藍眼學生和棕眼學生。第一天,她讓藍眼學生成為優越組,並賦予他們一些特權,而棕眼學生則是弱勢群體。她阻止兩組學生之間的交流,還強調了弱勢群體的諸多不利。很快,她注意到了學生們行為上的變化。藍眼學生在課上的表現更好,一些人還開始欺負他們的棕眼同學。而相比之下,棕眼學生感受到了自信缺失,課堂表現也明顯變差。第二天,她轉變了兩組學生的地位,藍眼學生成為了弱勢群體。在活動最後,孩子們開心地擁抱彼此,大家都同意不應該以貌取人。
11 哈洛的猴子
如果你童年時期獲得了很多關愛,那你說不定得感謝哈利·哈洛。通過上世紀六十年代一系列富有爭議的實驗,他展示了母愛對於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性。實驗中,哈洛將剛出生幾小時的恆河猴和它們的母親分隔開,並給它們做了兩個人工「繼母」。一個「繼母」由鐵絲編成,頂端安裝了一隻奶瓶;另一個「繼母」包裹著柔軟的毛巾布,但沒有奶瓶。有趣的是,相較於鐵絲媽媽,小猴子更喜歡和毛巾媽媽在一起,由此證明了在幼兒成長的問題上,父母的關愛比溫飽更加重要。
10 羅伯斯山洞實驗
這項經典實驗為我們提供了解決偏見和衝突的辦法。22個年齡11歲的男孩被隨機分成了兩組,然後送到位於俄克拉荷馬的羅伯斯山洞州立公園參加夏令營。兩組男孩住在不同的小屋裡,整整一周都互不知曉對方的存在,並在這段時間裡和同組的男孩結下了友誼。當兩組男孩最終見面時,他們便開始用言語攻擊對方。為了讓衝突升級,實驗人員安排了讓兩組男孩互相對抗的活動,這無疑加深了兩組男孩之間的排斥感,他們甚至拒絕和對方組在同一個房間吃飯。實驗的最後一步是讓兩組男孩重新成為朋友。最初的一些活動,比如一同放煙花和看電影並沒有多大成效。實驗人員於是設計了一些需要團隊合作的活動。在實驗的最後,男孩們決定同乘一輛巴士回家。這個結果告訴我們,合作不僅可以解決衝突,也可以克服歧視。
9 怪獸實驗
「怪獸實驗」,因其不道德的實驗方法而得名,揭示了積極和消極的語言療法對兒童的影響。愛荷華大學的溫德爾·詹森選了22名孤兒,其中一些有口吃。在實驗中,詹森對口吃的孩子採用了積極療法,當他們發音流暢時,詹森會表揚他們。而那些沒有口吃的孩子們就沒那麼幸運了,哪怕出現細小錯誤,也會受到責備。實驗過後,一些接受消極療法的孩子出現了心理問題,甚至惡化成為了終其一生的語言問題。雖然殘酷,但這項實驗說明了積極鼓勵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8 會傳染的哈欠
我們都知道哈欠會傳染,但是你知道狗也會被人的哈欠傳染嗎?倫敦大學最近的一項實驗發現,72%在看到人打哈欠後同樣打了哈欠。平均下來,狗狗們過99秒後才打哈欠,它們的性別和年齡對此沒有影響。雖然狗為什麼會被傳染依舊是個謎,但研究人員認為這也許和它們的共情能力有關。
7 光環效應
光環效應是社會心理學的一個經典概念,說的是我們對一個人的整體印象會被他/她身上的某一個特質影響。比如當一個人性格很好時,人們會覺得他/她的其它方面更有吸引力。在一項近期的實驗中,一位男性給一家約會網站製作了兩段視頻。視頻內容完全一樣,但說話的語氣有區別,一個愉快一個鬱鬱寡歡。兩段視頻被分別給兩組女孩觀看,雖然內容一樣,但愉快組的女孩們覺得這位男性很有魅力,而鬱鬱寡歡組的女孩們則覺得這位男性不好相處。這個實驗展現了說話語氣對人們整體吸引力的影響,也生動地闡述了光環效應。
6 同卵雙胞胎
幾個世紀以來,心理學家們一直痴迷於對同卵雙胞胎的研究。許多實驗都試圖證明同卵雙胞胎之間的心靈感應。在一項實驗中,德倫·布朗嘗試展現同卵雙胞胎之間的超感交流能力。不論心靈感應是否真的存在,同卵雙胞胎對感官刺激的相似反應都說明了一點,即基因、成長環境和人生經歷可能會導致雙胞胎產生相似的思考方式。
5 撞車實驗
記憶據有欺騙性,這是洛夫特斯和帕爾默在他們1974年的撞車實驗中得出的結論。他們想知道問題的措辭方式是否會影響和扭曲受試者對事件的記憶。受試者觀看了幾張車禍現場的幻燈片,並被要求站在目擊者的角度描述事情發生的經過。研究人員發現,他們提問的方式會影響受試者對事故的記憶。這展現了人們記憶的不可靠性。
4 認知失調
你是否經歷過以下情況:在經歷失望之後,你說服自己其實一點也不值得失望?如果你經歷過,那你就體驗了一把心理學上的認知失調。1956年,心理系學生傑克·布雷姆把他的一些婚禮禮物帶到了班上(一盞檯燈,一個烤麵包機,一臺收音機等)並讓班上同學為它們打分。在此之後,傑克又讓同學們從兩樣評分相同的物品中選出一樣。做出選擇後,同學們對所有物品做了第二次評分。結果所有人都提高了自己所選物品的分數,降低了未選物品的分數。這個實驗表明,人們都傾向於認為自己做了正確的決定。
3 免費擁抱活動
我們都有感覺糟糕的時候,而一個簡單的擁抱或許就會讓我們好起來。一個自稱為胡安·曼恩的男人就進行了一場社會實驗來驗證這個理論。他舉著一塊寫有「免費擁抱」的牌子站在澳大利亞雪梨的街頭,立志要在他的城市裡傳播歡樂。這項活動很快吸引了眾多的參與者,最後甚至被警察制止。好在有超過一萬人籤署了一份請願書,希望能將這個充滿希望和關懷的活動繼續下去,讓大家在這個冰冷的媒體時代也能隨時找到人性的關懷。
2 變化盲視
變化盲視說的是人們對一些場景中的明顯變化反而無法察覺的現象。這種現象甚至囊括了對人臉的盲視。一項實驗表明,視覺幹擾能引發變化盲視。在實驗中,一位男子遞給受試者一張同意表,然後他假裝撿東西蹲了下去,緊接著,另一位長相和服裝都不同的男子站了起來。驚人的是,75%的受試者完全沒注意到面前男子的變化。看來,我們的大腦還真沒想像當中的靠譜啊。
1 電梯從眾實驗
這段來自上世紀六十年代一個著名電視節目的視頻剪輯展示了毫不知情的路人在面對集體行為時的反應。視頻展現了兩個男人在面對電梯裡其他人的奇怪行為時的搞笑反應。和其他路人一樣,雖然他們對發生了什麼完全摸不著頭腦,但還是選擇做出和電梯裡其他人一樣的搞笑舉動。這段視頻告訴我們,人們總是會嘗試融入群體,即便他們完全無法理解群體裡的主流行為。
原標題:25 Mind Blowing Psychology Experiments…You Won’t Believe What’s Inside Your Head
原文連結:http://list25.com/25-intriguing-psychology-experiments/2/ 圖片來源:谷歌
-今日互動-
你看到了那隻大猩猩嗎?
反正學姐是看到了╮(╯▽╰)╭
-學習更多-
✎
回復「課程」獲取各期公開課合集
回復「心理書」下載7本心理學周刊
回復「文章」查看往期實用心理文章
有困惑了看心理公開課
最新課程,點擊閱讀原文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