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媽媽說:「我家寶貝就是我的祖宗!我的生活是圍繞著他的生活展開的,完全沒了自我!即使我正在吃飯,只要他哭了,我立馬放下筷子,飛奔到他面前!頭髮長了,我都不敢去修飾,擔心弄頭髮的時間太長,寶寶見不到我會不安。自從有了寶寶,連奶奶的作息時間都改變了。寶寶每天晚上7點就要睡覺,奶奶都不敢開電視看新聞聯播,只得回房間看手機上的新聞。沒辦法,誰讓兒子那麼小呢!長大了,一定讓他好好孝敬奶奶。」
猶太聖經《塔木德》說:「1歲是國王:大家集合起來,像服侍國王一樣他,取悅他。」
1歲是寶寶安全感建立的關鍵期。什麼是安全感?從字面來理解,就是寶寶來到這個世界以後,對這個世界的信任感。寶寶的信任感主要來自母親或者其他的照料者。
媽媽充分滿足了寶寶的需要,寶寶對周圍世界建立了基本的信任,就會覺得這個世界是美好的,是值得信賴的,就能順利地發展下一個階段的成長任務,樂觀、積極地成長。信任感是寶寶人生發展的基石。弗洛伊德曾說:「自幼充分享受母愛的孩子一生充滿自信。」
寶寶出生後,或早或遲地會表現出對媽媽的依戀。媽媽把寶寶抱在懷裡,寶寶會睡得很踏實,臉上露出幸福的表情。如果長時間見不到媽媽,寶寶就會哇哇大哭,不睡覺。
在新生兒階段有一個很重要的連接,叫作母嬰連接,是建立寶寶與父母之間親情和緊密關係最重要的情感基礎。胎兒從母體出來,會體驗到一種強烈的分離焦慮,靠媽媽的愛撫以及母乳的餵養來恢復這種母嬰的聯繫,這個時候寶寶渴望和媽媽在一起,即使只是含著奶頭也能消除他內心的恐懼。所以,此時媽媽的陪伴是孩子成長的重要精神營養,可以降低寶寶的分離性焦慮,逐步恢復胎兒樣的安全感。所以,寶寶出生後,媽媽一定要自己帶。
寶寶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溫暖、舒適、自由,出生以後,如果媽媽沒有及時、充分地滿足寶寶的口欲;沒有及時清理寶寶尿了的衣褲,讓寶寶的身體感到舒服;沒有滿足寶寶肌膚的饑渴,及時向寶寶表達愛;當寶寶害怕的時候沒有及時給予安慰,那麼寶寶可能會產生恐懼感,不能對周圍世界建立基本的安全感。如果這種糟糕的狀態以後沒有獲得補救和改變,就會導致孩子對周圍世界缺乏信任,影響其正常交往、工作和生活。
有一個女孩,媽媽在生下她後,遠走他鄉,女孩被寄養在奶奶家,奶奶去世後,女孩就靠著親屬救濟生活。快20歲的時候,媽媽從異地他鄉回來了。此時的媽媽,雖然不是特別富裕,但是也迫切想對女兒進行一些補償,以溫暖孩子那顆飽受悽涼的心。
可是,女兒接受了媽媽的錢財,卻連一句感激的話都沒有。最讓媽媽傷心的是,女孩毫不珍惜媽媽給她的錢胡亂消費,女孩花錢到上癮的時候,一星期就能花掉上萬元。媽媽對女兒說:「媽媽賺錢很辛苦,你不能省著點兒嗎?」女兒的回答讓媽媽傷透了心:「你不是說你愛我,想讓我過上快樂的生活嗎?我花錢的時候最快樂!」看著女兒理直氣壯的樣子,媽媽淚水不斷。
因為幼時對愛的需要沒有獲得滿足,人長大後會懷疑世界的匱乏,懷疑美好的事情不會長時間屬於自己,懷疑自己的能力,對「不夠」充滿恐懼,對錢充滿了無盡的欲望和依賴。
俄國生理學家巴甫洛夫說:「嬰兒從降生的第三天開始教育,就遲了兩天。對於1歲前的寶寶,媽媽給他的最好的教育就是及時滿足寶寶的生理需要和精神需要,讓寶寶感受到他是受歡迎的,是被喜歡的。
嬰幼兒期的安全感對寶寶未來的人格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是一件大事,但不是難事。通俗一點兒來講,就是把寶寶養好,怎麼養呢?抓好以下幾點。
1.及時滿足
小寶寶生理機能正在發育成長過程中,吃得少,容易餓,排洩速度快,不會表達,媽媽要密切注意,總結規律,掌握「嬰語」。這樣,才能照顧好寶寶的吃喝拉撒,寶寶感到舒服,就會認為這個世界是美好的,就能快樂成長。
2.及時撫慰
小寶寶愛哭泣!至於為什麼哭泣,大人只有猜測了。餓了?渴了?想媽媽了?窗外的噪聲嚇到寶寶了?做噩夢了?玩夠了寂寞了?及時抱起寶寶,依偎在媽媽懷裡,寶寶的內心很快會踏實,然後根據情況或餵或清理尿便或換衣被或抱著寶寶到處溜達溜達,寶寶感受到自己是被重視的,這個世界是充滿愛的,內心就溫暖了。
3.多抱抱
對寶寶來講,媽媽的懷抱是他最幸福的地方,勝過一切溫暖的被褥。如果媽媽抱著寶寶的時候,表情微笑,溫柔地跟寶寶聊天,寶寶就太幸福了。
英國比較心理學家哈洛以恆河猴為實驗對象,得出了一個偉大的結論。
恆河猴和人類的基因非常相似,它們的基本需求、受到外界刺激時作出的一些反應,與嬰兒如出一轍。
實驗過程是這樣的。哈洛先製作了兩隻「母猴」,一隻母猴的外表由鐵絲網製成,腹部上方有個橡皮乳頭,接觸的時候,奶水會從乳頭上面的洞裡流出來,幼猴便能喝到奶;另一隻母猴由厚紙筒套上絨毛布巾製成,看上去暖融融的。
做好這一切後,哈洛把一群剛出生的恆河猴放進籠裡和兩隻「母猴」一起生活。接下來幾天,哈洛觀察到,幼猴餓了就去鐵絲母猴那裡吸奶,開始幾天,它們都很喜歡能夠提供奶水的媽媽,都圍在它身邊。後來情況發生了轉專變。幾天後,幼猴都來到了絨布母猴身邊,它們趴在它胸前蹭它的身體,撫摸它的臉,做出很親暱的動作,只是餓了的時候,才去鐵絲母猴那裡吸取乳汁,吃完後再迅速回到絨布母猴的懷抱。
這個實驗告訴人們,愛源自接觸,而非食物。可惜的是,這些由絨布母猴撫養大的猴子不能和其他猴子一起玩耍,性格極其孤僻,甚至性成熟後不能進行交配。哈洛對實驗進行了改進,為幼猴製作了一個可以搖擺的絨布母猴,並保證它們每天都會有半小時的時間和真正的猴子在一起玩耍。於是,被這種會搖擺的絨布母猴哺育大的猴子基本上都正常了。
寶寶和幼猴有著相同的需求,需要媽媽溫暖的懷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