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上一個殘忍的實驗,告訴我們養育一個孩子重要的是什麼…

2020-11-19 琅琊閣二公主

有位媽媽說:「我家寶貝就是我的祖宗!我的生活是圍繞著他的生活展開的,完全沒了自我!即使我正在吃飯,只要他哭了,我立馬放下筷子,飛奔到他面前!頭髮長了,我都不敢去修飾,擔心弄頭髮的時間太長,寶寶見不到我會不安。自從有了寶寶,連奶奶的作息時間都改變了。寶寶每天晚上7點就要睡覺,奶奶都不敢開電視看新聞聯播,只得回房間看手機上的新聞。沒辦法,誰讓兒子那麼小呢!長大了,一定讓他好好孝敬奶奶。」

1歲,安全感建立的關鍵期

猶太聖經《塔木德》說:「1歲是國王:大家集合起來,像服侍國王一樣他,取悅他。」

1歲是寶寶安全感建立的關鍵期。什麼是安全感?從字面來理解,就是寶寶來到這個世界以後,對這個世界的信任感。寶寶的信任感主要來自母親或者其他的照料者。

媽媽充分滿足了寶寶的需要,寶寶對周圍世界建立了基本的信任,就會覺得這個世界是美好的,是值得信賴的,就能順利地發展下一個階段的成長任務,樂觀、積極地成長。信任感是寶寶人生發展的基石。弗洛伊德曾說:「自幼充分享受母愛的孩子一生充滿自信。」

寶寶出生後,或早或遲地會表現出對媽媽的依戀。媽媽把寶寶抱在懷裡,寶寶會睡得很踏實,臉上露出幸福的表情。如果長時間見不到媽媽,寶寶就會哇哇大哭,不睡覺。

在新生兒階段有一個很重要的連接,叫作母嬰連接,是建立寶寶與父母之間親情和緊密關係最重要的情感基礎。胎兒從母體出來,會體驗到一種強烈的分離焦慮,靠媽媽的愛撫以及母乳的餵養來恢復這種母嬰的聯繫,這個時候寶寶渴望和媽媽在一起,即使只是含著奶頭也能消除他內心的恐懼。所以,此時媽媽的陪伴是孩子成長的重要精神營養,可以降低寶寶的分離性焦慮,逐步恢復胎兒樣的安全感。所以,寶寶出生後,媽媽一定要自己帶。

寶寶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溫暖、舒適、自由,出生以後,如果媽媽沒有及時、充分地滿足寶寶的口欲;沒有及時清理寶寶尿了的衣褲,讓寶寶的身體感到舒服;沒有滿足寶寶肌膚的饑渴,及時向寶寶表達愛;當寶寶害怕的時候沒有及時給予安慰,那麼寶寶可能會產生恐懼感,不能對周圍世界建立基本的安全感。如果這種糟糕的狀態以後沒有獲得補救和改變,就會導致孩子對周圍世界缺乏信任,影響其正常交往、工作和生活。


有一個女孩,媽媽在生下她後,遠走他鄉,女孩被寄養在奶奶家,奶奶去世後,女孩就靠著親屬救濟生活。快20歲的時候,媽媽從異地他鄉回來了。此時的媽媽,雖然不是特別富裕,但是也迫切想對女兒進行一些補償,以溫暖孩子那顆飽受悽涼的心。

可是,女兒接受了媽媽的錢財,卻連一句感激的話都沒有。最讓媽媽傷心的是,女孩毫不珍惜媽媽給她的錢胡亂消費,女孩花錢到上癮的時候,一星期就能花掉上萬元。媽媽對女兒說:「媽媽賺錢很辛苦,你不能省著點兒嗎?」女兒的回答讓媽媽傷透了心:「你不是說你愛我,想讓我過上快樂的生活嗎?我花錢的時候最快樂!」看著女兒理直氣壯的樣子,媽媽淚水不斷。

因為幼時對愛的需要沒有獲得滿足,人長大後會懷疑世界的匱乏,懷疑美好的事情不會長時間屬於自己,懷疑自己的能力,對「不夠」充滿恐懼,對錢充滿了無盡的欲望和依賴。

俄國生理學家巴甫洛夫說:「嬰兒從降生的第三天開始教育,就遲了兩天。對於1歲前的寶寶,媽媽給他的最好的教育就是及時滿足寶寶的生理需要和精神需要,讓寶寶感受到他是受歡迎的,是被喜歡的。


建立寶寶安全感的幾個要點

嬰幼兒期的安全感對寶寶未來的人格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是一件大事,但不是難事。通俗一點兒來講,就是把寶寶養好,怎麼養呢?抓好以下幾點。

1.及時滿足

小寶寶生理機能正在發育成長過程中,吃得少,容易餓,排洩速度快,不會表達,媽媽要密切注意,總結規律,掌握「嬰語」。這樣,才能照顧好寶寶的吃喝拉撒,寶寶感到舒服,就會認為這個世界是美好的,就能快樂成長。

2.及時撫慰

小寶寶愛哭泣!至於為什麼哭泣,大人只有猜測了。餓了?渴了?想媽媽了?窗外的噪聲嚇到寶寶了?做噩夢了?玩夠了寂寞了?及時抱起寶寶,依偎在媽媽懷裡,寶寶的內心很快會踏實,然後根據情況或餵或清理尿便或換衣被或抱著寶寶到處溜達溜達,寶寶感受到自己是被重視的,這個世界是充滿愛的,內心就溫暖了。

3.多抱抱

對寶寶來講,媽媽的懷抱是他最幸福的地方,勝過一切溫暖的被褥。如果媽媽抱著寶寶的時候,表情微笑,溫柔地跟寶寶聊天,寶寶就太幸福了。

英國比較心理學家哈洛以恆河猴為實驗對象,得出了一個偉大的結論。

恆河猴和人類的基因非常相似,它們的基本需求、受到外界刺激時作出的一些反應,與嬰兒如出一轍。

實驗過程是這樣的。哈洛先製作了兩隻「母猴」,一隻母猴的外表由鐵絲網製成,腹部上方有個橡皮乳頭,接觸的時候,奶水會從乳頭上面的洞裡流出來,幼猴便能喝到奶;另一隻母猴由厚紙筒套上絨毛布巾製成,看上去暖融融的。

做好這一切後,哈洛把一群剛出生的恆河猴放進籠裡和兩隻「母猴」一起生活。接下來幾天,哈洛觀察到,幼猴餓了就去鐵絲母猴那裡吸奶,開始幾天,它們都很喜歡能夠提供奶水的媽媽,都圍在它身邊。後來情況發生了轉專變。幾天後,幼猴都來到了絨布母猴身邊,它們趴在它胸前蹭它的身體,撫摸它的臉,做出很親暱的動作,只是餓了的時候,才去鐵絲母猴那裡吸取乳汁,吃完後再迅速回到絨布母猴的懷抱。


這個實驗告訴人們,愛源自接觸,而非食物。可惜的是,這些由絨布母猴撫養大的猴子不能和其他猴子一起玩耍,性格極其孤僻,甚至性成熟後不能進行交配。哈洛對實驗進行了改進,為幼猴製作了一個可以搖擺的絨布母猴,並保證它們每天都會有半小時的時間和真正的猴子在一起玩耍。於是,被這種會搖擺的絨布母猴哺育大的猴子基本上都正常了。

寶寶和幼猴有著相同的需求,需要媽媽溫暖的懷抱。

相關焦點

  • 心理學:為人父母,養育出一個乖巧、懂事的孩子,並不是什麼好事
    現實中他們是好孩子,是懂事的孩子,善良的大人,可是他們卻經常自我攻擊,因此他們並不開心,並不快樂,而開心、快樂這很重要。1、自體虛弱的父母自體虛弱的父母,往往會養育出一個軟弱、自卑的孩子。那麼這樣的特質放在一個撫養者,放在父母身上,會是怎麼樣的效果和結果呢?我們不妨來看看我一個來訪者的例子。我的來訪者王斌(化名),他由於和他的妻子要離婚,兩個人一起來到諮詢室。他的妻子對我說,他的丈夫喜歡罵孩子,喜歡抱怨,經常把家裡的氣氛搞得很凝重,與此同時,面對事情總是猶猶豫豫,很容易就焦慮和抑鬱。
  • 寶寶哭泣時該做什麼反應?一個殘酷的心理學實驗告訴你真相
    相信看完這兩組實驗,你就懂得如何處理寶寶哭鬧了!1.哭聲免疫法實驗行為主義心理學創始人約翰·華生(John B. Watson),在1920年曾做過一個小阿爾伯特實驗。他認為這樣做父母會更輕鬆,這樣做孩子哭的頻率會越來越少。另一個行為主義心理學的代表人物斯金納提出「強化理論」,也稱孩子哭泣時,不應該立刻就去抱他,否則就會強化他的行為,讓他成為一個真正的「愛哭鬼」。
  • 代母實驗,這個用猴子做的殘忍實驗,揭示了人類養育孩子的關鍵
    如果讓我篩選「十大殘忍心理實驗」的話,今天要說的這個利用恆河猴做的實驗肯定是要上榜的。這個心理實驗,即使在當年也飽受爭議,就更不用說在動物保護主義盛行的現在了。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儘管這個心理實驗有些殘忍,但是它揭示的心理真相讓後世的父母受用無窮。
  • 殘忍的「代母實驗」,揭露了最真實的母子關係
    母嬰關係對於個體的成長非常重要,而母嬰關係的主要表現形式就是嬰兒時期的依戀模式。嬰兒時期的依戀模式會影響個體的一生,包括生活、工作、學習和社會交往等各個方面。因此,育兒顯得極為重要。在心理學發展史上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人,他做了一系列殘忍的實驗,證明愛的存在。
  • 殘酷心理學實驗:「媽媽」不僅是一個身份,更重要的是提供安全感
    在對如何照顧和研究嬰兒行為上,行為主義心理學創始人華生主張的是「哭聲免疫法」,他認為,滿足一個嬰兒愛的需求,只需要媽媽給孩子提供充足可口的食物即可。一個假媽媽用鐵絲纏繞而成,冰冷而堅硬,但是它的胸前掛著一個奶瓶,小猴子餓了可以喝奶;另一個假媽媽則纏上了柔軟富有彈性的海綿加棉布,觸感溫暖親切,可以溫暖小猴子寶寶。
  • 這部火了五年的電視劇告訴我們:養育一個孩子,需要一個「孩子村莊」
    3養育一個孩子需要一個村莊我曾一度懷疑,這個街道的居民門可能都是不關的,這幾家人彼此都能自由出入。劇裡經常出現5個小夥伴齊聚在阿澤房間看電視的鏡頭,這一幕像極了我們小時候,放學回家後第一時間跑到全院唯一一戶有彩電的家裡,大家圍在一起看電視。
  • 看過殘忍的阿爾伯特實驗:我們對待孩子學習的態度也許是錯的
    在孩子遇到作業障礙時,很多人總是覺得自己可以扭轉局面,無形之中成為一個控制欲極強的家長。,或者你認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塑造孩子的話,建議你了解一下殘忍的「小阿爾伯特實驗」。的創始人華生曾經以一個名叫阿爾伯特的9個月大的孤兒,進行了這項備受詬病的實驗。
  • 一個殘酷的實驗告訴你,孩子為什麼膽子小
    ,這裡就不得不提到一個心理學實驗——「小阿爾伯特實驗」。華生的這個研究性實驗對小阿爾伯特造成了傷害,不論是生理還是心理方面。看似成功的實驗和研究是以傷害小朋友身體和心理為代價,因此該實驗也被列為世界上最殘忍的實驗之一。以他的理論為基礎,衍生出了育兒經—哭聲免疫法。
  • 20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實驗,無比殘忍卻又拯救了千萬家庭
    這對動物來說是無比殘酷的,但因此挽救了成千上萬的家庭,被稱為20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實驗。 20世紀三四十年代,美國行為心理學創始人約翰- 華生提出了一個非常著名的理論,那就是孩子對於愛的需求,源於他們對於事務的需求,所以母愛只要提供足夠的食物就可以了。
  • 孩子早期的「情緒記憶」,你知道多少?從殘忍的心理學實驗談起
    導讀:美國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華生曾經做過一個「慘無人道」的心理學實驗:實驗的對象是一名叫做阿爾伯特的小嬰兒,華生在他身邊放了小白鼠、小兔子等很多毛絨玩具,用了兩個月的時間讓阿爾伯特和它們建立親密的情感連接。
  • 看過殘忍的阿爾伯特實驗:我們大多數人對待孩子學習的態度也許是錯的
    如果你是一個認為孩子是可以被控制的家長,或者你認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塑造孩子的話,建議你了解一下殘忍的「小阿爾伯特實驗」。美國心理學家,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華生曾經以一個名叫阿爾伯特的9個月大的孤兒,進行了這項備受詬病的實驗。實驗第一步:華生的團隊先是把小白鼠、兔子等動物,一樣一樣拿到小阿爾伯特面前。
  • 這部火了5年的電視劇告訴我們:養育一個孩子,需要一個村莊
    可在細節裡,我們總能看到雙門洞的人都在關心阿澤:阿澤遇到重要賽事,全體雙門洞人都很關注,集體守在電視前、守在電話前,不管輸贏,大家都支持著他。3養育一個孩子需要一個村莊我曾一度懷疑,這個街道的居民門可能都是不關的,這幾家人彼此都能自由出入。劇裡經常出現5個小夥伴齊聚在阿澤房間看電視的鏡頭,這一幕像極了我們小時候,放學回家後第一時間跑到全院唯一一戶有彩電的家裡,大家圍在一起看電視。
  • 被剝奪母愛的孩子,未來會怎樣?一個殘酷的心理學實驗揭開了真相
    「恆河猴實驗」揭開了真相在最初的心理學研究當中,人們普遍認為,嬰兒之所以會依戀自己的母親,是因為解決溫飽問題,所以,只要保證嬰兒的食物和冷暖,母親的存在就沒有必要。一開始,人們對這種理論深信不疑,但美國心理學家哈洛卻不這樣認為,於是著名的「恆河猴實驗」孕育而生,這個實驗也被稱為「母愛剝奪實驗」。
  • 被剝奪母愛的孩子,未來會怎樣?一個殘酷的心理學實驗揭開了真相
    這項實驗結果也證明了一個重要的事實,無論是人類還是動物,對於親密關係的需求遠遠大於對食物的需求程度。甚至有很多實驗研究表明,當一個嬰兒從小缺乏母愛時,他們的身體和智力發育,都會受到或多或少的阻礙,而且不可逆。
  • 媽媽是什麼?一個殘酷心理學實驗解釋了含義!
    生活條件一般,是該把孩子繼續帶在身邊還是把孩子送到寄宿性幼兒園呢?相信很多父母都會覺得,只要讓孩子吃好穿好,有較高的物質水平,那麼對孩子來說就是最好的,但卻從來沒有想過孩子最需要的是什麼,更沒有思考過母親這個詞彙的真正含義!媽媽到底是什麼?
  • 新棉花糖實驗告訴我們,到底是什麼在影響孩子的自控力?
    導語:很多家長都聽過著名的棉花糖實驗,上個世紀6、70年代,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切爾將一群孩子召集到一起,每人發個棉花糖,並告訴他們有兩種選擇,一是現在把糖吃掉,二是等15分鐘再吃,到時候可以得到兩塊棉花糖。
  • 心理學:一個冷血殘忍的人,往往成長於這種環境之中,留心了
    事實上,從各種新聞中也能看到各種各樣的惡性事件,有些人的邪惡和殘忍甚至突破了我們的認知。更可怕的是,有些人在做出殘忍行為的時候,似乎沒有一丁點同情心,沒有內疚和後悔,反而表現出興奮、高興和享受!我們感到不寒而慄的同時,也會百思不得其解,有些人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 李玫瑾育兒方法「殘忍」?好媽媽尹建莉的「用愛養育」那麼好嗎?
    關心兒童教育的父母,大都聽過這兩個名字:一個是《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作者尹建莉,一個是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老師。一直以來,這兩位都是我很喜歡的專家,對兩位的觀點也有不少引用。可是前兩天,她們倆卻「懟」起來了。
  • 你不是在養育一個孩子,你是在養育一個陌生人
    父母如何看待加入家庭的新成員——我們的孩子?當孩子這樣一個新生命進入家庭,父母如何看待他非常重要,因為這影響著我們以後如何養育他們。關於孩子天生的善惡有很多不同的觀點。 一種說法是:「孩子生來就是好孩子,至善無比,如果孩子以後出現了問題,就是環境的問題。」
  • 如果只能知道一個心理學實驗,我想推薦的一定是「TA」
    本周我們要探討的主題是一項著名的心理學實驗,和ta的最新研究成果如果您要求人們命名一項著名的心理學研究,則WalterMischel博士1966年到1970年代早期在幼兒園進行的有關自制力的一系列心理學經典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