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殘忍的阿爾伯特實驗:我們大多數人對待孩子學習的態度也許是錯的

2021-02-07 讀者新語文

近日,在網上看到一個視頻,其中一位平時還算溫文爾雅的爸爸,因為輔導孩子作業,甚至被氣到管自己的兒子叫「哥」的地步,最終爸爸們紛紛進入「自暴自棄」的狀態。



同樣,每天晚上我們小區上空就會響起一位媽媽崩潰的聲音——「四五九十九嗎?乘法口訣有沒有背?」「這道題昨天不是剛講過嗎?」「這還需要想嗎?這麼多遍了還是不懂嗎?」「豬都學會了,你怎麼還不會?」……


類似的情景,也許每個有孩子的家庭都似曾相識:爸爸媽媽們暴跳如雷或恨鐵不成鋼,孩子委屈兮兮或戰戰兢兢,真是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難道真是一本作業得罪了全家人?

事實上,作業是無辜的,罪魁禍首是我們面對寫作業時的心態。在孩子遇到作業障礙時,很多父母總是覺得自己可以扭轉局面,無形之中成為一個控制欲極強的家長。

如果你是一個認為孩子是可以被控制的家長,或者你認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塑造孩子的話,建議你了解一下殘忍的「小阿爾伯特實驗」。

美國心理學家,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華生曾經以一個名叫阿爾伯特的9個月大的孤兒,進行了這項備受詬病的實驗。

實驗第一步:華生的團隊先是把小白鼠、兔子等動物,一樣一樣拿到小阿爾伯特面前。小阿爾伯特有著很強的好奇心,會去主動接近它們,觸摸它們。

實驗第二步:華生的團隊試著在小阿爾伯特的身邊用鐵錘敲擊鐵棒來發出巨大的聲響。這個時候小阿爾伯特會表現得非常恐懼,還會因為受到驚嚇而大哭。

實驗第三步:華生的團隊把小白鼠再次放到小阿爾伯特的面前,然後等著小阿爾伯特正要伸手去撫摸小白鼠時,突然在他的身後敲擊鐵棒,發出讓他感到恐懼的巨大聲響。小阿爾伯特被嚇壞了,開始哭了起來。


這樣的操作分兩周時間重複了7次。在那之後,小阿爾伯特對小白鼠產生了極大的恐懼,哪怕不再出現鐵棒的聲音,只是看到小白鼠,他就會嚎啕大哭……

阿爾伯特已經把對聲音的恐懼轉移到動物身上了,儘管事實上聲音的產生不是動物所導致的。


心理學研究表明:對某事物的恐懼厭惡感一旦形成,一輩子都有可能難以消除對該事物的恐懼和厭惡。

在學習的時候批評孩子和這個實驗非常相像,「學習」相當於實驗中出現的動物,而父母的責罵就相當於刺耳的「敲擊聲」。


父母的行為模式不知不覺中成了那個妨礙孩子正常成長的最大因素。當厭惡、恐懼和學習建立條件反射時,厭學是一個很常見的後果。

當我們的孩子一進入小學,成長的比拼就正式拉開大幕,起跑線的高低之爭讓父母們不得不盡責盡力:每晚盯著孩子的功課,對開小差、寫錯字、算錯題這些行為立即糾錯指正……


那麼孩子們感受到的是什麼呢?知乎上有眾多的回答:

「我討厭做功課,媽媽每天坐在旁邊監督我,還總批評我,一會兒說我慢一會兒說我不認真,煩死了!」


「考試成績出來了,媽媽就會問,誰誰誰幾分啊?有幾個100分啊?就知道比來比去,真討厭!」


「我跟媽媽說我好累,媽媽說累什麼啊,你這個年紀不就是要好好學習嗎,現在輕鬆以後你後悔也來不及!」

當孩子碰到難題不知所措,父母卻批評孩子不認真不努力時,孩子的委屈和憤怒轉換成的是對學習過程的痛恨。


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很努力地去做,最終卻總是事與願違,因為很多人沒有意識到自己迫切地想要孩子成功時,卻剝奪了孩子成功最應該具備的潛質。

進行「小阿爾伯特實驗」的心理學家華生曾經聲稱,他可以把隨機選出的任何一名嬰兒,培養成任何類型的特殊職業,比如醫生、律師、藝術家、商人乃至乞丐和小偷。


這源於他對自己的這套行為主義理論養育模式的自信。他認為反向遏制的另一面就是正向激勵,只要善於營造環境條件,就可以達到教育的目的。


所以很多人簡單認為只要建立正向鼓勵機制即可:激勵可以讓一個人產生心理愉悅,如果我們經常性對孩子的學習進行激勵,那麼學習和心情愉悅就會建立聯繫,收到良好的效果。

然而,生活中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好好學習,喜歡用物質獎勵來激勵孩子。


跟孩子許諾,考試考前多少名,就獎勵現金或者送一個禮物;作業按時完成,獎勵看一會兒電視等等。

 

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說過:一個人在進行工作時,如果對他進行外部獎勵刺激,那麼反而會減少他自身工作的欲望,削弱自身的內驅力。


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老人在一個小鄉村裡休養,但附近卻住著一些十分頑皮的孩子,他們天天互相追逐打鬧,吵得老人無法好好休息,在屢禁不止的情況下,老人想出了一個辦法。

他給每個孩子25美分,然後對他們說:「你們讓這兒變得很熱鬧,我覺得自己年輕了不少,這點錢表示謝意。」


孩子們拿著這25美分高興壞了,第二天,又來到老人門口玩鬧。這一次老人給了每個孩子15美分,說自己沒有收入,只能給這麼多。


15美分也不少,於是第三天孩子們又來到老人門口玩鬧。這一次老人只給了每個孩子5美分。


孩子們很生氣,「一天才5美分,知不知道我們有多辛苦!」他們向老人發誓,他們再也不會為他而玩了!


剛開始孩子們為了自己開心而玩,每天都玩得很盡興,可是後面為了錢而玩的時候,動力反而少了。

同樣的道理,家長如果總是用獎勵來激勵孩子學習,孩子的注意力和興趣只會慢慢放在獎勵上,而不再重視學習本身帶來的樂趣和成就感,於是逐漸對學習失去內在的驅動力和積極性。

 

也許正如華生的實驗結果一樣,靠不斷的外界刺激,會得到一時的預期結果,但後患無窮。其成本可能比你能想到的更加高昂,更加不可承受。

那麼,怎樣既能提高孩子學習的內驅力,保護他們的靈性,又不會出現華生實驗所表現的反效果呢?

 

正確誇獎孩子是建立正向鼓勵機制的關鍵。優秀的父母,善於激發孩子的內驅力,引導並鼓勵孩子向正確的方向努力。

 

詹青雲,一個獨立、理性、知性的化身,是很多女孩子心目中理想的樣子。

可是20多年前,詹青雲卻是一個被老師嫌棄的「差生」。


她曾在微博裡說過:

我小時候,想法多,開竅晚,學習差,是最讓老師心煩的學生;


遇到過很好的老師,可也有當著全班同學說我「笨豬」的老師。


他當著我的面,告訴我媽:「小孩考不上高中,趁早送去技校……」

不得不說詹青雲的媽媽是個聰明的媽媽,因為她會「算命」,她對女兒說:

 

「媽媽給你算過了,到了四年級,你就會成為全校最棒的學生。」

 

「媽媽重新算過了,成為年級第一的時間,就在初一。」

 

……

 

在一次次「算命」,又一次次落空後,終於在高二那年,詹青雲實現了當時的理想目標,取得了年級第一。

詹青雲的媽媽從不催促她學習,而是一直默默地站在她身後鼓勵著她,直至她走到人生的高光時刻: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睿智的父母總會給孩子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父母對孩子精神上的鼓勵,會讓孩子在精神層面對自己的價值有一種深深的認可,這種自我認可其實就是孩子的生命動力。

 

當一個孩子生命的發動機開始嘶吼時,他將迎來一個全新的自我。

 

養育孩子是一個複雜而漫長的過程。只有父母們放下焦慮,以一種平和自然的心態去呵護另一個生命,尊重規律,敬畏成長,那麼天下所有的孩子們都會覺得自己是好的、是有能力、有潛力的那一個。

相關焦點

  • 看過殘忍的阿爾伯特實驗:我們對待孩子學習的態度也許是錯的
    在孩子遇到作業障礙時,很多人總是覺得自己可以扭轉局面,無形之中成為一個控制欲極強的家長。,或者你認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塑造孩子的話,建議你了解一下殘忍的「小阿爾伯特實驗」。,「學習」相當於實驗中出現的動物,而父母的責罵就相當於刺耳的「敲擊聲」。
  • 殘忍的「阿爾伯特」心理學實驗表明,永遠不要因為學習對孩子發火
    小阿爾伯特實驗雖然備受爭議和指責(華生備受指責主要是因為他原本答應實驗結束後為孩子做康復治療,但他卻沒有去執行,受此實驗的小阿爾伯特後來因患腦水腫5歲就離開人世),但這個實驗對兒童教育產生了深遠影響。有學者指出,現代社會中,當家長因為孩子的學習問題發脾氣時,憤怒的家長對孩子心理上所造成的影響,實際上就跟華生當初對小阿爾伯特所做的實驗,產生的效果一樣。
  • 殘忍的「阿爾伯特」心理學實驗證明,永遠不要因為學習對孩子發火
    行為主義學派的心理學家對於研究行為特別感興趣,在如何提高孩子的學習能力上,他們都用一些殘忍的動物實驗給出了答案。experiment)」實驗之前,我們要了解華生在他整個學術生涯裡的觀點變化的過程,在1914年的時候,華生還比較強調本能的作用。
  • 殘忍的「阿爾伯特」心理學實驗驗證,永遠別因為學習向孩子發火!
    「阿爾伯特(Albert experiment)」心理學實驗:在心理學歷史上有一項實驗,遠近聞名的同時又最具爭議,那就是阿爾伯特實驗,該實驗是由約翰·布羅德斯·華生及其助手共同完成的。實驗的結論恰恰可以解釋孩子抗拒逃避學習的這種行為。
  • 冷酷的「阿爾伯特」心理學實驗證實,永遠不要因為讀書對小孩動怒
    雖然很多父母在輔導孩子學習時都會因為「怒其不爭」而對他們大發雷霆,可我還是想說——物極必反,如果經常性的因為學習對孩子發火,不僅不能夠起到讓孩子認真學習的作用,甚至會讓孩子對學習產生厭惡之情,我們可以通過「阿爾伯特」心理實驗來了解一下原因。
  • 永遠不要因為學習對孩子發火,「阿爾伯特」實驗,給父母敲響警鐘
    在如今的社會中,不少家長都難逃輔導孩子作業這件事情。然而輔導孩子作業並不是一件易事,這不僅需要家長具備一定的學習素養,還要保持著耐心和溫和的情緒對待孩子。(Albert experiment)」心理學實驗其實在心理學上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實驗——「阿爾伯特(Albert experiment)」心理學實驗。
  • 永遠不要因為學習對孩子發火,「阿爾伯特」實驗,給父母敲響警鐘
    然而輔導孩子作業並不是一件易事,這不僅需要家長具備一定的學習素養,還要保持著耐心和溫和的情緒對待孩子。但這對部分家長來說,卻是一件十分難以完成的任務。他們在輔導孩子學習、做作業的時候,有時候很難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忍不住衝孩子發火。這種行為其實會對孩子的產生十分不良的影響。
  • 「阿爾伯特」實驗:永遠別因學習對娃發火,傷害真的太大了
    今天咱們就一起聊聊總忍不住和孩子發火的問題,我們先來看一個著名實驗: 阿爾伯特心理學試驗最後小阿爾伯特對小白鼠的恐懼反應延伸到了其他類似物品上,比如動物、毛絨玩具、白色……華生從此實驗得出結論:人的情緒化反應是來自外界的刺激。
  • 看一下阿爾伯特實驗,不知有幾個家長還敢因為孩子學習大發脾氣?
    之前我也是這樣認為,但在我看完了關於阿爾伯特的一個「殘忍」實驗後,我再也不認同這個觀點了,實驗的過程如下:心理學家華生和他的助手首先徵得了9個月大小的阿爾伯特的母親同意,然後在他身邊放了小白鼠阿爾伯特實驗在世界範圍內都是備受指責和爭議的,尤其是華生沒有給孩子做康復治療,但給我們家長啟示,卻值得我們深思。比如當家長因為學習問題,向孩子大發脾氣的時候,不正類似於小阿爾伯特所面的巨大聲響刺激嗎?孩子因此產生恐懼、害怕的負面情緒,久而久之,學習的主動性和靈敏度也就降低了。
  • 因為學習衝孩子發脾氣?「阿爾伯特」實驗:結果不是你能承受的
    孩子學習成績不好,家長忍不住大發雷霆,不停的批評孩子,這樣的方式真的可以幫助到孩子的學習嗎?阿爾伯特實驗:外界與孩子的關係研究人員在醫院挑選了一名未滿一歲的嬰兒,在經過他的父母的同意以後,實驗開始。剛開始,他們在嬰兒身邊放了小白鼠、兔子、還有一些毛絨玩具。
  • 關於小阿爾伯特實驗的爭論
    至於小阿爾伯特是不是孤兒,是不是道格拉斯,至今仍持有不同的說法。 2、實驗對小阿爾伯特造成的影響。最後可憐的小阿爾伯特怎麼樣了,一直是大家關心的話題。我們假設,小阿爾伯特就是道格拉斯的話,道格拉斯最後患上了腦積水6歲夭折,後人因此攻擊華生,認為是華生的實驗導致了小阿爾伯特的夭折。
  • 「阿爾伯特」心理學實驗表明:家長永遠不要因為學習而對孩子發火
    1920年,心理學家約翰·布羅德斯·華生,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進行了一項神奇的實驗。華生在醫院中挑選了一名四個月大的嬰兒阿爾伯特,還不滿一周歲。實驗開始後,華生在阿爾伯特的身邊放置了小白鼠、小猴子、白色毛絨玩具、小狗玩具,觀察阿爾伯特的反應。
  • 殘忍的「阿爾伯特」心理學驗證:對孩子大吼大叫,會造成什麼惡果
    「小阿爾伯特實驗」。雖然實驗的目的是為了證明恐懼的情緒可以通過條件反射後天習得,但結合我們今天的嚴厲教育,也不難發現二者之間的聯繫。久而久之學習上一遇到問題,這些負面情緒和反應就反覆出現,由此導致孩子對學習的主動性和靈敏度越降越低,甚至失去本有的靈性。而很多家長對此還不知所以,一再恐嚇辱罵,越罵孩子越恐懼,越恐懼學習越笨拙,越笨拙越被打罵的惡性循環由此展開。
  • 孩子早期的「情緒記憶」,你知道多少?從殘忍的心理學實驗談起
    導讀:美國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華生曾經做過一個「慘無人道」的心理學實驗:實驗的對象是一名叫做阿爾伯特的小嬰兒,華生在他身邊放了小白鼠、小兔子等很多毛絨玩具,用了兩個月的時間讓阿爾伯特和它們建立親密的情感連接。
  • 孩子不寫作業怎麼辦?打罵是下策,手把手教你讓娃愛上學習
    孩子不寫作業,打罵是下下之策孩子不寫作業的時候,如果我們打罵,孩子首先會覺得恐懼和害怕,之後會出於避免被打罵的心理去寫作業,並非真正地端正了學習態度,還可能更加厭惡學習,產生一系列的副作用。心理學領域有個著名的"小阿爾伯特實驗",給我們敲響了警鐘。
  • 一個神奇的心理學實驗,竟幫父母把「學習火兒」戒了
    面對孩子的學習,我們怎麼就變成了一隻「噴火龍」呢?要解決這個問題,還要從一個心理學實驗說起。「阿爾伯特」心理學實驗:他們在醫院挑選了一名9個月大的嬰兒阿爾伯特,在徵得孩子母親同意後開始實驗。(當然,「阿爾伯特」實驗缺乏一定的人文關懷,我們僅以此實驗結果為參考,不建議使用該實驗。)有學者指出:家長因為孩子學習不斷發脾氣時,對孩子造成的心理陰影,就像華生進行阿爾伯特實驗時,對孩子造成的影響。
  • 孩子學習態度不端正,學習成績差,家長該怎麼辦?
    我們能發現,在一個班級裡一個學習好的學生他的性格和各方面都會有很好的態度,也能夠理性地對待許多事情,而我們大多數家長對孩子的培養目標也是這樣的。但大多時候我們會感覺很吃力,不知道怎麼教導孩子。去問學霸的家長他們也說不了很多能給自家孩子用的方法。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適用於他的教育方式也是各有不同的,家長要找到最適合孩子的方法才能幫助孩子最好地成長。有一些孩子天生冷靜沉著,一般是隨了家長,但如果我們是個活躍好動的人,就不能要求自己的孩子不能活躍。
  • 一個神奇的心理學實驗,竟幫父母把「學習火兒」戒了!
    文丨王小騫   編輯丨金雀兒來源丨王小騫親子成長學社(ID:WXQCOLLEGE)推薦丨布穀學習(ID: iBookgood)
  • 父母對待孩子問題的態度
    無論父母事業上有多麼成功,也抵不了在教育孩子上失敗所帶來的後果。很多家長覺得孩子什麼都不懂,對孩子進行俯視教育,不把孩子當人看,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三川玲:兩種原因造成了這個現象。一是由於經濟或工作的原因,不得不遠離孩子。
  • 從小打罵侮辱孩子,用殘忍方式對待孩子,就能培養孩子抗壓能力?
    有一位家長提出了一個這樣的問題:這個社會是殘酷無情、唯利是圖的, 所以我用殘忍的方式教育孩子 ,能否幫孩子更好適應社會?從小打罵侮辱用殘忍的方式對待孩子,能否培養孩子的抗壓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