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網上看到一個視頻,其中一位平時還算溫文爾雅的爸爸,因為輔導孩子作業,甚至被氣到管自己的兒子叫「哥」的地步,最終爸爸們紛紛進入「自暴自棄」的狀態。
同樣,每天晚上我們小區上空就會響起一位媽媽崩潰的聲音——「四五九十九嗎?乘法口訣有沒有背?」「這道題昨天不是剛講過嗎?」「這還需要想嗎?這麼多遍了還是不懂嗎?」「豬都學會了,你怎麼還不會?」……
類似的情景,也許每個有孩子的家庭都似曾相識:爸爸媽媽們暴跳如雷或恨鐵不成鋼,孩子委屈兮兮或戰戰兢兢,真是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難道真是一本作業得罪了全家人?
事實上,作業是無辜的,罪魁禍首是我們面對寫作業時的心態。在孩子遇到作業障礙時,很多父母總是覺得自己可以扭轉局面,無形之中成為一個控制欲極強的家長。
如果你是一個認為孩子是可以被控制的家長,或者你認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塑造孩子的話,建議你了解一下殘忍的「小阿爾伯特實驗」。
美國心理學家,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華生曾經以一個名叫阿爾伯特的9個月大的孤兒,進行了這項備受詬病的實驗。
實驗第一步:華生的團隊先是把小白鼠、兔子等動物,一樣一樣拿到小阿爾伯特面前。小阿爾伯特有著很強的好奇心,會去主動接近它們,觸摸它們。
實驗第二步:華生的團隊試著在小阿爾伯特的身邊用鐵錘敲擊鐵棒來發出巨大的聲響。這個時候小阿爾伯特會表現得非常恐懼,還會因為受到驚嚇而大哭。
實驗第三步:華生的團隊把小白鼠再次放到小阿爾伯特的面前,然後等著小阿爾伯特正要伸手去撫摸小白鼠時,突然在他的身後敲擊鐵棒,發出讓他感到恐懼的巨大聲響。小阿爾伯特被嚇壞了,開始哭了起來。
這樣的操作分兩周時間重複了7次。在那之後,小阿爾伯特對小白鼠產生了極大的恐懼,哪怕不再出現鐵棒的聲音,只是看到小白鼠,他就會嚎啕大哭……
阿爾伯特已經把對聲音的恐懼轉移到動物身上了,儘管事實上聲音的產生不是動物所導致的。
心理學研究表明:對某事物的恐懼厭惡感一旦形成,一輩子都有可能難以消除對該事物的恐懼和厭惡。
在學習的時候批評孩子和這個實驗非常相像,「學習」相當於實驗中出現的動物,而父母的責罵就相當於刺耳的「敲擊聲」。
父母的行為模式不知不覺中成了那個妨礙孩子正常成長的最大因素。當厭惡、恐懼和學習建立條件反射時,厭學是一個很常見的後果。
當我們的孩子一進入小學,成長的比拼就正式拉開大幕,起跑線的高低之爭讓父母們不得不盡責盡力:每晚盯著孩子的功課,對開小差、寫錯字、算錯題這些行為立即糾錯指正……
那麼孩子們感受到的是什麼呢?知乎上有眾多的回答:
「我討厭做功課,媽媽每天坐在旁邊監督我,還總批評我,一會兒說我慢一會兒說我不認真,煩死了!」
「考試成績出來了,媽媽就會問,誰誰誰幾分啊?有幾個100分啊?就知道比來比去,真討厭!」
「我跟媽媽說我好累,媽媽說累什麼啊,你這個年紀不就是要好好學習嗎,現在輕鬆以後你後悔也來不及!」
當孩子碰到難題不知所措,父母卻批評孩子不認真不努力時,孩子的委屈和憤怒轉換成的是對學習過程的痛恨。
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很努力地去做,最終卻總是事與願違,因為很多人沒有意識到自己迫切地想要孩子成功時,卻剝奪了孩子成功最應該具備的潛質。
進行「小阿爾伯特實驗」的心理學家華生曾經聲稱,他可以把隨機選出的任何一名嬰兒,培養成任何類型的特殊職業,比如醫生、律師、藝術家、商人乃至乞丐和小偷。
這源於他對自己的這套行為主義理論養育模式的自信。他認為反向遏制的另一面就是正向激勵,只要善於營造環境條件,就可以達到教育的目的。
所以很多人簡單認為只要建立正向鼓勵機制即可:激勵可以讓一個人產生心理愉悅,如果我們經常性對孩子的學習進行激勵,那麼學習和心情愉悅就會建立聯繫,收到良好的效果。
然而,生活中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好好學習,喜歡用物質獎勵來激勵孩子。
跟孩子許諾,考試考前多少名,就獎勵現金或者送一個禮物;作業按時完成,獎勵看一會兒電視等等。
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說過:一個人在進行工作時,如果對他進行外部獎勵刺激,那麼反而會減少他自身工作的欲望,削弱自身的內驅力。
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老人在一個小鄉村裡休養,但附近卻住著一些十分頑皮的孩子,他們天天互相追逐打鬧,吵得老人無法好好休息,在屢禁不止的情況下,老人想出了一個辦法。
他給每個孩子25美分,然後對他們說:「你們讓這兒變得很熱鬧,我覺得自己年輕了不少,這點錢表示謝意。」
孩子們拿著這25美分高興壞了,第二天,又來到老人門口玩鬧。這一次老人給了每個孩子15美分,說自己沒有收入,只能給這麼多。
15美分也不少,於是第三天孩子們又來到老人門口玩鬧。這一次老人只給了每個孩子5美分。
孩子們很生氣,「一天才5美分,知不知道我們有多辛苦!」他們向老人發誓,他們再也不會為他而玩了!
剛開始孩子們為了自己開心而玩,每天都玩得很盡興,可是後面為了錢而玩的時候,動力反而少了。
同樣的道理,家長如果總是用獎勵來激勵孩子學習,孩子的注意力和興趣只會慢慢放在獎勵上,而不再重視學習本身帶來的樂趣和成就感,於是逐漸對學習失去內在的驅動力和積極性。
也許正如華生的實驗結果一樣,靠不斷的外界刺激,會得到一時的預期結果,但後患無窮。其成本可能比你能想到的更加高昂,更加不可承受。
那麼,怎樣既能提高孩子學習的內驅力,保護他們的靈性,又不會出現華生實驗所表現的反效果呢?
正確誇獎孩子是建立正向鼓勵機制的關鍵。優秀的父母,善於激發孩子的內驅力,引導並鼓勵孩子向正確的方向努力。
詹青雲,一個獨立、理性、知性的化身,是很多女孩子心目中理想的樣子。
可是20多年前,詹青雲卻是一個被老師嫌棄的「差生」。
她曾在微博裡說過:
我小時候,想法多,開竅晚,學習差,是最讓老師心煩的學生;
遇到過很好的老師,可也有當著全班同學說我「笨豬」的老師。
他當著我的面,告訴我媽:「小孩考不上高中,趁早送去技校……」
不得不說詹青雲的媽媽是個聰明的媽媽,因為她會「算命」,她對女兒說:
「媽媽給你算過了,到了四年級,你就會成為全校最棒的學生。」
「媽媽重新算過了,成為年級第一的時間,就在初一。」
……
在一次次「算命」,又一次次落空後,終於在高二那年,詹青雲實現了當時的理想目標,取得了年級第一。
詹青雲的媽媽從不催促她學習,而是一直默默地站在她身後鼓勵著她,直至她走到人生的高光時刻: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睿智的父母總會給孩子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父母對孩子精神上的鼓勵,會讓孩子在精神層面對自己的價值有一種深深的認可,這種自我認可其實就是孩子的生命動力。
當一個孩子生命的發動機開始嘶吼時,他將迎來一個全新的自我。
養育孩子是一個複雜而漫長的過程。只有父母們放下焦慮,以一種平和自然的心態去呵護另一個生命,尊重規律,敬畏成長,那麼天下所有的孩子們都會覺得自己是好的、是有能力、有潛力的那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