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心理學家約翰·布羅德斯·華生,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進行了一項神奇的實驗。華生在醫院中挑選了一名四個月大的嬰兒阿爾伯特,還不滿一周歲。實驗開始後,華生在阿爾伯特的身邊放置了小白鼠、小猴子、白色毛絨玩具、小狗玩具,觀察阿爾伯特的反應。
一開始,阿爾伯特對身邊出現的動物和玩具都十分有興趣,不僅總是撫摸它們,還和這些動物和玩具一起玩耍,笑得非常開心。
到了實驗的下一個階段,當阿爾伯特開始像往常一樣和小白鼠、小猴子、毛絨玩具等玩耍時,華生悄悄走到了阿爾伯特的身後,開始猛烈地敲擊金屬鐵棒。
隨著金屬鐵棒一聲一聲的撞擊聲,刺耳又尖銳的聲音讓在撫摸小白鼠的阿爾伯特被嚇得瞬間哭了起來。
此後,每次當阿爾伯特觸摸小白鼠,華生就會反覆敲擊金屬鐵棒,讓金屬鐵棒發出刺耳的聲響。多次重複該過程後,阿爾伯特一看到小白鼠,即使不觸摸小白鼠,甚至沒有敲擊金屬鐵棒,也會十分恐懼,甚至放聲大哭。
最後,阿爾伯特對小白鼠產生的應激恐懼心理,延伸到了他對類似動物和其他毛絨玩具和動物身上。在阿爾伯特1歲又21天時,華生進行了一系列泛化測驗。在小阿爾伯特面前呈現毛茸茸的狗、海豹皮大衣,甚至白色棉花鬍鬚的聖誕老人面具出現在阿爾伯特面前時,小阿爾伯特都表現出十分恐懼。
華生由此得出結論:人類的情緒化反應,是受到外界刺激後的結果。
根據著名的阿爾伯特實驗,有教育心理學專家研究認為:當家長因為孩子的學習問題而衝孩子大發雷霆時,家長憤怒的神態、言語、動作,都會給孩子造成巨大的影響,就像阿爾伯特中華生對阿爾伯特所做的實驗,產生的效果是相同的。由於家長的憤怒,孩子很可能會因此背負上更大的學習壓力,導致成績直線滑坡,甚至出現心理問題。
孩子一旦在學習上出現問題,家長就非打即罵。孩子便會產生條件反射式的恐懼,對學習、上學產生強烈的反抗心理,負面的情緒可能不會馬上表現出來,但長期積累負面情緒,會導致孩子對學習不再具有主動性。很多家長和孩子都陷入了這樣一個死循環:孩子不愛學習、不愛寫作業,家長就進行打罵,而越是打罵,孩子的對學習的興趣就越低,越反抗學習。
現在孩子的學習壓力很大,有一些孩子適應不了快節奏的學習生活。難免會出現不願意寫作業、不願意看書,尤其是低年齡段的兒童,過慣了在家裡閒散舒適的家庭生活,甚至出現不願意去幼兒園、不願意上小學等情況,家長千萬不要在此時給孩子太大的心理壓力,導致孩子從心底裡更加抗拒學習。
那麼,作為家長應該如何引導孩子自主學習、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興趣呢?
其實,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抓住3~7歲興趣培養的黃金時期是非常關鍵的。想要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就要發掘孩子的興趣點,從孩子感興趣的事物入手。孩子喜歡看動畫片,家長可以讓孩子接觸一些對激發孩子求知慾有幫助的益智類動畫片,在看動畫片的時候,問孩子一些簡單的問題來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再通過引導將孩子的興趣從看動畫片轉移到書籍上來。當孩子覺得書本內容也同樣有趣,必然就會愛上看書、愛上學習了。
家長應該選擇什麼類型的書籍,來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閱讀興趣呢?
想要培養孩子閱讀興趣,家長一定不要選擇枯燥乏味的純教學類書籍,而是要選擇色彩明豔豐富、內容生動有趣、貼近孩子日常生活的益智類書籍,讓孩子翻開書本就像打開畫冊一樣,被書中豐富有趣的故事情節和豐富的知識所吸引,讓孩子在閱讀中感受到快樂,在學習中體驗到成就感。
作為家長,您的一個決定,可能就會改變孩子的一生。其實想讓孩子愛上學習並不難。家長早一點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孩子就會早一點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