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伯特」心理學實驗表明:家長永遠不要因為學習而對孩子發火

2020-10-03 陽光心健心理發展

1920年,心理學家約翰·布羅德斯·華生,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進行了一項神奇的實驗。華生在醫院中挑選了一名四個月大的嬰兒阿爾伯特,還不滿一周歲。實驗開始後,華生在阿爾伯特的身邊放置了小白鼠、小猴子、白色毛絨玩具、小狗玩具,觀察阿爾伯特的反應。

一開始,阿爾伯特對身邊出現的動物和玩具都十分有興趣,不僅總是撫摸它們,還和這些動物和玩具一起玩耍,笑得非常開心。

到了實驗的下一個階段,當阿爾伯特開始像往常一樣和小白鼠、小猴子、毛絨玩具等玩耍時,華生悄悄走到了阿爾伯特的身後,開始猛烈地敲擊金屬鐵棒。

隨著金屬鐵棒一聲一聲的撞擊聲,刺耳又尖銳的聲音讓在撫摸小白鼠的阿爾伯特被嚇得瞬間哭了起來。

此後,每次當阿爾伯特觸摸小白鼠,華生就會反覆敲擊金屬鐵棒,讓金屬鐵棒發出刺耳的聲響。多次重複該過程後,阿爾伯特一看到小白鼠,即使不觸摸小白鼠,甚至沒有敲擊金屬鐵棒,也會十分恐懼,甚至放聲大哭。

最後,阿爾伯特對小白鼠產生的應激恐懼心理,延伸到了他對類似動物和其他毛絨玩具和動物身上。在阿爾伯特1歲又21天時,華生進行了一系列泛化測驗。在小阿爾伯特面前呈現毛茸茸的狗、海豹皮大衣,甚至白色棉花鬍鬚的聖誕老人面具出現在阿爾伯特面前時,小阿爾伯特都表現出十分恐懼。

華生由此得出結論:人類的情緒化反應,是受到外界刺激後的結果。

根據著名的阿爾伯特實驗,有教育心理學專家研究認為:當家長因為孩子的學習問題而衝孩子大發雷霆時,家長憤怒的神態、言語、動作,都會給孩子造成巨大的影響,就像阿爾伯特中華生對阿爾伯特所做的實驗,產生的效果是相同的。由於家長的憤怒,孩子很可能會因此背負上更大的學習壓力,導致成績直線滑坡,甚至出現心理問題。

孩子一旦在學習上出現問題,家長就非打即罵。孩子便會產生條件反射式的恐懼,對學習、上學產生強烈的反抗心理,負面的情緒可能不會馬上表現出來,但長期積累負面情緒,會導致孩子對學習不再具有主動性。很多家長和孩子都陷入了這樣一個死循環:孩子不愛學習、不愛寫作業,家長就進行打罵,而越是打罵,孩子的對學習的興趣就越低,越反抗學習。

現在孩子的學習壓力很大,有一些孩子適應不了快節奏的學習生活。難免會出現不願意寫作業、不願意看書,尤其是低年齡段的兒童,過慣了在家裡閒散舒適的家庭生活,甚至出現不願意去幼兒園、不願意上小學等情況,家長千萬不要在此時給孩子太大的心理壓力,導致孩子從心底裡更加抗拒學習。

那麼,作為家長應該如何引導孩子自主學習、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興趣呢?

其實,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抓住3~7歲興趣培養的黃金時期是非常關鍵的。想要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就要發掘孩子的興趣點,從孩子感興趣的事物入手。孩子喜歡看動畫片,家長可以讓孩子接觸一些對激發孩子求知慾有幫助的益智類動畫片,在看動畫片的時候,問孩子一些簡單的問題來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再通過引導將孩子的興趣從看動畫片轉移到書籍上來。當孩子覺得書本內容也同樣有趣,必然就會愛上看書、愛上學習了。

家長應該選擇什麼類型的書籍,來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閱讀興趣呢?

想要培養孩子閱讀興趣,家長一定不要選擇枯燥乏味的純教學類書籍,而是要選擇色彩明豔豐富、內容生動有趣、貼近孩子日常生活的益智類書籍,讓孩子翻開書本就像打開畫冊一樣,被書中豐富有趣的故事情節和豐富的知識所吸引,讓孩子在閱讀中感受到快樂,在學習中體驗到成就感。

作為家長,您的一個決定,可能就會改變孩子的一生。其實想讓孩子愛上學習並不難。家長早一點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孩子就會早一點受益!

相關焦點

  • 永遠不要因為學習對孩子發火,「阿爾伯特」實驗,給父母敲響警鐘
    但這對部分家長來說,卻是一件十分難以完成的任務。他們在輔導孩子學習、做作業的時候,有時候很難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忍不住衝孩子發火。這種行為其實會對孩子的產生十分不良的影響。(Albert experiment)」心理學實驗其實在心理學上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實驗——「阿爾伯特(Albert experiment)」心理學實驗。
  • 永遠不要因為學習對孩子發火,「阿爾伯特」實驗,給父母敲響警鐘
    然而輔導孩子作業並不是一件易事,這不僅需要家長具備一定的學習素養,還要保持著耐心和溫和的情緒對待孩子。但這對部分家長來說,卻是一件十分難以完成的任務。他們在輔導孩子學習、做作業的時候,有時候很難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忍不住衝孩子發火。這種行為其實會對孩子的產生十分不良的影響。
  • 殘忍的「阿爾伯特」心理學實驗表明,永遠不要因為學習對孩子發火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一、 「臭名昭著」的阿爾伯特心理學試驗1920年,行為主義學派心理學家約翰·布羅德斯·華生,和他的助手羅莎莉·雷納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進行了一項實驗。小阿爾伯特實驗雖然備受爭議和指責(華生備受指責主要是因為他原本答應實驗結束後為孩子做康復治療,但他卻沒有去執行,受此實驗的小阿爾伯特後來因患腦水腫5歲就離開人世),但這個實驗對兒童教育產生了深遠影響。
  • 殘忍的「阿爾伯特」心理學實驗證明,永遠不要因為學習對孩子發火
    >「箱子實驗(Skinner box)」,都是心理學上飽受詬病的實驗。「阿爾伯特實驗(Albert experiment)」的背景華生(Watson)是行為主義學派的創始人,行為主義學派正式創立的標誌是1913年華生發表在《心理學評論》上的演講稿《行為主義者心目中的心理學》。
  • 殘忍的「阿爾伯特」心理學實驗驗證,永遠別因為學習向孩子發火!
    「阿爾伯特(Albert experiment)」心理學實驗:在心理學歷史上有一項實驗,遠近聞名的同時又最具爭議,那就是阿爾伯特實驗,該實驗是由約翰·布羅德斯·華生及其助手共同完成的。實驗的結論恰恰可以解釋孩子抗拒逃避學習的這種行為。
  • 冷酷的「阿爾伯特」心理學實驗證實,永遠不要因為讀書對小孩動怒
    雖然很多父母在輔導孩子學習時都會因為「怒其不爭」而對他們大發雷霆,可我還是想說——物極必反,如果經常性的因為學習對孩子發火,不僅不能夠起到讓孩子認真學習的作用,甚至會讓孩子對學習產生厭惡之情,我們可以通過「阿爾伯特」心理實驗來了解一下原因。
  • 「阿爾伯特」實驗:永遠別因學習對娃發火,傷害真的太大了
    今天咱們就一起聊聊總忍不住和孩子發火的問題,我們先來看一個著名實驗: 阿爾伯特心理學試驗1920年,心理學家約翰·布羅德斯·華生在醫院挑選了一名9個月大叫阿爾伯特嬰兒,徵得家長同意後開始實驗:華生先在阿爾伯特身邊放了小白鼠、猴子、小狗等玩具。
  • 一個神奇的心理學實驗,竟幫父母把「學習火兒」戒了
    >對孩子發火,在家長發脾氣原因裡排名第一。面對孩子的學習,我們怎麼就變成了一隻「噴火龍」呢?要解決這個問題,還要從一個心理學實驗說起。(當然,「阿爾伯特」實驗缺乏一定的人文關懷,我們僅以此實驗結果為參考,不建議使用該實驗。)有學者指出:家長因為孩子學習不斷發脾氣時,對孩子造成的心理陰影,就像華生進行阿爾伯特實驗時,對孩子造成的影響。
  • 一個神奇的心理學實驗,竟幫父母把「學習火兒」戒了!
    文丨王小騫   編輯丨金雀兒來源丨王小騫親子成長學社(ID:WXQCOLLEGE)推薦丨布穀學習(ID: iBookgood)
  • 看一下阿爾伯特實驗,不知有幾個家長還敢因為孩子學習大發脾氣?
    之前我也是這樣認為,但在我看完了關於阿爾伯特的一個「殘忍」實驗後,我再也不認同這個觀點了,實驗的過程如下:心理學家華生和他的助手首先徵得了9個月大小的阿爾伯特的母親同意,然後在他身邊放了小白鼠阿爾伯特實驗在世界範圍內都是備受指責和爭議的,尤其是華生沒有給孩子做康復治療,但給我們家長啟示,卻值得我們深思。比如當家長因為學習問題,向孩子大發脾氣的時候,不正類似於小阿爾伯特所面的巨大聲響刺激嗎?孩子因此產生恐懼、害怕的負面情緒,久而久之,學習的主動性和靈敏度也就降低了。
  • 看過殘忍的阿爾伯特實驗:我們對待孩子學習的態度也許是錯的
    的創始人華生曾經以一個名叫阿爾伯特的9個月大的孤兒,進行了這項備受詬病的實驗。這個時候小阿爾伯特會表現得非常恐懼,還會因為受到驚嚇而大哭。心理學研究表明:對某事物的恐懼厭惡感一旦形成,一輩子都有可能難以消除對該事物的恐懼和厭惡。
  • 看過殘忍的阿爾伯特實驗:我們大多數人對待孩子學習的態度也許是錯的
    在孩子遇到作業障礙時,很多父母總是覺得自己可以扭轉局面,無形之中成為一個控制欲極強的家長。如果你是一個認為孩子是可以被控制的家長,或者你認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塑造孩子的話,建議你了解一下殘忍的「小阿爾伯特實驗」。美國心理學家,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華生曾經以一個名叫阿爾伯特的9個月大的孤兒,進行了這項備受詬病的實驗。
  • 因為你總發火,所以孩子成了「庸才」
    孩子做錯了事、受了委屈後,不要指責他,而是要理解、關愛和傾聽。因為只有當孩子把內心的垃圾傾倒出來後,才能真正裝得進你的良言和教誨。——虎媽因為「學習問題」對孩子發火,在家長發脾氣原因裡排名第一。知乎上有位家長一語道破這個發火過程:輔導作業—發火—後悔—反思—再輔導作業—再發火。
  • 殘忍的「阿爾伯特」心理學驗證:對孩子大吼大叫,會造成什麼惡果
    「小阿爾伯特實驗」。當孩子在學習上出現問題,家長就大發雷霆,那麼孩子以後學習時,就會條件反射式的產生恐懼、害怕、抗拒等條件反射。久而久之學習上一遇到問題,這些負面情緒和反應就反覆出現,由此導致孩子對學習的主動性和靈敏度越降越低,甚至失去本有的靈性。而很多家長對此還不知所以,一再恐嚇辱罵,越罵孩子越恐懼,越恐懼學習越笨拙,越笨拙越被打罵的惡性循環由此展開。
  • 關於小阿爾伯特實驗的爭論
    在9月4日,也就是上上星期一,小彎鉤發了一篇《巴甫洛夫如何套路一隻狗》,裡面提到了一個實驗,即華生對一個9個月孤兒小阿爾伯特進行的條件反射實驗。本意是藉此說明情緒可以由條件反射獲得,以便更好理解文中其他例子及遷移到對生活中的應用。
  • 因為學習衝孩子發脾氣?「阿爾伯特」實驗:結果不是你能承受的
    孩子學習成績不好,家長忍不住大發雷霆,不停的批評孩子,這樣的方式真的可以幫助到孩子的學習嗎?阿爾伯特實驗:外界與孩子的關係研究人員在醫院挑選了一名未滿一歲的嬰兒,在經過他的父母的同意以後,實驗開始。剛開始,他們在嬰兒身邊放了小白鼠、兔子、還有一些毛絨玩具。
  • 親愛的家長們,對孩子發火的真相裡,有你內在的匱乏。
    近日,南京父子「大動幹戈」,是因為開學來臨,一個初三的孩子寫作業反覆出現錯字,父親忍不住「大打出手」,兒子報警求助!一回到家,看到自己上高一的孩子,自從升入重點高中,明顯放鬆學習。真讓她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一晃三年過去,高考隨之來臨,高一是打下良好基礎的開始。作為母親、教師、家長三重身份的她,不知所措。有時,難免對孩子大發雷霆,過後又後悔。而且,越發火,孩子和她的距離越遠,彼此之間越來越不願溝通。
  • 經典心理學實驗告訴你,這些行為正在降低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在心理學歷史上有一位行為學派的心理學大師約翰.B.華生,他做過一個經典的心理學實驗,其名為:小阿爾伯特實驗。(注意:此實驗,以真人為基礎,並且會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不要學著操作。)小阿爾伯特是一名不足一歲的孤兒,健康而平凡,實驗的設計也並不複雜。
  • 為什麼總是對孩子發火,這是真相
    養育孩子過程中,常有忍不住對孩子發火的時候:◆ 動不動就哭鬧◆ 吃飯磨磨蹭蹭,非要看電視才肯吃◆ 一讓練樂器就不情不願,東張西望◆ 寫作業不專心,教了好幾遍都學不會在孩子小時候,惹家長發火通常是孩子哭鬧
  • 心理學:容易發火的原因,是應對他人對自己毫無成就的責備
    有些人會越來越敏感,有些人動不動就會發火。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們對自己的價值不確信,會導致個體迫切需要他人的肯定。這就意味著,如果一個人認為自己一事無成,那麼他就非常渴望他人來肯定自己的價值。但是如果意識到對方可能會責備自己毫無成就,個體就會通過憤怒來表達不滿。想要獲得他人肯定,但是不能接受責備,就是這群人的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