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各位小夥伴們,每周一更的全球心理資訊又和大家見面了。本周我們要探討的主題是一項著名的心理學實驗,和ta的最新研究成果
如果您要求人們命名一項著名的心理學研究,則「棉花糖測試」可能會排在榜首。
在此任務中,告訴幼兒可以立即獲得小額獎勵(一個棉花糖)或等待獲得更大的獎勵(兩個棉花糖)。研究人員表明,等待的能力與一系列積極的人生結局有關,包括十年後更高的SAT(美國高考)分數。
但是發表在《心理科學》上的最新研究結果表明,除了物質獎勵,更加能夠驅使孩子提高延遲滿足行為的,竟然是他人對自己的想法:
在自我控制方面,幼兒如果考慮他人的意見,就更能夠抵制誘惑並等待更大的回報。
簡言之就是:
比起物質獎勵,人們更加在意他人對自己的看法。
· 正 · 文 · 來 · 啦 ·
棉花糖實驗是史丹福大學WalterMischel博士1966年到1970年代早期在幼兒園進行的有關自制力的一系列心理學經典實驗。
在這些實驗中,小孩子可以選擇立刻得到一樣獎勵(有時是棉花糖,也可以是曲奇餅、巧克力等等),或者選擇等待一段時間,實驗者返回房間(通常為15分鐘),得到相同的兩樣獎勵。
在後來的研究中,研究者發現能為偏愛的獎勵堅持忍耐更長時間的小孩通常具有更好的人生表現,如更好的SAT成績、教育成就、身體質量指數,以及其他指標。
在以為的研究中,人們一直認為是對於偏好的喜歡,也就是對於物質獎勵的獲得,是孩子能夠延遲滿足的誘因,而延遲滿足也能預示被試者更大的未來成就。
直到最近的一項研究,為這項著名的心理學研究帶來了新曲。
發表在《心理科學》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對該早期研究進行了擴展,結果表明,如果告訴幼兒他們的老師會發現他們等待了多長時間,則幼兒將等待將近兩倍的時間才能獲得獎勵。
經典的棉花糖測試改變了研究人員思考自我控制發展的方式,這是一項重要技能。
新研究表明,除了衡量自我控制能力外,這項任務還可能在衡量另一項重要技能:認識他人的價值。
事實上,滿足延遲任務的預測能力的一個原因可能是:等待時間更長的孩子更關心周圍的人的價值,或者更善於弄清周圍的人。」
為了進行研究,來自聖地牙哥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和浙江科技大學的海曼和她的同事對中國的273名3至4歲兒童進行了兩次實驗。
研究人員告訴孩子們,他們可以立即獲得一小筆獎勵,或者等待更大的獎勵。將孩子分配給以下三種情況之一:
一種「老師」狀態,在這種情況下,他們被告知老師會找出等待的時間;一種「同伴」狀態,在這種情況下,他們被告知同學會等他們多久;或一種沒有特殊說明的「標準」條件。
兒童在教師和同伴條件下的等待時間比在標準條件下等待的時間長,並且他們在教師條件下的等待時間是同伴條件下的等待時間的兩倍。
研究人員將結果解釋為意味著,當孩子們決定等待多長時間時,他們會進行成本效益分析,其中考慮了以提高聲譽的形式獲得社會獎勵的可能性。這些發現表明,打動別人的願望很強烈,並且從很小的時候就可以激發人類的行為。
研究人員對他們的發現感到驚訝,因為傳統觀點認為3歲和4歲的年齡太小,無法關心別人對他們的看法。
孩子們在老師和同伴的條件下等待了更長的時間,儘管沒有人直接告訴他們,等待更長的時間很好。
我們相信孩子們善於做出這樣的推論,因為他們一直在尋找關於周圍人的價值的線索。這可以採取仔細聽取父母和老師的評價性意見的形式,或者注意的方式。各種各樣的人和話題正在媒體中引起注意。」
相信看到這裡的你,心中或許有了新的答案。不是將要得到的物質獎勵,或者我們對此的偏好程度,促使我們堅持。而是他人對我們的看法,也就是社會性評價對我們的影響。他人對我們價值的評價、判斷,特別是在中國傳統文化和社會背景下,更為適用。
所以,如果你想要培養一個延遲滿足的孩子,關鍵不是渲染獲得獎勵的好處,而是告訴ta你對於他的期望,並且在這個過程中過於陪伴。
不要覺得孩子年齡還小,什麼都不懂。看了本文你應該知道,即使3-4歲的孩子,已經具備在社會化情境下,進行效益成本評估的能力了。所以,你只管按照建議的方式做實驗,就會培養一個自我控制的寶貝
— END —
好了本期內容就到這裡了,我們會每周持續更新,為大家帶來更多精彩有趣的心理科普知識,親們下周見咯,byebye
喜歡我們請點擊關注哦
用心理學與你暢聊生活
心理諮詢★ EAP★ 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