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只能知道一個心理學實驗,我想推薦的一定是「TA」

2020-09-14 心靈捕手黃桃貓

hello,各位小夥伴們,每周一更的全球心理資訊又和大家見面了。本周我們要探討的主題是一項著名的心理學實驗,和ta的最新研究成果

如果您要求人們命名一項著名的心理學研究,則「棉花糖測試」可能會排在榜首。


在此任務中,告訴幼兒可以立即獲得小額獎勵(一個棉花糖)或等待獲得更大的獎勵(兩個棉花糖)。研究人員表明,等待的能力與一系列積極的人生結局有關,包括十年後更高的SAT(美國高考)分數。


但是發表在《心理科學》上的最新研究結果表明,除了物質獎勵,更加能夠驅使孩子提高延遲滿足行為的,竟然是他人對自己的想法:


在自我控制方面,幼兒如果考慮他人的意見,就更能夠抵制誘惑並等待更大的回報。


簡言之就是:
比起物質獎勵,人們更加在意他人對自己的看法。


· 正 · 文 · 來 · 啦 ·


棉花糖實驗

棉花糖實驗是史丹福大學WalterMischel博士1966年到1970年代早期在幼兒園進行的有關自制力的一系列心理學經典實驗。


在這些實驗中,小孩子可以選擇立刻得到一樣獎勵(有時是棉花糖,也可以是曲奇餅、巧克力等等),或者選擇等待一段時間,實驗者返回房間(通常為15分鐘),得到相同的兩樣獎勵。


在後來的研究中,研究者發現能為偏愛的獎勵堅持忍耐更長時間的小孩通常具有更好的人生表現,如更好的SAT成績、教育成就、身體質量指數,以及其他指標。


在以為的研究中,人們一直認為是對於偏好的喜歡,也就是對於物質獎勵的獲得,是孩子能夠延遲滿足的誘因,而延遲滿足也能預示被試者更大的未來成就。


直到最近的一項研究,為這項著名的心理學研究帶來了新曲。

他人評價

發表在《心理科學》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對該早期研究進行了擴展,結果表明,如果告訴幼兒他們的老師會發現他們等待了多長時間,則幼兒將等待將近兩倍的時間才能獲得獎勵。

經典的棉花糖測試改變了研究人員思考自我控制發展的方式,這是一項重要技能。

新研究表明,除了衡量自我控制能力外,這項任務還可能在衡量另一項重要技能:認識他人的價值。

事實上,滿足延遲任務的預測能力的一個原因可能是:等待時間更長的孩子更關心周圍的人的價值,或者更善於弄清周圍的人。」

來自中國孩子的實驗證明

為了進行研究,來自聖地牙哥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和浙江科技大學的海曼和她的同事對中國的273名3至4歲兒童進行了兩次實驗。


研究人員告訴孩子們,他們可以立即獲得一小筆獎勵,或者等待更大的獎勵。將孩子分配給以下三種情況之一:

一種「老師」狀態,在這種情況下,他們被告知老師會找出等待的時間;一種「同伴」狀態,在這種情況下,他們被告知同學會等他們多久;或一種沒有特殊說明的「標準」條件。

兒童在教師和同伴條件下的等待時間比在標準條件下等待的時間長,並且他們在教師條件下的等待時間是同伴條件下的等待時間的兩倍。

孩子也會成本效益分析

研究人員將結果解釋為意味著,當孩子們決定等待多長時間時,他們會進行成本效益分析,其中考慮了以提高聲譽的形式獲得社會獎勵的可能性。這些發現表明,打動別人的願望很強烈,並且從很小的時候就可以激發人類的行為。

研究人員對他們的發現感到驚訝,因為傳統觀點認為3歲和4歲的年齡太小,無法關心別人對他們的看法。

孩子們在老師和同伴的條件下等待了更長的時間,儘管沒有人直接告訴他們,等待更長的時間很好。

我們相信孩子們善於做出這樣的推論,因為他們一直在尋找關於周圍人的價值的線索。這可以採取仔細聽取父母和老師的評價性意見的形式,或者注意的方式。各種各樣的人和話題正在媒體中引起注意。」

如何提高延遲滿足能力

相信看到這裡的你,心中或許有了新的答案。不是將要得到的物質獎勵,或者我們對此的偏好程度,促使我們堅持。而是他人對我們的看法,也就是社會性評價對我們的影響。他人對我們價值的評價、判斷,特別是在中國傳統文化和社會背景下,更為適用。

所以,如果你想要培養一個延遲滿足的孩子,關鍵不是渲染獲得獎勵的好處,而是告訴ta你對於他的期望,並且在這個過程中過於陪伴。

不要覺得孩子年齡還小,什麼都不懂。看了本文你應該知道,即使3-4歲的孩子,已經具備在社會化情境下,進行效益成本評估的能力了。所以,你只管按照建議的方式做實驗,就會培養一個自我控制的寶貝


— END —

好了本期內容就到這裡了,我們會每周持續更新,為大家帶來更多精彩有趣的心理科普知識,親們下周見咯,byebye

喜歡我們請點擊關注哦

用心理學與你暢聊生活

心理諮詢★ EAP★ 注意力

相關焦點

  • 好書推薦:心理學入門經典書籍《心理學與生活》
    如果要問心理學入門所必讀的經典書目有哪些,可以羅列出很多。但是如果只能推薦一本,那一定是這本菲利普·津巴多的《心理學與生活》這本書都有哪些來頭,讓人如此推崇呢?首先,《心理學與生活》是美國史丹福大學多年來使用的教材,也是在美國許多大學裡推廣使用的經典教材,被ETS推薦為GRE心理學專項考試的主要參考用書。其次,還是被許多國家大學的「普通心理學」課程選用的教材。
  • 一個有關愛的心理學實驗:有奶不一定就是娘
    斯萊特的《20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實驗》中有一個讓人細思極恐的實驗,便是史丹福大學哈洛的猴子實驗。堪稱心理學依戀理論最具代表性的實證。哈洛的實驗過程以影片方式記錄下來,呈現的景象雖然令人心寒驚恐,卻也凸顯了親密情感對生命的重要。首先,哈洛和他的學生將一群剛出生的小猴子和母親分離,單獨放進籠子裡,籠子裡放著2隻代理母猴,一隻是用鐵絲纏繞成母猴的形狀,冰冷,堅硬,腹部上方有一個鋼製的乳頭,乳頭上有一個小洞,可以讓奶水流出。另一隻母猴是用布做的,柔軟、溫暖,乳房吸不到奶,但笑容可掬。
  • 浙大學姐說專業,心理學專業,我不知道你在想什麼
    記得當年我剛確認專業到心理系時我父母——地鐵老爺爺看手機.jpg我朋友——你以後是想當算命先生還是心理醫生吶?話不多說,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心理學這個專業。雖然現在心理學知識已經越來越普及的,但很多人還是會被網絡上充斥的各種「偽心理學」信息所誤導,所以如果你是因為純粹對心理學比較感興趣而想選擇這個專業來深入學習,那麼建議你一定要先認清究竟心理學學的是什麼、報考心理學專業需要具備哪些能力和條件、心理學畢業生以後有哪些就業方向等等問題,經過慎重的考量後再做出自己的選擇,畢竟大學的專業選擇關乎到自己未來數十年的學習和工作生涯
  • 走進課堂 | 課堂實錄:實驗心理學與實驗方法
    在普通心理學的課程上,如果是我來講,我會介紹這個遺忘曲線的結果;但是在實驗心理學課程上,我會告訴同學們,艾賓浩斯是如何通過創建無意義音節和節省法來獲得這個結果的,就是如何操縱變量來得到這個結果;認知心理學課程上就要解釋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一個急速下降的遺忘過程和後續的結果保持過程。希望可以通過這個例子告訴大家,我理解的關於普通心理學、實驗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的關係的問題。因為這三個課程的內容是有重疊的。
  • 情人節,讓心理學教你愛情的學問,0.2秒就能一見鍾情,讓ta心動
    讓心驚肉跳成為怦然心動如果你想讓你喜歡的人也喜歡你,那麼一起去看看恐怖電影也許有效果。這種身體影響感覺的情況,還出現在運動之後。有研究就發現,在運動之後,人們會認為漂亮姑娘和帥氣小夥更加有吸引力。所以,如果去看電影有點唐突,那麼在對方上完體育課之後出現,可能會讓他/她對你的印象加分哦!
  • 第899期:如果一個英國人跟你說 Ta-Ta
    這一點可能很多人沒有想過或意識到。 我們平時說英語寫英語時其實早已無意識地接受了美國英語,對英國英語反而很陌生了。 很多人聽英國人說英語時感覺聽不大懂,聽美國人就比較容易一點。這個現象背後其實有很多原因,其中一個因素是我們聽到的看到的讀到的學到的英語知識都是以美國英語為主的。
  • 我有一個好消息,一個壞消息,你先聽哪個?
    雖然我有點無語,但知道那個壞消息是假的時候我還是替她開心。 這種情況你們肯定遇到過。 上中學的時候,每次月考出分前,老師總會讓我們自己先去估分。 估分可是門技術活。
  • 輔導作業只能緊盯?腦科心理學教授做一個實驗,透露最佳陪寫方法
    現在哪個家長要是在群中說一句「我輔導孩子時沒拍過桌子」,那絕對是所有其他家長眼中「耶穌」般的存在,而且是頭頂光環亮瞎眼的那種,取經一定是接下來少不了的標準流程。
  • 我想說一句話,心裡的那個ta:「我想你了,真的想你了。」
    曾經看到過一個問題:「假如有一天,你見到了你最想念的那個人,你會對那個ta說些什麼」?有人回答到:「然後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那麼我恨不得把每時每秒我們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通通告訴你,每一分每一秒我都想和ta分享。
  • 100個實驗只能驗證36項,心理學還靠譜嗎?
    為了檢驗這些實驗,在過去十年間,一批心理學研究團隊採取了一種簡單粗暴的方法,那就是把過去的心理學實驗重複一遍。他們會嚴格遵循當時的實驗方法、實驗材料,遵循或適當改進實驗方案,並且大量增加樣本量。 終於,2015年8月,一部分重複結果發表在了Science上,其中,270位研究人員共同重複了100項心理學實驗。
  • 心理學:心機重、鬼點多的人有3個特徵,發現一個要小心
    而陰暗心機重的人在人際交往中過度關注別人陰暗的一面,凡事把人想得最糟糕,根據「投射心理」來看,其實他們自己就是這樣的人。 他們認為人和人之間只能通過算計來獲得更多的利益,而坦誠只會被傷害。所以這些人偽裝的很深,你不仔細琢磨根本無法了解他們真正的面目。
  • 10大經典兒童心理學實驗
    10大兒童心理學實驗(1)--嬰 兒 早 期 記 憶10大兒童心理學實驗(2)——自 我 概 念 形 成10大兒童心理學實驗(3)——兒 童 學 習 發 展10大兒童心理學實驗(4)——依 戀 類 型10大兒童心理學實驗(5)——嬰 兒 的 社 會 行 為10大兒童心理學實驗(6)——兒 童 何 時 開 始 理 解 他 人
  • 幾本不得不推薦的心理學書籍
    心理學是一門認識自己,了解他人的藝術。我結合自己閱讀以及豆瓣高分、知乎高頻推薦的心理學書籍,整理了20本非常值得一看的心理學書籍,每一本都有著對於我們每個人有著不可言喻的重要性。在這裡想著重推薦其中十本很想推薦的書。
  • 一個有趣的心理學相親實驗
    今天我們就來談談一個有趣的心理學相親實驗。美國有一個心理學家,他組織了一次很有趣的相親實驗。這個測試設計了幾十個問答題,這些問題內容即對一個人的生活歷史的調查,而且調查的就是我們眾所周知的關鍵事件,比如你什麼時候上的小學,你在小學中最深刻的記憶是什麼,當時的你有著什麼樣的感覺等等。
  • 心理學:關於人際吸引,你知道多少?
    在卡耐基的書裡,他給出了關於人際交往方面的建議:如果你希望人們喜歡你,那你就要讓人們感到愉快,做出他們喜歡的樣子,對他們感興趣的問題表現出興趣,毫不吝嗇地去讚揚他人,對他們的觀點表示欣然同意。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它在我們剛開始交往的時候會有效果。
  •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推薦書單:最適合自學的入門心理學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推薦書單:大學入門級心理學沒你想的那麼難說起心理學,相信日常生活中的我們大多數人都略知一二,但是具體心理學是什麼,可是誰都說不上來,總覺得是高大上非常高深的東西,而今天小編帶給大家的是,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推薦書單:入門級心理學沒你想的那麼難,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入門級心理學都是在講一些什麼事情。
  • 五大兒童心理學經典實驗
    每個人都對這世界存有惡意,而我深愛你 文 / 部分圖文來源網絡 兒童心理學——或者更寬泛的說,發展心理學——並不僅僅是關於孩子的研究,而是研究像你我這樣的人,以及我們如何成為現在這個樣子。
  • 心理學內容影視化的一次「實驗」丨《幸福實驗室》幕後談
    「你覺得ta什麼時候最有魅力?」「你覺得你為什麼會單著?」「分手後你還會留著前任的東西嗎?」......8月26日,心理學實驗體驗類紀實節目《幸福實驗室》在優酷播出。近些年,心理學節目以心理訪談類、家庭調解類居多,作為心理學領域重要研究手段的實驗,由於其專業性和複雜性,少有節目組作出嘗試。《幸福實驗室》總導演王心明白它的潛力:「心理學實驗有較強的故事感,如果將實驗條件和流程定為一個強設定情節,它高度簡化了年輕人的現實處境,同時營造了很強的懸念,實驗者會真實地呈現反應,而且鮮為人知的心理學實驗比較有新鮮感。」
  • 好書推薦《這才是心理學:看穿偽科學的批判性思維》
    我是2009年在豆瓣標記「想讀」的,當時這本書還叫《與「眾」不同的心理學》,但一直沒讀,直到今年發現這本書已經是第11版了,一本書能到第11版,這已經是一個不用懷疑,看了不會後悔的標誌。第二部分:偽心理學的套路偽心理學常見的3大套路,也可以說偽科學的三大套路:第一個套路,不可被證偽,並且理論只能做出解釋卻無法給出預測
  • 心理學考研重點!考實驗統計的同學一定要看
    親愛的同學們:離考研還有不到三個月時間,大家也進入到了複習的攻堅階段,尤其是面對心理學的三座大山:實驗、統計、測量,同學們肯定都在挖盡心思琢磨和鑽研。最近不止一位同學來問我一個問題:隨機區組設計到底是被試間設計還是被試內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