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每天被家中的小祖宗氣得抓心撓肺、精神崩潰的時候,林同學總會在群裡挨個批評我們的教育方式有問題,然後安慰我們不必大動幹戈。每次都會驕傲地告訴我們:「孩子嘛,哪有不犯錯的,你得跟他講道理啊。」
其實我見過林同學的育兒方式,有一天我帶著兒子去她家玩,剛進門便聽到孩子哇哇直哭,林同學一邊領我們進門,一邊跟我說:「這孩子太欠了,剛買的玩具又給弄壞了,但我肯定不會打他的。」然後就當著我的面跟孩子講了一堆大道理,再將孩子關進了廁所裡。
10分鐘後孩子就出來找媽媽道歉了,並保證自己下次不會了,只是孩子的表現就好像他的習慣動作一樣自然,就像是每天訓練過一樣。大家都知道打罵孩子是一種暴力教育,可能會對孩子產生非常不好的影響,雖然林同學並沒有打罵孩子,但是這其實也是一種暴力教育,不過是一種軟暴力,在某種程度上來講對孩子的負面影響並不比暴力教育小。
軟暴力,也叫精神暴力,區別於肢體暴力造成的傷害他人的行為,都可以算作「軟暴力」。這種暴力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它潛在的危害常常被忽視,甚至有時會被鑑定為一種「習慣」。
雖然軟暴力並不會對孩子的身體造成傷害,卻也在無形之中將孩子的心傷得不輕,青少年心理諮詢專家指出,不打孩子不等於孩子就沒有忍受家長的暴力攻擊。下面這三種軟暴力教育,你碰了幾個?
第一種:諷刺挖苦孩子。
「你怎麼這麼蠢哪?」
「你是木榆腦袋嗎?」
「這麼簡單的題都不會,你還會什麼?」
「這點事都做不好,你還能幹點什麼?」
這是家庭「軟暴力」最常見的一種,比如孩子在學習、做事、交朋友讓父母不如意、達不到父母期望時,可能就會遭受到家長的諷刺和挖苦。
第二種:剝奪孩子應有的權利。
很多父母打著培養孩子的旗幟,為了讓孩子取得好成績,完全不顧孩子的意願給他報了各種培訓班和買了各種習題冊,還剝奪孩子放鬆身心機會:不許看電視、不許出去玩、不能跟哪種人交朋友等,讓孩子每天都圍繞著學習打轉,天天過著單調而又枯燥的生活。
還有些父母會剝奪孩子的隱私權,像在以前就是拆看你的信件、日記,而現在是要求看你的聊天記錄和日記,試圖侵略孩子心理的每個角落,這幾乎是讓孩子連平日裡的學習壓力、生活煩燥事情唯一的宣洩口都給扼殺了,這樣只會讓孩子不斷壓抑自己。
第三種:高標準,嚴要求。
當你問家長對孩子有什麼願望時?很多家長都會說:「希望我的孩子能上名牌大學。」為了這個心中的執念,家長在無意識中就會拔高對孩子的標準線,提升對孩子的各種要求。
有一個美好的願望,對孩子有著一定的要求和標準其實都是好事情,但是父母也得照著現實來,因人而異,每個孩子的基因、智商、起跑線、吸收能力、承受能力的水平都是不同的,不能就著自己的想法,要求孩子一定要考100分、上重點高中、名牌大學,如果你的要求超出了孩子本身能承受的能力之外,只會讓壓力壓垮孩子的精神世界。
跟孩子好好溝通。
當孩子犯錯誤的時候,可能我們會生氣,但請先控制住自己,問一下孩子是怎麼回事,不要著急給孩子貼標籤。
有一次我在樓上收衣服,突然聽到樓下碗盤摔碎的聲音,我趕緊跑下樓,果然好幾個碗盤都被孩子打碎了,感覺自己立馬就要爆炸了。
兒子抬頭委屈地看著我,先是跟我道歉:「媽媽,對不起,我不是故意的。」然後他告訴我,他只是想幫忙把碗和盤放到水池裡,這樣我下樓就能洗了,可是沒端穩,所以都摔碎了。
這時我真的特別慚愧,我沒有第一時間關心孩子有沒有受傷,卻是先生氣他把碗打碎了。我蹲下來查看了他沒受傷後,才開始收拾地上的碗盤渣子。
兒子怯怯地問我:「媽媽,你不罵我嗎?」我跟他說:「媽媽先跟你道個歉,一開始媽媽確實生氣了,但是現在知道了你是為了幫助我,是做好事,為什麼還要罵你呢?」然後我告訴他,他還小,不能一下子拿太多碗,想幫忙可以一個兩個拿到廚房,後來兒子也高興地跟我一起收拾地上的渣子。
其實眼睛看到的可能是孩子犯錯了,但事實上可能跟我們的想法是有所出入的,如果可以聽聽孩子的解釋或看法,或許結果還會是一個意外的驚喜呢,就像我損失的只是幾個碗,但我卻感受到了兒子傳遞的溫暖。
尊重孩子的想法
孩子雖然因我們而來,卻並不是為我們而來。他還是他,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擁有自己的思想,需要適當的自由和空間。
可以給孩子選擇的機會,在你的要求裡讓他有選擇的機會,讓他選擇他喜歡的、他能承受的;當孩子長大了,父母最好的愛便是放手,讓他去走自己想走的路,讓他去承擔他自己選擇的結果,這樣才能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
降低對孩子的理想值
不要將自己的願望強加在孩子的身上,衡量孩子的能力,因材施,期待沒那麼大,要求就不會那麼高,要求沒那麼高,自然煩心事就少了,也會自然成為一個溫和家長了,孩子在你的眼裡也就自然更加可愛了。
總而言之,我們都不能忽視軟暴力對孩子的危害,我們的言語動作、冷漠的表情,如果只是偶爾其實也無傷大雅,可要是經常性的話,肯定會對孩子造成不良的影響。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我們都需要做到以心換心,而不是自以為的「為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