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這幾種「軟暴力」,對孩子傷害很大,希望你沒做過

2020-08-28 小果樹媽媽

你對「軟暴力」這個詞了解多少?「軟暴力」,學名是精神暴力,區別於身體暴力對他人造成的傷害。那麼有哪些行為屬於父母對孩子的「軟暴力」呢?這些「軟暴力」又能給孩子帶來多大的傷害呢?你都了解嗎?

常見的父母對孩子的「軟暴力」形式主要有這幾種:言語責罵孩子、貶低孩子、抱怨孩子、強迫孩子做自己不喜歡的事等等。那麼隨之而來的會帶來哪些危害呢?

  • 父母經常言語責罵孩子,會讓孩子缺乏安全感,並且久而久之孩子也會越來越內向,變得不善於與人交際。
  • 父母經常貶低孩子,會讓孩子對自身失去信心,產生自卑感。父母經常抱怨孩子會使得孩子內心負擔加重,長期下去會導致孩子產生嚴重的心理疾病
  • 強迫孩子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另外也會導致孩子逐漸失去主見,不利於孩子成長。不同的表現形式對孩子會有不同的危害。

那麼為了避免這些危害,父母應當怎麼做去規避「軟暴力」的行為呢?

1、和孩子心平氣和的溝通

孩子的內心世界非常單純,當他犯錯時,可能是由於對這個世界的認知過少,也可能是他好心辦壞事了。責罵孩子的語言,對於孩子來說宛如一把利劍狠狠的插在了孩子的胸口。

所以,無論孩子犯錯是出於什麼原因,父母都應該心平氣和的孩子交談,儘量以孩子可以接受的口吻來和孩子交流。

2、以表揚和鼓勵的方式教育孩子

孩子最渴望的就是受到來自父母的表揚,當他們受到父母表揚時可能會開心好久。

然而,總是有些家長認為為了不讓孩子驕傲,對孩子進行「貶低式」的教育,在他們的觀念當中,這種教育可以讓孩子更好的進步。殊不知孩子都是需要被鼓勵的,在鼓勵中成長出來的孩子,必然是帶著很強的自信的。

現在都提倡賞識教育,不提倡懲罰式的教育,貶低式教育就是一種軟懲罰的方式。偶爾可以對孩子進行這種教育,但是長此以往的貶低式教育方式只會讓孩子陷入自我懷疑的怪圈,產生嚴重的自卑心理。

3、降低對孩子的要求,尊重孩子

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總是讓孩子學習很多學科,藝術等方面的知識,孩子的天性就是玩,當他被外界這麼多自己不喜歡的事所束縛時,孩子的反應就是「逃」。而父母從來不過問孩子的意見,只要報了班,孩子按時接送就可以了。

在父母看來學的知識多了,就可以有一個更好的未來。還總要求孩子的學習成績要排到什麼樣一個位置,這些要求總是令孩子們頭痛。因為一旦孩子們達不到家長的要求,家長就要開始抱怨了:「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為什麼人家可以做到你卻做不到」?

父母的抱怨是很可怕的一件事,它會逐漸增加孩子的心理負擔。長期下去孩子有可能會產生心理疾病,所以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意願,降低對孩子的要求。

父母對孩子的&34;行為產生的消極影響不應該被忽視,所以當你發現自己的孩子性格上或者是日常行為出現反常時,及時疏導孩子,並對自己的行為做出反思。

相關焦點

  • 父母這幾種「軟暴力」有多傷孩子?一個比一個厲害,你碰了幾個?
    10分鐘後孩子就出來找媽媽道歉了,並保證自己下次不會了,只是孩子的表現就好像他的習慣動作一樣自然,就像是每天訓練過一樣。大家都知道打罵孩子是一種暴力教育,可能會對孩子產生非常不好的影響,雖然林同學並沒有打罵孩子,但是這其實也是一種暴力教育,不過是一種軟暴力,在某種程度上來講對孩子的負面影響並不比暴力教育小。
  • 父母這幾種「軟暴力」最傷孩子,一個比一個狠,你碰了幾個?
    下面,我們就從家庭角度,帶大家一起認識那些會使孩子變自卑的言語和行為:家長「軟暴力」經常導致孩子自卑軟暴力,即心理暴力,是指用言語、表情、態度等對他人的內心造成傷害的行為。有的孩子形成了膽小、敏感、不自信的性格,這大多源於父母的這種心理軟暴力。
  • 不打孩子就是不傷害孩子?這樣的「軟暴力」更狠,父母們卻都在用
    隨著教育水平的提高,現在的父母教育孩子不再信奉之前傳統的"棍棒教育",都希望通過對話的方式來教育孩子。,只是很多父母沒有意識到,他們言語上的"軟暴力"有時候同樣傷人,甚至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
  • 父母這幾種表達方式看似無心,其實是軟暴力的一種,說出口即傷害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不像肢體暴力,會對人立刻產生傷害,語言暴力卻像是一把刀,父母的語言暴力就好比拿著這把「刀」在孩子的心口狠狠的拉上一道,戳進他們心裡,這個傷口,很快結疤,有些孩子可能一輩子都不會好
  • 家庭教育中,比打罵更可怕的是父母「軟暴力」,家長切勿情感勒索
    那什麼又是"軟暴力"呢?"軟暴力"又被稱作精神暴力,是一種通過精神上的傷害來打擊孩子的方式,最經常在親子關係中見到。"軟暴力"通常有哪幾種方式?1、對孩子冷淡有些家長對待自己孩子的態度就像不是自己的孩子一樣,很少對孩子誇獎和鼓勵,在平時的生活中也不像其他的父母那樣噓寒問暖,一旦孩子有了什麼問題就嚴厲管教。或許這是家長約束孩子管教孩子的一種方式,但是長期下來只會讓孩子變得敏感又內向。
  • 比暴力更可怕的是「軟暴力」,父母切忌情緒勒索,給孩子造成傷害
    其實,這類話語已經在某種程度上對孩子構成了&34;,但這是一種新型暴力形式,稱為&34;,只是父母們並沒有察覺。軟暴力就是一種不同於肢體對別人造成傷害的行為,同時也叫做&34;,通過讓對方的精神出現焦慮,讓對方產生害怕或者恐懼心理的行為。軟暴力通常有一個非常&34;的特點,&34;並不知道自己已經對別人使用了軟暴力,所以軟暴力的危害經常會被人們忽視,這也是軟暴力為什麼這麼可怕的原因。
  • 孩子性格的形成,90%和媽媽有關,這幾種媽媽對孩子傷害很大
    所以母親對孩子的影響也是最深的。性格活潑的媽媽,她的孩子也會活潑,反之內向的母親,她的孩子也會內向。所以說孩子性格的形成,90%都和媽媽有關係,而下面這幾種媽媽對孩子的傷害很大,大家需要注意。這對於孩子未來的學習與發展都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媽媽們一定要注意!
  • 家裡再困難,也別讓孩子缺了這幾種「東西」,對孩子人生影響很大
    回到家之後,小浩心情很不好,沒想到爸爸卻更生氣了,直接對小浩說:「咱家沒有那條件,以後你別想買那些亂七八糟的東西。」小浩現在已經30歲了,可是仍然還記得這件事,這件事對他的影響特別大,導致他現在都沒有自信,總是感覺自己比別人差。
  • 在親子教育中,比打罵孩子更可怕的是「軟暴力」,家長別不以為意
    每次都會驕傲地告訴我們:「孩子嘛,哪有不犯錯的,你得跟他講道理啊。」精神傷害也是一種暴力,你了解過嗎?其實我見過林同學的育兒方式,有一天我帶著兒子去她家玩,剛進門便聽到孩子哇哇直哭,林同學一邊領我們進門,一邊跟我說:「這孩子太欠了,剛買的玩具又給弄壞了,但我肯定不會打他的。」
  • 把孩子丟在遊樂場,家長銷聲匿跡,這3種家長對孩子傷害很大
    明明臉上全是茫然,跟老師說,媽媽去買冰淇淋了,讓我在這等著。倩倩也沒想到,會有這樣的父母,回家跟老公說的時候,老公直接就說,他們就是想把孩子扔了。不願成為父母,也不配成為父母這樣的父母,其實也有很多,把孩子扔在人流多、亂糟糟的地方,就是不想要這個孩子了。
  • 父母常用的「獅子吼」對孩子傷害很大?那不如試試「低聲教育」吧
    他在後來的採訪裡說「我從來沒想過他會跟我有那個對答,我相信我這輩子都不會忘記這段對話。」「獅子吼」是這樣煉成的!」,我們希望通過「吼」的方式,用父母的權威去威懾孩子,強制性讓孩子服從自己。面對已經暴走的父母,大多數情況下,小朋友是沒有機會和父母溝通,也來不及為自己辯解上一兩句的。可是很多家長不知道,「吼」完孩子只是自己得到了短暫的安寧,給孩子帶去的卻可能是一生無法抹去的傷害。經常吼孩子容易出現以下幾種危害《當怒火傷害你的孩子》一書中曾提到:「家庭中累積的憤怒對孩子青春期的幾乎每個重要時期都有影響。
  • 將孩子越推越遠的「軟暴力」,多數父母難逃「情緒勒索」的陷阱
    其實,我們可以把「情緒勒索」稱之為軟暴力,相對於動手打孩子的硬暴力來說,軟暴力更容易摧毀孩子的精神世界,造成更大的傷害。家長「情緒勒索」的種類有哪些?1.「爸爸/媽媽還能害你嗎?」這樣的話語是家長對孩子進行言語上的綁架,也是很多家長名義上的「為了孩子好」。這會讓孩子不情願地接受父母強加的想法,當孩子內心帶著牴觸情緒時,孩子會越來越不想聽家長的話。2.「說了很多遍,你怎麼就是不聽!」
  • 淺析中國式「情緒勒索」對孩子心智的影響
    情景1:父母剛發生了吵架。母親帶著哭腔在孩子前面訴說:「我這一輩子也就那樣了,希望你們能夠好好地讀書,有一個好地前途」,「要不是為了你們幾兄妹,在早跟你爸離婚了,只是當時你已經生下來了。」母親指了指大兒子繼續說:「我這些年忍著的苦,常年沒有休息的就是為了把錢存起來給你們讀書,你們要努力啊,別只顧著玩……」。
  • 父母這幾種「偷懶」行為,容易讓孩子不孝順,希望你早點改正
    一次媽媽和樂樂開玩笑,在樂樂的蛋糕上咬了一口,沒想到樂樂馬上就不高興了,甚至還反手把蛋糕扔在了地上「我的蛋糕你不許吃!」看到樂樂情緒激動的模樣,樂樂媽媽心裡百感交集。顯然,樂樂身上的「不孝」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父母們對他缺少陪伴造成的。沒有陪伴的童年讓孩子缺少安全感,自然也無法與父母們親近。
  • 孩子在幼兒園遭受「軟暴力」,往往有這3種表現,家長要多留意
    ,有時對孩子的傷害會更大。正是因為孩子內向的性格,遭受「軟暴力」更不敢說出口。因此,父母要多注意觀察孩子的變化。孩子的物品常常不見或者被他人佔用家長或許會發現給孩子新買的文具、玩具或者零花錢,常常沒幾天就不見了,問孩子怎麼回事,他什麼也不說,要不然就是說「弄丟了」。
  • 教育孩子時,不打不罵不代表沒有「暴力」行為,家長應警惕軟暴力
    有一次我帶著孩子去我的一個同事家裡玩,還沒進門就聽見了呵斥聲,「這麼簡單的題你都不會!」。我很詫異,進去之後就看到我同事在輔導他孩子做作業,但是孩子可能是因為爸爸太兇了,或者是真的不會,反正就老是做錯,這就導致了我同事他一聲又一聲的呵斥,而孩子也一直在那裡哭著做題。
  • 父母這些不經意的行為,對孩子的心理傷害很大,父母們要自檢一下
    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能聽到說這樣一句話「爸媽這麼做,可都是為你好!」現實是,很多父母在標榜自己最愛孩子的同時,卻不經意傷害著孩子的心。更可怕的是,孩子已經受傷,父母卻不自知。雖然老師的本意是提醒家長,以後注意檢查孩子作業並將其放入書包,但蕊蕊媽媽仍對這N次點名提醒很是排斥,常因此批評孩子。昨天,蕊蕊又一次因忘帶作業遭到老師的點名批評,蕊蕊媽媽一回到家就開始對孩子進行批評教育。「蕊蕊,我一直並不明白,同在一個班級裡上課,為什麼別人能記住要交哪些作業,只有你記不住?為什麼每次忘帶作業的名單中總有你的名字?
  • 父母也是第一次當父母,朝孩子發脾氣後,這樣做對孩子的傷害降低
    所以,父母也是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邊摸索著如何教育孩子,邊和孩子一起成長的。很多的家長都知道,在對孩子發火的時候,其實內心是很明白自己不應該這樣的,但一旦衝動起來,理智就沒了,每次過後都會後悔對孩子發脾氣,但每次後悔過後的過後,又是一次次的對孩子發脾氣。
  • 最愛我的父母卻傷我最深:治癒原生家庭「軟暴力」,自強是王道
    有的父母往往會忽視自己在孩子的幼年和童年階段對孩子造成的心理傷害,殊不知,孩子可能要用一生的時間,去治癒年幼時被父母傷害的心,甚至去惡性循環地影響我們的下一代。就像法國作家塞西爾·大衛-威爾在《超越原生家庭的養育》一書中說過的那樣:在教育中,我們的行為是在模仿父母當年的行為,而沒能成功地使自己的行為遵循我們最初的教育理念,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我們的行為往往是不明智甚至是不理性的。我們不希望這樣的情況繼續發生。
  • 這5種常見的零食別給孩子吃了,對孩子健康傷害很大,父母別大意
    現在的孩子都是父母手上的寶,在吃的這一方面,很少拒絕孩子的要求,大把大把的零食買回家。還有很多的父母為了圖的一時清淨,零食就是用來打發孩子的第一藉口。而她們認為有的零食對孩子的健康沒有什麼影響,但是,這5種常見的零食別給孩子吃了,對孩子健康傷害很大,父母別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