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這幾種表達方式看似無心,其實是軟暴力的一種,說出口即傷害

2020-12-15 糖果的媽媽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不像肢體暴力,會對人立刻產生傷害,語言暴力卻像是一把刀,父母的語言暴力就好比拿著這把「刀」在孩子的心口狠狠的拉上一道,戳進他們心裡,這個傷口,很快結疤,有些孩子可能一輩子都不會好。

長期生活在父母語言暴力下的孩子最後怎麼樣了

「你成天好吃懶做的,就是個廢物!我要是你老師,肯定也看不上你!」

濤濤由於昨天貪玩,今天早上起來晚了,迷迷糊糊中被媽媽的「批評」驚醒。濤濤坐了起來,覺得心情很糟糕。

因為老師看上去本來也不喜歡他,這讓他很沮喪,他本來把這些不開心跟媽媽說了,誰知道,媽媽卻站到了老師的一面,並借著老師的「角度」罵他廢物。

這天他遲到了,被老師罰了不說,之後的一個星期,濤濤媽媽沒和兒子說過一句話。

濤濤沒錢買好吃的,只能看著同學吃,自己饞著。濤濤需要交活動費了,只能跟同學借,要不就乾脆不去;每天放學回家,都感覺心裡空空的,又有點恐怖,因為家對他來說,根本就不是個溫暖的地方,在家裡,他只會覺得自己是個「廢物」。

直到一個月後,老師找到濤濤媽媽,說濤濤經常逃課,如今跟不良少年打架,被打折了腿,濤濤媽媽才知道自己對兒子造成了多大的傷害!

媽媽幾句話是屬於軟暴力的

諷刺、挖苦、貶低

廢物,這麼簡單的題都做不出來?蠢死了,就知道吃,我寧可沒有生過你,丟人,走開走開,怎麼這麼笨?……這類中傷、貶損、侮辱、罵人的語言,是常見的家庭軟暴力的方式,這些話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很差。

做什麼都不行,長相不行、學習不行,交際不行、馬虎、粗心等等,沒有一句是肯定的話,這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不被認可。這樣近似於侮辱的言語,是對孩子最惡劣的精神虐待。

剝奪孩子自由

有些父母真的會把自己的孩子當成私有產物,孩子的一切由家長替決定,吃什麼、和什麼人交朋友 ,每天幹什麼,穿什麼,未來做什麼事業等等,孩子根本都做不了主,家長卻認為是理所應當,也不給孩子自由,還把孩子變成「媽寶」這種任父母操控的玩偶。

而這種一切全都由家長決定,是對孩子自我的一種摧毀,同時也是一種暴力。

孩子背負「負罪感

「都是因為養你,我們家才這麼窮,你還這麼不聽話?」「要不是為了帶你,我才不會放棄我那份有前途的事業」等類似的話,都是給孩子帶來負罪感的罪魁禍首。

在競爭力很大的當下,所謂「優秀」的人,層出不窮,當下的孩子要「更優秀」才會給自己爭取更多的競爭力,其實負擔是很重的,即便如此,依然要承載家庭、學校過大的期望。

再加上這些負罪感,都會造成孩子非常嚴重的心理負擔,讓孩子小小年紀承受難以承受的痛苦。

父母對孩子說話藝術的重要性

過份苛貴、幹涉、不準、代勞、限制強迫聽話等都是一種拔苗助長,沒有科學的教育理念作為支撐,一些家長自認為的「誨人不倦」其實只能產生「毀娃不倦」的結果。其實活潑、好動是孩子的天性,一味的限制,只會適得其反。

教育的目的不僅是傳授本領,也不是讓孩子變成家長想要變成的人,最重要的是喚醒與激勵,而非挖苦諷刺。教育不是填鴨,而是點燃。父母的話,往往會影響孩子很多,甚至一生,做父母的要明確教育的真正意義,儘量控制自己的情緒,在不傷害孩子的情況下,來授人以漁。

為何溝通如此重要

溝通是情感的交流,父母的視角畢竟和孩子的視角不一樣,多和孩子溝通,是搭建親子關係的最好的橋梁,父母在主觀的自以為孩子是「那個樣子」或者「那樣想」的情況下,問問孩子,是不是真的是「那個樣子」或者「那樣想」的呢,通過交流客觀的判斷問題,更容易讓人接受。

我是糖果媽媽,是一名高級育嬰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育兒過程中遇到的任何問題都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幫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煩惱與困惑

相關焦點

  • 父母這幾種「軟暴力」,對孩子傷害很大,希望你沒做過
    你對「軟暴力」這個詞了解多少?「軟暴力」,學名是精神暴力,區別於身體暴力對他人造成的傷害。那麼有哪些行為屬於父母對孩子的「軟暴力」呢?這些「軟暴力」又能給孩子帶來多大的傷害呢?你都了解嗎?常見的父母對孩子的「軟暴力」形式主要有這幾種:言語責罵孩子、貶低孩子、抱怨孩子、強迫孩子做自己不喜歡的事等等
  • 父母這幾種「軟暴力」有多傷孩子?一個比一個厲害,你碰了幾個?
    其實我見過林同學的育兒方式,有一天我帶著兒子去她家玩,剛進門便聽到孩子哇哇直哭,林同學一邊領我們進門,一邊跟我說:「這孩子太欠了,剛買的玩具又給弄壞了,但我肯定不會打他的。」然後就當著我的面跟孩子講了一堆大道理,再將孩子關進了廁所裡。
  • 父母這幾種「軟暴力」最傷孩子,一個比一個狠,你碰了幾個?
    自卑是一種常見的心理障礙。一個人自卑性格的形成往往是源於兒童時代,而且很多時候是和家長不恰當的教導息息相關的!下面,我們就從家庭角度,帶大家一起認識那些會使孩子變自卑的言語和行為:家長「軟暴力」經常導致孩子自卑軟暴力,即心理暴力,是指用言語、表情、態度等對他人的內心造成傷害的行為。
  • 孩子在幼兒園遭受「軟暴力」,往往有這3種表現,家長要多留意
    但還有一種「暴力」常被人忽視,那就是「軟暴力」,這是一種心理上的暴力行為孩子遭受「軟暴力」,往往有這3種表現一提到去幼兒園就表現出害怕、不開心遭受「軟暴力」的孩子,可能會牴觸和害怕去上幼兒園;或是一提到去幼兒園,孩子就立馬展現出不開心的表情。
  • 比暴力更可怕的是「軟暴力」,父母切忌情緒勒索,給孩子造成傷害
    其實,這類話語已經在某種程度上對孩子構成了&34;,但這是一種新型暴力形式,稱為&34;,只是父母們並沒有察覺。軟暴力就是一種不同於肢體對別人造成傷害的行為,同時也叫做&34;,通過讓對方的精神出現焦慮,讓對方產生害怕或者恐懼心理的行為。軟暴力通常有一個非常&34;的特點,&34;並不知道自己已經對別人使用了軟暴力,所以軟暴力的危害經常會被人們忽視,這也是軟暴力為什麼這麼可怕的原因。
  • 家庭教育中,比打罵更可怕的是父母「軟暴力」,家長切勿情感勒索
    家庭教育可以說是所有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環,如果自身的家庭教育沒有做好,那麼即使學習再好都沒有用,所以原生家庭教育的影響對孩子是非常重要的。生活在和睦的家庭和生活在暴力的家庭裡概念是完全不一樣的,但是現在的家庭教育中,有一種"新型暴力"比打罵更可怕,那就是父母"軟暴力"。
  • 軟暴力:一種比肢體暴力危害更甚的校園欺凌
    較之影片中觸目驚心的暴力場面,校園中還有一種隱蔽卻更可怕的暴力――軟暴力。軟暴力可以說是殺人不見血,傷人於無形,且對人的傷害可能會伴隨終生,成為受害者一生揮之不去的陰影!軟暴力更具隱蔽性,容易被老師、家長,甚至當事人忽略。
  • 不打孩子就是不傷害孩子?這樣的「軟暴力」更狠,父母們卻都在用
    隨著教育水平的提高,現在的父母教育孩子不再信奉之前傳統的"棍棒教育",都希望通過對話的方式來教育孩子。如果出現了這些情況,你的孩子很有可能已經在你"軟暴力"的語言下產生了心理障礙。
  • 在親子教育中,比打罵孩子更可怕的是「軟暴力」,家長別不以為意
    其實我見過林同學的育兒方式,有一天我帶著兒子去她家玩,剛進門便聽到孩子哇哇直哭,林同學一邊領我們進門,一邊跟我說:「這孩子太欠了,剛買的玩具又給弄壞了,但我肯定不會打他的。」然後就當著我的面跟孩子講了一堆大道理,再將孩子關進了廁所裡。
  • 父母這五種教育方式,看似關心實則控制,尤其是第一個,很嚴重!
    對於孩子,父母總是能付出自己全部的能力去給孩子最好的,但是往往很多的時候,父母的教育方式出現了問題,還冠冕堂皇的說是為了孩子好,其實這也得教育,看似關係,實則控制,最終就會毀掉孩子的一生!因此父母這五種教育方式,對孩子傷害很大,尤其是第一個,很常見!
  • 六種常見的逗娃方式,其實對孩子傷害很深,請別用玩笑的形式傷娃
    小麗看到孩子哭得那麼傷心,才知道自己的話傷害到了孩子,連忙哄孩子。所以你看有時候家長的無心之舉,確實會傷害到孩子。所以家長要格外注意逗娃方式。很多家長可能會以為自己的無心之舉並不會代表什麼。但是其實家長在無形中的取樂,孩子可能會對孩子造成非常大的傷害,就比如說經常開那種玩笑話,孩子不是自己親生的等等。雖然家長沒有感覺到什麼,但是孩子可能會感到自卑,甚至懷疑自己是否親生。所以家長在逗玩的時候要格外的注意方式,不要用玩笑的形式來傷害我們的孩子。
  • 最愛我的父母卻傷我最深:治癒原生家庭「軟暴力」,自強是王道
    家長對孩子的「軟暴力」即精神暴力,是指家長對孩子通過諷刺、挖苦、冷漠、剝奪合理權利以及提出不合理要求等方式,讓孩子的精神受到挫折和打擊,變得痛苦不堪,從而產生自我否定、消極悲觀、自卑自閉等心理問題,對自己的學習生活和性格產生影響。
  • 「一網打盡」校園「軟暴力」
    校園「軟暴力」遠遠比「硬暴力」的負面危害更加嚴重,身體的傷害可以治癒,心靈的傷害會後果不堪甚至影響孩子的一生。孩子自閉、自卑、消極等負面情緒不是無端端產生的,這與家長與老師對孩子的教育攸關重要。心理暴力,也就是軟暴力,對孩子造成的影響是在精神和內心層面的,這是一種心靈的摧殘以及情感的虐待,家長們要好好注意,軟暴力產生的心理影響的深刻且嚴重的。
  • 中國式「情緒勒索」:比暴力更可怕的,是軟暴力
    母親或許想用這句話激勵孩子更努力地學習,但她卻不知道這句話會給予孩子太多的精神壓力。這種看似示弱的話語其實也是語言暴力的一種,俗稱「軟暴力」。這種軟暴力看似無害,卻要求另一方滿足自己的願望,而且被要求者從未發覺,這樣所導致的結果就是被要求陷入要求者的情緒勒索中,無法逃脫。
  • 失敗家長的6種態度,優秀的父母一種也沒有
    這6種態度,小編告誡父母們最好早點糾正:我的決定高於孩子的意願在老一輩的教育理念裡,「爸媽說、孩子照做」。當受到這樣教育的孩子,長大組建自己的家庭及有了自己的小孩後,他們不自覺地照搬這種教育模式。說罷,媽媽拉著男孩走向滑滑梯,可男孩再也無心玩了。回想一下,以下的話你是否經常說:「不要爬,會摔倒!」「說了多少次了不能這樣」「你這麼跳來跳去呀,摔傷怎麼辦!」......
  • 中國式父母的道歉:比「我愛你」更難說出口的是「對不起」
    難道一句「對不起」,真的比「我愛你」還要難說嗎?好像,的確如此。生活裡,家長常常打著「為你好」的旗幟,即便明知道傷害到了孩子,也不會去好好道歉。中國式的父母,在道歉這個方面,一句「對不起」,比「我愛你」還更加難說出口。
  • 親子教育沒有彩排「軟暴力」正在摧毀孩子的心理
    在許多父母眼裡,不打孩子就認為自己對於孩子很仁慈。事實上,你可能在無意中的一句話而損害孩子的心靈。很多孩子自卑、消極都可能與家長的心理暴力有關,從心理學上講,稱這種為軟暴力。軟暴力即心理暴力,父母通過語言、文字、態度、表情等方式來責怪孩子。
  • 傷害孩子最深的語言,往往是這3句話,很多父母天天說卻不自知
    語言的力量一直都很神奇,父母的一句誇獎可以鼓勵和溫暖孩子,而父母一句無心的話,可能也會傷害到孩子脆弱的心靈。很多家長總愛數落自己的孩子,他們覺得這全是為了孩子好,是愛孩子的表現。而傷害孩子最深的這「3句話」,常常被父母們掛在嘴邊,可是很多父母們卻自己不知道。
  • 這4種家庭氛圍有毒,傷害孩子最深,尤其是最後一種!
    都說孩子是父母的鏡子,他的樣子會暴露家庭的真相,有什麼樣的家庭,就有什麼樣的孩子。好的家庭氛圍就像土壤,溫暖有養分,滋養孩子的一生。而不好的家庭氛圍,卻猶如毒藥,一點一點蠶食孩子的生命力。以下這4種家庭氛圍,傷害孩子至深,父母一定要避免。
  • 孩子不聽話總跟父母對著幹?其實他在尋求這4種東西
    其實,這些看似煩憂的行為背後,都隱藏著心理動機。圖片源自網絡很多父母在忙的時候都會被孩子纏著。有的會說,不行孩子,你去自己玩。這是把孩子推開的行為。有的會說,好吧,那我現在陪你玩。就會想去掌控更多的事情,而不是聽父母說教,或者被父母安排。孩子因為年齡小,沒有辦法用正確的語言來表達這種感受,所以就藉助對抗、不聽話的方式來追求權力感。有些家長就會被激怒,然後對著孩子大發雷霆甚至打罵。結果呢,孩子反而從這種對抗式的鬥爭中獲得極大的權力感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