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都覺著,孩子越長越大,越來越不聽話。讓他往東偏要往西,讓他站著偏要坐下,讓人心累。其實,這些看似煩憂的行為背後,都隱藏著心理動機。
歇斯底裡的孩子
皮皮在家裡做作業,媽媽在旁邊整理家務。本來是母慈子孝一片祥和,最後兒子歇斯底裡大喊大叫得哭起來。
皮皮做作業的時候,有些題目不太明白,就拿去問媽媽。
媽媽起初會認真看題,然後耐心講解。可是問了幾個問題之後,媽媽就不耐煩了,而且不經意埋怨一句,能不能認真點,這都寫的什麼亂七八糟的。
兒子情緒突然爆發,和媽媽吵了起來,一腳把板凳踢歪,甚至把作業本都撕了。
媽媽氣到胃疼,好端端的做作業,怎麼爆脾氣說來就來,完全不把父母放在眼裡。
沮喪的他尋求關注
孩子有很多行為看似不可理解,但是背後都有心理動機。育兒專家表示,雖然有時候我們看到這些哭鬧、叛逆的孩子很強勢,但其實他們內心是非常脆弱和沮喪的。
「沮喪是因為孩子對於他想要達到的目的沒有被滿足。孩子發脾氣是在向父母溝通他需求,他真的很需要關注。但是還不知道有什麼更好的方法來去表達。」
就像皮皮,他發脾氣是因為他看到媽媽在敷衍他了。他覺得不會寫作業無助的時候,媽媽要給足夠的關注,可惜媽媽忙著做家務而忽略了他的真正需求。
原來,我們面前站著的不僅僅是一個哭鬧發脾氣的孩子,也是一個倍感沮喪不能準確表達自我的孩子。家長不要一味指責批評,而是感同身受去理解孩子的需求。
美國積極父母教育中國首席培訓師程虹提出,孩子所有的不當行為背後總共有4種動機。找到它們,就找到了解答孩子不聽話的原因。
壞行為背後4種動機
尋求歸屬感。
歸屬感是指孩子需要明確知道他在家中的地位,以及和其他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聯繫。孩子需要得到親人的足夠關注。
如果關注不夠,孩子就會藉助哭啊鬧啊,各種各樣負面的行為來吸引家人注意力,來滿足歸屬感。
很多父母在忙的時候都會被孩子纏著。
有的會說,不行孩子,你去自己玩。這是把孩子推開的行為。有的會說,好吧,那我現在陪你玩。這是對孩子的妥協,立刻答應他的要求。
程虹認為,這兩種方法都不對,都會助長孩子持續這些不當行為。
正確的方法是溫柔而堅定的回應孩子。比如說,小寶貝,爸爸現在不能被打擾。請你給我十分鐘的時間,結束之後,我就來陪你玩兒,到時候我們一起搭樂高。
尋求權利欲
隨著年齡增長,孩子會發現自己的能力越來越強。就會想去掌控更多的事情,而不是聽父母說教,或者被父母安排。
孩子因為年齡小,沒有辦法用正確的語言來表達這種感受,所以就藉助對抗、不聽話的方式來追求權力感。
有些家長就會被激怒,然後對著孩子大發雷霆甚至打罵。結果呢,孩子反而從這種對抗式的鬥爭中獲得極大的權力感滿足。不管當下的這件事解決的怎麼樣,這個孩子以後還會重複這種對抗行為。
面對孩子因為追求權利而引起的種種不當行為,父母的明智選擇是退讓。深呼吸,平靜下來,然後給孩子提供選擇的機會。
你可以提供兩個選項給孩子,讓他自己選,既滿足了權利慾,又迂迴解決了問題。
尋求自我保護
尋求自我保護指的是,孩子保護他們的自尊。當一個沒有安全感的孩子感覺自己受傷害了,孩子會想,反正也沒人疼愛我,怎麼做都無所謂。
如果家長用指責批評的方式來處理,孩子為了自我保護,就想要報復父母。
他們往往會選擇通過傷害自己的方式來對父母加以報復。當孩子看到自己父母家人,因為他的自我傷害而感到痛苦不堪的時候,他們的目的就達到了。
這個時候怎麼辦呢,程虹建議,第一要認同孩子的情感,第二給予尊重,不批判,不懲罰。
最後要學會主動道歉,學會向孩子表達愛,學會鼓勵與包容。
所有通過報復來尋求自我保護的孩子都是受害者。只有父母和家人很多很多的愛與鼓勵,才能夠幫他們走出傷害。
尋求一種逃避
當孩子感覺自己很無助,或者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往往會選擇逃避。外面的行為看起來就是自曝自棄。
當孩子在尋求逃避的時候,他內心真實的聲音是,爸爸媽媽請你們不要放棄我。幫幫我,因為我自己一個人無法戰鬥。
如果父母遇到孩子尋求逃避,應該做的是無條件接受孩子,主動積極跟孩子交流。
關注優點,並且把孩子的優點在公開場合表達出來。
或者把孩子碰到的難題分解成幾個小任務,分批次解決,提高孩子的自信。
孩子終歸是孩子,他們為了達到自己的目標,可能採取正面行動,也可能採取了負面行動。父母應該看懂他們內心的需求,剖析行為動機,努力幫助孩子回到積極向上的生活軌道上來。
我是佑媽,每天分享一個育兒故事,讓養育變得簡單而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