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家盧梭曾說,三種對孩子不但無益,反而有害的教育方法是:講道理、發脾氣,和刻意感動。
「講道理」是許多家長都比較推崇的教育方法,可越來越多的父母也發現,講道理對很多孩子來說,幾乎都是白費唇舌。
你越愛講道理,孩子可能越不聽話。你認為這樣對他好,他偏偏要跟你對著幹,最後只剩下嘮叨:
「跟你講了那麼多道理,你為什麼就是不聽呢?」
「跟你說那麼多,都白說了」
「你怎麼這麼不講道理呢……」
內蒙赤峰市的一個孩子,在姥爺家玩,因為不堪忍受姥爺的嘮叨離家出走了。幸好,經過4個多小時的尋找,最終找到了孩子。
一場虛驚,也引發了不少家長的反思:為什麼好心給娃講道理,就是講不通呢?
有位媽媽說,自己3歲的兒子特別調皮,每天上下樓梯都喜歡用手去摸欄杆。
她很有耐心地跟孩子科普,欄杆上有很多很多的灰塵,如果小手不注意,摸到了眼睛和嘴巴,就會生病。可是,任憑她怎麼跟孩子講道理,孩子還是我行我素。
「我真的是很有耐心地再跟孩子講道理了,可他就是不聽,怎麼破?」
其實,跟孩子講道理沒用這件事,還得追溯到小孩子大腦的發育過程。
眾所周知,人的大腦分為左腦和右腦。
而小孩子大腦的發育特點是:右腦發育靠前,左腦發育滯後。
也就是說,孩子是用感覺和直覺來認識這個世界的。小孩子能夠感受別人的情緒和態度,因為比較直接一些。但是,如果你想讓小孩子明白那些彎彎繞繞的道理,可能會有一定的難度。
孩子和父母不在一個頻道上,那麼,道理就白講了。
而且,父母反覆地講道理,會漸漸變成嘮叨,不僅容易讓孩子煩躁,還更容易激發他們內在的叛逆心。得不償失。
那麼,孩子聽不進去道理,父母就不用講了嗎?
當然不是!而是要換一種方式,跟孩子溝通。
孩子太小,聽不進道理,並不意味著父母就不用跟他們「講道理」了,而是要用孩子聽得懂的方式給他們「講道理」:
比如,那位很喜歡用小手摸欄杆的孩子。他可能根本意識不到媽媽講的那些病毒、細菌會有什麼危害。
但是,如果孩子不巧正好生病了,媽媽這個時候再進行科普就不一樣了。因為孩子有了生病的體驗,知道過打針吃藥很難受,那麼下次他就會格外注意,不會再摸髒東西了。
當然,我們不能指望每次都讓孩子體驗到事情不好的後果之後才聽話,還可以通過一些積極的方式,來讓孩子認可我們的「道理」。
很多父母都習慣了讓孩子適應自己的要求,卻忽略了孩子的內心需求。這樣的親子溝通,必然是很費力氣的。
可如果父母能夠用心傾聽孩子的需求,並且給予回應的話,孩子就會更樂於配合。
孩子為什麼喜歡摸欄杆?為什麼喜歡「搞破壞」?
一方面是因為孩子好奇的天性使然;另一方面是因為,觸摸本就是他們認知這種世界的一種方式。
我們不能因為欄杆髒,就不讓他們摸;也不能因為玻璃杯容易碎,就不讓他們自己拿杯子。
但是,我們可以跟孩子一起把欄杆擦乾淨,或者是一回到家就督促孩子認真洗手;也可以在安全的範圍內,讓他們自己使用玻璃杯……
孩子的需求得到了滿足,自然也就不會調皮搗蛋了。
對於大一點的孩子來說,他們已經有了一些判斷是非的能力。
這個時候,父母不妨站在平等的角度,和孩子一起來分析事情的利弊,讓孩子自己得出正確的結論。
每個父母都經歷過孩童時期,想一想我們當年的叛逆,不也大多是因為大人所謂的「道理」和嘮叨嗎?
我們總是對別人強塞給自己的東西很排斥,但如果這個結論是自己推斷出來的,就不同了。孩子也一樣。
沒有天生不聽話的孩子,只有不會「講道理」的父母。
不要時時刻刻站在家長權威的角度去批評孩子,而是把孩子當朋友一樣,接納他們的想法和情緒,再因勢利導。
這樣的溝通,才能讓孩子認可父母,也才是最有效的。
今日話題:你喜歡反覆和孩子講道理嗎?又或者,你有什麼好的親子溝通技巧呢?歡迎留言探討。
——END——
文| 菈媽,多平臺籤約作者,喜歡閱讀經典育兒和心理學書籍,專注科學育兒和親子情感的二寶媽。如果你喜歡我的文字,歡迎關注我,一起探討噢。
原創作品,抄襲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