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父母眼裡,不打孩子就認為自己對於孩子很仁慈。事實上,你可能在無意中的一句話而損害孩子的心靈。很多孩子自卑、消極都可能與家長的心理暴力有關,從心理學上講,稱這種為軟暴力。
軟暴力即心理暴力,父母通過語言、文字、態度、表情等方式來責怪孩子。這是一種情感虐待,一種心靈上的摧毀行為。
好在現代社會中,越來越多的家庭不提倡「棍棒之下出孝子」的育兒理念。雖然不再使用武力解決,但「軟暴力」卻不計其數,時刻伴隨著孩子的成長。
在現代家庭很常見的軟暴力分為以下幾種:
1、剝奪孩子的話語權
「大人說話小孩插什麼嘴?你閉嘴!」等類似的言語攻擊都可能造成孩子不再敢爭取自己的正當權益,也不願意向父母敞開心扉。
2、把孩子比作動物
「你是豬嗎?怎麼這麼蠢啊!」類似言語說多了會導致孩子自卑,認為自己什麼都比別人差,久而久之,孩子們就會自暴自棄,甚至產生逆反心理,用各種行為來抵制對父母的不滿,俗稱「對著幹!」
3、歧視和侮辱孩子
「長得這麼胖還吃?還不照照鏡子」,尤其是當著親戚的面辱罵孩子。這些行為都是在踐踏孩子的尊嚴,有家長可能會說小孩子說說沒有什麼太大問題。殊不知,可能就是因為你的一句話,孩子的自我價值感會特別低,自卑、懦弱、不敢挑戰很容易成為他們一貫的表現。
語言暴力往往是最傷人的「軟暴力」。
在「17歲神童被中科院退學」,當其母在得知兒子退學的消息時便趕到中科院,指著大樓,讓兒子跳下去,繼而又指著旁邊車水馬龍的道路,讓兒子去被車撞死,歇斯底裡地喊著:「你死了算了….!」
這些言語像糖衣炮彈一樣擊中人的心,大人都受不了,更別說一個孩子了。
嚴重的可能還會發生慘劇,在泰國的一家超市,因兒子長期沉迷於遊戲,父親看到兒子日漸萎靡,怒不可遏,脫口而出一句氣話:有種你就別活了。父親說完這句話,將手槍上了膛放在櫃檯上,正欲轉身離去。兒子拿起手槍,對準自己的腦袋扣下了扳機。
這些例子都是家長的一種無力感的表現,一種自我防禦的行為,以掩飾內心的緊張而產生不理性的情緒。
孩子的內心往往是很脆弱的,他們會很看重父母的態度,也許只是很小的一個暗示,在孩子看來都會有很大的影響。所以,是時候放下你那冰冷的話語,擁抱孩子,細心傾聽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
如何避免「軟暴力」,應該注意以下兩點:
做孩子的傾聽者
當孩子遇到有任何委屈和抱怨,記得聆聽他們心中的想法。不要急著講大道理,先表示理解,他們會感覺到有人是懂他的。如果真的是孩子處理方式欠缺,可以在孩子平復之後再慢慢進行引導。
不要把責任推給孩子
當孩子有任何厭學、怨恨的情緒時,不要急著去教育孩子。更不能把自身的恐懼強加給孩子,這樣會讓孩子感覺自己就是個拖油瓶,完全沉浸到了生活在恐懼之中,迷失自我。
養育孩子,愛之深,責之切,但底線一定要守好,不然就要適得其反了!
語言是門藝術,足以改變孩子人生的發展方向。做家長的要明白,孩子的世界並不只有快樂,他們同樣承受著壓力,應該時常給孩子一點鼓勵,這才會讓孩子感受到這個世界一直有人愛著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