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寧一母親將嬰兒拋下邕江致其溺亡的新聞讓人唏噓:
警方發布的情況通報
悲劇已經發生,
我們在感到痛心的同時,
也在開始反思:
是不是應該更多關愛產後媽媽,
關注產後抑鬱症群體?
廣西腦科醫院心理專家韋鑫介紹,如今抑鬱症已是心境障礙的主要類型。臨床上,患者會出現睡眠質量不好、心情差、情緒消沉、自卑等,嚴重時甚至悲觀厭世,有自殺企圖或行為。每次發作持續至少2周以上,長者甚或數月。一部分病例有反覆發作的傾向,嚴重者需藥物治療、物理治療、心理諮詢等多管齊下的方法進行幹預。
產後抑鬱症是抑鬱症的一種,原因多種多樣。其中一個誘因,是產婦在產後雌激素、黃體素等頓時減低。加上產婦生產造成的疼痛與肌肉酸痛、照顧寶寶造成的睡眠剝奪等生理因素,以及初為母親的壓力、適應新的家庭角色、擔心喪失吸引力等心理因素,產後抑鬱症的發病率會有提高的可能。
產後抑鬱症指的是女性在產褥期(指胎兒、胎盤娩出後的產婦身體、生殖器官和心理方面調適復原的一段時間,需6-8周,也就是42-56天。傳統的「坐月子」只是產褥期的前30天)出現明顯的抑鬱症狀或典型的抑鬱發作情緒、舉動,與產後心緒不寧和產後精神病同屬產褥期精神症候群。
這是一種對母親、寶寶以至整個家庭都有重大影響的精神類疾病,但實際上它並不可怕,只要及時發現及時幹預,是完全可以治癒的。
韋鑫介紹,去年年底,他接診過一名很典型的產後抑鬱症患者麗麗(化名)。麗麗是一名年輕的二胎媽媽,在生一胎時出現過抑鬱的症狀,但當時並未就診,之後自行好轉了。但二胎生產之後,麗麗月子裡就出現了睡不好、失眠、心情差、意志消沉、情緒低落、容易流淚等情形,甚至產生了輕生的念頭。
家屬及時發現了麗麗的異常,待她出了月子就帶她到醫院就診。通過系列檢查,麗麗符合重度產後抑鬱症的臨床表現。
在醫生的建議下,她選擇住院治療。通過14天的藥物治療、物理治療和心理諮詢,其抑鬱症狀消失,情緒也有所改善,社會功能基本恢復,最後順利出院。
當產婦出現抑鬱症狀時,身邊家屬的支持與關懷尤為重要,家人的鼓勵、幫助、關心、體貼是一劑心理良藥。在接診中,醫生們也會強調家庭幹預的重要性。同時,社會需要多關注產婦群體,對產後媽媽多一分包容與理解。只有全社會一起努力,產後抑鬱症得到正確認識,才能避免因此造成的人間悲劇。
本文作者:藍超君
原文刊登於2020年7月10日
《南國今報》第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