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類常見六種病毒性疾病的防控措施

2020-12-14 騰訊網

一、草魚出血病

1.病原體

草魚呼腸孤病毒,球形顆粒,直徑70~80nm,20面體球形顆粒,含有11個片段的雙鏈RNA。不同地區存在不同的毒株。目前已報導了10個分離株,該病毒主要引起中國淡水養殖主要品種草魚在魚種階段發生出血病,死亡率高達90%以上,給水產養殖業造成巨大損失。

2.流行情況

草魚、青魚都可發病,但主要危害草魚,從2.5釐米~15釐米大小的草魚都可發病,有時2齡以上的大草魚也患病。草魚出血病發病季節長,每年6月下旬至9月底是主要流行季節,高峰在8月,死亡率高,高密度飼養的魚種池危害更甚,常發生全塘覆沒,對提高淡水魚產量是一個嚴重的威脅。

水溫在20℃~33℃時發生流行,最適流行水溫為25℃~30℃。當水質惡化,水中溶氧低,透明度低,水中總氮、有機氮、亞硝酸態氮和有機耗氧率高,水溫變化大,魚體抵抗力低下,病毒量多時易發病。

3.發病過程

從感染到發病死亡,需4天~15天,一般是7天~10天。病程分潛伏期、前趨期和發展期三個階段。

(1)潛伏期。約3天~10天,在此期間內,魚的外表不顯示任何症狀,活動與攝食正常。潛伏期的長短與水溫及病毒濃度有密切關係。水溫高,病毒濃度高,潛伏期短;反之,則長。

(2)前趨期。時間短,僅1天~2天,魚的體色發暗、發黑,離群獨遊,停止攝食。

(3)發展期。時間長短不一,一般為1天~2天,病魚表現充血、出血症狀而死。

4.症狀

患病初期,魚體色發黑,離群獨遊水面,反應遲鈍,攝食減少或停止。

(口腔充血發紅)

病魚的主要症狀是充血。體內外各個器官和組織表現出斑點狀或塊狀充血,諸如鰭條、鰓蓋、鰓絲、眼眶、口腔、下顎等表皮組織,不用解剖就可以看到充血現象。病魚眼球突出,鰓絲蒼白或充血。腦膜腔、肌肉、腸道、腸繫膜、鰾壁、膽囊、肝、脾、腎等器官,也往往出現充血現象,故依症狀定名為"出血病"。

外部症狀一般微帶紅色,小魚種在陽光或燈光透視下,可見皮下充血現象。將病魚皮膚剝開,肌肉有的顯示點狀或快狀出血,有的全身肌肉呈充血現象,鰓部貧血,出現「白鰓」,也可能出現鰓瓣呈斑狀充血,但有的病魚鰓部無此症狀。

內部器官的症狀常見的是腸道充血,全腸或局部因充血呈鮮紅色,腸繫膜和周圍脂肪,也常伴有明顯的點狀出血。但腸道半滑肌一般仍完好,仍具韌性,無腐爛或水腫等情況出現,少數病魚的肝、脾、腎等出現灰白色或局部充血,鰾壁及膽常充滿血絲。

實際上,上述症狀群並非全部同時出現,按其症狀表現和病理變化的差異,大致可分為3個主要類型和"白鰓"共4種類型,可同時出現,亦可交替出現。

(1)紅肌肉型。主要症狀為肌肉明顯出血,全身肌肉呈鮮紅色。

(2)紅鰭紅鰓蓋型。主要症狀為鰭基、鰓蓋嚴重充血,頭頂、口腔、眼眶等處有明顯出血點。

(3)腸炎型。主要症狀為腸道嚴重充血,腸道全部或局部鮮紅色,內臟點狀出血。診斷時,要注意以腸道出血為主的草魚病毒性出血病與細菌性腸炎病的區別,前者表現為腸道充血發紅且無膿液或有琉晶樣物質。

(4)「白鰓」型。鰓絲呈白色,腸道、肝臟等內臟器官均呈白色。

5.防治方法

放養密度應控制在800尾/畝以下為宜。水質越壞發病越嚴重,長期低溶氧狀態最容易發生本病。

(1)清塘消毒。清除池底過多淤泥,改善池塘養殖環境,並用生石灰水或漂白粉水潑灑消毒。

(2)下塘前藥浴。魚種在放養時用10ppm的聚維酮碘溶液浸泡6~8分鐘,用聚乙烯氮戊環酮碘劑(PVP-1)60毫克/升藥浴25分鐘左右。

(3)人工免疫預防。發病季節到來之前人工接種出血病防治滅活疫苗,或免疫組織漿疫苗,可產生特異性免疫力,保護草魚安全度過當年流行季節。

①浸浴法:尼龍袋充氧,0.5%疫苗液浸浴夏花24小時;或0.5%疫苗液,加0.5毫克/升莨菪鹼,尼龍袋充氧浸浴3小時,成活率可達83%~92%。

②注射法:8釐米以上的草魚,採用腹腔或背鰭基部注射每為注射疫苗0.3毫升~0.5毫升。

(4)藥物防治。

①中藥:每100千克魚每天用大黃、黃芩、黃柏、板藍根各125克,再加0.5千克食鹽拌飼料投喂,連餵7天。

②用硫酸銅溶於水全池遍灑,使池水成0.7毫克/升濃度,隔天1次,連潑灑2次。

(5)水體消毒。可以通過全池潑灑生石灰(每立方水體35-40克)進行消毒與改善水質。

  

(6)殺滅水體中的病毒病原。可採用潑灑碘製劑的方法,對於發生出血病的草魚池塘,通常連續潑灑聚維酮碘或季銨鹽絡合碘等(每立方水體0.3-0.5毫升)2-3次,隔天1次。

二、鯉痘瘡病

該病是由皰疹病毒引起的一種主要危害鯉、鯽的病毒性傳染病。其特徵是在魚體表出現大量灰白色石蠟樣增生物。

1.病原

痘瘡病是一種病毒性傳染病,病原為鯉皰疹病毒,病毒直徑為0.07-0.1微米。病毒顆粒近球形,複製適宜溫度為15℃~22℃,通常由成群的球狀病毒顆粒感染所致。

2.流行與危害

流行季節與溫度:冬季及早春低溫(10-16℃)時節。

本病通常流行於秋末冬初和早春季節,水溫在10℃~20℃時,水質較肥的池塘鯉魚易發此病,特別是一齡以上的鯉魚對此病較敏感。當水溫升高(高於18℃後)或水質改善後,痘瘡會自行脫落,會逐漸自愈。條件惡化後又可復發。在越冬後期可引起病魚死亡,在輕微病情的情況下,一般不會造成死亡,但影響魚的生長及魚體外觀,降低商品價格,影響經濟效益。

3.症狀和病變

魚體表出現乳白色小斑點,並覆蓋一層很薄的白色黏液,隨著病情的發展,白色斑點的大小和數目逐漸增加、擴大和變厚,其形狀大小各異。這種增生物既可自然脫落,又能在原患部再次出現新的增生物。病魚生長性能下降,表現為消瘦、遊動遲緩,甚至死亡。

病狀的特點是:早期病魚體表出現乳白色小斑點,並覆蓋著一層很薄的白色黏液,隨著病情的發展,白色斑點的大小和數目逐漸增大和增多,以至蔓延全身。由於患病部分的表層受到某些刺激增厚而形成「增生物」,色澤由原來的乳白色逐漸變成石蠟狀,形成癬狀痘瘡,上面有時有極小的紅色條紋。「增生物」可高出魚體表1毫米~5毫米,其表面由光滑變為粗糙,質地由柔軟變為軟骨狀,較堅硬,一般不能被磨擦碰掉。這種表皮「增生物」是緻密的結締組織,內有一些微血管,其主要成分是膠原纖維。這些「增生物」長到一定大小後,可自動脫落,以後在原位置上又重新長出新的「增生物」

4.防治方法

(1)加強綜合預防措施,嚴格檢疫制度。隔離病魚,並不得留作親魚。

(2)漁池用生石灰徹底清塘消毒,有病魚或病原體的水域亦需作清毒處理,最好不用作水源。

(3)將病魚放入含氧量高的清潔水中(最好是流動水),體表增生物會自行脫落。

(4)將0.5千克大黃研成粉末,用開水浸泡12小時後,與100千克餌料混合製成藥餌,或者內服三黃粉,同時全池潑灑0.4ppm二溴海因,投餵3-5天。

(5)使用生石灰調節池水pH值,使之保持在8以上。

(6)二溴海因或溴海因全池潑灑,用量為0.2~0.5克/立方米。

(7)碘伏全池潑灑,用量為0.2~0.3毫升/立方米。

(8)複合碘溶液,或10%聚維酮碘溶液,或10%聚維酮碘粉,一次量,每一立方水0.1毫升,或0.45~0.75毫升,全池潑灑一次。

(9)銀翹板藍根,或七味板藍根,或清熱中藥方劑,一次量,每1公斤飼料3.2~4.8克,或6~8克,一天兩次,連用2~3天。

三、鯉春病毒病

1.病原

該病由一種彈狀病毒即鯉春病毒血症病毒(簡稱SVCV)引起。有一層囊膜,病毒大小為180×70nm,含單鏈RNA和依賴於RNA的RNA聚合酶(最適活性溫度為20-22℃),在CsCl中的浮密度為1.195-1.200克/毫升。根據其結構蛋白組分可把該病毒列入水泡性口炎類。目前研究證明SVC病毒只有一種血清型。

(鯉魚眼球突出)

2.流行及危害

鯉春病毒病流行地域廣,我國大部分地區均有發生,時間主要在4~6月,水溫在13~22℃,17℃左右是最容易發病的溫度。危害對象主要是鯉魚,鯽魚也被感染,越冬以後的幼鯉和1齡以上的鯉魚極易感染。感染途徑是以水體為媒介、水平傳播為主,亦可通過魚類寄生蟲等傳播。傳播快、潛伏期短,死亡率高。

在春季比較流行,在15度以下感染後的魚出現病症,20度以上則停止,當水溫低於13度,由於病毒的活力降低,其感染力也隨之下降。

感染後死亡率在30%-40%,有時高達70%;嚴重時病魚的死亡率可高達100%。

3.症狀

病魚一般表現為體色變黑、反應遲鈍、呼吸困難,無食慾,遊泳遲緩,往往失去平衡而側遊,嚴重時無力靜臥水底。病魚體表兩側有紅腫浮斑,體表輕度或重度充血,肛門紅腫外突且常掛有長條狀黏液,腹部膨大,眼球外突。

病魚往往有多量帶血的腹水。由於該病毒在體內增殖,尤其是在毛細血管內皮細胞、造血組織和腎細胞內增殖,從而破壞了體內水鹽平衡和正常的血液循環,因此病魚表現為肝、腎、脾、心、鰾、肌肉和造血組織等多組織器官的水腫、出血、變性、壞死及炎症等病變,從而導致感染魚死亡。

解剖可見腸道和腎充血發炎,腸黏膜脫落,腸內有膿狀物。病情嚴重的病魚除有腸道出血性發炎外,腹膜也發炎,腹腔內充滿大量滲出液,嚴重時為帶血的粉紅色。鯉魚急性感染時,鰓、腸、心、腎、肌肉出血,肝發炎及水腫,最後肝多處壞死,可見黃疸症狀。

(鯉肛門紅腫,體表出血)

4.防治

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主要進行預防。

(1)魚病流行季節,每15天,每畝水面用生石灰20公斤,或漂白粉交替使用,全池潑灑。

(2)可用大蒜素、板藍根、地榆、魚腥草或大黃、穿心蓮(2∶3∶1∶3∶2)合劑遍灑,連用2~3次,同時按上述比例拌餌投喂。

(3)用含氯消毒劑比如二氯異氰脲酸鈉或二氧化氯等全池潑灑消毒。

(4)注射疫苗。用滅活疫苗或弱毒疫苗免疫預防。

(5)用碘伏、季銨鹽類消毒可預防此病發生。

(6)將水溫提高到22℃以上可控制此病發生。

四、傳染性胰臟壞死病

1.病原

病原體為傳染性胰臟壞死病病毒,多為冷水魚類病害。傳染性胰腺壞死病毒(Infectious pancreatic necrosis Virus,IPNV),病毒粒子呈正二十面體,無囊膜,直徑55~75nm。病毒在RTG-2、PG、RI、CHSE-214、AS、BF-2、EPC 等魚類細胞株上增殖,並產生細胞病變(CPE),生長溫度為4~25℃,最適溫度為15~20℃。病毒在胞漿內合成和成熟,並形成包涵體。

2.傳播途徑

主要侵害鮭科魚類魚苗至3 個月內的稚魚,廣泛流行於歐、美、日本等許多國和地區,我國東北、山東、山西、甘肅、臺灣等省養殖的虹鱒均發現此病。發病水溫一般為10~15℃。2~10周齡的虹鱒魚苗,在水溫10~12℃時,感染率和死亡率可高達80~100%。20周齡以後的魚種一般不發病,但可成終身帶毒,成為傳染源。本病可通過水平和垂直兩種方式傳播。

垂直傳播:帶病毒親魚的卵、精液。

水平傳播:病魚的糞便、尿、分泌物將病毒帶入水中,感染途徑為鰓和口。

3.流行及危害

該病主要危害鮭科魚類的魚苗及幼魚。開食2月齡的苗種常引起急性批量死亡,一般開食後7周開始出現死亡,較大魚苗首先發病,20周齡以上幼魚一般不再發病。發病水溫為10℃~15℃,水溫在10℃~12℃時死亡率可達80%~100%,該病潛伏期與魚大小及水溫有關,魚越大潛伏期越長,水溫越高潛伏期越短。

(虹鱒魚)

4.症狀

病魚體色變黑,眼球突出,腹部膨脹,充有大量腹水,鰭基部和腹部發紅、充血,多數病魚肛門處拖著線狀粘液便,並不時在水中旋轉狂奔。肝臟、脾臟、腎臟、心臟蒼白,消化道內通常無食物,充滿乳白色或淡黃色粘液。典型病變是胰腺壞死,並在一些細胞胞漿內出現包涵體。疾病後期,腎臟和肝臟等也發生變性、壞死。

體重5克以上幼魚多為慢性,死亡速度較慢,外觀腹部膨脹,體色變黑,眼球突出,鰭基部和腹部充血發紅,肛門大多拖線狀糞便,遊動緩慢,攝食不良。

體重5克以下魚苗多為急性,死亡速度快,病魚活動遲緩,側遊或緩慢旋轉遊動後沉底,腹部膨脹,體色變黑。

5.預防

不使用帶病原的親魚繁殖幼體,不從發病區運輸魚及卵,採用獨立水體進行產卵、魚苗孵化、培養。魚苗、魚種應放置於漁場最上遊,以防止水平傳播,防止水源汙染。

養殖設施及工具用高濃度氯製劑徹底消毒。

疾病暴發時,減少養殖密度;魚卵用聚乙烯吡咯烷酮碘50毫克/升消毒15分鐘;加強水源、魚、設施等的嚴格消毒。

6.治療

發病池一般通過提高水溫的方法來控制病情發展。

患病早期用聚維酮碘溶液(按10%有效碘計算),每千克魚體重用1.64~1.91克,拌餌投喂,每日1次,連續10-15天。

五、傳染性造血組織壞死病

1.病原

病原為傳染性造血組織壞死病毒,多為冷水魚類病害。傳染性造血器官壞死病毒(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 IHNV),病毒顆粒呈子彈形,大小為120~300×60~100nm,單鏈RNA,有囊膜。病毒在FHM、RTG-2、CHSE-214、PG、R、EPC、STE-137 等細胞株上複製生長,並出現細胞病變(CPE),生長溫度為4~20℃,最適溫度15℃。

患病虹鱒腹部膨大,體表出血、出血(仿山崎隆義)

2.傳播途徑

主要危害虹鱒、硬頭鱒、銀鱒和大西洋鮭等鮭科魚類的魚苗及當年魚種,尤其是剛孵出的魚苗死亡率可達100%,1 齡魚種的感染率與死亡率明顯下降,2 齡以上魚基本不發病。流行水溫為8~15℃。可通過水平和垂直兩種方式傳播。

垂直傳播:帶病毒親魚的卵和精液,由卵傳播機率更大。

水平傳播:水源受汙染等。病毒主要經鰓和消化道入侵魚體。

患病虹鱒魚苗肌肉出血(仿山崎隆義)

3.流行及危害

主要危害鮭科魚類如虹鱒、大麻哈魚、河鱒等魚苗及當年魚種,發病水溫4℃~13℃,8℃~10℃時發病率最高,15℃以上停止發病,2月齡以下魚苗在水溫10℃時死亡率達100%,2月~6月齡魚種死亡率大於50%,大於7月齡魚種死亡率約為10%左右,近年發現體重7克~100克的虹鱒也有發病案例。

患病鮭魚苗肌肉出血(仿W.Ahne)

4.症狀

病魚體色發黑,出現昏睡,或遊動緩慢,時而出現痙攣,往往在劇烈遊動後不久即死。病魚眼球突出,腹部膨大,鰭條基部充血,出血,肛門處常拖有一條不透明的粘液糞便。口腔、骨骼肌、脂肪組織、腹膜、腦膜、鰾、心包膜、腸及魚苗的卵黃囊等出血。腎臟及脾臟的造血組織嚴重壞死,病情嚴重時腎小管及肝臟也發生局部壞死,胃、腸固有膜的顆粒細胞、部分胰腺的腺末旁及胰島細胞也發生變性、壞死。胞漿內常可見包涵體。

該病往往在魚苗及幼魚期引起突發性批量死亡,一般感染後7天~14天發病。病魚遊動遲鈍,旋轉活動,有時沉底,體色變黑,腹部膨大,鰭基充血,肛門懸掛不透明、黏液狀糞便,體側肌肉呈「V」形出血。慢性病魚眼球往往突出。

該病易與傳染性胰腺壞死病相似,傳染性造血組織壞死病的病魚肛門後面拖的一條粘液便比較粗長、結構粗糙。

患病虹鱒腎造血組織壞死H.E ×400(仿P.George)

5.預防

養殖設施及工具嚴格消毒。魚卵在17~20℃孵化為宜,並用聚乙烯吡咯烷酮碘(PVP-I,含1%有效碘)50毫克/升浸洗15分鐘,當pH顯鹼性時可將濃度提高至60毫克/升,因為在鹼性條件下聚乙烯吡咯烷酮碘效用降低。

6.治療

(1)飼料中添加黃芪多糖等免疫增強劑,增強機體免疫力有一定作用。

(2)將病魚池水溫提高至17℃~20℃可控制病情嚴重惡化。

六、病毒性出血敗血病

1.病原

本病多為冷水魚類病害,病原體為彈狀病毒科中的艾格特維德病毒,或稱艾格特維德病毒(Egtved virus),為一種單鏈RNA 病毒,大小在170~180nm×60~70nm。病毒能在哺乳動物細胞株BHK-21、WI-38 和兩棲動物細胞株GL-1 上生長,但更易在魚細胞株如BF-2、CHSE-214、FHM、PG 和RTG-2 上生長。生長溫度範圍為4-20℃,最適增殖溫度為15℃,20℃以上失去感染力。

患病虹鱒肌肉出血 (仿P.George)

2.傳播途徑

水為傳播媒介,通過親魚垂直傳播,另外池底淤泥及無脊椎動物為其水平傳播途徑。帶病毒魚是重要的傳染源。潛伏期通常為14周。

患病虹鱒鰓蒼白,貧血,脾、腎腫大(仿P.Kinkelin)

3.流行及危害

主要危害魚種及幼魚,一般魚體大於5釐米才發病。流行於冬末春初,水溫6℃~12℃發病多,在8~10℃死亡率最高,14℃~15℃發病少,而在15℃以上時,卻很少發生。累計死亡率可達80%,當水溫變化或移動魚體後易發生。

4.症狀

症狀分為急性、慢性和神經型三種。一般由急性轉為慢性,最後轉為神經型。但三種表現型不易明確區分,主要表現為突發性大量死亡,皮膚出血。

急性型:發病迅速,死亡率高,主要表現為突發性大量死亡,體色發黑,死亡量大,鰓蒼白有出血點,皮膚、肌肉、眼眶周圍及口腔出血。病魚貧血,造血組織發生變性、壞死,白細胞和血栓細胞減少。體內脂肪組織、生殖腺、肌肉、腸繫膜有出血點,肝臟色淡,腎臟變薄充血。

慢性型:一般由急性轉變而來,病魚病程長,中等程度死亡率。體色更黑,眼球嚴重外突,貧血更加嚴重,尤其是鰓及肝臟顯示嚴重貧血,鰾及腎臟腫大,腹腔充滿積液,使病魚外觀呈腹腔膨脹樣。

神經型:發病較慢,死亡率很低,主要表現為病魚運動失常。病魚作旋轉運動,有時急劇掙扎後沉底。內臟嚴重貧血。有時體表出血症狀不明顯,但內臟有嚴重出血。

5.預防

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以預防為主。

(1)發眼期卵用伏碘(PVP-I,商品名為10%複方皮維碘溶液)配成含有效碘50毫克/升的濃度(10升水中加入50毫升的PVP-I液)浸洗15分鐘,如水的pH值高,則需用60~100毫克/升。

(2)疾病早期用伏碘液拌餌投喂,每千克魚每天用有效碘1.64~1.91克,連餵15天,死亡率可降低。

(3)每萬尾0.4克左右的仔魚每天投餵24毫克植物凝集素(PHA),分2次投喂,連餵1周為1個療程,且有一定的效果。

(4)可將病魚放在低於10℃的水環境中飼養,或將發病池水溫提升到18℃以上,從而可以控制此病的發生。

(5)用大黃等中草藥拌餌投喂,有一定防治效果。

來源:水花魚

相關焦點

  • 藍藻水華的常見危害及防控措施
    藍藻水華的常見危害及防控措施出處:南方農村報 作者:武漢中博水產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劉堂水 水產養殖網 2010-03-16 21:32:00近年來,藍藻水華在養殖水體中呈現高發、頻發、暴發態勢,筆者根據自己的切身體會對藍藻水華的常見危害及防控措施作一概述,以期為養殖生產作參考。
  • 哪些疾病看中醫比較好?6種常見疾病須知
    其實在我們的身體當中,有非常多的人們都會出現一些非常大的疾病的,那麼你知道我我們出現了疾病的時候,看哪些東西才是最好的呢?會給我們的身體帶來非常大的傷害的六種常見的疾病,我們也是應該疾病知道的,到底是哪六種常見的疾病呢?就讓我們具體的來了解一下。
  • 宜春鳳凰城幼兒常見傳染性疾病防控知識宣傳
    因此為了做兒童的常見傳染性疾病防控知識宣傳尤其重要。鳳凰城物業服務中心和小區幼兒園聯合進行幼兒常見傳染病的防控知識宣傳,例如手足口病、紅眼病、流行性感冒、腮腺炎等,主要講解疾病的傳播途徑、主要症狀和預防措施。
  • 六種寶寶常見的疹子疾病
    ,不過媽咪們無須因為寶寶長疹而感到擔心,因為一般在幾天過後,長疹的症狀就會自然消失,通常醫師會根據寶寶長疹的顏色及模樣,診斷出所罹患的疾病種類,若在發高燒時,伴隨可疑的長疹症狀,應立即到醫院治療!觀念篇小寶寶長疹子,哭鬧不停,讓一旁的家長看得好焦急!本單元將請專業皮膚科醫師分析6種常見的長疹疾病,並教導家長面臨長疹症狀的預防措施及應對方法。
  • 病毒性發燒會自愈嗎 病毒性發燒應該怎麼辦
    由於天氣的變化感冒發燒是經常的事情,一般都是感冒發燒,發燒的原因有很多種,病毒性發燒就是其中之一。那麼,病毒性發燒會自愈嗎?病毒性發燒的症狀有哪些?病毒性發燒怎麼辦?下面就具體的來了解一下吧。 病毒性發燒會自愈嗎1、通常來說,病毒感染性疾病是有自愈性的,當然要除外一些特殊的病毒,譬如愛滋病病毒這些病毒咯;2、病毒感染性疾病常見的症狀有發熱、鼻涕、咽痛等等,個別會有頭痛以及皮疹。疾病的過程大概一周左右。
  • 秋季開學/開園啦~家長要注意這些疾病的防控
    再加上小朋友們集體返校,在一定程度上給傳染病的流行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家長更要為小朋友做好預防措施:1、新冠肺炎在疫情防控的常態化背景下,家長們要保持警惕,給寶寶做好個人防護的教育工作哦(目前對輪狀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腹瀉還沒有特效的治療藥物,抗菌素無效,接種輪狀病毒活疫苗是預防的有效手段。)
  • 單純皰疹病毒性腦炎的治療與飲食
    單純皰疹病毒性腦炎(HSE)又稱為急性壞死性腦炎,是中樞神經系統最常見的病毒感染性疾病。本病呈全球分布,一年四季均可發病,無明顯性別差異,任何年齡均可發病。國外HSE發病率為(4~8)/10萬,患病率為10/10萬;國內尚缺乏準確的流行病學資料。
  • 資興市:「四有」、「五早」措施防控疾病工作
    資興市:「四有」、「五早」措施防控疾病工作 來源:紅網 作者:夏姣 袁春霞 編輯:王津 2015-03-11 17:30:29
  • 病毒性心肌炎的症狀有哪些?如何診斷預防?醫生給出這些建議
    倘若病毒性心肌炎沒有得到有效治療,病情嚴重的,會影響心臟運轉,導致心臟功能減退,全身供血不足,引發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病毒性心肌炎的常見表現主要為以上兩種,由此可見該病的危害非常嚴重,需要引起眾人警惕。不過很多人在患上上呼道感染以及腸道感染時引不起足夠重視,忽略心肌炎的危害。日常中如何診斷和預防病毒性心肌炎呢?
  • 年輕人感冒後應警惕病毒性心肌炎?
    病毒性心肌炎是由於病毒(尤其是柯薩奇B組)侵犯心臟所致引起的局限性或瀰漫性的急性或慢性心肌炎性病變的疾病。病變可能累及心包或心內膜,其病理特徵為心肌細胞的變性、壞死。
  • 鱖魚常見病害及其防控技術_魚類專題(鱖魚專題)_水產養殖網
    鱖魚常見病害及其防控技術2020-09-08 15:16: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惠農網        隨著鱖魚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疾病的發生也日趨嚴重。&nbsp一、鱖魚病害預防&nbsp&nbsp鱖魚暴發性流行病發病速度快,死亡率高,會給養殖戶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鱖魚生活在池塘底層,發病初期不易被察覺,一旦遊於水面或淺灘,病情已較為嚴重。鱖魚屬兇猛性魚類,未經馴食成功的鱖魚只吃活魚、活蝦,內服治療只能通過飼料魚間接治療,效果較差。
  • 甘肅省居民健康保健知識與技能手冊——病毒性肝炎防控
    病毒性肝炎防控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種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見傳染病。1.分型可分為甲、乙、丙、丁、戊型。A肝和戊肝多為急性病,一般預後良好;B肝和C肝病程複雜,遷延成慢性後可發展為肝硬化或肝癌。4.預防措施(1)B型肝炎●新生兒接種B肝疫苗是預防B肝的關鍵。新生兒出生後要及時並全程接種三針B肝疫苗。
  • 什麼是病毒性腦膜炎 病毒性腦膜炎應該這樣治療
    病毒性腦膜炎是一種常見的疾病,有許多人得過病毒性腦膜炎,病毒性腦膜炎是腦膜炎的一種,也是其中最常見的,那麼請問什麼是病毒性腦膜炎?病毒性腦膜炎會傳染嗎?病毒性腦膜炎的偏方是什麼?下面小編為大家講解。什麼是病毒性腦膜炎病毒性腦膜炎是一組由各種病毒感染引起的軟腦膜(軟膜和蛛網膜)瀰漫性炎症症候群,主要表現發熱、頭痛、嘔吐和腦膜刺激徵,是臨床最常見的無菌性腦膜炎。
  • 公開課 病毒性腸炎,你了解嗎?
    但往往人們養犬缺乏一定的專業知識,在寵物犬的飼養和管理上經驗不足,容易使它們患上各種疾病,給鏟屎官的經濟和精神上帶來不小的損失。在寵物醫院,有很多主人帶寵物來看病的時候都有拉稀、嘔吐現象。其中患病毒性腸炎的居多,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下病毒性腸炎的相關知識。
  • 夏季生豬常見疾病之咳喘怎麼治療?
    剛入夏季,氣候多變,早晚溫差過大,豬舍內外溫度和溼度也相差較大,豬的呼吸道黏膜受到刺激,抵抗力減弱,導致呼吸道發生疾病,同時呼吸道疾病也是長久以來困擾豬場的難題。    4、病毒性感染    主要是藍耳、偽狂犬和豬流感等,在仔豬和保育豬中,藍耳病引起的呼吸道最為明顯;圓環病毒感染,引起保育豬的肺炎,一般繼發副豬多為常見;豬流感常見於溫度變化較為劇烈的時節,傳播迅速,持續時間短。
  • 衛生部門:病毒性腦炎主要發生於3至6歲兒童
    新華網福州6月3日專電(記者鄭良)針對近日出現兒童感染病毒性腦炎增加現象,福建省安溪縣衛生局2日發布消息,提醒公眾警惕該類疾病防範措施。
  • 陳佰義:病毒性肺炎中抗菌藥物合理應用
    新冠病毒疫情在全球多國暴發,防控形勢各有不同,應對策略也千差萬別,而國內「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策略始終不能放鬆,復工復產復醫的緊迫形勢又給疫情防控提出了更大挑戰。SIFIC作為中國最大的感控-感染學術團體,發揮所長,全新打造了一個國內國際專家抗疫經驗分享交流的平臺,為世界公共衛生安全貢獻力量。
  • 警惕諾沃克病毒性胃腸炎
    何為諾沃克病毒性胃腸炎  諾沃克病毒性胃腸炎,又稱諾沃克病毒性腹瀉。1968年10月在美國俄亥俄州諾沃克的一所學校裡,曾發生本病暴發流行,約半數以上師生發病,出現嘔吐與腹瀉等表現。1982年美國紐約州發生1次諾沃克病毒性胃腸炎流行,813名病人因食用被該病毒汙染的蛤蜊而發病;204名由進食被汙染的牡蠣引起。  諾沃克病毒屬於微小病毒,圓形,直徑25~32nm,無包膜,為RNA病毒,在宿主細胞核中複製。對各種理化因子的抵抗力較強,耐酸、耐熱。該病毒僅感染人和猩猩。
  • 普通感冒、病毒性咽喉炎…這53種疾病原來不需要輸液!
    這53種疾病原來不需要輸液! 新華社記者肖思思、劉羽佳 孩子一有感冒咳嗽,就想打點滴的家長們注意啦:病程3天以內,體溫38℃以下,精神狀態好的上呼吸道感染根本不需要輸液! 不僅僅是孩子的疾病,成人普通感冒、病毒性咽喉炎等常見病、多發病,原則上也不需要輸液治療哦~ 什麼?難道這些年的液都是白輸了嗎?
  • 病毒性腦炎傳染嗎 腦炎的因素有這些
    病毒性腦炎是一種常見的疾病,那病毒性腦炎傳染嗎?混有腦炎的時候對我們的身體會有哪些危害呢,導致腦炎發生的原因會有哪些呢,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去了解一下吧。病毒性腦炎傳染嗎病毒性腦炎,是不會傳染的,病毒性腦炎(簡稱病腦)是由各種病毒引起的一組以精神和意識障礙為突出表現的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性疾病。腦病多數是風入腦內引起的疾病,風入腦內不的發越,固會發燒,發燒治療不急時就會燒壞腦神經,留下各種後遺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