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語音學習中,單詞的重讀元音是讀長音還是短音,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東西。如果發不準,或者不知道是什麼,隨便發,肯定是不行的。所以我個人在學習德語和教德語的過程中對這個問題還是很糾結的,近年來一直採用事必躬親,逢詞必查的原則。
今天聊聊在學習和教學過程中發現的幾個任性的單詞,也就是所謂的長短音都可以的情況。這幾個單詞的發現都是在「聽」的過程中感覺到了異樣,然後立刻去查證。首先是Dusche,這個詞最早我默認讀短音的,一直也就這樣讀了。後來有一次我聽到一個德國人讀的是長音。我當然不會認為德國人讀錯了,於是我自己回家查,發現杜登中Dusche的詞條是這樣的:
u下加小圓點,表示該音節讀短音,而音標中說明也可以讀長音。也就是說,長短音是兩種都可以接受的變體。而在DWDS中,長音的音標排在短音的前面,點擊讀音按鈕,提供的音頻是長音的變體。
不過Dusche讀長音挑戰了我一直以來自以為輔音sch前面都是短音的「定見」[1],於是從那個時候開始,養成了一詞一查的習慣。後來注意到Nische也是長音(注意,這個只能讀長音!),這個詞在老版的Grundstudium Deutsch中以Kochnische出現過,現在的教材體系中反而不多見了。
Geste是在做聽力的時候注意到的,首先我也是默認Geste讀短音,應該是[`gεstə],但是在聽力中,明明讀成了長音,是[`ge:stə]。這麼大的差別,我差點認為是另外一個詞。結果一查發現,這個詞也是兩種讀音都有。其中杜登標記這裡的字母e讀短音,但也可以讀長音:
Gẹs|te [auch: 'ge:stə]
但是DWDS在語音部分沒有做標註,但點開錄音,很明顯讀的是長音。這也和我的印象一致,因為在實際交流中,我幾乎沒有聽到德國人把Geste讀成短音。
同時,這個詞也一下子讓我對字母組合st前面的元音一般讀短音產生了動搖。後來,我果然發現husten, pusten這些詞的元音也都是讀長音的(這些也都是只讀長音的!)。(此處不包括因為語法變化而形成的偶然st組合,如ihr lest這樣的)
最後要說的是Republik這個詞,作為一個外來詞,我從一開始就沒有考慮長短音的問題,而是直接跟著錄音學怎麼讀。無論是自己學習還是教學都比較關注重音的位置,不要受英語的影響。另外,在拼寫上,不要寫成*Republick!後來偶然發現,有的錄音裡面,它發成長音,也就是[repu`bli:k];而我個人的記憶一直是短音[repu`blɪk]。查證之後發現,杜登首推長音,認為也可以讀成短音。最新版的杜登上說,奧地利德語只讀成短音。
從這個詞出發,我又把各種-ik結尾,並且重讀長音的詞理了理,發現有的長短皆可,有的則只讀長音。其中,只讀長音的有:Replik, Duplik, Katholik和Mosaik。而可長可短的則有:Rubrik, Kritik, Politik, Fabrik, Mathematik和Musik以及Physik。最後兩個單列的原因是,杜登沒有承認短音變體,但維基詞典上指出奧地利德語讀短音。
最後做個不算總結的總結:一、長短音的區別至關重要;二、長短音的讀音規則固然有一定代表性,但是例外的情況比比皆是;三、一個有要求的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一詞一查才是比較穩妥的方法。
[1] sch組前面的元音確實大多數讀短音,如Tisch, Tasch, Tusche, Fisch等,所以讀長音的個例需要我們學一個記一個,特別加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