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人一向重視戲劇,柏林戲劇相當發達,產生許多優秀作品
大家好,很高興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的內容是關於德國的戲劇。如果說萊辛、席勒和歌德賦予了德國戲劇延續至今的至高地位,那麼喬治·華希納就應該被稱為德國的「現代戲劇之父」。他的劇作《丹東之死》和《沃伊採克》,由於在當時太過前衛以至於直到他去世幾十年後才被搬上舞臺。觀看過他的戲劇的人都無法相信他和歌德是同時代人(他僅僅比歌德遲去世5年)。他似乎不屬於他生活的那個時代,甚至不屬於他那個世紀。他對20世紀的自然主義者、表現主義者和政治戲劇的影響也非常巨大。
《沃伊採克》中的主人公沃伊採克是一個士兵兼理髮師,一個再普通不過的人,一個出身低微、飽受壓迫的人。這樣的寫作比德國自然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格哈特·霍普特曼提前了許多年。霍普特曼最知名的作品是《織工》在畢希納死後約50年寫就,劇中講述了19世紀中期西裡西亞紡織工人起義的歷史。這部劇作展現了所有自然主義戲劇的特點:口語與方言對白、漫不經意的情節、「集體英雄」紡織工人、對社會問題的關注,以及對受壓迫者的同情心。
奧地利作家阿爾圖爾·施尼茨勒曾說,「如果上帝來到柏林,他肯定會買票來看一場萊因哈特( Reinhardt)的戲。」馬克斯·萊因哈特是「舞臺詩意現實主義的革新者……擅長導演大場面的天才」。不過,他只是上世紀20年代雲集柏林的眾多導演之一。當時的柏林已有多達33家劇院,是那時戲劇最發達的城市。事實上,菜因哈特的導演風格並不為當時的先鋒導演一菜奧波爾德·耶斯納( Leopold Jessner)與歐文,皮斯卡託( Erwin Piscator)看重,這兩位導演受盛行一時的「表現主義」風潮的影響,以典型和「本質」為關注焦點。他的導演格式化、抽象化,甚至對於不是表現主義的作品他也堅持自己的導演風格。比如在導演席勤的《威廉·退爾》一劇時,他摒棄了傳統的高山、田園背景,而是用簡單的坡道、樓梯和橋組成劇臺肯景。
但在當時導演雲集的柏林,最大膽的應該是歐文·皮斯卡託,他從不掩飾自已的左傾政治主張,認為戲劇應該服務於社會改革。皮斯卡託運用平地臺、圓形舞臺和轉動帶,革新舞臺表現形式,使用文獻資料、幻燈、電影、機械,擴大舞臺表現手段。同時,他主張反幻覺(反對竭力營造真實感的舞臺表演)的導演形式,認為觀眾應該在欣賞戲劇的同時始終都能以理性去判斷,去評判戲劇。他的這些先鋒派的藝術主張深深地影響了貝託爾特·布菜希特( Bertolt Brech),後者最終成為20世紀上半葉最有影響力的戲劇人物。
布萊希特歷經魏瑪共和國、第三帝國、東德,既是有名的劇作家、理論家,還是著名戲劇導演。他不僅寫了一系列經典的戲劇如《三分錢歌劇》、《大膽媽媽和她的孩子們》、《伽利略傳》、《四川好人》、《高加索灰闌記》等作品,還深刻地改變了人們對戲劇的理解。他拒絕傳統,發展出「史詩劇場」的一套表演、導演理論。作為一個馬克思主義的信徒,布萊希特認為戲劇應該起到改變社會現狀的功能:「(戲劇)是社會改造工程的工具,是改變社會的實驗室。」因此,他認為要「疏離」觀眾,不是要打動、感染觀眾,要培養觀眾理性判斷的能力。為此,他提出一個新的美學概念,又是一種新的演劇理論和方法。它的基本含義是利用藝術方法把平常的事物變得不平常,揭示事物的因果關係,暴露事物的矛盾性質,使人們認識改變現實的可能性。雖然布萊希特的政治主張常常為人所詬病,但他對世界戲劇發展的影響則至為深遠。魏瑪共和國時期戲劇界的繁榮景象隨著1933年國社黨人的當權而驟然終止,許多先鋒藝術家流亡海外。第三帝國的戲劇又回到傳統的老路子,一些作家投希特勒所好,寫出的劇本大都是歌頌納粹「英雄」或歷史人物。
1945年,德國大部分城市被夷為廢墟,在蔓延著絕望與悲痛的城市廢墟中,戲劇發展卻突飛猛進。這是因為德國人對戲劇一向重視。在二戰後,首先重建的建築便是劇院。如果沒有正式的表演場所,那麼就在學校、教堂、地窖以及任何未被炸毀的建築物裡演出戲劇。起初,那些在納粹獨裁統治下被禁演的作品受到人們的追捧,如讓·保羅·薩特、阿爾貝·加繆、讓·阿努伊、桑頓·懷爾德、蕭伯納及艾略特。後在50年代,荒誕派作家—歐仁·尤內斯庫、薩繆爾·貝克特受到人們的,在當時有名的德國劇作家中,有兩位贏得世界性聲譽:沃爾夫岡·博爾謝特(Wolf- gang Borchert)與卡爾·楚克邁耶( Carl luckner)。
博爾特的《在大門外》簡述了一個戰俘返回已成一片廢墟的家鄉的故事;楚克邁耶的《魔鬼的將軍》講述空軍上將出於對飛行事業的愛好加入希特勒創建的德國空軍,因而在二戰中成為希特勒共犯,失敗後按照「魔鬼」協議自殺的故事。19世紀50年代,兩位以德語寫作的瑞士作家在德國也享有盛名,他們是馬克斯·弗裡施( Max Frish)和弗裡德裡希·倫馬特( FriedrichDueernmatt)。
在19世紀60年代,德國劇作家迎來了一次大突破,在短短的十幾年時間內,德國湧現了許多劇作家,從而一震德國戲劇疲軟的局面。德裔英國作家W.G西波德(W.G. Sebald)在1988年的一篇文章中寫道:「毫無疑問,從1968年到80年代早期的這十幾年是20世紀德國戲劇最鼓舞人心的時期。首先帶來這種突破性發展的是羅爾夫·霍赫胡特( Rolf Hochhuth)1963年寫出的劇本《基督的代表》的上演。該劇由流亡歸來的皮斯卡託導演,上映後引起了轟動。劇本對話採用詩體形式,以現實主義手法描寫1943年10月的德國法西斯在梵蒂岡教廷縱容下屠殺猶太人的罪行。
此劇的創新之處不僅在於作者攻擊了一位天主教會中最受尊敬的人物,更重要的是「紀實戲劇」由此誕生一作者聲稱為寫此劇他對相關歷史檔案進行過細緻的研究。後來仿效「紀實戲劇」的著名劇作有基普哈特( Heiner Kipphard)的《奧本海默案件》和彼得·魏斯的《法庭調查》。好的,今天的內容就到此結束了,歡迎大家訂閱我們,與我們一起了解更多好玩有趣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