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心幼兒園的班上有個小朋友叫瑞瑞,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小「手機迷「。
迷到什麼程度呢?上學放學時,3、4歲的小朋友大多都不需要坐推車了,或跑著,或騎自行車、滑板車。
瑞瑞可不行,每天都要姥姥推車接送,因為要坐在裡面看手機,直到回家。
瑞瑞姥姥每次遇到同班的家長,都不好意思地抱怨:「我家這孩子慣得太不像樣了,不給看手機就不上學。」
我媽鄰居的孩子也是一樣,才一歲多,吃飯時必須看動畫片才肯張口。孩子的奶奶還跟我媽炫耀:「我家孩子可聰明了,才這麼大點就會劃拉屏幕,自己找喜歡的動畫片。」
我媽只好笑笑不說話。
對於我們這一代人來說,手機似乎已經變成了每個人最重要的身體器官,我們的生活、交友、娛樂、工作,方方面面都離不開手機。
而我們的孩子們,這些網絡時代的原住民,也紛紛變成了低頭族。
很多家長認為,不就是玩手機嗎,手機玩得溜,說明我家孩子智商高啊。殊不知,過度玩手機,會對孩子的各方面造成很大的損害。
過度玩手機會變「傻」,是有科學依據的。
美國辛辛那提兒童醫院醫學中心有項研究表明:兒童使用電子屏幕的時間越長,他們的白質神經纖維發育水平就越低,結構也越不完整。而白質纖維就是影響孩子語言學習、認水平和識字能力的關鍵結構。
這些指標反映著白質纖維發育水平的異常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一項樣本量為 4500 的研究發現:那些每天看電子屏幕超過7小時的9、10歲兒童,會出現大腦皮層過早變薄的跡象,在推理和語言的測驗上得分也相對較差。
很多人認為孩子抱著手機看一個多小時不挪窩,就是專注力強的表現,其實並不是這樣的。
專注力分主動專注和被動專注。主動專注是需要通過意志力去控制的注意力;而動畫、遊戲的感觀刺激比較多,孩子不需要努力就會被吸引,這樣形成的注意力就是被動專注。
如果孩子在幼年的時候過度使用手機等電子產品,他們的被動專注被過度開發,就會擠佔主動專注能力形成的大腦資源。
美國《華盛頓時報》刊載的一篇研究表明:孩子早期接觸過多手機等電子產品,其之後的專注力會存在輕微缺陷,甚至導致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的患病機率也會增加。
孩子在3歲之前需要與現實世界的真實物品互動,以提高各項水平,比如精細運動、語言能力、社交能力、空間感知能力、記憶力等。
如果長時間盯著電子屏幕看,則侵佔了孩子發展其它能力的時間。
加拿大卡爾加裡大學有項研究表明,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越長,溝通交流、運動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的表現就越差。
電子產品使用時間與兒童發育結果之間呈負相關
那麼我們怎樣幫孩子「戒掉」手機?
世界衛生組織在幼兒接觸電子屏幕的報告指出, 2歲以內的兒童不應該使用電子產品;2至4歲的兒童,接觸電子產品的時間需要限制在每天1個小時以內。
對於2歲以內的寶寶,家長只能儘量避免給孩子提供電子產品。而2歲以上的孩子,就需要家長耐心引導了,我認為最有效的方法是制定規則。
具體怎麼操作呢?
每次只能看10~15分鐘手機,每天的總和不超過1個小時,家長要與孩子提前約定好。
因為這麼小的孩子一般都沒有什麼時間觀念,所以家長需要把時間具體化。我建議爸爸媽媽在家裡準備一個番茄鍾,最簡單的發條型就可以,只要設定好時間,它就會開始倒計時,時間結束後會自動響鈴。
只要鈴聲一響,孩子必須放下手機。
剛開始訓練時,孩子必然會不適應,耍賴、哭鬧都是正常的,爸爸媽媽不要心軟,不能妥協,但也千萬不要責罵孩子。
你可以擁抱他、撫慰他,幫助他冷靜下來;也可以用有趣的玩具轉移他的注意力。
幾次下來,孩子就會坦然接受了。
孩子第一次主動關掉手機時,你一定要及時給他正面反饋。
女兒暖心有次聽到鬧鐘響後,立刻關上屏幕,把手機放在了桌子上。我非常高興地跟她說:「媽媽現在好開心,因為我的寶寶學會了自律,媽媽真為你驕傲。」
從此以後,暖心每次一到時間都會自己關上手機,跑到我面前問我:「媽媽,我是不是很自律?」
她還不到4歲,並沒有真正明白什麼叫做「自律」,可她知道這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她願意去做一個自律的人。
很多家長習慣性地把看手機當作獎勵或交換。
「你好好吃飯我就給你看會手機。」
「寶寶今天表現得好,來,媽媽獎勵你看會手機。」
孩子好好吃飯、表現得好都是為了能多看會手機,久而久之不僅會破壞孩子的內驅力,還會讓孩子形成玩手機很重要的錯覺。
讓孩子愛上手機太容易,「戒掉」卻十分困難,爸爸媽媽們一定要堅持原則,不要輕易妥協。
當然,如果爸爸媽媽們能以身作則,在家裡少看手機,多陪陪寶寶,進展會更順利的。
我是,專注分享0-6歲育兒經,關注我,一起快樂育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