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檢測實驗室誤差分析理論系統學習,早看早吃透

2021-02-20 我要測

套用馬克思主意哲學的觀點,可以這麼說:誤差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為什麼?因為誤差是一個客觀存在,很多時候,我們認為什麼條件和步驟都做得天衣無縫了,但結果往往差強人意,誤差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但很多檢測從業人員對誤差不太感冒,遇到檢測誤差較大的時候不得不像無頭蒼蠅一般到處排查,浪費精力,影響效率。今天,跟隨測老哥再系統學習一遍誤差分析理論,相信對你的效率和能力提升不是一點半點。

在日常檢測工作中,我們雖然有最好的檢驗方法、有檢定合格的儀器設備、有滿足檢驗要求的環境條件和熟悉檢驗工作的操作人員。

但是,得到的檢驗結果卻往往不可能是絕對準確的,即使是同一檢測人員對同一檢測樣品、對同一項目的檢測,其結果也不會完全一樣,總會產生這樣或那樣的差別。

也就是說,任何物理量的測定,都不可能是絕對準確的,在測得值與真實值之間總是或多或少的存在著差別,這就是誤差。

誤差是客觀存在的,用它可以衡量檢測結果的準確度,誤差越小,檢測結果的準確度越高。



1、準確度

準確度指,檢測結果與真實值之間相符合的程度。(檢測結果與真實值之間差別越小,則分析檢驗結果的準確度越高)

2、精密度

精密度指,在重複檢測中,各次檢測結果之間彼此的符合程度。(各次檢測結果之間越接近,則說明分析檢測結果的精密度越高)

3、重複性

重複性指,在相同測量條件下,對同一被測量進行連續、多次測量所得結果之間的一致性。重複性條件包括:相同的測量程序、相同的測量者、相同的條件下,使用相同的測量儀器設備,在短時間內進行的重複性測量。

4、再現性(復現性)

在改變測量條件下,同一被測量的測定結果之間的一致性。改變條件包括:測量原理、測量方法、測量人、參考測量標準、測量地點、測量條件以及測量時間等。

如,實驗室資質認定現場操作考核的方法之一:樣品複測即是樣品再現性(復現性)的一種考核、樣品複測包括對盲樣(即標準樣品)的檢測,也可以是對檢驗過的樣品、在有效期內的再檢測。或是原檢測人員或是重新再安排檢測人員。

通常再現性或復現性好,意味著精密度高。精密度是保證準確度的先決條件,沒有良好的精密度就不可能有高的的準確度,但精密度高準確度不一定高;反之,準確度高,精密度必然好。

1、系統誤差(又稱規律誤差)

系統誤差是指,在偏離檢測條件下,按某個規律變化的誤差。

系統誤差是指,同一量的多次測量過程中,保持恆定或可以預知的方式變化的測量誤差。

(1)系統誤差的特點

系統誤差又稱可測量誤差,它是由檢測過程中某些經常性原因引起的,再重複測定中會重複出現,它對檢測結果的影響是比較固定的。

(2)系統誤差的主要來源

a.方法誤差

主要由於檢測方法本身存在的缺陷引起的。如重量法檢測中,檢測物有少量分解或吸附了某些雜質、滴定分析中,反應進行的不完全、等當點和滴定終點不一致等;

b.儀器誤差

由儀器設備精密度不夠,引起的的誤差。如天平(特別是電子天平,在0.1-0.9mg之間)、砝碼、容量瓶等;

c.試劑誤差

試劑的純度不夠、蒸餾水中含的雜質,都會引起檢測結果的偏高或偏低;

d.操作誤差

由試驗驗人員操作不當、不規範所引起的的誤差。如,有的檢驗人員對顏色觀察不敏感,明明已到等當點、顏色已發生突變,可他卻看不出來;或在容量分析滴定讀數時,讀數時間、讀數方法都不正確,按個人習慣而進行的操作。

(3)系統誤差的消除

a.對照試驗

即用可靠的分析方法對照、用已知結果的標準試樣對照(包括標準加入法),或由不同的實驗室、不同的分析人員進行對照等。(實驗室資質認定要求做比對計劃,如人員比對、樣品複測及實驗室之間的比對等都屬於比對試驗)。

b.空白試驗

即在沒有試樣存在的情況下,按照標準檢測方法的同樣條件和操作步驟進行試驗,所得的結果值為空白值,最終,用被測樣品的檢驗結果減去空白值,即可得到比較準確的檢測結果。(即實測結果=樣品結果-空白值)(再例:重量法中的空白坩堝)。

c.校正試驗

即對儀器設備和檢驗方法進行校正,以校正值的方式,消除系統誤差;

被測樣品的含量 = 樣品的檢測結果 × 標樣含量/標樣檢測結果;

公式中:標樣含量/標樣檢測結果 — 即校正係數K。

若樣品的檢測結果為5.24,為驗證結果的準確性,檢測時帶一標準樣品,已知標準樣品含量為1.00,則檢測的結果可能出現三種情況:a.檢測結果 >1.00 假設標樣(標物)檢測結果為:1.05b.檢測結果 =1.00 假設標樣(標物)檢測結果為:1.00c.檢測結果 <1.00 假設標樣(標物)檢測結果為:0.95a.校正係數為:K=1.00÷1.05=0.95(檢測結果>標準值,則校正係數<1)b.校正係數為:K=1.00÷1.00=1.00(檢測結果 = 標準值,則校正係數=1)c.校正係數為:K=1.00÷0.95=1.05(檢測結果<標準值,則校正係數>1)
通過校正後,其真實結果應分別為:a.5.24 ×0.95 =4.978 ≈ 4.98(點評:∵ 標樣檢測結果高於標樣明示值,則說明被檢樣品檢測結果也同樣偏高,∴為了接近真值,用<1的校正係數進行較正,其結果肯定比原檢測值低)
b.5.24 ×1.00 =5.240 = 5.24
c.5.24 ×1.05 =5.502 ≈ 5.50(點評:∵ 標樣檢測結果低於標樣明示值,則說明被檢樣品檢測結果也同樣偏低,∴為了接近真值,用>1的校正係數進行較正,其結果肯定比原檢測值高)
檢測結果的校正非常重要,特別是在檢測結果的臨界值時,加入了校正係數後,結果的判定可能由合格→不合格,也可能由不合格→合格兩種完全不同的結論,尤其是對批量產品的判定有著更重大的意義。

偶然誤差指,由於在測定過程中一系列有關因素微小的隨機波動而形成的具有相互抵償性的誤差。

(1)誤差偶然(隨機誤差、不定誤差)特點

誤差偶然(隨機誤差、不定誤差)特點就個體而言是不確定的,產生的的這種誤差的原因是不固定的,它的來源往往也一時難以察覺,可能是由於測定過程中外界的偶然波動、儀器設備及檢測分析人員某些微小變化等所引起的,誤差的絕對值和符號是可變的,檢測結果時大時小、時正時負,帶有偶然性。但當進行很多次重複測定時,就會發現,誤差偶然(隨機誤差、不定誤差)具有統計規律性,即服從於正態分布。

如果用置信區間〔-△、△〕,來限制這條曲線(因為我們不可將試驗無限次的做下去,即使做得再多,檢測結果的誤差愈來愈接近於零,但永遠也不會等於零),這樣得到截尾正態分布,該正態分布圖較好地描述了符合該類分布的偶然誤差(隨機誤差,不定誤差)出現的客觀規律,且具有以下的基本性質(偶然誤差的四性)。

a.單峰性:絕對直小的誤差比絕對值大的誤差,出現的機會多得多(±1σ佔68.3﹪)

b.對稱性:絕對值相等的正、負誤差出現的概率相等;

c.有界性:在一定條件下,有限次的檢測中,偶然誤差的絕對值不會超出一定的界限;

d.抵償性:相同條件下,對同一量進行檢測,其偶然誤差的平均值,隨著測量次數的無限增加,而趨於零。

抵償性是偶然誤差最本質的統計特性,凡有抵償性的誤差都可以按偶然誤差處理。

顯然,從誤差的曲線本身就提供了決定了這類誤差的理論根據,即用在相同條件下的一系列測量數值的算術平均值來表示分析結果,這樣的平均值是比較可靠的。但,在實際工作中,進行大量的、無限次的測定顯然是不真實的。因而,必須根據實際情況、根據對檢測結果要求的不同,採取適當的檢測次數。

採用數理統計方法以證明:

標準偏差在±1σ內的檢測結果,佔全部結果的68.3﹪;

標準偏差在±2σ內的檢測結果,佔全部結果的95.5﹪;

準偏差在±3σ內標的檢測結果,佔全部結果的99.7﹪;

而誤差>±3σ內的檢測結果,僅佔全部結果的0.3﹪;

而且,由正態分布曲線可以看出,σ3 > σ2 > σ1,σ 值愈小,曲線愈陡,偶然誤差的分布愈密集,反之,σ 值愈大,曲線愈平坦,偶然誤差的分布就愈分散。

3、粗大誤差(簡稱粗差、也稱過失誤差、疏忽誤差)

粗大誤差指,在一定測量條件下,測量值明顯偏離實際值所形成的誤差(亦稱離群值)。

粗大誤差指,明顯超出測定條件下預期的誤差,即是明顯歪曲檢測結果的誤差。

(1)粗大誤差的來源

產生粗大誤差的原因有主觀因素,也有客觀因素。例如,由於實驗人員的疏忽、失誤,造成檢測時的錯讀、錯記、錯算或電壓不穩

定到致使儀器波動導致檢測結果出現的異常值等。含有粗大誤差的檢測結果成為「壞值」,壞值應想辦法予以發現和剔除。

(2)粗大誤差的消除

剔除粗大誤差最常用的方法是萊依達(即3S)準則(3S即3倍的標準偏差),該準則要求檢測結果的次數不能小於10次,否則不能剔除任何「壞值」,對於非從事計量檢測工作而言,進行檢驗10次以上的分析化學不太現實,因此,我們採取4 法和Q檢驗法。在後面將逐一以介紹。

以上我們較詳細的介紹了系統誤差、偶然誤差及粗大誤差。區別三類誤差的主要依據是人們對誤差的掌握程度和控制的程度,能掌握其數值變化規律的,則認為是系統誤差;掌握其統計規律的,則認為偶然(隨機)誤差;實際上未掌握規律的認為是粗大誤差。由於掌握和控制的程度受到需要和可能兩方面的制約,當檢測要求和觀察範圍不同時、掌握和控制的程度也不同,就會出現同一誤差在不同的場合下屬於不同的類別。因而,系統誤差與偶然誤差沒有一條不可逾越的明顯界限(只能是一個過渡區)。而且,兩者在一定條件下可能互相轉化。

例如,某一產品,由於其用途不同其精度要求也不同,對於精度要求高的,出現的粗大誤差,對於精度要求低的產品而言屬於隨機誤差。同樣,粗大誤差和數值很大隨機誤差間的也沒有明顯的界限,也存在類似的轉化。因而,如果想刻意的劃定不同類別間的誤差的界限,是沒有必要的。



利用誤差理論對日常檢驗工作進行質量控制,有著重要的意義。如在《實驗室資質認定評審準則》的5.7結果質量控制中的5.7.1提出了質量控制的幾種方法:

a.定期使用有證標準物質,開展內部質量控制;

b.參加實驗室之間的比對或能力試驗;

c.使用不同的方法進行重複性檢測;

d.對留存樣品進行再檢測;

e.分析同一樣品不同特性結果的相關性。

1、利用系統誤差和偶然誤差對日常檢驗工作進行質量控制

為保證檢測結果的穩定性和準確性,通過用標準物質進行質量監控,具體的做法是:用一標準物質或用檢測結果穩定、均勻的在有效期內的樣品,在規定的時間間隔內,對同一(標物)樣品進行重複檢測,將檢測結果匯成曲線。

通過坐標上檢測點的結果,將其聯成線,通過曲線可判定誤差的類型:

a.假設我們每10天檢測一次,共有10個點,而這10個點在標準值之間上下波動,無規律可言,則說明是偶然誤差,是正常狀態;

b.當檢測的結果呈現出規律性,或在真值線以上、或在真值線以下、或呈現一條斜線,則視為出現了系統誤差,這種情況下,應查找出現系統的原因,並找到消除系統誤差的原因。

2、參加實驗室間比對和能力驗證

a.實驗室間比對

參加實驗室之間的比對,也是進行質量控制的一種方法,在進行實驗室比對時,應充分考慮比對樣品的均勻度及穩定性,如果比對樣品滿足不了以上條件,則比對結果毫無意義。

b.能力驗證

利用實驗室檢測數據的的比對,確定實驗室從事特定測試活動的技術能力。能力驗證一般由省級以上技術監督局或國家認監委組織。

3、使用不同的方法進行重複性檢測

通過使用不同的檢測方法,用同一樣品、同一檢測人員、相同環境條件下進行的重複性檢測,以減少檢測方法帶來的系統誤差。

4、對留存樣品進行再檢測

對留樣進行再檢測,即實驗室資質認定現場考核方法之一,稱之為「樣品複測」。樣品複測包括「盲樣檢測」即用已知結果的標準物質進行的檢測;另一種樣品複測的方法,即在樣品的有效期內,對樣品進行的再檢測。

樣品的再檢測是考核樣品結果的復現性或再現性,即在不同時間、不同人員(也可是原檢測人員)、不同地點及不同檢測方法等,通過樣品的復現性用以考核檢測人員獨立操作的能力,通過結果誤差的分析,對實驗室的質量進行有效控制。

5、分析同一樣品不同特性結果的相關性

每個產品或樣品的各項結果都有相關性,正如人的正常高度和體重有一定的比例一樣,當過重或過輕都不正常一樣。

如醬油的全氮與胺基酸態氮有一定的比例關係,其關係為正比關係、電流和電阻有一定的關係,其關係是反比關係一樣,任何樣品或產品不同特性結果都有相關性,通過特性結果的相關性,可判斷產品的正常與否。

正如一份發酵酒,如果它的固形物很低,而含糖量又符合要求,其特性結果的相關性存在問題,就應考慮產品的質量問題了。

/相關推薦/

/近期活動/

檢驗檢測認證專業門戶網站

找檢測 | 做推廣 | 撈訂單

| 添加我要測小助手「測老哥」(celaoge1019)

相關焦點

  • 檢測實驗室誤差分析知識彙編
    檢測實驗室誤差分析知識彙編有關化學分析中存在的誤差分析分光光度計測量誤差四大來源搞懂誤差與不確定度的區別和聯繫實驗中的系統誤差如何消除?※ 系統誤差是指,同一量的多次測量過程中,保持恆定或可以預知的方式變化的測量誤差。1.2 系統誤差的特點系統誤差又稱可測量誤差,它是由檢測過程中某些經常性原因引起的,再重複測定中會重複出現,它對檢測結果的影響是比較固定的。
  • 怎樣進行實驗室誤差分析
    軟體方面實驗室誤差分析主要包括檢驗人員的主要因素,實際操作、檢驗方法和檢驗理論;硬體實驗室誤差分析主要包括檢驗設備和環境條件;其它方面實驗室誤差分析主要指由於科技水平限制而無法預知的那些方面。其中,軟體方面實驗室誤差分析和硬體方面實驗室誤差分析是實驗室誤差分析的主要組成部分。因此,搞好實驗室誤差分析,主要就是搞好軟體方面和硬體方面的實驗室誤差分析。
  • 關於實驗室誤差,看完這篇文章你應該沒有疑問了!
    因為誤差是一個客觀存在,很多時候,我們認為什麼條件和步驟都做得天衣無縫了,但結果往往差強人意,誤差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但很多檢測從業人員對誤差不太感冒,遇到檢測誤差較大的時候不得不像無頭蒼蠅一般到處排查,浪費精力,影響效率。今天,跟隨小析姐再系統學習一遍誤差分析理論,相信對你的效率和能力提升不是一點半點。
  • 有關化學分析中存在的誤差分析
    根據系統誤差形成的因素的不同,可以將系統誤差產生的原因集結於方法誤差、人為誤差以及輔助品誤差三種。方法誤差是指試驗方法的科學性缺失,在化學反應過程中由於實驗進程間斷性實施,進行空間的不同,以及對指示劑的選擇等造成其誤差出現。人為誤差是指操作過程中分析人員的不正確性或是不規範化操作,引起實際值與正確值之間的偏差;或是由於分析人員自身因素造成,例如,試劑點滴刻度的讀數不可能完全標準。
  • 誤差分析又不難,這篇文章已經說的很全
    是時候讓送檢人知道了》《如何區分化學分析中的不確定度和誤差》實驗室誤差分析就大的方面而論,主要分為軟體方面、硬體方面和其它方面。軟體方面實驗室誤差分析主要包括檢驗人員的主要因素,實際操作、檢驗方法和檢驗理論;硬體實驗室誤差分析主要包括檢驗設備和環境條件;其它方面實驗室誤差分析主要指由於科技水平限制而無法預知的那些方面。
  • 飛機電源性能參數測試系統的誤差分析與處理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空電源重點實驗室研製了基於VXI總線的飛機電源性能參數測試系統,該系統能進行實時、高精度的多路信號測量,研製工作中,本人參與組建、調試了硬體系統、編制了軟體處理程序、對系統誤差與隨機誤差進行了分析與處理,最終使該系統性能穩定、精度高,可滿足飛機電源系統的測量工作
  • 廢水水質檢測化驗誤差及數據處理方式分析
    但在水質檢測過程中,容易受到檢測環境、設備、方法以及人員檢測能力等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和制約,水質檢測化驗數據容易出現誤差,影響了水質檢測數據的真實性。因此,通過分析廢水水質檢測化驗誤差和數據分析,評定檢測數據的精確,找出誤差來源及影響,進一步排除無效數據,改進檢測方案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 師宗縣壓力表檢測檢定中心電學校準實驗室
    應出具仲裁檢定委託書。師宗縣壓力表檢測檢定中心電學校準實驗室許多儀器用於或其他專業領域,因此對校準的要求較高。一般來說,所需的精度誤差情報的誤差在1/10到1/3之間,只有在這個誤差範圍內才算是比較合格的校準。
  • 實驗室信息化管理系統(LIMS)實現檢測流程控制
    檢測實驗室信息化管理國內第三方檢測實驗室存在檢測過程追溯難、人為幹擾因素多、檢測流程不標準等問題,實驗室信息化管理系統(LIMS)應用可以實現檢測流程控制、檢測質量控制和數據跟蹤溯源目前市場上的LIMS系統產品眾多,三方檢測實驗室在選擇和實施LIMS系統時需要注意以下事項,才能充分發揮LIMS系統的優勢。LIMS系統不同於一般的企業信息管理系統,在三方檢測中的核心作用包括:檢測流程控制、檢測質量控制、數據跟蹤溯源。這三大核心作用是室內環境檢測實驗室規範化、標準化運作的基石。
  • 化學分析中的系統誤差和隨機誤差
    在分析化學中我們學到,在定量分析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產生誤差,但是到底是系統誤差還是隨機誤差,記不住,分不清,那麼今天我們就對這些誤差進行歸納總結。1.誤差的分類根據產生的原因,誤差大致可分為系統誤差和隨機誤差。(1)系統誤差系統誤差是由固定原因造成的,具有單向性、重複性,當重複進行測定時會重複出現。
  • 系統誤差和隨機誤差
    我們的服務:提供實驗室認可(CNAS、CMA)諮詢、實驗室設計建設、實驗室搬遷、實驗室儀器、試劑、標準物質銷售、儀器校準、實驗室培訓等實驗室領域專業服務
  • 水質檢測數據誤差的研究
    所以,有必要對檢測誤差及數據的處理進行研究,通過一定的方法使得檢測數據更加完善,保證檢測結果的可靠度,進而提高水質檢測的質量。1 水質檢測誤差分析常用概念1.1 真值與平均值在水質檢測中,檢測數據的誤差分析是以檢測數據的誤差及其在運行中產生的影響為對象,確定檢測的準確度。
  • 高中物理實驗誤差和有效數字問題學習和例解分析
    高中物理實驗誤差和有效數字問題學習和例解分析今天,學習有途網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高中物理實驗誤差和有效數字問題學習的相關內容,希望對大家有幫助。能獨立的完成知識列表中的實驗,能明確實驗目的,能理解實驗原理和方法,能控制實驗條件,會使用儀器,會觀察、分析實驗現象,會記錄、處理實驗數據,並得出結論,對結論進行分析和評價;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制定解決方案;能運用已學過的物理理論、實驗方法和實驗儀器去處理問題,包括簡單的設計性實驗.
  • 學習EP9-A3體會之6:弄懂檢測程序比較(方法學比較)使用的統計意義
    不論哪個版本的EP9文件,最終還是需要讀者使用統計手段,對檢測程序比較的實驗數據進行歸納分析。EP9-A3也不例外。最後還是要各個廠商與臨床實驗室,對使用新鮮病人標本進行檢測程序比較(過去為方法學比較)的數據,進行歸納分析。使用的統計工具最多的還是直線回歸分析和相關係數。但是,至今,全世界的臨床實驗室在使用回歸和相關統計中,究竟這些統計結果內在意義還是很模糊。
  • 開學了,孩子應該知道的7件事,早看早受益
    [開學季]開學季孩子應該早知道的7件事情,早看早受益。1. 制定學習計劃。這個學期重點學習哪個科目?讀多少本書?練習書法到什麼程度?單詞量要達到多少?早中晚各有什麼計劃?2.準備三個本子。①課堂記錄本②錯題本③單詞本。3.練一手好字。字如其人,一手好字陪伴孩子一生。4.大量閱讀,開拓視野。
  • 檢測實驗室應用測量不確定度問題的討論
    前言誤差理論是測量不確定度表達的基礎,而測量不確定度表達是誤差理論的一項重要的應用。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有人指出,實驗誤差實際上是估計的實驗不確定度,70年代初又有人提出,討論準確度(Accuracy)時,宜用不確定度。1978年,國際計量大會作出決議,要求制定一個表達測量不確定度的指導性文件。
  • 常見幾種工具機測頭系統誤差簡單介紹
    很多使用了工具機測頭的製造業企業或操作工都知道,在工具機測頭測量精度影響因素中,工具機測頭系統誤差也較為常見的。而今天,知名工具機測頭廠家東莞塔雷斯要與大家分享的就是常見的幾種工具機測頭系統誤差的分析與介紹。工具機測頭的應用據東莞塔雷斯統計,目前工具機測頭系統誤差主要是分有工具機測頭靜態誤差、工具機測頭動態誤差和工具機測頭安裝誤差三種。
  • 實驗中的系統誤差如何消除?
    或因檢測儀器和裝置結構設計原理上的缺點,如齒輪槓桿測微儀直線位移和轉角不成比例而產生的誤差;由儀器零件製造和安裝不正確,如標尺的刻度偏差、刻度盤和指針的安裝偏心、天平的臂長不等所產生的誤差。 系統誤差的減小和消除方法 1 從產生誤差的根源上消除系統誤差 在測定之前,要求檢測人員在檢測過程中可能產生的系統誤差進行認真的分析,必須儘可能預見一切可能產生系統誤差的來源,並設法消除或儘量減弱其影響。
  • 基於胎壓差分法的車輛自載重檢測系統設計
    摘要:針對車輛超載檢測系統精度不高、效率低的現狀,本文研究一種基於胎壓差分的測量方法,並在此基礎上利用傳感技術、無線收發技術、嵌入式硬體技術等,集成開發車輛載重檢測系統,實現胎壓變化的監測與記錄。通過準確性試驗得出該系統的相對誤差在±5%以內;由穩定性實驗得出最大相對誤差為3.8%。因此該測量系統具有較高的理論價值和實用價值。
  • 【CVAS◆譯文】為什麼實驗室檢測乾草結果會不一樣?
    讓我們來一起探討實驗室檢測結果差異的來源,同時在此給出一些解決這些差異的建議:採樣差異乾草品質檢測中最大的誤差來自於乾草的取樣過程。猶他州州立大學研究結果顯示取樣是最大的誤差來源(表1)。當你想要取1-50克牧草樣品來代表成千上萬噸乾草或牧草時,其實是一個很艱巨的任務。